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人术后自控镇痛泵护理
自控镇痛泵在骨科术后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

自控镇痛泵在骨科术后患者应用中的护理体会目的:总结骨科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256例骨科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镇痛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
结果: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的患者较传统术后止痛效果好,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外科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是一种有效、实用、简单的止痛方法。
标签:术后;自控镇痛泵;护理骨科手术术后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使患者的身心受到影响,自控镇痛泵镇痛成为目前术后镇痛治疗的主要手段,深受患者的欢迎。
自2004年以来,我院骨科256例术后患者接受了镇痛泵镇痛,并配合恰当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针对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6例,男142例,女114例,年龄15~71岁,平均44岁;其中,上肢骨折49例,下肢骨折74例,腰椎及椎间盘手术35例,各类皮瓣转移修复以及断指再植,血管神经修复98例,镇痛泵放置时间48~72 h,镇痛效果满意。
1.2镇痛方法采用两种镇痛方法:静脉镇痛泵和硬膜外镇痛泵。
静脉镇痛泵药物:吗啡40 mg,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60 ml;硬膜外镇痛泵药物:吗啡6 mg,格拉司琼3 mg,生理盐水20 ml。
手术毕,麻醉师随患者返回病房,调整好镇痛泵后即可实施镇痛[1]。
2护理措施2.1术前做好镇痛泵的宣教指导护士在术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镇痛泵的好处,帮助患者消除术后疼痛的顾虑。
2.2硬膜外导管的护理术后注意观察硬膜外针孔部位的敷料情况,保持干燥、避免硬膜外腔感染;导管固定在安全位置,以防止滑脱而影响药物输入,并保持导管通畅确保药效的有效发挥。
2.3副作用的观察2.3.1恶心呕吐预防及护理主要是药物的作用引起,本组病例中有43例,轻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反应明显时遵医嘱予止吐药物以缓解症状,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口腔清洁。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疼痛的护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重视。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术后镇痛泵减少了患者疼痛,提高了休息质量。
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我院骨科60例患者接受镇痛泵镇痛,并配合科学护理,说明疗效显著。
标签:患者;镇痛泵;观察;护理疼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它既是严重干扰术后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1],降低术后恢复的信心.今年来由于自控镇痛泵(PCA)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使其成为患者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应用一次性自控镇痛泵,并妥善固定.但其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现将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自2011年以来60例患者应用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60例,其中男38,女22例,年龄20~88岁。
1.2方法:我们采用两种方法,即静脉镇痛和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是将静脉镇痛泵连接在留置上;而硬膜外镇痛是将药物与100ml生理盐水混合,先自硬膜外导管注入首剂10ml,剩余药物注入泵内,导管保留48~72小时后拔除.用流量控制药液流速,实现微量持续输入。
在持续注药的基础上可以在麻醉师指导下自控追加药量。
常用的药物有杜冷丁、芬太尼、吗啡等.术后由麻醉师放调整好后即可实施镇痛。
2观察和护理2.1呼吸抑制PCA止痛药为吗啡,该药物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必须重点观察术后6小时患者情况,患者常规吸氧12~24小时,注意呼吸频率,对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同时,吗啡为麻醉强镇痛药,使用后患者易出现嗜睡现象,应加强巡视.如患者出现嗜睡;表情淡漠;R<10次/分;SpO2<90%,则应立即停止使用术后镇痛药,报告麻醉师按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2.2血压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麻药的降压作用,可使血压降低,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骨科手术后患者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骨科手术后患者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了解骨科手术后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的常见问题及需求,努力提高镇痛效果和护理质量。
方法:对60例骨科手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其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常见问题与需求。
结果:90%的患者达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自控镇痛的安全性,帮助患者有效减轻疼痛。
提高护理质量。
结论:在骨科手术后使用PCIA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自身必须加强培训PCA的相关知识,熟悉镇痛泵的工作原理,才能提高镇痛的安全性,帮助患者有效减轻疼痛,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自控镇痛;骨科手术;疼痛;护理疼痛是手术后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而且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功能,干扰术后康复,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是在患者静脉输液管上置有镇痛药物的自控镇痛泵,由于其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稳定,易于个体化等优点,而获得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了提高自控镇痛泵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升护理质量。
我院对2008年1至9月对60例骨科手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常见问题与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2008年1至9月在本院接受骨科手术后应用PCIA的患者60例,其中女性20例,男性40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1.5岁。
其中髋关节置换手术15例,骨折手术20例,断肢再植手术15例,截肢病人10例。
1.2 镇痛方法在患者自愿申请前提下,将一次性镇痛装置,与患者静脉输液管连接,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患者有需要时可自行按自控镇痛泵上的给药键,追加给药,2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差是10分钟。
1.3 观察指标自控镇痛期间:每隔1小时观察记录1次患者的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SPO2)。
术后24h评价镇痛效果:采用WHO的IV级疼痛分级标准,I级完全无痛,II级为轻度疼痛,静卧时无痛或稍有疼痛,但不需要加用镇痛剂,III级用药后疼痛减轻或能忍受,行动时加重,IV级切口重度疼痛迫切要求加用镇痛剂,镇痛效果在I—III级者呼吸频率<8次\min ,SPO2<90%诊断为呼吸抑制。
自控镇痛泵在骨科手术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泵应用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泵应用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发布时间:2021-08-23T16:00:51.21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1期作者:王睿萱[导读] 日常的骨科手术当中,术后的疼痛是个极为常见的现象王睿萱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 402460摘要:日常的骨科手术当中,术后的疼痛是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为了让病患更好的止痛,镇痛泵的应用在骨科的病患阵痛中的效果极为明显,应用的价值十分高,但其使用后也存在一些风险问题,笔者根据镇痛泵使用的风险进行分析,浅谈了使用镇痛泵后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对风险的联系。
关键词:骨科;术后阵痛;镇痛泵;应用风险;护理对策;在日常骨科患者手术治疗结束时,术后的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手术的过程之中会对病患的周围组织造成不同大小的伤害,与此同时,这与组织细胞所释放出的致痛物质有关系。
若是不及时采取止痛的方法,则会对患者的术后对其康复治疗产生影响,甚至出现对就诊行医恐惧的心理问题。
常规的阵痛方法中,比如口服镇痛药物,注射止痛药物等方法,往往因为病患个体的差别、医学护理人员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环节病患疼痛的效果,并且药剂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
镇痛泵是目前术后应用的比较常用的阵痛手段,有着良好的镇痛效果,用量也不大,可是在临床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并发症状,笔者根据镇痛泵的应用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护理对其是否有着降低使用镇痛泵并发症的出现有作用进行探讨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镇痛泵的应用利用镇痛泵来减轻术后患者因组织被不同程度破坏而产生的疼痛在医学临床中经常使用。
可以有效减缓病患的心理负担与身体负担,不会因为因疼痛而翻身导致的线口开裂等二次创伤的行为,减少了伤口的感染风险。
1.1 镇痛泵的原理采用各种驱动的方式,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对病患进行局部的麻醉从而起到了抵消疼痛的效果。
1.2镇痛泵的发展趋势镇痛泵如今已经得到了很久的发展,并且在临床上的应用上十分广泛。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要点

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要点
2.定期检查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例如检查管路是否通畅、药物是否充足等。
3. 按照医嘱设置镇痛泵的剂量和频率,同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反应及时调整镇痛泵的剂量。
4. 确保患者理解镇痛泵的使用方法,例如按下按钮的频率和次数,以及观察药物输送的速度和效果。
5. 检查患者的镇痛泵所在部位的皮肤状况,防止皮肤损伤和感染。
6. 定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注意镇痛泵的药物对呼吸的影响。
7. 定期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泵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的情况。
8. 教育患者家属如何协助患者使用镇痛泵,例如保持管路畅通、观察药物的输送情况等。
9. 建立紧急处理措施,例如在镇痛泵失灵或者患者过敏反应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向医生报告并及时处理。
10. 定期进行镇痛泵的维护和清洗,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 1 -。
骨科术后病人镇痛泵的护理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骨科术后病人镇痛泵的护理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以越来越高,疼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各种手术后较常见的一个问题,它既严重干扰术后患者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降低术后恢复的信心。
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镇痛泵;护理;不良反应我院自2007年以来引进了ddb-i-b型微电脑电动注药泵,该泵操作简单,全中文提示,液晶显示屏显示机器运转情况和可供使用者调节的给药参数,如持续给药,自控给药等,并且具有电子锁定功能,可满足各使用人群、个体差异,在疼痛方面,尽可让病人主动参与治疗过程,增加可控制性。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满意的镇痛效果,现我科自2007年以来对2a00例术后患者应用自控给药(pca)镇痛泵的观察护理及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00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7例,年龄12—80岁,平均年龄47.5岁。
其中上肢手术29例,下肢手术89例,颈部,腰背部手术82例。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52例,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
148例为静脉镇痛泵。
用三通接头连接输液针头和镇痛泵。
其中发生低血压8例,低血压性高甲1例,尿储留20例,恶心和呕吐15例,烦躁及神智恍惚3例,嗜睡3例,用药过量至呼吸抑制1例,腹胀4例。
1.2方法:使用步骤分加液、装夹、设置、排气、运行五个操作程序。
1.2.1镇痛泵药液的配制:硬膜外镇痛泵用罗哌卡因20mg、芬太尼2支(即200ku),昂丹司琼160mg加0.9%生理盐水150ml.。
静脉镇痛泵用曲马多100mgx5支,芬太尼2支(即200ku),昂丹司琼160mg加0.9%生理盐水150ml.。
加液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用注射器将配置好的药液从螺纹接头处注入配用液袋袋体(注入的药液应小于液袋容量)。
检查液袋袋体内是否有气泡,如有气泡,必须用注射器将气泡抽尽后关紧管夹,即可待用。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的观察与护理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刺激,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静脉、硬膜外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已成为目前术后镇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深受患者的欢迎。
以下是针对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1.镇痛方法采用两种镇痛方法:静脉镇痛泵和硬膜外镇痛泵。
静脉镇痛泵药物:吗啡40mg,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60ml;硬膜外镇痛泵药物:吗啡6mg,格拉司琼3mg,生理盐水20ml。
手术毕,麻醉师随患者返回病房,调整好镇痛泵后即可实施镇痛。
2.护理目前留置镇痛泵止痛效果最佳,而且安全,副反应少,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用药时间为48~72h。
①术前做好镇痛泵的宣教指导护士在术前应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镇痛泵的好处,帮助患者消除术后疼痛的顾虑。
②镇痛泵的护理术后将镇痛泵常规固定。
注意观察麻醉管与镇痛泵的接头是否接紧,有无外渗或脱落,协助患者翻身时不要牵拉泵的管道,防止管道脱落。
③生命体征及神志的观察由于阿片类药物可引起呼吸抑制,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定时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必要时做记录[2]。
④副作用的预防及护理Ⅰ恶心呕吐的预防及护理主要是药物作用引起的。
轻者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疑虑,反应明显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以缓解症状。
出现呕吐时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同时做好口腔清洁。
为预防呕吐,还可以在患者鼻翼两侧放置薄的新鲜柠檬片,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制止呕吐的发生。
Ⅱ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对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一般与停用镇痛药同步或较迟拔出。
在拔管前应给予膀胱充盈功能训练,同时做好会阴护理,防止逆行感染。
对未留置尿管者,若出现尿潴留,可给予听流水声、腹部温水擦洗、会阴冲洗疗法,必要时行导尿。
Ⅲ腹胀、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由于麻醉、手术及镇痛药物的作用,可使患者胃肠蠕动减慢,易发生腹胀及便秘。
饮食上注意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定时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预防穿刺部位感染 术后一般镇痛时间 为48~72小时,由于穿刺部位长时间 受压,或翻身活动致敷料脱落等,有时可 引起局部感染,可应用抗菌性药物或局部 消毒处理。
1 尿潴留 采用镇痛泵持续自控镇痛患者, 大部分病人会出现尿潴留。一旦出现尿潴 留,可先利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采用温 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按摩膀胱等措 施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留置导尿2~3 天,并做好会阴护理,保持会阴清洁,嘱 病人多饮水。拔除尿管后,如出现排尿困 难可用热水带行会阴部热敷,按摩小腹部, 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药物。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 质量,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不但可 以减轻患者主观感觉上的痛苦,更能适宜地调节 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减轻 了因疼痛而产生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因术后 疼痛而被动卧床,拒绝翻身,不能有效咳嗽导致 褥疮、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 促进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减少术后肌肉挛缩、 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通过加强PCI A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达到了预期的镇痛目的, 患者比较信任和满意,有利地融洽了医患、护患 关系。
骨科病人术后自控镇痛泵护理
自控静脉镇痛(PCIA)是通过静脉输 液管接置有镇痛药物的自控注射泵,它是 一种持续给药的麻醉泵,具有使用方法简 便,镇痛效果满意的优点。患者根据自己 的疼痛程度,通过按压PCIA上的按钮, 自行注射一定剂量的药物,且使用剂量在 麻醉师设定的范围内,能安全迅速缓解疼 痛。
谢谢
依据给药途径不同可分为静脉PCA和硬膜 外PCA。
① 盐酸曲马多400mg十氟哌利5mg+0.75 %布比卡因15ml+生理盐水至60ml。② 芬 太尼0 5mg+氟哌利多5mg+0.75%布比 卡因15ml+生理盐水至60ml。药物配方由医 师根据病人年龄、病情等确定
1、 术前宣教
术前责任护士应详细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 PCIA泵的性能、使用方法、治疗目的、 止痛效果及注意事项等,为病人提供有效、 细致的服务,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 心理,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积极主 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同时指导病人练习 在床上大小便,预防术后尿潴留及便秘的 发生。
4 头痛头晕 嘱病人平卧,安静休息,一般 3~4天会自行消退,必要时用针刺止痛 或按医嘱使用镇静止痛药。同时消除其焦 虑恐惧心理,保证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
5 静脉炎 PCIA由于较长时间的导管留 置及药物刺激,常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疼 痛、僵硬呈条索状,应及时更换导管和穿 刺部位,局部热敷或用5%硫酸镁湿敷能 缓解疼痛,减轻局部肿胀。
2、 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及血压 治疗量 氟哌啶醇、吗啡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使呼 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部分患者可出 现胸壁肌肉的僵硬而出现胸闷、憋气。另 外,麻醉镇痛药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 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使机体痛阈提高, 脉脉搏,以便正确分 析病情。
3. 镇痛效果观察 密切观察镇痛泵镇痛效 果,若效果欠佳,应及时报告麻醉师,重 新调整药物剂量。
4 妥善固定、预防脱落 患者返回病房后, 要认真检查导管固定情况,妥善放置镇痛 泵。患者翻身时,防止发生导管脱出或折 叠扭曲,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可随意拉扯 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否则影响止痛效果。
5 观察末稍循环 应用止痛泵后,可掩盖血 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麻木等,故术后 特别是石膏托固定、牵引的病人,应密切 观察患肢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及趾端 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以防 止缺血坏死。
2 恶心、呕吐 多因阿片类药物兴奋延髓呕 吐中枢引起。应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 呕吐物吸入气管。可肌注胃复安10mg, 同时针刺内关穴。建议患者吃清淡易消化 饮食,少量多餐,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3 皮肤瘙痒 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荨麻 疹和痒疹,通常局限于头颈部,也可发生 于躯干,是由于在吗啡诱发下肥大细胞和 巨噬细胞非特异性的组织胺释放而引起, 可给予抗组织胺药物治疗,瘙痒症状会明 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