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各司其职,其中足太阴脾经为阴经,属脾脏,主管运化功能,“运”运动、转运之意,“化”则指变化、转化,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转运到全身。
胃将食物化成食糜,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则全依赖脾的功能。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隐白,经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至冲门穴,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并与胃腑相联络,继续上行通过横膈,沿着食管的旁边上行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途经大横、腹哀等穴。
支脉1: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足太阴脾经以脾脏为中心,把与脾脏关系密切的胃、舌、口、唇、以及肌肉筋骨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
⑴ 脾主运化,运化谷物及运化水湿中医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仓廪之本”,仓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
《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是后勤给养的根本,其中唯有脾属脏,食物包括水分从口入胃,最终从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从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之所以被人体利用吸收,关键是脾的作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运化谷之精微和水之精微,脾的这个功能也称为“升清”,水谷精微上升至心,在心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进入脉中,最后到达肺脏,在肺的作用下,进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营养作用,还有部分水之精微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进而滋润全身脏腑器官。
也就是说,人体内至脏腑,外至皮脉筋肉等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化生气、血、津、液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作用,即在脾的升清作用。
因此脾为后天之本。
而食物残渣通过胃、小肠、大肠等作用排出体外的过程即“降浊”。
由上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脾的功能不足,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衡,导致水湿积聚,甚至变成痰饮,阻滞在经络之中,影响气血的运行,继而变生百病。
针灸穴位经络介绍足太阴脾经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足太阴脾经简介 • 足太阴脾经与针灸 • 针灸穴位经络的实际应用 • 足太阴脾经与健康 • 结论
01
足太阴脾经简介
定义和路径
足太阴脾经
中医经络系统中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十二正经之一,与胃经相表里,连接 足阳明胃经,沿下肢内侧中线走行,经过腹、胸等部位,止于大趾末端。
虑等神经精神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三餐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 物,少吃油腻和高热量食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不 良生活习惯。
预防和自我调节方法
保暖
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足太阴脾经,引起身体不适。
留针
保持针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治疗效 果。
施针
将针刺入所选的穴位,并根据不同的针刺 深度和刺激强度进行施针。
常用针灸穴位
足三里
调节气血,治疗脾胃不和、食 欲不振等。
脾俞穴
调节脾气,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和贫血等。
中脘穴
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
三阴交
调节生殖系统功能,治疗月经 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按摩
经常按摩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 如三阴交、血海等,可以缓解疲 劳、促进血液循环。
控制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 郁等负面情绪对足太阴脾经的影响 。
05
结论
针灸穴位经络的未来发展
全球接受度提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医学对针灸疗法的认可,全球范围内对针灸的接受度和需 求量将不断增加。
足太阴脾经

习, 老 年 人 适 合 进 行 户 外 运动 , 或读书 、 或
理家 , 或种 菜 , 或养花。
2 . 情 绪 养 脾— — 放 松 愉 悦 的 心情 日常 生 活 中 , 我 们 发现脾 也是 会 “ 闹 情绪 ” 的 。 当 处在 紧张 的 环 境 或 我 们 心 情
沮 丧郁 闷 , 情绪 低落 时 , 就 会 茶 不 思 饭 不 想的毫无 胃 口: 而 处 在 放 松 优 美 的环 境 或
了, 脾健 运失职 , 清气 不升 , 浊 气不 降 , 气 机瘀滞 , 人就 会出现消化障碍 、 气血不足 、
四肢 无 力 、 面 色萎黄、 水肿等症 。 所 以脾 被
后世称 为“ 后 天 之本 ” , 先天 不足 的人 , 可
以通 过 补 足 脾 胃达 到 身 体 强 壮 ; 先 天 充 足 的人 , 过分伤害脾 胃 , 也会导 致百病缠身。
三
对 应 经 络
上 午九 至十 一点 ( 巳时 ) 足 太 阴 脾 经 当令 , 本 经 属脾 , 络 胃, 脾 经 与 胃 经 相 表
里 。
我们 心情愉快 时 , 就 会 胃 口大 开 。 此种 情 形正是 中 医里讲 的 “ 脾主 思 , 多思伤 脾 ” ,
四
脾 经 养 生
过 度 的 思 虑 会 损伤 脾 的 功 能 , 导 致 脾 运 化
动 中发 挥 重 要 作 用 , 下 面 我 们 就 来 了解 一
下足太阴脾经。
一
脾 经 循 行
足 太 阴 脾 经 起 于 足 大 趾 内侧 端 , 沿 足 内侧 赤 白 肉 际 上 行 , 经 内踝前 面 , 上 小 腿 内侧 , 沿胫 骨后缘上行 , 至 内踝上八寸 处 , 走 出足 厥 阴 肝 经 前 面 , 经 膝 股 内 侧 前 缘 至 冲 门穴 , 进入腹 部 , 属 脾络 胃 , 向 上 通 过 横
足太阴脾经

(七)腧穴
本经共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 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 SP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宁神,醒脑开窍。
【主治】1.多用于血证:如月经过多,崩漏,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3.腹胀,泄泻。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 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 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 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 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 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
【功效】健脾渗湿,益肾固精。 【主治】1.腹胀,水肿,黄疸,泄泻,小便
不利或失禁。 2.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3.膝关节痛。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特性
健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带。治 脾 疗月经不调,阳痿,遗精。
(四)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 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五)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 合也。
(六)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 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 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 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 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 输,命曰孟秋痹也。
足太阴脾经

本经腧穴: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 1.隐白 (Yǐnbái, SP 1)井穴 【定位】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功能】健脾宁神,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 (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操作】浅刺0.1寸。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 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42穴,左右各21穴。
主要病候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 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 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定义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赤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 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6张)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足太阴脾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 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 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 少阴心经。
经络腧穴各论-4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 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 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 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 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腹结(SP 14)
定位: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
主治: (1)腹痛、腹泻、积食; (2)疝气。
大包(SP 21)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 (1)气喘; (2)胸肋痛; (3)岔气; (4)四肢无力; (5)全身疼痛。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阴陵泉(SP 9)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主治:(1)腹胀,腹泻,水 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 运化水湿病证(2)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局部解剖: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血海(SP 10)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 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 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 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 布有第4肋间神经。
胸乡(SP 19)
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局部解剖:在第5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神经内、 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 间神经外侧皮支。
疏通经络要知道的足太阴脾经

疏通经络要知道的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是我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络。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疏通脾经的相关内容。
【1】概说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脾经的基本属性,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处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喉,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此经脉始于足大趾末端,沿下肢内侧向上入腹,属腹,络胃,后从胃部分出支脉,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2】功效与主治
足太阴脾经是阴经跟五脏六腑联系最紧密,尤其是脾、胃和心,同时它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经络。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3】疏通的方法
可以通过按摩、拍打来疏通治疗疾病,同时还可以使用拔罐,艾灸,刮痧等方法来疏通经络。
同时配合练习气功8段锦,可以增强生殖及泌尿系统功能,练习瑜伽中的大树是可以刺激足太阴脾经上的血海穴,并能伸展腿、腹部肌肉;弓式能锻炼腰部与大腿的前侧部位,以疏通脾经。
【4】主要穴位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穴,一共有21个穴位,在脾经上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其他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侧前缘。
脾经上重要的穴位有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
【5】疏通的食疗妙招
脾经多吃黄色食物有助于补益,可以多吃一些玉米,小米,南瓜,地瓜,土豆等。
以上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足太阴脾经的相关内容,已经有通经络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脾经的重要作用。
你对此有
什么看法?评论告诉我,会有更多的妙招分享给你。
第四节足太阴脾经

操作:浅刺0.1寸。 腧穴配伍:
功能性子宫出血:血海; 便血:申脉、足三里; 崩漏、尿血:三阴交; 多梦、梦魇:厉兑; 月经不调:血海。
太白(SP3)输穴,原穴
定位:在趾区,第1跖趾 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胃痛,腹胀,泄泻,便秘,肠鸣; 化湿通络—体重节痛、足痛、足肿、痿证。
地机(SP8) 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
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调经固精—月经不调,痛经,癥瘕, 遗精;
健脾利水—腹痛、胀,泄泻, 水肿、小便不利;
疏经通络—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腧穴配伍:
腿膝痹痛: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月经不调:血海、三阴交; 胰腺炎:脾俞、厉兑; 痛经:关元、血海; 糖尿病: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操作:直刺0.6~1.2寸。
腧穴配伍:
慢性泄泻、痢疾:天枢、大横、上巨虚; 饮食停滞:足三里、中脘、解溪; 呃逆:内关; 上消化道出血:足三里、内关; 痛经:血海; 足下垂:解溪、照海等。
三阴交(SP6)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功效主治:
健脾利水—肠鸣腹胀、泄泻、 水肿,便秘;
重点名词注释:
[1]核骨: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 [2]踹:指腓肠肌部; [3]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4]交出:与足厥阴“交叉换位”; [5]咽:指食道; [6]舌本:指舌根部。 [7]得后与气:大便或矢气
[8]快然如衰:感到病情缓解; [9]瘕:指腹部痞痞块; [10]水闭:小便不通; [11]强立:勉强站立。
大横(SP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 1 2
9、阴陵泉*(SP9)合穴 阴陵泉*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 陷处。 主治] [主治](1)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黄疸。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3)膝痛。
脾 1 3
10、血海* 10、血海*(SP10)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主治]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2)瘾疹, 丹毒,皮肤瘙痒。(3)小便淋涩。(4)股内侧痛。
脾 1
13、府舍 13、府舍(SP13) 定位]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 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主治](1)腹痛,疝气,腹满积聚。(2)霍乱吐泻。
脾 1 7
14、腹结 14、腹结(SP14) 定位]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15、大横(SP15) 15、大横 定位]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脾 1 0
7、漏谷 (SP7)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 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主治] [主治](1)腹胀、肠鸣。(2)小便 不利,遗精。(3)下肢痿痹,腿 膝厥冷,足踝肿痛。
8、地机*(SP8) 地机*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 下3寸。 主治] [主治] (1)腹痛,泄泻。(2)小便 不利,水肿。(3)月经不调,痛 经,遗精。
11、箕门 11、箕门(SP11)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伸下肢。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 线上,血海上6寸。 主治] [主治](1)小便不利,遗尿。(2)腹股沟肿痛。
脾 1 4
脾 1 5
12、冲门 12、冲门(SP12) 定位] [定位]仰卧。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 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 [主治](1)腹痛。(2)疝气,痔疾。(3)崩漏,带下。
2
(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 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 (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三)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 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脾 3
(五)腧穴(共21穴,左右42穴) 腧穴 隐白* SP1) 1、隐白* (SP1)井穴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大趾末节 内侧,距趾甲角0.1(指寸)。 主治]( ](1) [主治]( 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2)癫狂, 多梦惊风,昏厥。(3)胸痛, 腹胀。
脾 4
2、大都(SP2)荥穴 大都(SP2)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主治] (1)腹胀,胃痛,消化不 良,泄泻,便秘。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3)心痛,心烦。
16、腹哀 16、腹哀(SP16) 定位]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 [主治](1)腹痛,腹泻,大便秘结。(2)腹哀还可治疗 泄泻,痢疾,消化不良。
脾 1 8
17、食窦 17、食窦(SP17) 定位]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主治](1)胸胁胀痛。(2)嗳气,反胃,腹胀。 (3)水肿
1 9
18、天溪 18、天溪(SP180 定位]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 寸。 主治] [主治](1)胸痛,咳嗽。(2)乳痈,乳少。
脾 2
19、胸乡(SP19) 19、胸乡(SP19) 定位]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0、周荣(SP20) 20、周荣(SP20) 定位]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主治](1)胸胁胀痛。(2)周荣可治疗咳嗽,气喘。
脾 7
SP5) 5、商丘 (SP5)经穴 定位]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 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主治](1)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饮食不化, 痔疾。(2)黄疸,倦怠嗜卧,咳 嗽。(3)癫 狂,小儿癫痫。(4)足踝痛。
脾 8
6、三阴交*(SP6) 三阴交* 定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 小腿内侧,当足内踝 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 [主治] (1)肠鸣,腹胀, 泄泻,消化不良。 (2)月经不调,痛 经,经闭,赤白带下, 阴挺,产后血晕,滞 产,不孕。(3)阳 痿,遗精,遗尿,疝 气,小;原穴 太白* SP3)输穴;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 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主治]( 1)胃痛,腹胀,腹痛,肠鸣,泄泻, 呕吐, 痢疾,便秘,痔疾.(2)脚气,体重节痛。
脾 6
4、公孙*(SP4)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冲脉 公孙* 络穴 定位]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 底的前下方。 [主治](1)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 腹痛,肠鸣, 主治] 泄泻,痢疾。(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3)嗜卧, 水肿。4)足痛,足肿,脚气。
脾 1
化 后 天 之 本 主 运
足 太 阴 脾 经
五十五中健康屋
主讲; 主讲;杨奎振 yangkuizhen@
--
脾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循行:《灵枢·经 脉》:脾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 内侧白肉际,过核骨 后,上内踝前廉,上 腨内,循胫骨后,交 出厥阴之前,上循膝 股内前廉,入腹,属 脾,络胃,上膈,挟 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 膈,注心中。
脾 2 1
21、大包* SP21) 21、大包* (SP21)脾之大络 定位] [定位]侧卧举臂。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 处。 主治] [主治](1)胸胁胀满,胁肋痛。(2)咳嗽,气喘。(3) 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点击此处观看 足太阴脾经视频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