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特殊合并症篇: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特殊合并症篇: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并可造成沉重经济负担的综合征,患者一旦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其1年生存率为50%~60%,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
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多种,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压占大多数,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普及,AMI 血运重建治疗使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因此,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造成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弗莱明翰研究显示,1971-2000年心力衰竭发病率增加,其中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病率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
多项研究报道,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冠心病者占23%~73%,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约占新发心力衰竭患者的50%。
冠心病可因心绞痛而限制运动耐量,也可因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进一步的心肌损伤,故应根据相应指南治疗基础冠心病,改善预后。
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以左心衰竭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右心而致全心衰竭,也可直接引起右心衰竭,如右心室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右心衰竭。
根据超声测得的 LVEF 数值,心力衰竭既可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也可为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 ction,HFpEF)。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7.2.2.1 发病机制出现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可以表现为 ACS或非ACS。
心肌损伤在ACS 患者通常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心肌大片状坏死或损伤,丧失有效的收缩能力,导致心室肌整体收缩功能显著降低。
欧洲心力衰竭调查Ⅱ研究中,42%的新发心力衰竭患者可归因于ACS。
而在非ACS患者,心肌损伤则可能是心力衰竭恶化的结果。
急性心力衰竭时,升高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可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可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由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冠状动脉灌注降低而加重心肌缺血。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从危害、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和适用范围。
结合现有研究综合分析了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了临床意义,强调了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危害、综合分析、展望未来、临床意义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伴随室性心律失常,这种心律失常可能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发生在心脏室壁组织或室壁内部的异常心律,可能导致心脏不规则搏动,甚至引发心源性猝死。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更是增加了。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及时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在深入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后,我们将重点分析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方法,为临床医生在处理这类情况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持。
通过本文的讨论与总结,希望能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同时也为这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案。
通过深入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健康的危害程度,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势,从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到手术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与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未来和临床意义总结,为未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

定义
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引 导下对心脏血管和心脏结构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起,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经历了从单纯球囊 扩张到支架植入,再到药物涂层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发 展历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心 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管定位
通过影像引导,精确调整 导管位置,确保治疗器械 准确到达病变部位。
球囊扩张与支架植入术
球囊扩张
将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狭 窄部位,通过充气球囊扩 张狭窄血管,改善血流。
支架植入
在球囊扩张后,将金属支 架植入狭窄部位,支撑血 管壁,保持血管通畅。
术后处理
撤出导管,压迫止血,观 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穿刺部 位情况。
方法进行治疗。
心脏并发症处理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或电复律治疗;对于心 力衰竭,可采取强心、利尿等措
施改善心功能。
感染并发症处理
局部感染可加强换药、清创等治 疗;全身感染需选用敏感抗生素 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支持
治疗,提高患者免疫力。
04
患者选择与术前评估策略
患者选择标准制定
心脏病类型
01
优先选择单一、局限且适合介入治疗的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等。
年龄与身体状况
02
通常选择中老年患者,但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合并症情况
。
意愿与配合度
03
患者需对介入治疗有充分了解,并具备较高的治疗意愿和配合
度。
术前检查项目清单
常规检查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以评估心脏功能及结构 。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增加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 食品的摄入。
阿托伐他汀辅治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 关键 词】 阿 托 伐 他 汀 ;冠 心 病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冠 心 病 在 我 国 中 老 年 人 群 患 病 率 高 ,心 力 衰 竭 是
常见 并 发 症 。其 在 早 期 为慢 性 心 力 衰 竭 ( CHF) ,随 着
病 情 的 进 展 和 加 重 ,心 功 能 可 逐 渐 衰 退 ,并 导 致 多 脏
1 资料与 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及分组 研究对象 为 2 0 1 1年 5月至 2 0 1 2
年 5月在 本院接 受治疗 的 1 1 0例 冠心病合 并 CHF患者 , 均无相关的用药禁忌 ,按照就 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均为 5 5例 。观察 组心功 能 NYHA分级 : 1 I 级 2 3例 ( 4 1 . 8 %) ,1 1 I 级3 2例( 5 8 . 2 %) ;男 3 3例 , 女 2 2例 ;年龄 ( 6 5. 0士 1 3 . O ) 岁 ;病程 ( 3. 2士 0 . 7 ) 年。对 照组心 功能
参 考 文 献
迷走神 经的反 射 ,从 而缓解 支气 管痉 挛 ,具有 较强 的特 异 性 。万托林主 要作用于 支气管平滑肌上的 D, 肾上腺 素能受
体 ,能选 择 性地 与 1 3 。 肾上 腺 素 受 体 结 合 , 拮 抗神经递质和儿
[ 1 】 鲁晓勇 , 周 建英. 以不同溶媒雾化吸人 沙丁胺醇对哮喘急性发作
气管哮 喘中重度 急性 发作的疗 效 比较【 J 】 . 1 } 缶 床 内科杂志 , 2 0 0 9 ,
2 6 ( 1 1 ) : 7 7 1 - 7 7 3 . [ 4 】 杨楚亮 , 杨灿荣 , 黄英如 . 我 院不 同雾化 吸人方 案治疗 支气管哮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张志芳【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将入院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剂量组患者给予高剂量瑞舒伐他汀,低剂量组患者则给予低剂量瑞舒伐他汀,比较2组患者疾病相关参数、心功能改善、近期心血管事件与远期预后.结果高剂量组治疗后心率、室间隔厚度(LVST)、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对角支(LADD)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1);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6 min步行距离(6MWT)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1);末期随访总体健康与活力评分比较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总体近期心血管事件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显著.【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022)023【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作者】张志芳【作者单位】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陕西西安,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冠心病属于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患病率与死亡率。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因心脏结构发生改变,使左室充盈与射血能力受到影响而产生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及时治疗[1- 2] 。
瑞舒伐他汀是近年来应用至该领域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药物剂量的选择临床上存在一定争议。
本研究为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将本院100例患者进行临床随机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3月—2018年3月入院的10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
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12月第5卷第36期临床医学冠心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结构及功能改变,在中老年群体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发病率逐年攀升。
既往研究发现,冠心病与环境、遗传以及生活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
患者心脏功能衰退,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容易引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其中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主要症状,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及水肿等[2]。
临床强调针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应早期处理,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挽救患者生命安全。
新一代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与抗心绞痛药物-曲美他嗪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得以应用,比索洛尔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心绞痛,是高度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为一线、长效降压药物,可以预防左室重构,减慢心率的同时有助于降低心脏耗氧量,从而预防心绞痛的发作;曲美他嗪作为其他类抗心绞痛药物,具有明显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在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36027作者简介:伍立涛(198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治。
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伍立涛(汝阳县人民医院,河南洛阳,471200)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比索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的疗效

比索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需要多种药物组合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针对这一病症,比索洛尔联合曲美他嗪的联合用药治疗方案逐渐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就这一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比索洛尔和曲美他嗪这两种药物。
比索洛尔是一种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具有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率等作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曲美他嗪是一种强效的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不仅可以通过拮抗β1-受体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还可通过拮抗β2-受体扩张支气管,减少支气管痉挛。
曲美他嗪是目前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最有效的制剂之一。
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的疗效,首先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心脏方面:比索洛尔和曲美他嗪的联合用药,可以明显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改善心功能。
患者在使用这一治疗方案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脏负荷减轻,降低了心衰的发病率。
三是心力衰竭方面:比索洛尔和曲美他嗪联合用药可同时减少患者的心力负担,改善心肌功能,并且通过降低心率、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有效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比索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临床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和减少心衰死亡率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比索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时,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定期复诊,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的调整和监测。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冠心病合并心衰介入治疗后BNP水平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1. 引言1.1 冠心病合并心衰现状冠心病合并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疾病,而心衰是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
冠心病和心衰常常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了解冠心病合并心衰的现状以及介入治疗在其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BNP水平在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意义,介入治疗对BNP 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以及BNP水平监测在临床中的重要性。
1.2 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心衰中的应用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心衰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各种介入手段改善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少心脏负荷,缓解心脏压力,提高心功能。
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等。
这些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冠脉再灌注,减少心肌缺血,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对于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介入治疗不仅可以缓解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症状,还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发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心衰中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疗效。
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2. 正文2.1 BNP水平在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意义BNP(B型钠尿肽)是一种由心脏细胞分泌的激素,其水平可反映心脏的负荷情况和功能状态。
在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中,BNP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
这是因为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室扩张和心肌损伤,促使心脏细胞释放更多的BN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1、概述
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研究结果显示,心衰的主要合并症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渐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是主要合并症。
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可分为由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的急性心力衰竭
和缺血性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
冠心病合并心衰常预后不良,优化药物治疗是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断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在此基础上,需综合评估个体情况,考虑适当的非药物治疗,如血运重建、心脏性猝死预防、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预后。
2、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因心肌梗死或大面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合并机械并发症,容易合并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国内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8-19%。
2014ESC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指出:①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对于缺血极高危患者(难治性心绞痛、心衰、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推荐实施紧急冠状动脉造影(IC);②STEMI患者:对于因STEMI引起的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建议直接PCI(与症状出现时间无关)(IB);③溶栓后管理:溶栓后出现心源性休克或重度急性心衰建议急诊造影并血运重建(IB);
2015ESC NSTE-ACS指南指出:①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患者推荐立即介入治疗(<2h)(IC);②对于LVEF<40%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推荐72小时内介入治疗(IA);2016中国PCI指南对NSTE-ACS及STEMI合并心力衰竭的建议同2015ESC指南推荐。
总之,对于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欧美及中国指南均一致推荐急诊行冠脉造影并急诊血运重建。
3、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血运重建
3.1.CABG 或PCI的选择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可用伴有慢性心衰的冠心病患者,但目前的证据多倾向于CABG。
Marui A等2014年发表于Am J Cardiol上的CREDO-Kyoto PCI/CABG注册研究纳入3584例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分别接受PCI或者CABG治疗,5
年随访数据显示,LVEF<50%的患者PCI治疗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均显著高于CABG治疗组(HR 2.39, 95%CI 1.43-3.98, p<0.01)。
STICH 研究纳入1212名EF ≤35%的缺血性心衰患者,对比了两支(包括前降支近端病变)或多支病变且合并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心衰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CABG治疗是否能改善其预后。
该研究排除了左主干病变及CCS心绞痛III-IV级患者。
随访显示,CABG虽未减少全因死亡率(HR with CABG 0.86; 95%CI 0.72–1.04;P =0.12),但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病死率(HR 0.81; 95%CI 0.66–1.00; P= 0.05)及心衰再住院率(HR 0.84; 95%CI 0.71–0.98;P =0.03)。
2014ESC血运重建指南指出:针对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射血分数≤35%)慢性心衰患者,对于左主干显著狭窄、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近端狭窄患者,推荐CABG (IC);对于左前降支显著狭窄和多支病变患者,推荐CABG(IB);在解剖位置合适、存在存活心肌且不支持外科手术的情况下可考虑PCI(IIbC)。
但对于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而言,血运重建的意义仍存争议。
对于左主干或等同于左主干病变,2014ESC指南虽将CABG作为I类推荐,但仅仅基于专家共识基础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STICH研究虽降低了两支或三支病变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率,但并未降低全因死亡率;STICH研究的后续分析表明,存在可诱导性的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并不表明不良预后,且与CABG是否改善预后无关,但和优化药物治疗
相比,CABG的确可以更好改善心绞痛症状。
尽管有争议,对于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目前证据倾向于CABG 作为主要的血运重建策略,仅在解剖位置合适、存在存活心肌且不支持外科手术的情况下可考虑PCI治疗。
心脏团队应在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态和冠状动脉解剖结构,预期血运重建的完整性,并发的瓣膜疾病和合并症之后,做出CABG或PCI的选择。
3.2存活心肌的评价
Kevin C的荟萃分析表明:存在存活心肌与伴有慢性心衰的冠心患者血运重建后预后改善强相关,而无存活心肌与预后无改善相关。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存活心肌>10%的患者行血运重建可能获益更多,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2014ESC血运重建指南建议存在存活心肌可考虑心肌血运重建(IIaB)。
但关于存活心肌的评价也存在争议,STICH研究表明:是否存在存活心肌与CABG是否降低全因死亡率无关。
这说明存活心肌的评估对于选择性的的部分患者(有一定数量存活心肌患者)是有意义的,但不应该作为血运重建的常规决策使用,同时也有待于更大、更多的RCT临床试验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3.3选择PCI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合并心衰时,PCI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冠脉病变多为三支病变,CTO病变多见,心脏收缩功能储备处于耗竭状态,球囊扩张阻断血流时,心衰加重,一旦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可迅速进展为心源性休克。
因此在完全血运重建有困难时,可选择部分血运重建,尤其是左室前壁血运重建;应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即使完全血运重建,分期重建更安全;对于不能平卧患者,桡动脉途径更可行;选择肾毒性小的造影剂并减少造影剂用量避免心肾功能迅速恶化;IABP可能使PCI安全性增加。
4、总结: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衰(由急性冠脉综合征所致)中外指南一致推荐急诊造影及PCI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的PCI治疗指南推荐级别不强,RCT研究较少,临床工作中需权衡PCI的获益与风险,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术前充分准备,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