鱼类学实验—鲈形目分类
鱼纲分类

实验18 鱼纲分类一、实验目的1.学会鱼类分类性状的采集,掌握鱼类分类和标本鉴定的基本方法。
2.掌握鱼类各主要目的基本特征及主要区别,认识常见经济种类。
3.初步了解分类检索表的编写,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1.几种常见的经济鱼类新鲜标本。
2.各主要目代表种浸制标本。
三、实验器具显微镜、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镊子、直尺、卡尺、圆规、放大镜、载玻片、刷子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鱼类分类性状与术语鱼类外部形态和构造特点是鱼类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进行分类之前必须认识相关的分类术语和测量方法。
1.可量性状全长从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即鱼的全部长度(图14-1,A-G)。
体长又称标准长,从吻端到尾鳍基的直线长度,即全长减去尾鳍长(图14-1,A-F)。
头长从吻端到鳃盖后缘的直线长度(图14-1,A-D)。
吻长从吻端到眼眶前缘的直线长度(图14-1,A-B)。
眼后头长从眼眶后缘到鳃盖后缘的长度,即头在眼以后的长度(图14-1,C-D)。
尾柄长从臀鳍基部后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椎骨)的直线距离(图14-1,E-F)。
尾柄高尾柄部分最低的垂直高度(图14-1,J-K)。
体高是身体的最大高度,通常采取背鳍起点处到腹面的垂直高度(图14-1,H-I)。
眼径从纵轴方向量出眼的直径,即眼眶的前缘到后缘的直线距离(图14-1,B-C)。
眼间距 从鱼体一边眼眶背缘量到另一边眼眶背缘的宽度,即左右两眼间的最短距离。
背鳍基长 从背鳍基部起点到末端的直线长度。
臀鳍基长 从臀鳍基部起点到末端的直线长度。
2.可数性状鳞式 用以表示鳞片数目的式子,称为鳞式,写着:侧线鳞侧线下鳞侧线上鳞。
如鲤的鳞式为34-385465--或345465--38,其中:34-38表示侧线鳞数目,5-6为侧线上鳞数目(指背鳍起点到侧线的横列鳞排列的行数);4-5为侧线下鳞数目(指臀鳍或腹鳍起点到侧线的横列鳞排列行数)。
鳞的类型 鳞的类型亦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可分为:盾鳞(板鳃亚纲特有)、硬鳞(如中华鲟)和骨鳞(又分为:圆鳞和栉鳞,如鲤、鲫、草鱼等的鳞片为圆鳞,金线鱼、鳜、鲈等的鳞片为栉鳞)3类(图14-2)。
15.3硬骨鱼纲——鲈形目

5. 鱚科
体长,略呈圆柱状,稍侧扁。 为中小型的沿岸性鱼类,有一定价值。我国 现知有1属3种,如:多鳞鱚。
6.方头鱼科
头钝圆,近方形,背鳍连续,尾鳍双凹形 我国有2属5种,为热带及温带沿海中型鱼类
日本方头鱼 银方头鱼
7.鲹科
本科鱼类是一群比较大型或中型的海水鱼,种 类很多,俱善于游泳,盛产于热带海洋。
我国产2科4属4种。
带鱼: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体延长如 带状,很侧扁,背鳍与臀鳍后方无小鳍。
(十) 鲭亚目
体纺锤形,前颌骨固着于上颌骨,不能向前伸出。 背鳍鳍棘正常。臀鳍前无游离鳍棘。
多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经济价值很高,是世 界渔业重要捕捞对象。 分4个科,我国产2科:
鲭科——吻部不作箭状延长,胸鳍位高;背鳍2个。 背鳍及臀鳍后方有小鳍。 箭鱼科——吻部作箭状延长,胸鳍位低。
全身呈现淡红色,体侧背部散布着鲜艳的 蓝色斑点,背鳍基部有白色斑点。 真鲷:是我国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沿海 南北都有分布,最大个体10kg以上。肉味 鲜美,是上等食用鱼类,经济价值较高。 重要养殖种类。
黑鲷:体灰褐色,两颌前端有犬牙6枚,上颌 臼齿4~5行,下颌3行。 为浅海底层鱼类,我国沿海都有分布,肉质佳 美,是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人工繁殖和 苗种培育都已获得成功。
黄鳍鲷:体灰黄色,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 黄色。也是内湾浅海底层鱼类,我国沿海均 有分布,肉质佳美,为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 鱼类,也是海水养殖对象。
二长棘鲷:体红色,体侧有数条蓝色纵带, 背鳍第3、4鳍棘延长成丝状。
四长棘鲷:背鳍第2、3、4、5鳍棘延长成丝状。
海洋生物作业(第三部分)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俗名:花鲈、鲁鱼、青鲈、鲈板、寨花、鲈子英文名:Yellowsnout sea bass分类地位: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
主要特征: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
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生活习性:鲈鱼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生活。
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
中国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三线矶鲈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俗名:青啼仔英文名:Chicken grunt分类地位:鲈形目,石首鱼科,矶鲈属主要特征:体延长,侧扁。
头中大。
口较小,前位,唇薄。
体被栉鳞,侧线完全,几呈直线。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凹陷;鳍棘部上缘无波状缺刻。
尾鳍浅分叉。
体侧具2条深棕色纵带与灰白色带相间隔,幼鱼时明显。
为暖温性海洋鱼类。
生活习性:分布于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鲜、日本。
三线矶鲈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日本日本鰧Uranoscopus japonicus俗名:角鱼英文名:Japanese stargazer、Mishima pufferfish、star-gazer分类地位:鲈形目、鲈亚目、鰧总科、鰧科主要特征:体长形,前端粗壮,背部平扁,向后渐侧扁。
头背面及两侧被粗骨板,似四棱形。
吻短,眼小,位于头背侧,眼后部粗糙,有纵骨质棱,棱后有 2 肩棘。
口大,几直立,前颌骨能伸缩,上颌、犁骨、腭骨及下咽鳃骨有绒毛状齿丛,下颌有 2 行犬齿。
唇上下缘均有许多小须状皮买突起。
前鳃盖骨有4~5 个尖棘。
鳃孔后方具2 个尖肱棘,后棘特别尖长。
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侧线高位。
背鳍2 个,腹鳍喉位,尾鳍截形。
生活习性:属暖温性底层鱼类,多栖息于砂泥质浅海水域。
游动性不大,常分散潜埋日本鰧Uranoscopus japonicus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俗名:涂鳗、乌塘鳢英文名:Chinese black sleeper、Four-eyed sleeper分类地位: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鱼科、乌塘鳢属主要特征: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尾柄长而高。
鲈形目v1.1【鱼类学】

1(2)体延长成带状,无尾鳍(带鱼亚目)·带鱼2(1)体不延长,有尾鳍3(4)腹部无腹鳍(鲳亚目)(非鲳亚目特征,仅银鲳无腹鳍)·银鲳4(3)腹部有腹鳍5(6)头背部有吸盘(䲟亚目)·䲟6(5)头背部无吸盘7(8)在第一鳃弓上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器官(攀鲈亚目)·乌鳢8(7)在第一鳃弓上没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器官9(10)左右腹鳍极接近,大多数愈合成吸盘(虾虎鱼亚目)眼正常,不突出;胸鳍基底部肌肉不发达··纹缟虾虎鱼眼突出;胸鳍基底部肌肉发达··弹涂鱼10(9)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不愈合成吸盘11(12)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鲭亚目)背鳍、臀鳍、小鳍均为黄色:黄鳍金枪鱼其余不为黄色,鲐第二背鳍与臀鳍后各有五个小鳍,,蓝点马鲛第二背鳍与臀鳍1后小鳍数目多于五个12(11)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13(14)腹鳍喉位或不存在(鳚亚目)14(13)腹鳍一般胸位(鲈亚目)15(16)左右下咽骨愈合(丽鱼科)体灰黑色莫萨比克罗非鱼16(15)左右下咽骨不愈合17(22)上颌骨外露,一般不为眶前骨所遮盖18(19)臀鳍具鳍棘3枚(鮨科)花鲈体测及背鳍基部散布着黑色斑点,无带纹;青石斑鱼全身散步黄色小点,体测有五条暗色横带,鳜在背鳍的第六到7根刺的下方有一较宽的暗棕色垂直纹带,体测有不规则褐色斑点和斑块19(18)臀鳍具鳍棘2枚20(21)体一般被栉鳞(鱚科)体侧具斑点:斑鱚2体侧无斑点:多鳞鱚21(20)体一般被小圆鳞,有时侧线上具棱鳞(鲹科)侧线的全部被棱鳞竹荚鱼其余侧线的一部分被棱鳞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1小鳍:蓝圆鲹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有6-7个小鳍:大甲鲹22(17)上颌骨全部或大部分为眶前骨所遮盖23(24)臀鳍鳍棘2个以下(石首鱼科)(1(2)鳔前端具侧囊(叫姑鱼属)·叫姑鱼2(1)鳔前端无侧囊3(6)鳔的两侧有10余对至20余对侧肢,侧肢只有腹分支而无背分支4(5)颏孔5个(黄姑鱼属)·黄姑鱼5(4)颏孔6个(白姑鱼属)·白姑鱼6(3)鳔的两侧有10余对至30余对侧肢,侧肢具背分支和腹分支3。
鲈形总目

月鱼目
包括4亚目6科10属约20种。体延长呈带状,卵圆形或椭圆形,侧扁;头部无棘及锯齿;有些有眶蝶骨;无中喙 骨;腰骨与喙骨相连接;箭耳石与星耳石很特化,星耳石甚大;口小,两颌一般能伸缩,无后耳骨;牙细小或无; 有假鳃;体通常具圆鳞或无鳞,或呈瘤状凸起;各鳍无真正鳍棘;腹鳍如存在时位于胸鳍下方或稍后,有1~17鳍 条;臀鳍有或无;鳔无鳔管。广泛分布于各海域。我国产3科3属3种。各科之间形态差异很大。
鲈形总目
硬骨鱼纲下的总目
01 简介
03 鲈形目 05 海鲂目
目录
02 形态特征 04 金眼鲷目 06 月鱼目
07 刺鱼目
09 合鳃鱼目 011 鲽形目
目录
08 鲻形目 010 鲉形目 012 鲀形目
鲈形总目(Percomorpha)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的一个总目。
简介
合鳃鱼目
有3科。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左右鳃孔移至腹面 呈一“V”裂缝,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鳔。我国仅有合鳃鱼科Synbranchidae1种,即黄鳝(鳝鱼) Monopterus albus。肉味美,经济价值较高。
鲉形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7亚目21科273属约1164种。我国有7亚目15科110余种。因眶下骨突后延,在颊部形成骨甲,故又称甲颊类。 为中小型鱼类。多数体形粗钝,笨重,体平扁,圆形或纺锤形。身体特化部位较多,如头部具棘突、皮瓣和毒腺; 腹鳍连合成吸盘;具假鳃;口大,齿较细小,鳃耙粗短等。大部分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 种类较少,少数种类产于北极海或南极海。大多不善游泳,常潜伏。一般生活于沿岸底层岩礁石砾或沙泥环境中, 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小型游泳生物为。
鱼类学实验终稿

鳞片,但全身鳞片尚未长齐。
• 幼鱼期:全身披鳞,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特征
接近成鱼,但性腺未成熟。
实验十六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掌握鱼类年龄鉴定方法及生长推算方法。 二、实验鱼:鲫鱼 1.利用鳞片鉴定年龄 2.测定鳞片上各年轮处的半径(即鳞焦到年轮 处的距离):S(毫米)
3.测定鱼的体长:L(毫米)。
鳅鮀亚科(鳅鮀亚科) 原缨口鳅(平鳍鳅科) 三、作业 比较光唇鱼与厚唇鱼、棒花鱼与蛇 鮈的主要分类特征。
实验十 鲤形目(三)、鲶形目等的分类
一、目的要求 了解各目特征、下属科\属特征及代表鱼。 二、实验鱼 鲤形目: 鲤、鲫(鲤亚科) 长须鳅鮀(鳅鮀亚科) 鲢、鳙( 鲢亚科) 中华花鳅、泥鳅(鳅科) 原缨口鳅(平鳍鳅科)
鱼类学实验
竺俊全
实验一 鱼类的外形及体形
一、实验材料 鲫、小黄鱼、加州鲈
二、形态观察 外形与体型;头部器官(口、唇、眼、鼻孔、 鳃盖、鳃孔);鳍(背、臀、尾、腹、胸鳍)形 态与位置,鳍棘与鳍条,鳍式。 三、鱼体测量 头长、吻长、体长、全长、眼径、眼间距、 躯干长、体高、体宽、尾部长、尾柄长、尾柄高。 四、实验报告 描述3种鱼的体形、记录鱼体测量结果,列 成表;写出1种鱼的鳍式。
水槽中。 3 实验结束后值日生打扫卫生,每次两人值 日轮换。 4 每个实验要求在课堂中完成实验报告。实验
报告要求字迹清楚,绘图准确。实验报告成绩
作为实验成绩的大部分。 5 实验态度占平时成绩的20%以上。
实验三
鱼类消化、骨骼系统解剖
一、实验材料:大黄鱼、鲫鱼 二、解剖方法:见实验指导 三、观察内容: 消化系统:口咽腔(咽齿)、食道、胃、肠、 肛门、肝脏(或肝胰脏)、胰脏、胆囊的位置、形 态特征。 骨骼:脑颅、咽颅(颌弓、舌弓、鳃弓)、 脊柱(躯椎、尾椎)肋骨、肩带、腰带、支鳍骨。 四、实验报告 绘制小黄鱼或鲫鱼的消化系统结构图,比较 小黄鱼与鲫鱼消化系统异同;绘制小黄鱼或鲫鱼的 躯椎结构图。
鱼类学分类名词解释

(1)正模标本或称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2)副模标本:正模标本以外的标本,曾经命名者在写原始描记时查看过。
(3)统模标本:原记载者所依据的若干标本中为曾选出一个为正模标本,则每个标本均称统模标本。
(4)选模标本:当新种的原始描记发表后,从一系列的统模标本中选出一个标本,作为该种的确定模式标本。
海鲢总目:海鲢目(海鲢)、鳗鲡目(鳗鲡、海鳗)、背棘鱼目鲱形总目:鲱形目----(鲥、鳓|、斑鰶、刀鲚、黄鲫、刀鱼)骨鳔总目:鼠鱚目鲤形目(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长春鳊、马口鱼、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鲮、斑马鱼、泥鳅)脂鲤目、鲇形目(中华海鲶、鲶、胡子鲶、中华海鲶、黄颡鱼、斑点叉尾鮰)裸背电鳗目原棘鳍总目:鲑形目(虹鳟、大银鱼)巨口鱼总目:巨口鱼目灯笼鱼总目:仙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长蛇鲻)、灯笼鱼目副棘鳍总目:鲑鲈目、鳕形目(鳕鱼)、鼬鳚目、蟾鱼目、鮟鱇目黑鮟康)、喉盘鱼目棘鳍总目:鳉形目(乔氏鱵、青鳉)、银汉鱼目、月鱼目、金眼鲷目、海鲂目、刺鱼目、刺鱼目、海蛾鱼目、海龙目(粗吻海龙、日本海马)豹鲂鮄目、合鳃目(黄鳝)、鲉形目(鲬、松江鲈、褐菖鮋)、鲈形目(油魣、鲻、鮻、四指马鮁、鲈鱼、鳜鱼、指印石斑鱼、短尾大眼鲷、日本方头鱼、竹荚鱼、大甲鯵、蓝圆鯵、黄鳍鲷、横带髭鲷、大黄鱼、小黄鱼、皮氏叫姑鱼、棘头梅童鱼、日本鰧、带鱼、刺鲳、银鲳、卵形鲳鯵、鲐鱼、蓝点马鲛、乌塘鳢、矛尾复鰕虎鱼、乌鳢)鲽形目(牙鲆、高眼鲽、木叶蝶、条鳎、短吻舌鳎)鲀形目(绿鳍马面鲀、条纹东方鲀)马口鱼:体有垂直条纹,上、下颌边缘波状,呈马蹄形,背鳍3,7,臀鳍3,8—10分布在东部各江河,摄食小型鱼类和昆虫,是目前湖泊、水库养殖的主要敌害之一。
斑马鱼:(斑马)生长快,水温适宜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卵、仔鱼透明,个体小,是很好的模式生物。
11种鲈形目鱼类ITS2特征及系统应用

关键词: 多态性;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系统关系; ITS2; 鲈形目
中图分类号: S917; Q9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8)06115110
核糖体基因广泛地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包含核糖体 RNA 编码基因的 18S、5.8S 和 28S 以 及 ITS1 和 ITS2 两个位于编码基因之间的内转录 间 隔 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其 中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位于 5.8S 和 28S 基因 之间, 是一种非编码基因的间隔区。其作为分子 标记, 较单拷贝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具有两方面明 显的优势: 一方面, 单拷贝基因只能反映基因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一鲈形目分类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能了解和掌握鲈形目各科,重要属的分类特征,熟悉检索表的应用,掌握鉴别分类方法。
二、实验标本
花鲈、鳜、髭鲷、梅童鱼、黄姑鱼、真鲷、黑鲷、蓝圆鯵、沟鯵、罗非鱼、绵鳚、鮣、黄黝、鰕虎鱼、弹涂鱼、鳗鰕虎鱼、带鱼、鮐、蓝点马鲛、银鲳、斗鱼、乌鳢、月鳢
三、检索表
1(40)第一鳃弓没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官器
2(39)食道无侧囊
3(34)上颌骨不固着于前颌骨上
4(27)左右腹鳍不显著接近,也不愈合成吸盘
5(26)第一背鳍不特化为吸盘
6(25)腹鳍胸位,由1枚鳍棘和5枚鳍条组成
7(24)侧线连续
8(21)臀鳍前方无游离棘
9(18)两颌侧方无臼齿
10(15)臀鳍棘3
11(14)背鳍前无一向前鳍棘
12(13)栉鳞,尾鳍凹形……………………………………………………………花鲈
13(12)园鳞,尾鳍圆形………………………………………………………………鳜14(11)背鳍前方具一向前鳍棘……………………………………………………髭鲷15(10)臀鳍棘2
16(17)头背中央枕骨棱明显……………………………………………………梅童鱼17(16)头背中央枕骨棱不明显…………………………………………………黄姑鱼18(9)两颌侧方具臼齿
19(20)体红色,上下颌两侧臼齿2行……………………………………………真鲷20(19)体黑色,上下颌两侧臼齿3行……………………………………………黑鲷21(8)臀鳍前方具游离棘2枚
22(23)背鳍,A后方各有1个小鳍……………………………………………蓝圆鯵23(22)背鳍,臀鳍后方各无1个小鳍……………………………………………沟鯵24(7)侧线中断……………………………………………………………………罗非鱼25(6)腹鳍喉位鳍条数小于5………………………………………………………绵鳚26(5)第一背鳍特化为吸盘……………………………………………………………鮣27(4)左右腹鳍接近或愈合成吸盘
28(29)左右腹鳍不愈合为吸盘……………………………………………………黄黝29(28)左右腹鳍愈合为吸盘
30(33)两背鳍与尾鳍,臀鳍不相连
31(32)眼不突出于背缘…………………………………………………………鰕虎鱼32(31)眼突出于背缘……………………………………………………………弹涂鱼33(30)两背鳍与尾鳍,臀鳍相连……………………………………………鳗鰕虎鱼34(3)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
35(36)体呈带状……………………………………………………………………带鱼36(35)体呈不带状
37(38)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5个小鳍………………………………………………鮐38(37)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8—9个小鳍……………………………………蓝点马鲛39(2)食道具侧囊……………………………………………………………………银鲳40(1)第一鳃弓有由上鳃骨扩大而成的鳃上官器
41(42)体被栉鳞……………………………………………………………………斗鱼42(41)体被圆鳞
43(44)有腹鳍………………………………………………………………………乌鳢44(43)无腹鳍………………………………………………………………………月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