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静脉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比较
两种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的观察

两种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的观察摘要】目的术后镇痛广泛应用与临床,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术后镇痛可减轻和缓解手术病人的病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人对病痛恐惧,对病人的恢复大有好处。
临床观察,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和静脉自控泵(PCIA)的镇痛效果、持续时间、副作用等的对比。
结果,PCEA镇痛效果好,必须行硬膜外穿刺,使用较局限。
PCIA镇痛以经脉为镇痛途径,便于各种术后病人的镇痛。
结论病人自控镇痛泵,有病人根据疼痛需要自己给药,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和手术切口疼痛,降低病人机体的应激性反应,缩短了疼痛的等候时间,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获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易为病人接受。
【关键词】自控镇痛PCEA、PCIA效果对比麻醉能使病人在完全无痛的状况下接受手术的治疗,但术后麻醉作用消失,由于手术的创伤可能使病人处于极度的痛苦和恐惧,严重影响了术后病人的休息和病情的恢复。
传统的镇痛方法给病人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镇痛药物难以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为了更好的减轻术后疼痛的痛苦,我院自2010年应用自控镇痛泵(PCEA、PCIA),以小流量低浓度持续恒定输注镇痛药物,使血药浓度保持在最小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0年-2012年应用自控镇痛泵(PCEA、PCIA),镇痛病人520例,其中女性280例,男性260例,年龄18岁-58岁,体重40kg-80kg,ASA1-2级(其中开胸手术58例;上下腹手术180例;盆腔手术85例;上下肢手术197例)采用PCEA镇痛260例,PCIAZ镇痛260例。
对520例术后镇痛的病人ASA1-2级年龄18-58岁,体重40-80kg,分2组,第1组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一次性自控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以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为主要镇痛成分。
第2组静脉自控镇痛泵与静脉链接,一小流量的舒芬太尼为主要镇痛成分。
2.方法PCEA组处方:罗哌卡因0.125%+氟哌利多5mg+0.9%生理盐水100ml;PICA组处方:舒芬太尼3微克/kg+氟哌利多5mg+生理盐水100ml;PCEA泵经导管注入3-5ml负荷量,然后开通自控镇痛泵,该泵以恒定速度以每小时2ml持续将药泵入病人的硬膜外腔。
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2012年11月第9卷第31期·麻醉与镇痛·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经历开胸手术的患者,70%在术后会感到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并不比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小[1]。
由于切口创伤、肌肉损伤及胸腔闭式引流管压迫肋间神经,刺激胸膜等,其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直接影响患者的咳嗽、咯痰以及呼吸运动,从而可引起术后感染、肺不张及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的术后镇痛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术后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有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接受进一步巩固治疗。
胸科镇痛的方式很多,大体分为全身给药和区域阻滞两类。
无论何种镇痛方法,在具有一定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因此,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不同的镇痛措施,通过多种机制产生镇痛作用的“多模式镇痛”概念,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认可[1]。
本研究旨在观察和评价综合运用术中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关胸前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以及术后患者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 )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与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PCIA ,以及单纯芬太尼-地佐辛PCIA 进行比较,以对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
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徐震王卓强▲王恒林王显望吕宝胜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麻醉科,北京100091[摘要]目的比较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将9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肋间神经阻滞+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组(MA 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RP 组)及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P 组),记录并比较术后48h 内视觉模拟疼痛(VAS )评分、Ramsay 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泵药量消耗情况。
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探讨

中图分类号 :R 1 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7— 14(0 1 2 0 6一 2 6 1 8 9 2 1)2 — 23 O O m + m 氟哌利多 ( . g 3g 5 按体重哌替啶5m + 0 g芬太尼01 g Og/ . / k J减)。 m 2 l 给药模式均为基础剂量+ 控剂量,总容量为10 ,恒速2 /,自 自 0mL mLh 控剂量 (C P A)05 L次,锁定时间1rn . / m 5 i,持续止痛至手术后第2 。 a d 术后2 以V S d A 评分法测量镇痛效果及患者下床活动时间记录。
1 . 4观测 指标
随着 麻醉观 念的改变和 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 的患者对 无 痛的要 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手术 过程 中的无 痛 ,对术后 的无痛主
观上也有很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术后的无痛对患者的恢复也有很多 好处 1 。 。镇痛的方式有多种选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观察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后各组镇痛效果、术后下床活动的时 间情况。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AS 为无痛,1为剧痛, V ,0 O
<3 分为 良 ,≥5 好 分为镇痛效果差 )。 1 . 5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土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Wioo l xn c S nd ak et i e ns s g R T 秩和检验。
1 . 例选择及分组 1病 选择 2 0 年 1 0 9 1月青 岛大学 医学 院妇 产科 手术 患者 16 0 8 至2 0 年 O 3 例 ,所有患者术 前均签署术 后镇痛知情 同意,AS  ̄ A Ⅱ级 ,年龄2 ̄ 5 5 5 岁 ,体重 5 ~ 0 g 0 8 k ,排 除术 前有 严 重心 、脑 、血 管 系统 病史 、肝 肾
PCIA与PCE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PCIA与PCE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观察PCIA与PCEA用于剖宫产术后的临床镇痛效果及相关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
两组患者剖宫产术后采取不同的镇痛处理方法,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观察组采用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效果和下床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
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7.8%,观察组镇痛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1.1±4.3)h,排气时间为(15.1±5.5)h,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PCIA 取得极佳的镇痛效果,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与排气时间也大大缩短。
标签:PCIA;PCEA;剖宫产术后镇痛;护理措施剖宫产术后由于切口过于疼痛,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注射镇痛药物镇痛处理,镇痛药物一旦使用过量就会出现药物成瘾,如果镇痛不全,又会影响患者术后下地时间与哺乳[1]。
研究发现,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剖宫产术后应用,取得了极佳的镇痛效果,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伤口愈合加快,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痛苦[2]。
为防止术后并发症,护理人员还要加强患者镇痛的临床观察,应用必要的护理措施干预,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均无严重并发症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
患者年龄25~35岁,平均(28.5±1.6)岁。
将1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镇痛药比较

吗啡(morphine)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
口服给药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低。
皮下、肌内注射吸收较好。
1.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及抑制呼吸、缩瞳、催吐等作用。
其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和立体结构特异性,符合与受体结合药物的特点。
研究证实,吗啡可激动不同脑区阿片受体的不同亚型,呈现多种药理效应。
(1)镇痛作用强大,对各类疼痛都有效。
其镇静与欣快感可消除由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镇痛机理系药物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阿片受体,形成突触前抑制,减少递质(包括P物质)释放,阻断神经冲动传递而发挥镇痛作用。
(2)抑制呼吸激动呼吸中枢的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并可抑制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3)镇咳激动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
(4)吗啡可使瞳孔极度缩小,也可引起恶心呕吐。
2.消化道吗啡可兴奋胃肠平滑肌,提高其张力,产生止泻及致便秘作用;也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提高胆囊内压而导致上腹不适甚至胆绞痛。
3.心血管系统吗啡作用于孤束核的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该作用部分地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
吗啡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可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4.其他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导致尿潴留;大剂量尚能收缩支气管。
吗啡的临床用途有①各种急性锐痛、癌症剧痛、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血压正常者可以用。
②心源性哮喘吗啡配合应用强心甙、吸氧等措施,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其机理是吗啡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其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急促、浅表的呼吸得以缓解。
③阿片酊等制剂可用于急、慢性消耗性腹泻。
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的影响可引起相应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呼吸抑制等。
连续反复应用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
术后疼痛治疗方案、药物使用及术后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

术后疼痛治疗方案、药物使用及术后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术后疼痛危害临床手术会造成身体创伤并导致局部炎性,创伤和炎症信号会通过神经传入脊髓和大脑,产生疼痛感受。
手术越大,疼痛就越剧烈,持续时间也越长。
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术后休息,导致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进而产生高血压,心动过速,血栓形成,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胸部疼痛可导致患者不敢自由的呼吸,无法咳嗽排痰,易发生术后的肺部感染。
疼痛可以影响术后胃肠功能和排尿功能,使相关功能恢复延迟。
术后疼痛治疗方案1.静脉注射镇痛:应用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静脉注射镇痛效果非常明确,需要根据反馈来给药,在给药间期会有疼痛情况,镇痛是不完善的。
2.神经阻滞镇痛或硬膜外镇痛:是有效且副作用较小的镇痛方式。
缺点是需要在术前完成镇痛治疗,这种镇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会有神经损伤、局部损伤、出血等并发症。
3.患者自控镇痛:使用术后镇痛泵在手术后持续给患者泵注镇痛药物能提供稳定镇痛治疗,效果较好,相对于间断给药副作用较少。
4.局部麻醉镇痛:是安全镇痛方式,但作用比较局限,镇痛效果有限。
5.口服止疼药:术后早期患者常常需要禁食,应用受限。
6.多模式镇痛:同时应用镇痛泵和神经阻滞镇痛,能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费用较高。
患者和家属配合镇痛泵主要由贮药盒、动力泵、输注控制器和连接管路构成,可以用于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镇痛等多种镇痛治疗。
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手术创伤大小等因素配置好镇痛泵药物,直接应用就可以。
镇痛泵会自动泵注基础剂量镇痛药物,实现持续术后镇痛治疗。
镇痛泵者配备加药按钮,如在使用基础剂量镇痛药过程中依旧感到疼痛,可以通过按钮来增加镇痛药物,被称为自控镇痛泵。
为防止因为情绪因素反复加药造成危险,镇痛泵加药按钮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按压一次,其他按压都是无效手术需要使用术后镇痛泵情况胸腹部手术、心脏手术、脊柱手术以及其他创伤大手术需要使用镇痛泵,对疼痛敏感患者、对术后舒适水平要求高患者可以使用镇痛泵,患者对疼痛敏感程度差异很大,术后镇痛泵和镇痛药物使用需要由患者和家属共同决定。
烧伤术后两种镇痛泵临床观察和护理的对比

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不同镇痛泵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特点,为烧伤术后镇痛提供参 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镇痛泵(A和B)在烧伤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特点。
研究方法
选取烧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A组使用镇 痛泵A,B组使用镇痛泵B。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 理满意度。
。 • 未涉及其他指标:研究中仅关注了镇痛效果、副作用和并发症等指标,未涉及其他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
素。 • 未来研究方向 • 扩大样本量:通过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精细化分析:对每个个体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对不同镇痛方式的反应差异。 • 综合评估指标:引入更多的评估指标,如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等,全面评估两种镇痛方式的优劣。
04
两种镇痛泵的护理对比
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与难点
镇痛泵使用不当
部分患者对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不了解,可能导致使用 不当,影响镇痛效果。
疼痛评估困难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对于烧伤患者来说,疼痛的来源和程度可 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评估困难。
并发症的监测与处理
镇痛泵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低血压 等,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副作用与并发症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两种镇痛 泵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相 似,但其中一种镇痛泵的副作
用表现更为明显。
护理难度与安全性
两种镇痛泵的护理难度和安全 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护理 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样本量不足: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 未考虑个体差异:在研究中,我们虽然注意到个体差异对镇痛效果的影响,但未对具体个体进行深入分析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

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是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疼痛缓解,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综述目前常用的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并对其评估方法进行介绍。
一、静脉镇痛静脉镇痛是一种通过静脉输注镇痛药物来缓解手术患者疼痛的方法。
在手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并通过静脉注射来实现镇痛效果。
静脉镇痛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血压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患者的镇痛反应和满意程度等因素。
二、硬膜外镇痛硬膜外镇痛是一种将镇痛药物注射到硬膜外腔来缓解手术患者疼痛的方法。
相比于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可以提供更为持久和局部化的疼痛缓解效果。
硬膜外镇痛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镇痛药物的使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指标。
三、神经阻滞镇痛神经阻滞镇痛是一种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来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缓解手术疼痛的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镇痛方法包括硬膜外神经阻滞、纵隔硬膜外阻滞和周围神经阻滞等。
对于神经阻滞镇痛的评估,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
四、植入式镇痛技术植入式镇痛技术是一种通过将药物输送系统植入到患者体内,连续输送镇痛药物来达到疼痛缓解的效果。
这种技术适用于长期需要镇痛的患者,如术后疼痛控制和慢性疼痛治疗等。
植入式镇痛技术的评估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药物输送系统的功能和并发症等因素。
五、综合评估方法针对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综合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评估的方法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两个方面。
主观评估主要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等;客观评估主要通过生理指标的监测和疼痛评分等方法,来评估镇痛效果的好坏。
总结:麻醉科手术中的镇痛方法评估是为了提供患者最佳的疼痛缓解效果,减少手术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疼痛程度、生理指标的变化和患者的满意度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静脉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比较
方平,陈小非,潘志浩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麻醉科宁波315040)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静脉自控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度择期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180例,ASAⅠ~Ⅱ,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
实验组患者术后使用一次性局部麻醉镇痛系统:手术切口皮下埋置镇痛泵,以5ml/h速度泵注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200ml;对照组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A):舒芬太尼(2μ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术后以2ml/h速度经静脉泵注,患者根据镇痛需要追加镇痛药(每次0.5ml,锁定时间为15min)。
以视觉模拟评分(V AS)与Prince-Henry评分法来评价其镇痛效果,以舒适度分级(BCS)来评价患者的满意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h、8h、12h、24h、40h的镇痛评分及舒适度分级,并记录40h内各组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使用局部麻醉镇痛系统是否出现不适感、是否影响活动、是否出现炎性反应或液体渗漏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术前的生命体征,手术部位,手术失血量及输液量及VAS初始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确切,生命体征平稳,无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均未出现不适感和炎性反应,且不影响活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有8例患者出现切口明显渗液。
结论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静脉自控镇痛泵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但静脉自控镇痛泵的安全性优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
【关键词】局部麻醉镇痛;静脉自控镇痛;镇痛效果;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