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word无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9课《劝学》Word版含答案

劝学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劝学 Word版含答案

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常用实、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1.读准字音(1)靛.青()(2)蓼.蓝()(3)槁.暴() (4)砺.石()(5)舟楫.() (6)跬.步()(7)骐骥..() (8)驽.马()(9)须臾.() (10)舆.马()(11)二螯.() (12)蛇鳝.()(13)跂.而望() (14)锲.而不舍()(15)金石可镂.()2.理解词义(1)通假字①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生⎩⎨⎧君子生.非异也: 蛟龙生.焉: ②一⎩⎨⎧ 骐骥一.跃: 用心一.也: ③利⎩⎨⎧非利.足也: 金就砺则利.: ④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神明.自得: ⑤于⎩⎪⎨⎪⎧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受任于.败军之际: 黄鸟于.飞: ⑥而⎩⎪⎨⎪⎧ 蟹六跪而.二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声非加疾.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假.舆马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图表知全局朗读全文,用图表的形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

预习 检测
③善假于物也
__介__词__,__表__示__引__进__动__作__或__行__为__的__对__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
栏
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链
接
__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 检测
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___兼__词__,__“__于__此__”__,__在__这__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
接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语__气__助__词__,__表__陈__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 疾:
栏
目
链
___强__,__指__声__音__宏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者彰 彰:
___清__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 检测
5.通假字
① 以为轮
_“____”___通__“___煣__”___,__使___弯__曲__________________
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链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 9 劝 学 Word版含答案

9劝学本课话题——积累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作者运用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的道理。
学习需要积累,学习成绩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它是长期寒冷积累而成的。
此中寄寓深刻的道理: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结果。
2.马克思写《资本论》马克思阅读1 500多种书,留下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了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终于完成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资本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爱因斯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以为轮( ) 槁暴( )( )就砺.( ) 参省..( )( )知.明( ) 须臾.( )跂.而望( ) 金石可镂.( )其曲中.规( ) 舆.马( )舟楫.( ) 跬.步( )骐骥..( )( ) 驽.马( )锲.而不舍( ) 螯.( )蛇鳝.( )【答案】 róu ɡǎo pù lì cān xǐnɡ zhì yú qǐ lòu zhòn ɡyú jíkuǐ qí jì nú qiè áo shà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以为轮(“”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而⎩⎨⎧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连词,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关系)(2)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不译)(3)于⎩⎨⎧取之于.蓝(介词,从)而寒于.水(介词,比)先俟于.门外(介词,在)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向”) (4)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动词,使……快,走得快) (5)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形容词,明达)神明.自得(名词,智慧) (6)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与世隔绝的)以为妙绝.(形容词,极点)寡人地绝.兵远(形容词,僻远,极远的)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3)其曲.中规(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得快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8)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 (9)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有“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门路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类本能转变为一向自觉的行动。
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集儒家之大成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对此作了精粹论述和谆谆教导的解说。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累积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二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
荀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学术的门派,但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认识恰巧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要通事后天的学习、反思才能够弃恶扬善。
荀子还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第一要经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重申“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所以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重申教育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放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舞学习的箴言。
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相关学习的问题。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期间赵国郇《荀人,有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他“荀卿”。
著有子》,现存 32 篇。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跂譸.跬步舟楫..驽马骐骥...持之以恒蛇蟮..适中槁暴中.暴.中规裸露..曲折舍弃曲.舍.歌曲房舍..2.识通假木直中绳,譸认为轮(“譸”通“_____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______”)君子生非异也(“生”通“______”)3.解多义4.辨活用.譸认为轮( __________ )其曲中规( 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__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__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_________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_________)..专心一也( __________ ).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假假舆马者.帮凶蚓无帮凶之利..黄泉下饮黄泉..6. 明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譸使之然也(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 )7.积名句( 1)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 。
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单元测试 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劝学》1.文学常识(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舟楫(jì) 舆马(yú)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 弩马(nǔ) 生非异(xìng) 洞穴(xué)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5.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9.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 劝学

第9课劝学寂寞荀子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
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
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
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
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
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
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一、作者连线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二、背景探寻学无止境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
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
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
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
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
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
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
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
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word无答案)一、其他(★★) 1 .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 . 如何理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话。
(★★) 3 . 如何理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句话。
(★★) 4 . 如何理解“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句话。
(★★) 5 . 如何理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
(★★) 6 . 如何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
(★★) 7 . 如何理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
(★★) 8 . 如何理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
(★★) 9 . 如何理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
(★★) 10 . 如何理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句话。
(★★) 11 . 如何理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
(★★) 12 . 如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
(★★) 13 . 如何理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句话(★★) 14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 15 .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他“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16 . 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有什么区别?(★★) 17 . 荀子在文中提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日积月累,学生最终将超过当初的老师。
因此,有人说荀子认为从师学习的目的就是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18 . 识记字音木直中绳(_____)輮以为轮(_____)槁暴(_____)(_____)须臾(_____)省乎已(_____)跂而望(_____)舆马(_____)二螯(_____)(★) 19 . 识记字音舟楫(_____)蛟龙(_____)跬步(_____)骐骥(_____)驽马(_____)锲而不舍(_____)金石可镂(_____)蛇鳝(_____)(★★) 20 . 通假字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 )虽有槁暴( ___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 )(★) 21 . 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 22 . 一词多义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 23 . 一词多义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_______________)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______________)乃自强步,日三四里(_______________)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_______)(★★) 24 . 一词多义望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_______)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__)博闻强识(_______________)初闻涕泪满衣裳(_______________)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_______________)扫后更闻香(_______________)(★) 25 . 一词多义疾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疾君有疾在腠理(_______________)庞涓恐其(孙膑)贤于己,疾之(_______________)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于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___)(★) 26 . 一词多义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子瑜者,亮兄谨也(_______________)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 27 . 词类活用(1)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2)名词的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3)形容词的活用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28 . 句式积累(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________________)(2)倒装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________)(3)省略句輮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4)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 29 . 词语积累青出于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曝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跬步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 通读《劝学》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 31 .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 32 . 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2)輮以为轮(3)其曲中规(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吾尝跂而望矣(7)君子生非异也(★★) 33 .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二、文言文阅读(★★) 34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sup>(</sup><sup>4</sup><sup>)</sup>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不胜月时间: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
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字数限定2—5字)三、其他(★★) 35 .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② 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禀赋,资质)⑥非能水也(善,会)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清楚)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四、选择题(★★) 36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7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斗折蛇行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8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9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