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测定的影响因素尿液干化学测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能够提供很多关于肾功能、代谢水平、尿垢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信息。

然而,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因素:1.饮食:饮食中摄入的一些物质可能会直接影响尿液的成分。

例如,摄入大量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会导致尿液酸化,摄入大量碱性食物(如蔬菜和水果)会导致尿液碱化。

此外,一些食物中的色素(如甜菜红)也可能会导致尿液颜色的变化。

2.水分摄入量:水分摄入量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对尿液的稀释程度产生影响。

如果水分摄入量较低,尿液可能会变得浓缩,此时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浓度可能会升高。

相反,如果水分摄入过多,则尿液可能会变得稀释,此时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浓度可能会降低。

3.肾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泄主要是由肾脏负责的。

如果肾功能受到损害,尿液中一些成分的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的结果。

4.用药: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

例如,一些药物会导致尿液酸碱度的改变,一些药物会影响尿液的颜色。

5.时间:尿液成分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早晨的第一个尿液(晨尿)通常会更加浓缩,而晚上的尿液则通常会更加稀释。

因此,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6.其他生理因素:一些生理因素,如怀孕、月经周期等,也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应尽量在相同的生理状态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尿液干化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水分摄入量、肾功能、用药、时间和其他生理因素等。

为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在进行尿液干化学测定时,留意这些因素的存在。

尿液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浅析尿液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42-01尿液分析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简便易行,尿液分析结果对临床疾病诊断尤其肾病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随着尿液分析仪的使用,它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实验的精密性,但许多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都直接影响尿液分析的准确性,造成假阳性、假阴性。

对其原因浅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本的采集: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门诊患者新鲜尿液2000例,收到样本后1小时内检测完毕。

1.2 仪器与试纸条:采用优利特500b尿液分析仪及优利特11g试纸条,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仪器每天用指控尿液随时同标本检测。

1.3 手工方法:按全国检验操作规程操作。

2 结果干化学法与手工法结果见表:3 讨论随着先进仪器的使用,传统手工法正在逐步被忽略。

但从比较图表看葡萄糖/白细胞蛋白/隐血/蛋白质符合率低于90%,对肾病患者尿液分析进行镜检,是完全必要,下面将常见的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和总结。

3.1 尿蛋白:①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液的ph值产生变化,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尿液呈碱性(ph>8.0),可能出现假阳性。

②尿液分析试纸对于白蛋白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其他蛋白,在尿液中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时,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可能为阴性。

③药物对尿蛋白的测定结果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以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季铵盐、喹啉等可使试纸出现假阳性。

④标本中混入前列腺液和精液时易引起假阳性[1]。

3.2 红细胞:①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②分析试纸不仅可以测试红细胞,还可以测试血红蛋白,可引起试纸测试结果与镜检结果的不一致,应加以区别。

③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时,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④尿路感染时,由于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易使测试结果产生较高的假阳性。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然而,尿常规检验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了解这些干扰因素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1、尿常规检查项目及意义(1)尿液颜色的变化及其涵义淡黄色至橘黄色:这是正常尿液的常见颜色,表示尿液中的代谢物得到了适当的排放。

深茶色:这种颜色可能意味着存在胆红素尿,可能与肝功能障碍如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有关。

红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出现了血红细胞,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有关。

啤酒色或酱油色:这可能是由于蚕豆病或血红蛋白尿导致的。

乳白色:可能表示尿液中存在大量白细胞(脓尿)或淋巴流出(乳糜尿),后者常与丝虫病有关。

(2)尿透明度若尿液呈现浑浊状态,可能与乳糜尿、血尿、尿酸盐结晶或脓尿有关,这些状态均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与评估。

(3)尿液的物理性质及其意义①尿比重。

是反映尿液中溶质浓度的指标。

正常范围在1.003到1.030之间。

尿比重的升高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急性肾炎、高热等有关。

而尿比重的降低可能与尿崩症、慢性肾病、饮水过量等状况有关。

② pH 值。

反映尿液的酸碱状态。

正常值范围为5.5到6.5。

酸性尿可能与摄入大量肉类、饥饿、发热、重度腹泻、糖尿病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有关。

而碱性尿液可能与大量蔬果摄入、持续的呼吸过度、尿路感染或严重呕吐有关。

(4)尿液中的生化成分及其意义①尿蛋白定性。

蛋白尿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与多种肾脏疾病、心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②尿葡萄糖定性。

尿液中正常不应该出现显著的葡萄糖。

尿葡萄糖的出现可能与糖尿病、肾性尿糖或其他内分泌疾病有关。

2、干扰尿常规检验的因素(1)经期影响: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后的尿液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红细胞,导致尿常规检验出现“潜血”阳性反应。

此外,经血及其它分泌物的混入也可能引起尿液中的其他成分偏高或偏低。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s i s t h e i n l f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u r i n e t e s t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 c o n t r o l f o r h o s p i t a l u r i n a l y s i s q u a l i t y p r o v i d e s t h e
f a c t o r s , a c c o un t i ng or f 1 0% o f t h e t o t a l ; 5 c a s e s e x a mi ne d f a c t o r s o f u r i ne , a c c o u n t i n g or f 6. 25 % o f t h e t o t a l , 2 c a s e s o f u r i ne s a mpl e p r e s e r v a t i on
f a c t o r s , a c c o un t i ng or f a t o t a l o f 2. 5 %. Con c l us i o n A c o mpr e he ns i ve a na l y s i s o f he t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g t he t e s t r e s u l t s , t h e ma n a g e me n t a c c o r d i ng t o
c a s e s , a c c o u nt i ng f o r 6 2. 5 % o ft he t ot a l ; 1 6 c a s e s o fpa t i e n t s wi h t dr ug u s e f a c t o r s , a c c o u n t i n g f o r 21 . 2 5 % o ft h e t o t a l ; 8 c a s e s ofu ine r c o l l e c t i on

解读影响临床尿检的因素

解读影响临床尿检的因素

解读影响临床尿检的因素尿液常规检测也简称为尿检,是一种常见的基础性检验项目,其检验结果在泌尿系统疾病辅助诊断中被经常运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虽然尿检的标本容易采集,操作上也比较方便,然而在具体检验工作中还是会出现和患者症状不符的情况,这就证明存在影响尿检质量的因素,因此,为避免尿检结果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确保尿常规检查质量,给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就需要受检人员能够清楚影响尿检质量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确保标本采集、存放的规范性,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奠定基础。

1、影响临床尿检的因素患者采集尿液样本前缺乏充足的准备工作。

不同于其他样本的采集,尿液样本采集比较特殊,患者要自己采取,然而患者对于这个操作并不太清楚,不知道相关的规范,这就容易使得他们在采集样本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可见,患者在采集前的准备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到尿检的质量,这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标本存放时间较长。

对于采集之后的尿液标本,需要马上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如果不能及时检查,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够超过2个小时,但是有一些患者不知道或者是不在意,让样本的存放时间超过了时间限制,未能立即送检,这样就会让标本中的蛋白出现变化、尿胆原光照出现分解和细菌繁殖等情况,这就会对检验质量带去消极的影响。

另外,标本的保存也很重要,在保存或是送检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污染以及防漏,避免影响到尿常规检查的质量。

尿液样本要是保存的时间太长,会让标本发生变化,细菌繁殖使得尿素分解形成氨,样本中的酸碱度会提升,会直接影响到蛋白质的检测结果。

采集期间标本受到污染。

患者在采集尿液标本的过程中,要是患者的尿道口的污物进入到标本中,如,前列腺液、精液、经期经血、阴道内分泌物等,这样就会严重干扰尿液成分的检测,导致尿检的结果会受到影响。

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患者在采集尿液样本时,要是没有全面理解相关的采集要求和操作流程,就不能完全采集到合格的尿液标本。

比如,不清楚晨尿的基本概念,在采集时就会被药物或者是饮食因素影响。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工作原理
尿液干化学试带是以滤纸为载体,将各种试剂成分浸渍后干 燥,作为试剂层,固定在塑料底层上,并在表面覆盖一层起 保护作用的尼龙膜,作为反射层。尿液浸入试带后与试剂发 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尿液中相应的化学成分使尿试带上各种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 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将试带置 于尿液分析仪的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 并产生不同的发射光,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 换为相应的电讯号,电讯号传送至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 数值。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 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 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 尿。 (4)特殊试验尿: 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 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 常用的方法有: (1)中段尿:留尿前先清洗外阴,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取 前、后时段的尿,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时段的尿。 (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患者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时采 用。
尿液干化学检测方法学评价
众多因素干扰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使 得日常干化学尿液检验假阳性与假阴性 不可避免。 因此尿液干化学检验只能作为尿液常规 检验的过筛试验。
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检测原理:
(1)影像式:与人工显微镜检查 原理基本相似。必须经过严格的定 时、定速离心,然后留取定量的尿 沉渣,通过医学图像信息扫描技术 应用于全自动相差显微镜镜检,机 器视觉智能分析,识别并计数。
尿胆原检测原理: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在强酸条 件下,尿胆原与试带条中的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试剂 模块发生由黄色→红色的颜色变化。

影响检验尿液质量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检验尿液质量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检验尿液质量的因素及应对措施目的:探讨影响检验尿液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12932例次尿液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存在送检尿液质量误差的标本,分别整理其质量影响因素,并分别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结果:研究样本中存在送检尿液质量误差的尿液检验共186例次,误差发生率为1.4%,影响尿液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记不清、容器不达标等。

结论:影响尿液检验质量的因素较多,开展尿检时需要检验医师、临床护士以及患者共同给予充分重视,确保检验全程的良好质量控制,以避免误差情况的发生,对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检验依据。

标签:尿液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应对措施尿液检验是临床中常用检验方法之一,其检测结果对多种疾病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与评估作用[1]。

虽然该临床检验难度较低,在不同等级医疗单位已广泛应用,但由于检验流程中所包含环节众多,而容易发生检验结果误差,导致临床准确诊治均受到严重影响[2]。

本研究针对我院尿液检查开展了回顾性分析,旨在通过分析尿液质量影响因素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共开展尿液检验12932例次,回顾性分析影响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合理应对措施。

1.2方法1.2.1尿液检验误差判定标准根据文献报道,并结合本院既往尿检误差发生情况,将尿液检验质量欠佳标准评估为:①尿液标本存在杂质,其中包括粪便、白带与烟屑等混入情况;②容器欠佳,容器材料对尿液标本有不良反应表现,或容量未达50ml者;③尿液标本标记不清或脱落者;④获取标本后受剧烈晃动等影响,或近期应用药物引发检验结果误差;⑤尿液样本量不足12ml,无法保证检验用量;⑥获取尿液标本后送检时间延误;⑦标本培养时无菌操作不当,或其他因素影响。

1.2.2临床评估方法参照上述标准对研究尿液标本进行评估,发现质量欠佳情况时严格拒接,并完整记录病患资料与误差情况,统一开展临床分析。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

尿常规检验的干扰因素在临床上,人们常说尿检是排查肾脏病的金标准,那么对于这一排查肾脏的金标准,在检查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加过出现偏差。

二、尿常规的常见影响因素1、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如果是样本自身形成的影响因素,即便检验操作标准规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甚至会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样本主要通过收集、存储、运输三个过程,也会在这三个过程中形成影响检验结果的要素。

(1)收集环节取样前1日,检验工作者叮嘱患者取次日晨尿,同时告知患者取中段尿,往往许多患者没有掌握尿液收集的方法,容易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收集之前需要嘱咐患者做好尿道口清洁工作,才能避免分泌物或者细菌等混入其中。

最终交由医护工作者进行姓名、检验单、收集并一一核对,实施送检。

(2)存储与运输当前,大多数医院运用由惰性材料制作形成的一次性尿杯,透明度高,不容易和尿液发生作用。

有时需要加入一些防腐剂,从而避免尿液变质。

同时,还要确保防腐剂加入适当,否则容易使尿液形成沉淀,对检验结果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要求尿液储存与运输期间避光,根本原因是为了避免尿胆原和尿胆红素由于光照分解。

送检尿液需要在2小时之内完成检验,原因是时间过长会引起细菌繁殖、蛋白质变形等影响因素形成。

2、用药的影响现在临床上普遍使用尿分析仪配合尿试纸条来做尿常规。

试纸条上有红细胞、白细胞、pH(酸碱度)值、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胆红素、维生素C.蛋白质、亚硝酸盐等区域。

尿分析仪是根据试纸条与尿进行化学反应后不同区域显示的不同颜色来判断结果的。

比如说,如果人工把“蛋白质区”涂成绿色,仪器比色时就会认为这份尿中蛋白质阳性;人工把“葡萄糖区”涂成咖啡色,仪器就会认为尿糖阳性。

所以有些药物如黄连素、核黄素等通过尿路排出时使尿着色,就不要责怪仪器或医生化验不准确了。

另外,从化学反应原理方面看,用药还可以影响尿比重的结果,而尿比重主要用来评估肾脏的浓缩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断正确率为90.8%。

4讨论4.1为了提高超声诊断阑尾炎的准确率,①在超声诊断阑尾炎时,首先注意探查方法,先在右下腹确定病变肠管是否为阑尾,寻找起始端是否与盲肠相连,有无盲端,探头逐渐移动至盲肠末端,阑尾位置表浅者可直接观察到条索状低回声,横切呈圆形。

探头缓缓加压推开肠气,可见肿大的阑尾与盲肠相延续,加压时不变形。

并在探查的同时指压阑尾点,有明显压痛与反跳痛。

②联合运用普通和高频探头,可利用普通探头穿透力强和高频头分辨力高的优点,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③右下腹肠管轻度扩张、积液、蠕动减弱或消失,提示腹腔炎症,应警惕阑尾炎可能。

④超声诊断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信息,可提示有无包块形成。

4.2鉴别诊断:①右侧附件区的炎性包块,由于包块的位置比较高,可误认为是脓肿,此时应在包块内部寻找条索状类似阑尾回声,仔细询问病史,综合分析。

②输尿管结石: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扩张的输尿管内可见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光团,在探查右下腹未见异常回声时,应常规探查右肾与输尿管有无异常,以免临床误诊。

③与右下腹肠管鉴别:右下腹探及条索状低回声,横切时亦可见“靶环征”,应加压扫查,静态观察可见蠕动,即为肠管。

④肠套叠:表现为套叠部位边界清楚的包块回声,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假肾形”。

综上所述,联合使用高低频探头明显提高了阑尾炎的阳性诊断率,有报道: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敏感性可达80%~90%,特异性在90%以上,准确性为90%[2]。

同时,超声检查具有可重复性强、无放射性危害、操作简单迅速等优点。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是明显的,但是有局限性,部分阑尾炎患者阑尾不易显示,分析原因有:①急性单纯性炎症早期阑尾水肿不明显,显示率低。

②部分病人肥胖,回盲部气体干扰。

③阑尾位置改变,异位、畸形、妊娠期受增大子宫挤压覆盖而不易检出。

故临床医生不能过分依赖超声诊断,尚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超声诊断以其安全、方便、及时的优点而作为急性阑尾炎的常规物理诊断方法,能作出特异性的诊断,对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972.[2]薛利芳.超声在诊断可疑急性阑尾炎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3:344-346.摘要:目的:对尿液的检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方法:通过对尿液进行pH 值检测、蛋白质检测、糖检测、胆红素检测、尿胆原检测以及红细胞检测,对尿液的检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结果:多种因素均能够影响尿液的自动化检测,所以,留取新鲜的尿液标本,试剂条的正确存放,并严格规范检测的操作规程,同时把握好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均为提高目前临床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最重要的环节。

结论:基于该法系测定患者尿液标本中其所测成分的实际含量重要方法,却不能够测得其形态,单纯依靠尿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容易造成临床上出现误检和漏检,因此必须与尿沉渣镜检相结合,进而才能够对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关键词:尿液检测;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093-02常见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赵晓利**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检验科(044000)2012年3月21日收稿目前,尿液自动化的检测分析仪应用非常普遍,不仅简便快速,而且较为实用。

临床具体的检测过程当中,大多患者尿液中其不稳定的成分呈不断变化,此外再加上收到多因素的干扰,能够直接影响其临床检测的准确度,最终给实验造成了误差,进而延误到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

通过对尿液进行pH 值检测、蛋白质检测、糖检测、胆红素检测、尿胆原检测以及红细胞检测,对尿液的检测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pH 值特别容易受到饮食影响,比如食用含有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一旦过量,以及患者饥饿状态下,在其尿液所排酸以及磷酸盐,包括硫酸盐均会增多,其尿pH 值则往往减低;但进食蔬菜较多,以及水果等,患者其尿pH 值就会增高;除此之外,在进餐后患者生理性活动同药物等也能够影响所测定的结果。

并且需依据操作说明熟练掌握浸泡的时间并予以分析,其所选的样本需新鲜,比如其时间过长,则细菌能够将尿液的成分分解,最终导致其pH 发生改变[1]。

2蛋白质所检测的标本必须要保证新鲜,比如变质的尿液其pH 一旦发生变化后,能够影响指示剂检测蛋白的结果,当pH 在8以上时则易呈假阳性,而pH 在3以下时则易呈假阴性。

其排除的方法为,以稀酸或者稀碱把pH 调到5~7后再做测定,此法仅适用于对白蛋白进行的检测,但不完全适用临床患者的病理尿检查,而必要时则以醋酸加热法给予检测,除此之外患者的前列腺液与精液的混入也容易导致结果呈假阳性,而青霉素同阿司匹林包括维生素D 同样也能够使其蛋白检验出现假阳性结果[2]。

3糖将试剂条于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久以及存放尿样的容器中残余氧化消毒剂都使结果呈假阳性。

患者尿中其维生素C 的浓度可达到1000mg/L ,但尿糖的含量是14mmol/L ,其试带容易出现抑制反应,引起假阳性。

所以,在试验前至少需停止服用维生素C 大于24小时[3]。

4胆红素当患者接受应用大剂量的氯丙嗪治疗时能够出现假阳性,而尿中维生素C 的浓度达到1.42mmol/L 以及存在有亚硝酸盐,或者尿标本的保存不当时,均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4]。

5尿胆原将标本久置,其尿胆原会分解氧化行成尿胆素,而标本中的大量胆红素则引发色泽干扰。

在尿中存在有大量的维生素C ,以及长期应用广谱的抗生素来抑制肠道的菌群容易出现假阴性。

而吩噻嗪类与磺胺类以及普鲁卡因,或者氯丙嗪类的药物等均可使尿色发生变化,出现假阳性。

除此之外,还有卟胆原以及吲哚类的化合物等均能够引起假阳性[5]。

6比重第一,当尿中存在造影剂时,能够使尿比重显着增大。

第二,尿液标本需新鲜,尿液出现结晶不能够测比重,而脓尿与血尿以及菌尿等标本,需离心沉淀后再取上清液进行测定。

第三,蛋白质与葡萄糖能够使比重增高。

第四,患者尿量太少,应建议以蒸馏水将尿液稀释后予以测定,其末两位的读数再乘以2,就得到了原尿的比重。

7红细胞临床应用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其原理大致为,由于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氧化联邻甲苯,过氧化酶)能够将试带指示绿色,其颜色的深浅同红细胞数则成正比,因此,于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仪器检测患者红细胞时出现/1+以及/2+的情况,但镜检却没有红细胞存在,这可能就是由于对标本进行旋转的时间较长,或者尿pH 值相对较低等,导致红细胞变形甚至破坏,最终溢出血红蛋白,并导致仪器同镜检的结果不一致;此外,尿中如果含维生93内蒙古中医药素C 比较多,进而竞争性夺取所用试纸内的过氧化物中其氧,所测结果即出现假阴性。

部分泌尿系感染尿样,其致病菌也能够分解出来过氧化酶,同样出现假阳性。

正因如此,临床不能够简单对尿分析仪其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必须仔细寻找其原因,于必要时还需结合患者其临床情况,给予复查。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均能够影响尿液的自动化检测,所以,留取新鲜的尿液标本,试剂条的正确存放,并严格规范检测的操作规程,同时把握好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均为提高目前临床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最重要的环节。

基于该法系测定患者尿液标本中其所测成分的实际含量重要方法,却不能够测得其形态,单纯依靠尿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容易造成临床上出现误检和漏检,因此必须与尿沉渣镜检相结合,进而才能够对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1]李哲成,张晓娟.浅谈尿液分析仪影响结果因素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670-1671.[2]张敏.影响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7):4100-4100.[3]王惠菊.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83-2583.[4]赵淑华,孟玉青.尿液分析仪检测尿中白细胞与镜检[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230.[5]张健,范淑英.尿常规10项分析仪与手工法测定结果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4):358-359.*贵州省剑河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556400)2012年3月21日收稿摘要:目的:总结输卵管结扎术后要求恢复生育所行的输卵管吻合复通术的经验。

方法:对输卵管结扎术后50例受术者采用显微外科行吻合复通术。

结果:输卵管吻合术后通液50例中,47例通畅,复通成功率,占94%;总术后生殖有效率94%。

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吻合输卵管,复通成功率、复孕率理想。

关键词:输卵管结扎术;复通术中图分类号:R71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094-01输卵管结扎术后吻合复通术50例临床分析朱川*输卵管绝育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永久性女性绝育措施。

现对我中心50例腹式绝育术后行输卵管吻合术妇女的妊娠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站十多年来,输卵管结扎术后要求复育者50例。

50例受术者,平均32岁,35岁以上3例;结扎时间最短8个月,最长12年;抽芯包埋法50例,术前夫妻双方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1.2手术方法:手术在月经干净后3~7d 进行。

采用局部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外科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常规开腹后探查盆腔无异常,如为后位子宫将其复位,指板法提取输卵管至切口处,检查结扎部位、伞端及卵巢情况,用组织钳固定结扎部位两端,浆膜下注如生理盐水,避开血管,切开浆膜层,分离输卵管盲端0.5~1cm ,将原结扎部位近、远端切断,结节视其大小旷置处理或切除,然后用硬膜外导管从伞端口轻轻沿输卵管内插入至宫角,既可做通液实验又可当临时支架,便于吻合术操作。

用6/0无损伤缝合线行端端吻合,间断缝合输卵管肌层,先缝合6点,12点两针,留长线暂时不打结,在两线牵引下再缝合3点、9点两针,检查针距是否均匀,如不严密可补缝合,再缝合浆膜层4~5针,将导管拔至吻合口,并从导管注入含庆大霉素8万单位和地塞米松5mg 生理盐水15~20ml ,注意吻合口有无渗液,若有渗漏再补充缝合。

拔出导管,同法吻合对侧,检查无异常后,注入温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 后常规关腹,住院卧床康复,术后予止痛、止血及用抗生素3~5天预防感染。

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各通液一次,下次月经干净3~7天通液一次。

1.3输卵管通畅判断标准:术中通液通畅,吻合口无液体流出;术后通液推注2%利多卡因5ml ,继予甲硝唑注射液30ml 加庆大霉素16万u 、地塞米松5mg 、糜蛋白酶4000u 总计约30ml ,采用输卵管通液仪自动注入子宫腔,液体无外溢,结果显示通畅;注入阻力大,提示输卵管通而不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