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

3
但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物产生抗药 性,同时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和天然产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 殖。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是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防治的重要手段 之一。
但是,生物防治见效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对技术和资源的要 求也较高。
关注抗病性育种
加强园林植物抗病性育种研究, 培育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园林植 物新品种,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 能力。
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 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根据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 防治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病原的繁殖方式、传播途径、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机制等,揭示侵染性病原的致病过 程和机制,为开发新型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开发新型防治技术与方法
总结词
针对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原的防治,需要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与方法,以减少化学农药的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通过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园林植物病样,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 学技术进行病原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深入研究和揭示病原的分类地位 和系统发育关系,为侵染性病原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研究侵染性病原的致病机制
总结词
了解和掌握侵染性病原的致病机制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病原侵入寄主后的生物学特征 和致病过程。
细菌性萎蔫病
由萎蔫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导致植株萎蔫、黄化、枯死。
病毒性病原
花叶病毒病
由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 片和果实,受害部位出现黄绿相间的 花斑或畸形。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传统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往往根据病组织的症状、病原菌的特征以及研究人员的经验进行。
但某些病原引起的症状相似,例如胡萝卜的细菌枯萎病与交链孢黑斑病,病毒与难养菌,不同病原物复合侵染造成的症状。
有些病原菌不能进行纯培养,因而,单靠传统的分离培养,生物学测定等常规方法进行检测诊断困难较大,并且效率低,速度慢。
目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国际贸易不断扩大,进出口的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日益增多,更迫切需要进行快速的检疫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尤其血清学,核酸技术的应用,为植物病原的快速检测提供了许多新技术。
1.血清学技术血清学就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病毒的检测,但在真菌的检测中还不普遍,这主要因为缺乏促进发展的动力。
一般真菌(象白粉病,锈病,黑粉病,霜霉病等)具有典型的症状,较易诊断,并且大部分真菌都可进行分离纯培养,根据形态特征即可鉴定。
但是由于分离,纯化,培养程序繁杂,耗时较多,且只能集中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有些真菌尤其土传病菌较难分离,需要才用特殊方法,所以近十几年来血清学技术在病原真菌中发展较快,充分显示了常规方法所不具有的特性:1.简单,快速,准确,灵敏;2.可检测未显示症状时的病原;3.可检测症状不典型或与其它病原物复合侵染时情况;4.可定量检测病原物;5.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6.可制成试剂盒,在田间进行检测诊断。
总之,无需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即可检测。
1.1免疫原在真菌的血清学研究中,利用菌丝可溶性蛋白成分作免疫原的报道较多,其次菌丝细胞壁成分、低等真菌的游动孢子、休眠孢子等;高等真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也被用作免疫原制备过多种病原菌的抗血清。
另外Gendlodff(1983)等人报道用菌丝碎片,Takenake(1992)利用菌丝核糖体作免疫原制备的抗血清效果也较好。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案例二:松树枯梢病诊断与防治
总结词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可造成松树生长不良和枯死。
详细描述
松树枯梢病的病原菌为球壳孢菌,主要危害松树的枝条和梢头。病害初期,枝条上出现褐色或深褐色病斑,随 后病斑逐渐扩大,并侵入树干。随着病害的加重,松树梢头枯萎,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包括:加强检疫, 防止病害传播;合理修剪,减少病害发生;化学防治,使用杀菌剂等。
05
结论和建议
研究成果总结
识别和诊断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要点和难点
总结出一系列诊断和防治实践的表格和图解,方便实 用
针对不同真菌病害提出了有效的诊断方法和程序 提出了针对不同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对园林植物真菌病害防治的建议
加强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监测和预警 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措施,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和园林植物真菌病害发生 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案例三:月季白粉病诊断与防治
总结词
月季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月季的叶 片、花朵和嫩枝,影响月季的观赏价值。
详细描述
月季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白粉菌,多在高温、高湿季节发 病。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即孢子),随后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 枯萎、脱落。花朵受害后,花瓣上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 物质,影响开花和观赏。防治方法包括:科学浇水,保 持适宜湿度;合理施肥,增强月季抗病性;及时修剪, 保持通风透光;化学防治,使用杀菌剂等。
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避免产生抗药性和环境污 染
提高园林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加强管理和培训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加强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生态学研究,探究病害发生 发展的内在机制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调查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度并增加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园林植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威胁,给城市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分析,掌握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于促进城市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特点1. 病害(1)叶斑病:叶斑病是园林植物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真菌等。
受害植物叶片上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
(2)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树枝和果实上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造成植物凋谢。
(3)霉病: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叶片上会出现白色或灰色的霉斑,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害虫(1)蚜虫:蚜虫是园林植物的一种常见害虫,会在叶片和茎部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卷曲、干枯甚至死亡。
(2)蛾类:蛾类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严重时会造成植物叶片被啃食,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长发育。
(3)螨类:螨类害虫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导致植物叶片出现黄化、卷曲等现象,严重时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1)春季:春季气温回暖,适宜病菌和虫类的生长繁殖,易发生霉病、蚜虫等害虫。
(2)夏季:夏季高温多雨,适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发生。
(3)秋季:秋季气温适宜,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叶斑病、蚜虫等害虫易发生。
(4)冬季:冬季气温低,病菌和虫类活动减缓,害虫发生相对较少。
2. 空间分布规律(1)外来携带:部分病害和害虫通过外来携带的方式进入城市,如运输、贸易等活动带来的病原菌和虫类。
(2)密集分布:园林植物密集分布的地区更容易引发病虫害,因为病害和害虫能够在植物之间迅速传播。
三、病虫害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蚜虫数量。
(2)利用微生物: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植物真菌病害。
探究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及防治

探究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及防治1. 引言1.1 病虫害对园林植物的威胁病虫害是园林植物面临的一大威胁,主要来源于各种病菌、病毒和害虫。
病虫害不仅会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植物死亡。
病虫害会使园林植物失去观赏价值,影响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度,给园林工作者和管理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当园林植物受到病虫害的侵害时,植物的叶片可能会出现斑点、枯黄等现象,甚至整株植物会枯萎变形。
有些害虫还会在植物上产卵,进一步破坏植物组织,致使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使园林植物逐渐失去生机。
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威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以保护园林植物的生长,维护园林景观的美丽。
1.2 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园林植物是城市中重要的绿化组成部分,不仅美化环境,还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功能。
然而,病虫害常常会给园林植物带来严重威胁,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害整个园林环境的美观和功能。
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病虫害对园林植物造成的危害不仅局限于单一植物,还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园林生态系统的失衡。
例如,某些病虫害传播速度较快,一旦爆发,可能会迅速蔓延到周围的其他植物,对整个园林造成较大损害。
因此,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有助于维护园林生态平衡,保护园林植物的健康。
其次,病虫害的严重危害可能会导致园林植物数量减少、种类减少,甚至造成某些珍稀植物灭绝。
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病虫害防治,保护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不仅有助于维护园林生态平衡,保护园林植物的健康,还能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染环境使其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常遭受各 种病害 的侵袭 , 轻者影响生 长 、 形态 失 常、 降低 观赏性 , 者枯 萎死亡 。 重
我 国 已记 载 的 绿 地 植 物 病 害 共 有 550多 种 , 关 数 0 ]相
病害类 型以白粉病 、 叶斑病 、 炭疽病等较 为集中, 对上海
市 主 要 花 卉 园林 的 病 害 调 查 中 发 现 , 调 查 的 6 在 6种 常
用园林植物 中, 发现病害 13 , 中真菌性病害 9 , 0种 其 o种 占调查病害总数 的 8.8 其中 白粉病发生严 重 , 73 %, 炭疽 病发生最为范围最广 , 发生率 为 3. 9 , 刀菌引起 的 93 镰 叶斑病发病率 为 1.8 _ 。对沈 阳常见 园林 植物真菌 8 1 2 j
园林 植 物 是 构成 园林 景 观 的 四大要 素 之 一 , 不仅 因
发生于茎部和根部 , 中白粉病 和叶斑病病害发生最 为 其 普遍 , 白粉病发病较为严重 , 并鉴定 了 2 4种真菌病害 , 其 中 1 为 新 种 l ; 州 常 见 园林 树 木 的 5 病 害分 别是 种 3兰 种 白粉病 、 锈病 、 叶斑病 、 煤污病 、 枯枝病 , 中 自粉病发生 其 范围最广 ; 阳 园林 植物 真菌 病害 的鉴定 中得 出, 贵 在 已鉴定的病害 中, 灰斑病 、 叶斑病 、 叶枯病 、 炭疽病 、 锈病 发生普遍 和严重 ; 昆明 主要花 卉病 害进行 调查 , 鉴定 病害 7 种 , 1 在这些病 害中以叶部病害居多 , 从病原来看 ,
主要病害 , 其危 害的范 围 比较广 泛 , 占所调 查花 卉 品种 的 2 , 1 炭疽 病 其次 , 发生 率 为 1 , 7 叶斑病 处 于第 3 位 , 1 [ ; 占 3 6 广州地 区常见观赏植物真菌病 害的调查 , ]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是指能引起植物疾病的真菌。
由于植物病原真菌对农作物的破坏性,其分类研究对植物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方法、分类依据、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讨目前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情况。
形态学分类是通过观察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该方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根据形态学特征,真菌可以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束孢菌门、乳菇菌门等。
子囊菌门包括黑粉菌目、炭角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子囊;担子菌门包括柄菌目、鳞嵌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担子;束孢菌门包括白粉菌目、鞘腔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束孢子;乳菇菌门包括绿脓菌目、伞菌目等,该类真菌的特征是产生子实体。
形态学分类方法简便易行,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生理学分类是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生理特性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真菌的生理特性,可以将植物病原真菌分为黑长真菌、白腐真菌和赤壳真菌等。
黑长真菌主要侵染庄稼的根部,导致根部腐烂;白腐真菌主要侵染果树和蔬菜,导致水果和蔬菜腐烂;赤壳真菌主要侵染瓜果类作物,导致瓜果类作物产生坏疽。
生理学分类方法可以从真菌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致病机制等方面揭示植物病害的规律。
分子生物学分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基因分析,进而了解其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测序、PCR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同时还可以分析真菌的致病基因和毒力因子,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虽然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在分类速度和分类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生理学分类方法只能从少数真菌的生理特性出发,不能对所有真菌进行分类。
最后,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虽然准确可靠,但需要高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应用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假 单 胞 菌 是 一类 或 直 或微 弯 的 需 氧 型杆 菌 , 呈 螺 旋 不
状, 没有 菌 柄 也 没有 鞘 , 不产 芽 孢 , 广泛 分 布 于 土壤 中的 革 兰 氏阴性 细 菌 。 是植 物根 际较 普 遍 的微生 物 类群 之一 , 它 此
类 细菌 的 多数 种 类 能 产 生株 系 , 有拮 抗 或促 生 作 用 [ 现 具 1 1 。 已证 实假 单 胞 菌 能产 生 有效 铁 载 体 、 生 素 、 外 水 解 酶 抗 胞 和 HC N等抑 菌 代谢 产物 , 有效 地保 护植 物 根 系免 受病 原 微
植 物保 护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1 年第 2 01 2期
应用假单胞 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左 静 廖晓 兰
(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 , 湖南长沙 4 0 2 ) 1 18
摘 要 假 单 胞 菌种 类 多、 殖快 。 繁 能通 过 产 生 多种 抗 生素及 有 效 的根 际定 殖 防治植 物 病 害 , 促进 植 物 生长 , 而成 为植 物生 防控 制 的 从 重要研 究 对象 。 文主 要论 述 应用假 单胞 茵对 植物 真 菌性 病 害进行 生 物防 治的研 究进 展 。 该 关 键词 假 单胞 茵 ; 防作 用 ; 物病 害 生 植 中图分 类号 ¥ 8 .9 4 29 文 献标 识码 A
1 假单 胞菌 概况
全 蚀病 是 一种 真菌性 病 害 , 由禾顶 囊壳 菌 引起 , 禾顶 囊壳 菌 属 子囊菌亚 门真菌 , 是一种 土壤寄 居菌 , 单胞菌 产生 的P A 假 C
和DP A G能够 限 制 禾 顶囊 壳 菌 的生 存 或 活 动 , 小麦 全 蚀 对 病 有 重要 防 治 作 用[ 近 年 来 开发 了 许 多除 草 农 用抗 生 素 , 6 1 。 例 如 由假 单胞 菌 产 生 的硝吡 咯 菌 素 、C P A和 DA G, P 由于 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李雅娜(19752),女,在读博士,讲师,现从事园林植物应用及养护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 2mail :annieli @ 。
收稿日期:2010-01-08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李雅娜1,2(1.上海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上海201100;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分析了我国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的表现及相关病原真菌的类型,依据目前的园林植物病害防治措施,指出未来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病原真菌;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 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10)08-0218-04 园林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之一,不仅因其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命组成,展现景观的动态变化美,更由于其在景观中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成为现代景观中日益重视的组成部分。
以园林植物为主体构成的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财富,为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构筑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园林植物一般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草坪植物,园林植物大多数生长在城市空间中,城市化的多污染环境使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轻者影响生长、形态失常、降低观赏性,重者枯萎死亡。
我国已记载的绿地植物病害共有5500多种[1],相关数据显示其中绝大多数病害由真菌导致,病害的发生使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失去其观赏及绿化效果,造成生态破坏和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现通过对城市园林植物病害研究现状的调研,分析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大城市绿地中的园林植物真菌病害情况、真菌病害的鉴定方法及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展望真菌病害防治前景,有利于研究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园林植物的保护及养护提供有益参考,完善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1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发生情况1.1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表现从我国各地区各大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病害研究来看,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发生部位以叶部最为严重,病害类型以白粉病、叶斑病、炭疽病等较为集中,对上海市主要花卉园林的病害调查中发现,在调查的66种常用园林植物中,发现病害10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90种,占调查病害总数的87.38%,其中白粉病发生严重,炭疽病发生最为范围最广,发生率为39.39%,镰刀菌引起的叶斑病发病率为18.18%[2]。
对沈阳常见园林植物真菌的病害鉴定发现,园林植物的病害多发生在叶部,少数发生于茎部和根部,其中白粉病和叶斑病病害发生最为普遍,白粉病发病较为严重,并鉴定了24种真菌病害,其中1种为新种[3];兰州常见园林树木的5种病害分别是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煤污病、枯枝病,其中白粉病发生范围最广[4];贵阳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鉴定中得出,在已鉴定的病害中,灰斑病、叶斑病、叶枯病、炭疽病、锈病发生普遍和严重[5];昆明主要花卉病害进行调查,鉴定病害71种,在这些病害中以叶部病害居多,从病原来看,真菌病害51种,占72%,在真菌性病害中又以白粉病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的范围比较广泛,占所调查花卉品种的21%,炭疽病其次,发生率为17%,叶斑病处于第3位,占13%[6];广州地区常见观赏植物真菌病害的调查,选择了18种常见观赏植物真菌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共鉴定病害8种,其中叶斑病的发生率最高,为39%[7];南宁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调查显示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为烟煤病、炭疽病、叶斑病等[22]。
除以上对各城市的园林植物病害调查外,还有针对某些常见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专项研究,如棕榈科植物[27]、万寿菊[28]、一串红[29]、观赏凤梨[30]、银杏[31]、玫瑰[32]、金叶女贞、夹竹桃等真菌病害的研究,其中以叶斑病的研究较为集中。
城市绿地中的树木花卉等病害以真菌致病性最为严重外,草坪草真菌病害也是草坪上的主要病害,占病害总数的80%以上[8],我国曾记录了禾本科草坪草和牧草的病原真菌391种[9],真菌病害引起的各种叶枯、叶斑、腐烂、坏死或植株萎蔫死亡等症状严重影响草坪质量和景观。
草坪真菌病害会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
草地早熟禾是我国广泛应用的冷季型草坪草,褐斑病和腐霉枯萎病是国内草地早熟禾上发病最为严重的2种病害,其次为夏季斑病[10212],匍匐翦股颖是高尔夫草坪中不可缺少的种类,而其是最易感病草坪草,我国报道的翦股颖属植物上的真菌病害大约有11种,病原菌约11属,大约12种[13215],褐斑病是匍匐翦股颖上最重要的病害,镰刀菌枯萎病次之[16]。
结缕草和狗牙根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在我国南方城市的草坪建植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报道的结缕草属植物上的真菌812病害大约8种,病原菌约6属,大约8种[17219],我国狗牙根属草坪草上的真菌病害约有18种,病原菌约15属,大约20种[14,17,19220],狗牙根黑粉病Ustilago cynodotis发病普遍严重,褐枯病在高尔夫球球道及发球台的狗牙根上发病非常普遍[14,20]。
1.2 真菌病害及主要致病真菌类群1.2.1 白粉病 在上述全国各大城市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的调查中,白粉病的发病率较为广泛,据Hirata (1986)报道,白粉病可侵染超过40个目的40000种植物,白粉病是世界性的植物病害,由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若干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为专性寄生菌,菌体全部或部分暴露在高等植物绿色的部分,菌丝通过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营养,不引起寄主细胞迅速死亡,而使寄主发生抑制性或刺激性的病变,使受害部分变黄或褪色,使整个植株衰弱,能降低作物和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并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21]。
白粉菌的有性生殖阶段产生白色粉状物,在寄主表面产生黑色小点(闭囊壳),严重时还导致叶片皱缩、纵卷。
白粉病种类很多,不同园林植物白粉病的病原上不尽相同,如凤仙花、秋葵、冬青卫矛、杜鹃、木兰等发生的粉孢属(Oidium)侵染,满天星、情人草发生的拟粉孢属(Oi diopsis)侵染,粉孢属和拟粉孢属是白粉菌目下无性型真菌,而有性型白粉菌科下的单丝壳属(S phaerotheca)常侵染蔷薇科月季、玫瑰等开花灌木及狭叶十大功劳,钩丝壳属(Uncinu2 la)侵染黄栌和紫薇,叉丝壳属(Microsphaera)侵染丁香、八仙花、金银花等灌木,以及专门寄生在菊科植物上的白粉菌属(Erysi phe.)。
1.2.2 叶斑病 叶斑病是经病原物侵害后;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各种局部坏死性病斑的植物病害,导致落叶早。
病原物以真菌为主,引起叶斑病的真菌为半知菌,如链格孢属(A lternaria)真菌侵染绿色植物后,在叶上产生坏死斑,病斑后期产生暗色霉层,常被称为灰斑病、黑斑病,如凤仙花黑斑病、广玉兰灰斑病[1]、银杏叶枯病、白玉兰黑斑病、香石竹叶斑病[6]等;尾孢霉属(Cercospora)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可寄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花、种子等多个器官,形成明显的坏死斑,致使叶片枯黄,叶片过早脱落或造成落花落果,可侵染多种园林植物如丁香、女贞、泡桐、杨树、月季、腊梅、木香等;叶点霉属(Phyllosticta)是球壳孢目的一个重要属,是农作物、林木、园林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引起叶斑、茎枯、根腐等症状,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灰白色病斑处长出肉眼可见的明显小点,由它引起的虎头兰叶斑病[6],佛顶珠叶枯病[5]、常春藤叶斑病[2]、爬山虎叶斑病[3]在城市绿地中广泛出现;假尾孢属(Pseudo2 cecospora)真菌寄生在植物的叶、茎、花、果实上形成明显的坏死斑或不形成斑点,造成叶枯黄,降低观赏价值,此外还有壳针孢属(Septoria)、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2 um)、盘多毛孢属(Psetalotia)[24]等。
1.2.3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上,常常危害叶缘和叶尖,严重时使大半叶片枯黑死亡,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斑点,后期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中央则由灰褐色转为灰白色,而边缘则呈现紫褐色或暗绿色,最后病斑转为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可形成穿孔,病叶易脱落。
炭疽菌(Colletotrichum)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炭疽菌属,如胶孢炭疽菌(C.gloeos2 porioi des)[5,23]、黑线炭疽菌(C.dematiμ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 S imm onds)、刺盘孢(C.omnivorum)[2]等,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2,23,25]。
1.3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鉴定方法通过各大城市对于园林植物病害研究分析,可以归纳目前对园林植物真菌病害鉴定的2种方法,第1种为显微镜检测形态并结合真菌分类的鉴定方法,第2种用于从形态学无法精确鉴定的病原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对大多数病原真菌的鉴定采取了第1种传统的形态描述并结合真菌分类的形态学方法,只有少数进行了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学鉴定,如利用PCR 产物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建立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鉴定病原菌种类[2]。
在经济林植物病原真菌分类中,则广泛采用形态学方法、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26]。
2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2.1 管理防治通过加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使园林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定期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修剪时,刀刃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34];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等。
2.2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园林植物真菌防治的主要方式,按化学农药的作用方式,把杀菌剂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35],保护剂是指在植物感病前,喷洒在植物表面,抑制或杀死寄主体外的病原物,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的农药,治疗剂是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菌剂,能在植物体内输导、存留、扩散、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内的病原物。
如白粉病发生时,发病前可喷洒保护剂;发病初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粉锈宁液、代森锌液、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胶悬剂或苯来特液[33];叶斑病发病初期可喷洒百菌清液、多菌灵液、苯菌灵・环己锌乳油,或波尔多液[32],而炭疽病的常用农药有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22]。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化学防治的应用。
2.3 生物防治相对于城市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912具有无农药残留,不杀伤有益生物,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生物防治在经济作物真菌病害中已广泛开展,用以防治李属果树银叶病的木霉制剂早在1981年就在西欧国家进行了商品化生产,我国也有关于农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众多研究,但针对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展开,借鉴其在经济作物真菌病害的防治作用,展开了关于生防技术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探讨,如利用抗生菌、重寄生菌防治园林植物真菌病害[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