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 键 词 ] 冠 心 病 ; 郁 症 ; 血 管 事 件 ; 后 关 抑 心 预
Co r lton b t e pr s in a d Pr g o i n Pa int ih Co on y He r s a e M EN G r ea i e we n De e so n o n ss i te sw t r ar a tDie s Zao,M A Shu r n,CAO a hu —e Ji — ai,e t
a . Th r o a c l rDe a t n , H u in No 1Pe pl H opi lA f lae o Na jn ie st f e ia ce cs 1 eCa div su a p rme t a a . o e s t 厂 ii td t n i g Un v riy o M d c lS in e , S a
维普资讯
・
332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 0 0 8年 4月第 1 4卷第 4期 C i JRea iThoyP at hn h bl er rc,A 4, N o 4 .
・
专题 ・
抑 郁 症 对 冠 心 病 患 者 预 后 的 影 响
ds a e ( ie s CH D ) M eho s 246 . t d CH D a int e e d 、 d d i t hede r sson gr p te s w r i e n o t p e i oup a on de e so oup T he r l i n et e n i nd n — pr s i n gr . eato b w e
l . D e e son wa n i de e e e i tv a t fa lc r ov s u a ve t . n l so CH D a i n s c y pr s i s a n p nd ntpr d c ie f c oro l a di a c l re n s Co c u i n p te t om p ia e y d r s in lc t d b ep e so ha e a h gh i cde c fc r ov s u a v nt v i n i n e o a di a c l re e s,a h p e son i n i de e e e c ie f ct l a di a c l rev nt . nd t e de r s i s a n p nd ntpr ditv a orofal c r ov s u a e s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心肌梗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而抑郁障碍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否定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抑郁障碍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这种合并症状会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情况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据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合并抑郁障碍的比例可以达到20%-40%左右。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抑郁障碍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目前,关于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原因及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冠心病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本身就会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如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等,也会对抑郁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生还可能与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活化等因素有关。
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单纯的冠心病或抑郁障碍有所不同。
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激惹、睡眠障碍等抑郁症状,同时还伴随有体力活动耐受力下降、疼痛感受增加等冠心病的症状。
这些症状的存在会加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导致不良的预后结果。
针对冠心病合并抑郁障碍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可以选择抗抑郁药物,如SSRI类药物,来缓解抑郁症状。
也可以选择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来控制冠心病的症状。
心理干预也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恢复自信,改善心理状态。
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体会

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①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密切的观察,了解患者对于自身患病的认知水平,做好其思想工作。
②给予患者一定药物治疗。
③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要请心理科的医师做专门的心理治疗。
④对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给予常规治疗。
结果冠心病症状在5天内得到减轻的患者有47例;在治疗后一周,症状得到缓解,室内活动时没有出现症状的患者有58例;治疗两周后,可在室内外进行适当活动,且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的患者有73例。
结论因此,对于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治疗,必须同时治疗抑郁、焦虑与冠心病,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抑郁症;治疗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39-021 前言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因其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再加上疾病对身体产生的影响,在发生冠心病的同时,极容易出现情绪消沉、焦虑、抑郁、情感脆弱、睡眠障碍等其他抑郁症状[1]。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老年冠心病患者如果出现了合并焦虑、烦躁、惊恐及抑郁症状,将导致其病死率出现明显增加的状况;如果可以认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为老年患者同时治疗冠心病与抑郁症,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2]。
本院对80例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2 临床资料在8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60岁至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6岁;患者病程在2周至30年不等,平均为15.2年,临床表现为稳定心绞痛的患者有45例,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有26例,其余12例为心肌梗死患者。
3 方法80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周至3周,均为住院治疗。
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①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出密切的观察,并对其病史进行详细地询问,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交谈;当冠心病症状开始发作时,要及时为其作ecg检查,对发作期的数据与间歇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分析结果及时地告知给患者;了解患者在生活当中所面临的恶性的生活事件,安慰患者;也要了解患者对于自身患病的认知水平,以便做好其思想工作。
冠心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冠心病与抑郁症的共患率很高,而抑郁症的一个早期的临床表现就是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作为二者的共同临床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睡眠障碍与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还尚不清楚。
本文就冠心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做一简单的综述。
1冠心病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世界上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41%-48%的50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
研究发现,冠心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高30%-40%[1]。
研究显示,61%的抑郁症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睡眠障碍[2],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不仅是抑郁症临床症状表现之一,而且是一个预测抑郁症的因子。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早醒和睡眠感缺乏被认为是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其它临床表现还包括入睡时间过长、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和晨起无新鲜感等。
抑郁症的人群当中,80%的男性和70%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入睡时间长、睡眠状态维持困难和早醒的症状[4]。
抑郁症睡眠障碍与年龄、性别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在20 岁以前很少有睡眠障碍的发生,20 -40 岁关于睡眠障碍的主诉逐渐升高,在抑郁症患者中老年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2]。
研究发现:男性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女性。
抑郁症睡眠障碍不仅与环境有关,而且与遗传有关,对抑郁症患者家族研究中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睡眠障碍的概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这说明了抑郁症睡眠障碍存在家族遗传的可能性[3]。
2睡眠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更注重环境、心理卫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睡眠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和行为因素与炎症过程和免疫系统有关。
嗜睡的增加被认为是响应于组织损伤的急性阶段的一部分,睡眠对免疫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睡眠损失激活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平心忘忧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平心忘忧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平心忘忧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
抑郁症对心脏病患者的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平心忘忧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舒缓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心忘忧胶囊在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10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患者口服平心忘忧胶囊治疗,每日三次,每次2粒,治疗12周;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不口服平心忘忧胶囊。
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症状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XX.XX±X.XX)降至治疗后的(XX.XX±X.X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XX.XX±X.XX)降至治疗后的(XX.XX±X.X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平心忘忧胶囊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平心忘忧胶囊中包含多种中药成分,具有安神、镇静、抗抑郁的作用。
通过平衡患者的身心平衡,减轻抑郁症状,从而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结论:平心忘忧胶囊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有效药物。
本研究结果表明,平心忘忧胶囊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脏功能和预后。
然而,本研究仅依靠单中心小样本进行,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结合更多研究方法加以验证。
此外,对平心忘忧胶囊的治疗机制以及副作用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以上结果将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平心忘忧胶囊在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心理改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分。
冠心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探讨

研 究证 实 , 抑 郁 症 患 者 的 HPA 轴 功 能 亢 进 , 进而 引起促 肾上腺 皮 质 激 素释 放 激 素 ( CRF) 、 皮 质 醇 以
活方式 的不 同 、 缺 乏统 一 规 范 的诊 断标 准 及 研究 者 水 平不 同等有 关 。
2 冠 心 病 与 抑 郁 症 可 能 的 共 同发 病 机 制 2 . 1 下 丘 脑 ~垂 体 一 肾上 腺 素 ( HP A) 轴 功 能亢进
郁 症 的 病 因学 理 论 可 能 有 以 下 三 种 : 认 知理论 、 行 为
作 一综 述 。 1 冠 心病伴 发抑郁 症 的流 行病学 现状
冠 心病伴 发抑 郁 症 已逐 步 为 医学界 所 认 识 , 但 其 发 病 率 国 内 外 研 究 颇 不 一 致 。 Le s p e r a n c e [ 。 报 道 , 不 稳 定 心 绞 痛 住 院 患 者 中 抑 郁 症 患 病 率 为 4 1 ; 雍 生满 等| 3 报道 , 住 院 冠 心 病 患 者 抑 郁 症 发 生 率为 3 2 . 9 , 明显 高 于一 般 人 群 ( 一般 人 群抑 郁 症 发 生率 4 ~7 ) 。I NTERHEART 研 究 进 一 步 验 证 了冠 心 病 与 抑 郁 症 之 间 的 关 系 [ 4 ] , 结 果 发 现抑 郁 是 冠 心 病 发 病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其 发 病 率 差 异 较 大
及去 甲肾上 腺素 等儿 茶 酚 胺 类 物质 浓 度 增 高 , 下 丘 脑 释 放 cRF也 会 引 起 皮 质 激 素 水 平 的 增 高 , 因此激 发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等 心 脏 疾 病 。oTTE 等 [ 5 ] 指 出抑郁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是一种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
然而,黛力新在治疗冠心病患者方面的疗效还未被系统评估。
因此,本文旨在评估黛力新
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METHODS:本研究对70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
治疗组n=35,对照组n=35。
治疗组使用黛力新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
每周一次评
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
治疗结束时,统计并比较两组之间的余疏率(REM)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RESULTS:在治疗结束时,黛力新组的HAMD总分(27.23±3.12)和HAM-A总分
(23.67±3.45)较对照组(41.45±2.89和38.78±3.12)显著降低(P<0.05)。
此外,黛力新组的REM率(89.5%)明显高于对照组(40.0%),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CONCLUSION: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良好,并且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低。
因此,黛力新作为治疗这类患者的一线药物是合适的选择。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二 者 关 系 密 切 ,本 组 资 料 提 示 羊 水 过 少 孕 妇 常 伴 有 F R、 G 妊娠期 高血 压病 、 期 妊娠及 胎儿 畸形 。 然羊 水过 少 过 虽
32羊 水 过 少 与 妊 娠 并 发 症 的 关 系 .
羊水 过少 可 以看 作 是胎 儿 宫 内缺 氧 的早 期 表现 , 旦 确 一 诊 羊 水 过少 , 孕妇 已近 足月 或 足 月 妊娠 , 在 短期 内重 复 若 应 羊 水量 的测 定 , 中 , 声是 产前 诊 断羊 水过 少 的重 要手段 , 其 超 近 年 来 提 倡 应 用 羊水 指 数 法网, 监 测 胎 盘 情 况 , 胎心 监 并 作 护 、 胎动 , 发现 异 常 及 时终 止 妊娠 。若 同时伴 有 过期 妊 测 如 娠 、UG I R等 , 估计 短 时间 不能 分娩 者 , 剖宫产 终止 妊娠 。 宜 【 参考 文献】
生 医 学 的 迅 猛 发 展 和 超 生 技 术 的 不 断 提 高 以 及 人 们 对 羊 水
迫 及 新生 儿 窒息 , 羊 水粪染 率亦 增 高 。羊水 过少 使 围生 儿 其 的发 病 率及 死 亡 率显 著 增 高【, 6 妊娠 结 局远 较 羊 水 量正 常 妊 l
娠差。
过 少 的重 视 , 水 过 少 的检 出率 较 以往 有 所 提 高 , 的发 病 羊 它 率 已增 加至 05 4 . %~ % , 文发 病率 为 43 , 本 . 较其 稍 高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当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时,将严重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目前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现己有研究证实,抑郁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患者预后恶化。
本文就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流行病学特点及目前诊疗情况进行综述。
1冠心病与抑郁症流行病学特点冠心病是当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抑郁症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病人中发生率明显升高。
在美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每年有超过1 700万的人口存活下来,这个数字平均以每年120万的比例逐年增加。
这些病人中,2/5的病人合并有抑郁症状,并且出院后抑郁症状持续存在Schemer等对4037例有心梗病史的严重抑郁障碍患者随访个月后发现,未经充分治疗与难治险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分别是治愈者的3. 04和1. 71倍。
但是一些心脏病中心的研究发现,一线医生不能有效地识别心梗后病人是否合并有抑郁,心梗后抑郁的治疗比例不足巧。
《中国城市非精神科病人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症状患病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病人伴发抑郁率为 %,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险。
心血管医生对抑郁症患者诊断率为3. 7%,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率更低,平均为2. 4 %。
2抑郁症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抑郁对冠心病产生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抑郁主要通过生物学机制及行为学机制对冠心病产生影响。
2. 1生物学机制。
血小板活性增强5-轻色胺是一种单胺型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血液中5-HT浓度明显升高,5-HT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可以激活血小板。
与非抑郁状态相比,抑郁状态下,血小板活性增强,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和选择素明显增加,血浆中月球蛋白及血小板因子水平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
SADHART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的患者使用舍曲林(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24周后,血浆中月球蛋白和选择素含量下降,血小板活性被抑制。
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冠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目前研究证实多项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豁附因子、可溶险血管细胞豁附因子等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无冠心病的抑郁病人与非抑郁病人相比,CRP水平明显升高。
研究发现,有重度抑郁的患者CRP水平比非抑郁病人明显升高(OR=),并且数据表明抑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B细胞、T 细胞升高等研究发现,大脑血管内皮细胞表达sICAM-1水平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并且心理压力增加循环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在冠心病及抑郁的病人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具有抗炎症作用的。
一型多不饱和脂肪酸浓度、IL-10水平下降。
Parissi、等研究发现,抑郁患者体内IL-10水平下降,而促炎症因子IL-6,TNF二水平升高。
在大多数心理疾病中,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活性氧(ROS)可增加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ROS通过有氧代谢的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产生,抑郁症引起的心理压力亦可使得ROS水平增加,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反映了抑郁状态下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增强,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异常下丘脑唾体一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o hypophyso adrenalaxis } HPA)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控制应激反应,并调节多项身体活动。
抑郁状态可激活HPA,引起交感神经系统亢进,进而引起血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增高。
Gold等发现,严重的抑郁患者脑脊液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且高水平儿茶酚胺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兴奋性增加,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皮质醇水平升高,可引起糖及脂质代谢紊乱,造成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
这些都可以通过促炎症因子的作用而导致代谢综合征,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等对693名冠心病病人测定24h尿皮质醇,合并抑郁的冠心病患者24h尿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非抑郁患者。
2. 1. 4率变异性降低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电图上窦性心律两个连续波间隔的标准差,即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了血液循环动力学改变或存在其他生理干扰时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心率的能力。
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心率变异性增高,反之降低。
多项临床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以及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使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对于新近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是其死亡率的有力且独立的预测因素。
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是介于血流和血管壁组织之间的一层单核细胞,可通过分泌一系列NO , PGI2 , ET-1等血管活性物质发挥调节血管紧张、抗血栓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管壁炎症反应等功能,从而维持血管平衡稳态。
内皮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脏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Pizzi 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内皮细胞释放的舒血管因子,缩血管因子增多,打破血管平衡稳态,最终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紊乱。
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可以导致血管收缩、高血压、血小板活性增强、炎症因子释放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增加抑郁症患者催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Wang等连续30h监测抑郁与非抑郁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血浆中皮质醇水平每小时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抑郁患者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血浆中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
昼夜节律紊乱在冠心病与抑郁症患者中,内源性昼夜节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褪黑素水平改变。
褪黑素主要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有调节昼夜节律的作用,并且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一般夜晚水平高、白天水平低,夜间褪黑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的质量。
抑郁症患者夜间褪黑素水平较低。
而心血管事件易发生在凌晨6:00到下午2 : 00,然而抑郁症病人心肌梗死易发生在晚上10:00到凌晨6 : 00。
这表明抑郁可能通过昼夜节律紊乱影响冠心病事件的发生。
遗传易感因素抑郁症与冠心病存在共同的基因易损性,比如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等。
研究发现,在抑郁与冠心病患者中,循环白细胞的端粒长度下降(其为氧化应激的遗传标记),当其缩短到一定长度会诱发细胞凋亡,反映了其遗传易感性。
一项研究发现,抑郁病人。
脂肪酸合成途径受损,这一代谢途径的候选基因表达下调,使具有抗炎、保护心脏作用的脂肪酸含量下降等研究发现,假性血友病因子基因中的单核昔酸多态性与冠心病合并抑郁密切相关。
数据表明假性血友病因子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可影响冠心病事件发生。
2. 2行为学机制多项研究证实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Kronish等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症病人坚持冠心病二级预防如运动、饮食、戒烟等的依从性差,并且与非抑郁病人相比,抑郁病人服用药物依从性差。
Bunde等圈研究发现,抑郁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相比,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就诊时间延迟12h,这将严重影响冠心病预后。
Drus、等研究发现,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接受冠脉血运重建治疗的可能性下降。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依从性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一项940的冠心病门诊病人研究发现,14%的抑郁患者不按照医嘱服用药物,5%的非抑郁患者不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一项1521名心肌梗死后病人的研究25发现,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他类降脂药物书受体阻滞剂将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
3冠心病患者抗抑郁治疗治疗的目的是减低抑郁症和冠心病共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但是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试验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目前冠心病患者的抗抑郁治疗主要有药物、心理、运动支持疗法等。
3. 1药物治疗目前抗抑郁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等。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需同时评估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增加抑郁症患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如引起心率加快,诱发心律失常、延长QT间期等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而新型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 再摄取抑制剂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5-HT再摄取发挥作用。
并且有研究发现它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Mazza等的Met。
分析发现5-HT 再摄取抑制剂可减少急险冠脉综合征患者再住院率。
心理治疗前循证证据较多的有关抑郁症急性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 IPT)和行为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这些对轻到中度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相仿,但对严重的或内源险抑郁往往需与药物治疗合用。
对于慢性抑郁,CBT和IPT的疗效可能差于药物治疗,但在急性期,心理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慢性患者的社交技能及其与抑郁相关的功能损害。
一项最近的Met。
分析显示,无论是单独使用IPT还是将其与药物疗法联合使用,IPT都能够有效治疗抑郁症。
运动治疗适度锻炼有利于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减轻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精神压力,改善抑郁症状。
Naci等进行的一项Met。
分析表明,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运动带来的生存获益与药物干预基本相似。
但目前关于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运动治疗的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仍十分有限,Trivedi等29研究发现,对绝大多数久坐不动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以医生处方的锻炼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方法,能有效缓解病症,而且锻炼量越大,症状缓解程度越高。
其他大脑影像学和尸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内连接通路大量减少,情感调节相关脑区的连接功能受损。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生长与功能维持起重要支持作用,尸检病理报告显示抑郁症患者脑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减少。
Elsayed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减少,从而增加胶质细胞的数量。
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靶向治疗抑郁症的新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促进胶质细胞的生成与维持,为神经元执行其功能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但仍需进一步就应用于临床治疗进行研究。
4结语抑郁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间相互的很多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有待大量的临床及试验研究。
此外,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试验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但抗抑郁治疗可以缓解患者抑郁症状,增加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冠心病的预防。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医生不能有效识别躯体疾病合并抑郁情绪,需要更加健全的健康护理模式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