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02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行文、线索、句段)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2.掌握散文的线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散文的结构安排,掌握散文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基本功和必要途径,分析结构思路的题目即使不显性设题,其他类型题目的解答也会隐性涉及。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点一般有三个:行文思路分析、线索分析和句段作用分析。
二题点攻破题点1 行文思路分析题点必备知识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对全篇而言就是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和内部的结构关系有多种,具体为:【结构类型】(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关系】相承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常见四类散文一般结构思路

散文常见四类题材的结构思路班级姓名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使答题时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模板(一) 常见的结构形式(1)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
(3)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二)阅读模板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第二步,研标题、作者;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
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第一步,抓首尾段。
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
散文阅读考点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 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 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 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 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 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 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 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 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 标志意义。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 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 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 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 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珍贵的 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 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 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 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 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 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 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 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李顺富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然后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通常是固定的,不外乎以下的基本格式——①纵向结构:(时间、事件先后)如《西溪的晴雨》,《荷塘月色》。
②并列式结构:(横向)(性质分类,各个侧面,空间),如《故乡的榕树》《泰山很大》,《泊》。
③纵横交错结构(网状结构):如《山屋》。
④层进式结构(观察、认识的过程):如《泰山之思》,《感谢生命》。
⑤流动式结构(作者情感的变化):如《雾》⑥对比式结构:《马缨花》⑦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如《雅舍》。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解题分析】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把握思路的流程: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联系,并作简要评析。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ppt课件

考题类型
1、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每部分的 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3、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以
及文中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知识点说明(阅读全品P119页)
1.思路:是作者在文章中围绕一个中心点,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思想内容的思 维过程。
2.结构:是指对材料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它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 者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
月星辰中,在梦中。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关键句
⑥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 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 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 就会行我走们和。时我间们如和同时一间对如伴同侣,一相对依伴相侣偎,相 依相偎着着,不,朽不的朽它的会它在会我在们我不知们不不觉知间不,觉间, 引领着引我领着们我一们直一走直到走地到老地天老天荒荒。。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 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
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

• 此题命题规范清楚,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 这个角度来梳理思路,参考答案正是从“童年时代”对 时间的感受、“青少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成年以 后”对时间的感受这三个阶段加以概括的。
• 例五:
• 2007年四川卷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文本:赵丽宏 《焰火的变奏》)
•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 来展开故事情节。
• [命题分析]
• 此命题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即“行文 思路”的分析的,但是答案与题干不相关。可见 此题题干表述不规范,应该表述为“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这样才能与答 案相对应。
• 例二:
•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 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池莉《瓷 器的意味》)
• 2.记叙文: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 贯性。
•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 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参考答案:
•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 [命题分析]
• 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 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瓷器的意味”这个核心话题来归 纳概括。答案第一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1、2段, 引出瓷器的意味这个话题;答案第二小点归纳概括的是 文本的第3、4、5段,探讨瓷器由俗到雅的意味变化; 答案第三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第6段,深入思考瓷器 的对人生的启迪意味。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散文的结构与行文思路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 叙事散文
感悟
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 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 议论升华(升华点)
解题通法
1.分析行文思路“3法”
直接考查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 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 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作者见 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间接考查型 ③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 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
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理清行文思路
一、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
类型
特点
思路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 静赏式 多角度写景;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 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 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 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三: • 2008年湖南卷第20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 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 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山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4分)(文本:朱光潜《谈静》) • 参考答案: • 感受 静趣 裨益 • [命题分析] • 此题是“行文思路”题考查的变式,题干中已经 将文本结构做了切分,要求考生就所切分的“版 块”进行行文思路上的高度概括。
散文阅读之结构方式与行文思路
• 1、结构方式及简要分析 • 结构方式是就文章的结构特点设题,所以首先要 在浏览全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如: 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然后追寻行文 的思路和内容、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的变化,逐 层理出文章层次,思考并概述说明。
• • • •
【规范答题】 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 2.分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并扣住结构特点解说。 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具体解 说。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 乾) •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 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 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 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 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 2、行文思路及简要分析 •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 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 常见的行文思路有:从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组材顺序、线索、过渡、 伏笔与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判断文章思路可 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 例五: • 2007年四川卷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文本:赵丽宏 《焰火的变奏》) • 参考答案: •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 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 [命题分析] • 此题审题重点是“怎样”二字,实际上是考查文 本“行文思路”的切分标准是什么。文章前四段 重点描写今日焰火之美,文章后半部分追忆过去 战争年代里恐怕的炮火,以与前文形成对比。此 题的答案过于单一僵化
• 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 的变换。 •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 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 5)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 式。
• 2.记叙文:记叙文的特点在于叙事性,事件的连 贯性。 • 多数情况可以从“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样的情节进行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有时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有时可以从“倒序”“顺序”“插叙”“补叙” 这样的叙事顺序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 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 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 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 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 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 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 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 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 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 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 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 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 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 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 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 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 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 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 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 第三件东西吗?
•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 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 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 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 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 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 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 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 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 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 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 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 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 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 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 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 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 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 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 例二: • 2009年重庆卷第16题: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 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池莉《瓷 器的意味》) • 参考答案: • (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 • (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 • (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 [命题分析] • 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 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瓷器的意味”这个核心话题来归 纳概括。答案第一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的第1、2段, 引出瓷器的意味这个话题;答案第二小点归纳概括的是 文本的第3、4、5段,探讨瓷器由俗到雅的意味变化; 答案第三小点归纳概括的是文本第6段,深入思考瓷器 的对人生的启迪意味。
• 3.议论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很少考到议论文。 议论文的特点在于其严谨的说理逻辑性。 • 可以从“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这三种 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可以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 路”。 • 4.说明文: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中极少考查说明文 阅读。说明文的特点在于科学严谨,层次分明。 • 可以从“时间”或“空间”转换的说明顺序的角 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可以从说明对象的“事理结构”或“逻辑顺序” 的角度来归纳概括其“行文思路”。
•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 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 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 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 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季羡林卷》,有 删节)
• 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 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 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 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 1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 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 18.“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 这样说的理由 • 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 文思路。
• 雾 季羡林 •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 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 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 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 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 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 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 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 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 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 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 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 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 例四: • 2008年重庆卷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 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文本: 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 • 参考答案: • 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 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 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 [命题分析] • 此题命题规范清楚,暗示考生从“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 这个角度来梳理思路,参考答案正是从“童年时代”对 时间的感受、“青少年时代”对时间的感受、“成年以 后”对时间的感受这三个阶段加以概括的。
• 把握思路的流程: • 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 考“开头(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 后写什么?” 再逐层概括揭示文意,理出各层的内在 联系,并作简要评析。即: • 1、概括段落的核心意思;2、寻找段落间的逻辑联系; 3、理出文思推进的路径。 • 赏析题表达模式: • 1、写出行文思路的特点;2、引用原文关键词句分析上 述特点;3、评论行文思路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 关键词: • 1、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 2、文章先写……然后……接着……最后…… • 3、表现了 、突出了 、增强了……
• 例一: • 2009年四川卷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 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分)(文本:英 国作家凯•杰罗姆《想像》) • 参考答案: • 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 来展开故事情节。 • [命题分析] • 此命题应该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结构即“行文 思路”的分析的,但是答案与题干不相关。可见 此题题干表述不规范,应该表述为“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这样才能与答 案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