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虫生命的尊严
我的字典没有放弃手家治虫

我的字典没有放弃手家治虫作者:沈家如来源:《海外星云》2011年第18期“手冢治虫有着超强嫉妒心,把所有漫画家都视为敌手,任何有些人气的作品都会毒舌批评。
”(摘自《“父”手冢治虫的素颜》)很难想象被称为“漫画之神”,一辈子画了700部漫画、超过15万页的手冢治虫,居然这么不喜欢“输”的感觉,还会在工作人员面前拿着别的漫画质问:“说说看这到底哪里有趣?”(他把同样以机器人当主角,《铁人28》的横山光辉视为主要敌人;还因为福井英一的柔道漫画爆红而大肆批评)。
这或许是只有从10岁开始画漫画,历经四r格、赤本(故意用红色封面吸引小孩注意)、漫画周刊、剧画等不同时期的手冢治虫,才会有的体认吧。
重视生命“在这个星球上与无数生命共存是很奇妙的事,大家却只会互相伤害,很可笑。
”(摘自1988年《给孩子们最后的话》演讲)出生于1928年的手冢治虫,是个身材瘦小,举止夸张,个性极度敏感又爱哭的小孩(他常提到自己被霸凌)。
事实上,因为老爸爱拍照,家里有着那个年代非常难得的放映机,没事就在家里看Disney卡通,加上爱说故事的妈妈让手冢治虫从小就会自制画册编故事,诸如此类的事让他在班上可是风光的很(据说导师还会故意没收,拿回办公室看)。
手冢治虫小学时期过得非常精彩,同班同学石原实让他认识了天文、科学与昆虫,他们还结成秘密社团,自制一系列昆虫书籍,名字叫做《世界科学制作文库》,当时还立下了要当昆虫学家的志愿,连笔名“治虫”都是因为某种罕见步行虫名字(osamushi)而来,看得出来有多么迷恋昆虫。
“我从小常梦到这样的画面,一个莫名奇妙的软棉物体,变成人、小鸟等生物靠近我。
”(摘自《我是漫画家》)对昆虫的强烈喜好,让他有不少作品的主角是半人半兽或动物,更启发手冢治虫对“生命”的重视,“残忍的人类是大自然的悲哀,”他这样感叹。
手冢治虫高中时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战争中看尽了生命脆弱,让他从四格漫画《小马的日记本》开始,就不曾停止画着“生命”这件事,最后还成了医学博士。
手冢治虫:住在危楼里的百万富翁

People人物People人物People 人物2019年7月18日,对日本京都动画工作室(昵称:京阿尼)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天,一个叫青叶真司的男性对其旗下的第一工作室实施纵火,导致36人死亡,35人受伤。
以炮制治愈系动画片著称的京阿尼,打造出了《紫罗兰的永恒花园》《凉宫春日的忧郁》等红遍全球的“神作”,粉丝更是遍布世界,在京都乃至日本诸多的动画工作室中,京阿尼凭借其精美的制作水准一枝独秀。
不幸的是,这场火灾却让导演武本康弘、色彩担当石田奈央美及总作画监督西屋太志等一众动漫人告别世间。
可以说,这记重创几乎损毁了京阿尼的大半壁江山,因为灾难发生时,这些人齐聚在京都宇治市僻静处一栋三层小楼内忙碌地工作着。
事实上,在不起眼的小楼集中一大批动漫精英的情况,并不罕见,严格来讲京阿尼只是延续了日本动漫创作的传统。
就动漫界来讲,天才与天才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吸引力,产生惊人的“化学反应”,就这样开创了对全世界都影响深远的动漫王国。
吸引力是怎样炼成的现在的青少年不见得知道手冢治虫何许人也,然而作为动漫迷的你无论目前追捧的是《鬼灭之刃》《咒术回战》还是《灌篮高手》,正如《假面骑士ZO》的作者岛本和彦所言, “一切日本漫画都是抄袭的手冢治虫”。
之所以被日本民众冠以“漫画之神”的称号,是因为手冢治虫在这一领域无所不能,假如将日本动漫比作一栋豪宅,手冢治虫就是为这个房子完成设计图、打下地基,并造好框架的人。
我国最早一批引进的日本动画片中就有他的《铁臂阿童木》;以女性为主角的《缎带骑有“漫画之神”美誉的漫画大师,也曾散发出惊人的“磁性”,将一群同时代日漫天才吸附成团,由此诞生了一系列传奇事迹。
手冢治虫:住在危楼里的百万富翁不作画 毋宁死文|暗地妖娆 图|Emily士》是他创作的日本第一部少女漫画;现如今比比皆是的穿越类型、异世界冒险传奇题材,也几乎都能从他的奇作《火鸟》中找到原型。
大鼻子、小个头,总戴着标志性的贝雷帽,这位勤奋高产的漫画大神,在他短短六十年的生命历程中,用长达四十载的时间为日本乃至世界奉上了无数永留青史的杰作。
手冢治虫漫画作品多重审美价值研究

手塚治虫漫画作品多重审美价值研究作者:周璐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摘要: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漫画开山鼻祖,手塚治虫不仅在日本漫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影响了世界漫画的风格。
他将动漫作品中的文化审美形式和精神容量提升到了与传统的叙事艺术如电影文学等形式可相媲美的高度。
究其根源,蕴含在作品中的悲剧性是作品力量的根本来源。
本文将从解读手塚治虫作品为切入,进一步解析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以致其精神意指和思想内涵,深入探究其作品之审美和精神诉求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手塚治虫;漫画审美[中图分类号]:J21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2作为漫画家,手塚治虫开创了新漫画风格,是日本电视动画的开路先锋,他的动漫从业生涯为时四十多年,在这过程中,他创作了十七万页漫画,隶属于七百多个主题。
手塚除了高产的作品之外,更加伟大的功业是:将动漫文化审美形式和精神容量扩充提升到了与电影文学等传统叙事艺术形式可相媲美的高度。
深究其根源,与其作品的悲剧性特质不可分割。
本文将从深入解读手塚治虫作品为切入,进一步解析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以致其精神意指和思想内涵,深入探究其作品之审美和精神诉求的价值所在。
手塚本身具有沉重的悲剧意识,转化到动漫作品中就使作品植入了强烈的悲剧性和悲剧感,进一步发展为悲剧性的审美趣味。
悲剧性审美可解读为三个维度:一为感性审美维度,二为理性审美维度,三是生命哲学维度。
感性维度,此为所有叙事艺术之于读者审美的基础。
作品必须先具有感性审美维度,方能先在情感上打动读者,突破心理关隘,得到认同与关注,从而实现本文后续所提及的理性维度审美和生命哲学维度。
反之,感性审美缺席的作品,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认同,必将是曲不高和也寡,层次内涵也将无法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在感性审美维度上,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于漫画作品的艺术形式之上的特殊表达方法展现出的感受魅力,包括画面的视觉冲击力、音乐感染力等。
手冢治虫: 努力到最后才是生存的真正意义

手冢治虫:努力到最后才是生存的真正意义作者: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20年第17期“手冢治虫的作品里充满了东方的智慧,以及对未来的思索。
”——维基百科新宝岛1928年11月3日,手家治虫在大阪出生,他有一个喜爱漫画、又喜欢看电影的开明父亲,家中摆放着许多漫画书,在手冢治虫的少年时光,他经常与父母一起去电影院,当时在日本上映过的电影他几乎都看过,他的父亲甚至专门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中,手冢治虫对电影与漫画的热爱与日俱增,他开始进行个人创作。
中学时代的手家治虫迷上了昆虫,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甚至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
当时年仅11岁的手冢治虫热衷于采集各种昆虫标本,并用画笔记录下来,当他看到平山修次郎编著的《原色千种昆虫图谱》中有一种名叫“治虫”的昆虫时,非常喜欢,以笔名“手冢治虫”替代了本名“手冢治”,但接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天才成名之路。
二战期间,因为战争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使得包括手冢治虫在内的很多日本青少年被强制征召入兵工厂做工,在这期间,他的一只手因为细菌感染,险些被截肢,后来竟奇迹般痊愈,这让手冢治虫踏上了学医之路。
大学期间的手冢治虫重新捡起了被迫中断的漫画创作,在《少国民新闻》上连载四格漫画《小马的日记》,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是手家治虫渐渐发现这种借鉴西方的连环画形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他创造性地开始用拍电影的方式表现漫画,利用分镜、蒙太奇造成镜头推移的效果,以及加入拟声词,让无声的画面也拥有了音响效果,而承载着手冢治虫新式漫画思想的创作,就是1947年根据酒井七马原作改编的漫画单行本——《新宝岛》。
这种革命性的创新赋予了漫画新的生命,并得到了受众的喜爱,当时的《新宝岛》销量突破40万,不仅奠定了日本现代漫画的叙述方式,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漫画手法,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漫画创作拥有了“动画化”发展的可能。
阿童木如果将手冢治虫前一段人生的关键字看作是漫画,那之后则是与动画息息相关。
6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人を信じよ。
しかし、その百倍も自らを信じよ。
”“相信别人,更要百倍的相信自己。
”这句广为日本民众所知的励志名言,出自一个头戴贝雷帽,大鼻子上架着黑框眼镜,笑起来憨厚老实的男人之口。
他就是有着“漫画之神”称号的著名漫画家手冢治虫先生!手冢治虫原名手冢治,于1928年11月3日出生在大阪丰能郡。
那时候漫画在日本的地位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时漫画被认为是会影响学习的玩物,绝大多数家长不愿意孩子过多接触。
但手冢先生的原生家庭很特别,他有一个喜欢看漫画的父亲,还有一个愿意给孩子买漫画和读漫画的母亲。
在手冢先生的自传《我的漫画人生》中是这么描写母亲如何惟妙惟肖给他读漫画的:“母亲读漫画的方式,并不是平淡无味地朗读,而是会依台词,角色的身份和场景来改变声调语气。
讲到坏蛋就会用坏蛋的口吻……因此我不由自主地为故事感动,时而哭泣,时而兴奋。
母亲的朗读方式实在很棒。
”在这样的熏陶下,小时候的手冢先生就带着热爱漫画的心情一边读着漫画,一边进行模仿作画。
五年级的时候手冢先生画了一整本笔记本的漫画,在班上传阅,得到了班主任乾秀雄老师“在学校可以痛痛快快地画你喜欢的漫画”的允许。
于是手冢先生更加积极地画漫画了。
说起来小时候的手冢先生因为瘦弱、内向,常受到同学的欺负。
后来,由于家中漫画书颇多,在班上变得小有名气,每到周末就会有很多小伙伴到他家里去看漫画。
托漫画的福,在学校欺负手冢先生的人越来越少了,朋友渐渐变多了,手冢先生将这一切都归功于漫画。
对那个时候的手冢先生来说,漫画没有大人们想的那样不堪。
1939年,手冢先生因读了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种昆虫图谱》而迷上昆虫采集,在本名“手冢治”的后面加上“虫”字,以“手冢治虫”为笔名。
而他中学一年级时画的昆虫图鉴被NHK的staff称赞道:“这难道不是照片吗?”,可见彼时的手冢先生已经拥有极高的绘画技巧了。
手冢先生的中学阶段正处于二战时期,也是日本处于军国主义的鼎盛时期。
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手冢先生因为画漫画总是遭到质疑。
破产还要画下去,漫画之神手冢治虫

破产还要画下去,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一个人拥有了能够为之得意的事物,即便只有一样,真的是很幸福。
”——手冢治虫有人评价手冢治虫:“画的好的没有他会讲故事,讲故事讲的比他好的,似乎又还没有出现。
”为什么要这么说,相信一小则的漫画就能够说服你。
日本动漫行业的开创者久米田康治在《妄想改造人改藏》里说过"如果把漫画比作滑雪的话,那么每条滑道上都有那个男人(手冢治虫)的痕迹"没有手冢治虫,说不定就没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发达的动漫行业。
为什么?作为很多90后童年回忆的《哆啦A梦》的作者藤子不二雄、《假面骑士》的作者石森章太郎以及赤冢不二夫等不下十几位元老级的漫画家全部都是手冢治虫的“迷弟”。
当时为了方便请教手冢治虫漫画技巧,全都搬到手冢治虫附近成为手冢的邻居。
(果然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追星”的疯狂粉丝啊~)《哆啦A梦》1947年的作品《新宝岛》中,手冢第一次尝试运用如变焦、广角、俯视等电影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漫画画面。
《新宝岛》这个技巧后面发展成为了漫画分镜,奠定了日本漫画的表现形式。
《灌篮高手》、《一拳超人》当中神の分镜,全部都来源于这里。
大家比较熟悉手冢治虫的作品有哪些呢?比较广为人知的大概是《阿童木》、《火鸟》这一些作品吧?但那只是手冢治虫作品中的冰山一角。
他的作品题材涵盖了少年漫画、少女漫画、青年漫画,甚至还包括了H漫(成人漫画)跟BL漫画(同性向漫画)等等,对于人性的探索以及生命尊严的追求一直贯彻于手冢治虫的漫画当中。
手冢治虫创作的“情色三部曲”,《一千零一夜》、《埃及艳后》和《哀伤的贝拉透娜》,实际上糅合了众多文学著作和传说,情色的外衣下其实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悉。
由于题材太过于激进,当时还被政府封了。
作为“一切的一起,又是一切的顶点”的手冢治虫,他到底是以怎么样子的精神在进行创作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不疯魔不成活的极致创作手法1.漫画的主要作用是讲故事,所以在漫画当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画面的构图等等都对漫画的“故事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手冢治虫

成长的可能性
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手冢治虫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作品里,成长包括着深刻的含义,即个体的 “人”的成长。这个“人”也可以是身为动物或机器人的主人公。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个体的生理成长,还主要 指个体的心理成长。所谓个体的人的成长,是指一个人通过成功完成某件事情而长大成人。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 程中,他要经历重重困难,克服掉自身的弱点并发掘自身的潜能,战胜各种敌人,最终获得成功。而完成这件事 情本身具有仪式性,它是主人公长大成人的标志,可以说是为了主人公的长大成人而专门“举行”的一场“盛大 仪式”。
后世纪念
纪念馆
纪念奖项
兵库县宝冢市时间都是在宝冢市度过的,为纪念手冢治虫,宝冢 市筹资兴建了“手冢治虫纪念馆”,重现了手冢漫画世界,展示了大师亲笔手绘的原稿以及包括最初版本的数百 本漫画珍品,另外,在那里还能看到手冢的动漫。
1994年4月25日,在手冢治虫幼年至青年时期生活过的兵库县宝冢市,以“对自然的爱和生命的尊严”为主 题的“宝冢市立手冢治虫纪念馆”对外开放。
1961年成立"手冢治虫Production动画部",翌年以"虫制作株式会社"的名义开始活动,日本第1部多集TV动 画《铁臂阿童木》、第1部彩色多集TV动画《森林大帝》、第1部长达2小时的TV动画特辑《100万年地球之旅熊猫 BOOK》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作品均诞生于此,晚年时制作的各种实验性动画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很高的评价。1989 年2月9日,手冢治虫因胃癌逝世,享年60岁。
1939年,手冢因读了平山修次郎的《原色千种昆虫图谱》而迷上昆虫采集,所以在本名“手冢治”的后面加 上“虫”字,并以“手冢治虫”为笔名,此时他的绘画天赋已有展露。
1942年,手冢治虫看了濑尾光世的动画《桃太郎的海鹫》《桃太郎海之神兵》和政岗宪三的《蜘蛛与郁金香》 而受影响。
手冢治虫与“角色之死”

手冢治虫与“角色之死”手冢治虫作为日本漫画界的一代宗师,其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作为漫画家,手冢治虫塑造了众多经典的角色,其中不乏一些不幸的角色之死。
这些角色的死亡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情节发展,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探讨手冢治虫作品中的“角色之死”,探寻其中的意义与影响。
手冢治虫的作品中,角色之死是一个常见的情节元素。
这些死亡并非简单的人物去世,而是作品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承载了手冢治虫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其中最为经典的角色之死之一,便是《铁臂阿童木》中的主角阿童木的死亡。
阿童木是一位被改造成机器人的少年,他为人类拼尽全力,不幸被敌人所杀。
阿童木的死亡,不仅是一位无辜生命的消逝,更是对人类的思考与呐喊。
手冢治虫通过这一角色的死亡,表达了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的关注,也展现了对于科技,对于战争的深刻拷问。
阿童木的死亡成为了《铁臂阿童木》的一大悲剧,也让读者对人性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除了《铁臂阿童木》,手冢治虫的另一经典作品《麦兜从斗兽场逃脱》也有着令人心痛的角色之死。
作品中,主角麦兜是一位细心、敏感的青少年,他的死亡不仅是对于动物权益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类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反思。
在这部作品中,手冢治虫通过麦兜的死亡,呼吁人们应当以更加尊重、爱护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和动植物,警醒人类不要再对自然进行肆意的剥削、压迫。
麦兜的死亡,成为了一面照妖镜,让人们看见了自己无知、残忍的一面,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与讨论。
在手冢治虫的作品中,角色之死并非简单地为了悲伤而存在,而是对于人性、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角色的死亡,手冢治虫不仅展现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也激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与对于社会的思考。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让手冢治虫的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也让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得以与之进行深刻的共鸣与思辨。
值得一提的是,手冢治虫作品中的角色之死,并非仅限于悲剧性的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冢治虫生命的尊严二战时,十几岁的手冢治虫在躲避轰炸时看到了成堆的尸体,“人的手脚就遍布四野”,那种感觉让他永生难忘。
手冢治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死了,是否正身处地狱之中。
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深深地改变了手冢治虫,也影响了他今后四十多年的漫画创作……从1944年11月下旬开始,美国空军对日本的主要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空袭。
空袭持续了9个月,直到日本战败投降。
9个月内,美国空军共计投弹16万吨。
同时,美国还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近56万人在空袭中身亡。
在经历过美国空袭的年轻幸存者中,空袭的经历成为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让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日后成为了作家、艺术家、音乐家以及和平活动家。
漫画家手冢治虫就曾经是那些年轻幸存者中的一员。
手冢治虫1928年1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市,1989年去世,享年60岁。
手冢治虫一生中绘制了600多部漫画,这些漫画加起来大约有15万页。
美国漫画研究者保罗?格拉维特在他的作品《日本漫画60年》中评价说,手冢治虫对日本的影响等同于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杰克?科比(Jack Kirby)这些漫画大师对日本影响的总和:“如果不是神话手冢,出于敬仰和尊敬,人们也把他称为‘漫画之神’。
”漫画带来的尊重手冢治虫是家中的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5岁那年,手冢家从大阪搬到了宝冢。
手冢治虫的父亲喜欢摄影和电影,对于电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他自己买了一台家庭电影手摇式放映机,还不断地买了很多电影胶片,其中包括卓别林的电影和迪士尼的动画片。
手冢治虫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到上中学时,在家里就能看电影。
电影画面对于他日后画漫画有很大的帮助。
手冢治虫最初的漫画启蒙来自他小时候家里的漫画书。
母亲经常从家用中留出一些费用,为手冢治虫买漫画书。
那时日本并没有像现在一样形成漫画热潮,用手冢治虫的话说,“那是漫画尚未取得公民权的时代”。
“漫画与其说是书籍,不如说是玩具。
什么对读书的指导,什么给孩子带来的益处,一切都没有人提及”。
母亲除了给孩子买漫画,还给孩子读漫画,而且不是平淡无奇地朗读,而是根据漫画中的角色、台词和场景来改变声调语气。
就这样,手冢治虫在童年时不仅看漫画,听漫画,而且拥有让他的同学们倍加羡慕的“珍宝”――整整两百多本漫画。
漫画还让他获得了尊重。
手冢治虫小时候身材瘦小,比较内向,还带着一副大眼镜,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
让手冢治虫摆脱这种窘境的,正是家里的漫画书。
得知他家里有很多漫画书,同学们都在周末时到他家里来看漫画,其中就包括那些嘲笑过他的同学。
通过漫画,一些嘲笑过他的同学也和他成为了朋友。
三年级时,手冢治虫在老师乾秀雄的鼓励下开始创作漫画:“我想,我是从乾老师那儿学到了讲故事的乐趣。
我开始模仿着画漫画,如果没有了内容的构成能力,也就只是些乱涂乱画。
”四年级到六年级时,手冢治虫画了很多有趣的漫画,在同学之间传阅。
手冢治虫原名“手冢治”,小学五年级时,爱上昆虫的他给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了个“虫”字,并以此作为笔名。
“活着真好”1944年到1945年,大阪经常会遭到美国的空袭。
手冢治虫当时已经休学,在大阪淀川附近的一个军需工厂工作。
淀川是流经大阪的一条河流,在美国空军对大阪实施轰炸时,会沿着淀川进行投弹。
手冢治虫曾经描述过他经历的一次空袭:随着空袭警报响起,像往常一样,我看到一队美国轰炸机在云间出现,向淀川驶来。
燃烧弹像下雨一样落在我的周围,落到工厂上,地面上的人也被燃烧弹包围了。
我想:“飞机来了。
”我当时就在?t望塔顶,以为这就是我生命的尽头。
一枚燃烧弹击中了屋顶,我就在下面。
我尖叫着跑下?t望塔,周围一片火海。
手冢治虫跑到了淀川堤坝那里,尸体已经堆成了山。
他望着大阪、阪神的方向,暗黑的云层下面闪着红光。
“那种红不是一般的红,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红,仿佛红色的灯彩”,手冢治虫甚至开始怀疑这不是现实世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死了,是否正身处地狱之中。
后来,手冢治虫在自传体漫画《纸堡》中描述了这段大难不死的经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轰炸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活着真好!”这是手冢治虫在战争结束后的感慨。
想到自己还能再活数十年,手冢治虫很开心,并且获得了“人生中的最高体验”。
这种体验伴随着他的一生,支撑了他日后的漫画生涯。
对于生存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很自然地在手冢治虫的漫画作品中呈现出来。
在战争期间,手冢治虫虽然画了很多漫画,但他并没有想成为一个漫画家。
那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军医,因为军医的待遇不错,而且手冢治虫的曾祖父手冢良庵是明治时期的军医,重操先祖的医生职业,也是他父母的心愿。
然而,在手冢治虫还没考上类似军医的培训学校之前,战争就结束了。
抱着“不能当军医,做个医生也不错”的想法,手冢治虫在战后进入大阪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学习医学。
在学医期间,手冢治虫依然不停地画漫画。
他上课时坐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画漫画,有一次不小心打翻墨水瓶,墨水顺着教室上面的阶梯一直流到讲台,老师这才发现他偷画漫画的事情。
1946年,手冢治虫的四格漫画《小马的日记》开始在《少国民新闻大阪版》连载。
这是他第一部变成印刷品的漫画。
那时,手冢治虫一边学医,一边画画,每到截稿时忙不过来,便在晚上医院的休息室赶画稿。
有时他还会请护士帮忙用橡皮擦去不需要的部分。
手冢治虫“觉得当医生很不错,可也想画漫画”,并意识到自己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做个选择。
引导手冢治虫走上漫画之路的母亲再次帮助了他。
母亲问他,到底喜欢的是哪一个?手冢治虫说他真正喜欢的是漫画。
于是母亲说,既然那么喜欢漫画,就去东京当漫画家吧。
手冢治虫在1951年从大阪大学医学部毕业。
毕业后的手冢治虫开始了自己专职漫画家的工作,并且在1952年移居东京进行漫画创作。
但是,手冢治虫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医学的兴趣,他在1961年获得了奈良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阿童木:不只是机器人手冢治虫对于战争与和平、人道主义、生存与死亡等问题的见解,反映在他很多早期作品中。
漫画《铁臂阿童木》是手冢治虫的代表作,从1951年连载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漫画的主人公阿童木最初并不是一个机器人,也并非超级英雄,而是科学家天马博士制作的机器人。
天马博士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他想用阿童木来代替自己失去的儿子。
由于阿童木无法像人类一样长大,天马博士最终抛弃了阿童木,并将其卖到马戏团。
阿童木在马戏团里遭受虐待,差点儿被毁灭。
另一位科学家御茶水博士收留了阿童木,并且帮助阿童木再生。
再生后的阿童木不仅拥有十万匹马力和多种武器,还掌握各国语言,并且能分辨善恶。
虽然无法成为人类,但阿童木一直为守护人类和平而战斗。
20世纪50年代,日本其他漫画中出现的机器人只懂得服从人类的控制,机器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完全取决于操纵它们的人类。
阿童木却不一样,他具有人类的灵魂,甚至比人类更加有人性。
与美国漫画中的超级英雄不同,阿童木经历过死亡与再生的循环,曾经被数次修复,在1966年3月结束的一集中,阿童木甚至被完全摧毁,无法修复。
英文中的机器人“Robot”是由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明的。
1920年,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
他在剧本中将捷克语“Robota”(意为“奴隶”)写成了“Robot”,机器人一词就此诞生。
《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描述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悲剧性影响。
剧本中的机器人最初只是按照人类的指令行动和工作,后来,机器人被罗萨姆公司赋予了情感,并且最终导致了人类的灭绝。
技术的滥用是否会导致人类灭绝,是让卡佩克思考一生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说:“我想,只要大家仔细阅读阿童木,就会发现我的作品主题是说机器人技术等科学技术会对人性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失控的技术也会引发社会矛盾。
”生命的尊严1951年,手冢治虫还创作了另一部漫画《未来世界》,批评了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
漫画描述了两个敌对的国家,分别进行了多年的核试验,许多动物和植物都因为核辐射而引发了突变。
在核辐射引发的突变物种中,在某个地方产生了一种名叫“Fu Mu”的新人类,他预见到了核试验的危害,但没有人听从他的警告。
Fu Mu打算带着五万物种以及500个人乘坐他制造的诺亚方舟离开地球。
两个敌对大国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地球被毒气包围,所有生物即将面临毁灭。
当两个国家几乎完全被摧毁时,两国的领导人终于同意恢复和平。
但是,此时地球已经一片黑暗,毒气重重。
这个故事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全球局部武装冲突仍时有发生,世界每年的军费开销超过1.4万亿美元,人类也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等气候危机。
最终,手冢治虫并没有在漫画中让地球毁灭。
有毒气体通过化学反应变成了氧气,人类最后还是生存下来。
但是,手冢治虫借助漫画中的博士向读者提出警告:“就像人类征服猴子一样,总有一天会出现比人类优越的生物,将人类征服。
这是自然的法则。
人类若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停止相互争斗。
”《火鸟》是手冢治虫在1955年开始连载的漫画作品。
在这部漫画中,手冢治虫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追问。
漫画中长生不老的火鸟经常对人类说这样的话:“常说人生五十年。
这五十年,你希望活着,还想要永远的生命力吗?你好好看看蜉蝣吧。
蜉蝣羽化后,没有了胃。
也就是说,它到死都无法吃东西。
只有如此短暂的寿命,可是在短短的寿命里,它还是要交配,增加子孙,拼命活着,然后死去。
仅仅数日的生命,小虫子都会满足地死去。
你和它们不也一样吗?”这也是年轻的手冢治虫对于自己的回答。
经历过空袭的手冢治虫更懂得拼命活下去的意义,因此他在剩余的人生中尽全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思索着有关生命的意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曾经帮助手冢治虫走出商业困境的企业家葛西健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手?V治虫的哲学强调‘尊重生命’与‘忽视精神世界的科技发展一定会导致人类、地球的灭亡’。
现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人的价值不再用金钱、地位等衡量的时代来临了。
终于,大家可以静下来思考未来社会的方向,以及为人处世的新价值观。
现在正是重新审视手冢治虫所说的‘生命’以及‘心灵’的时候了。
‘尊重人类以及万物生灵的社会’,是他作品永远的主题,也是我们不得不继续努力的目标。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手冢治虫身患癌症时仍然坚持到大阪为一群学生演讲。
他在演讲中说:“在宇宙中,我们数十亿人口住在这个渺小的星球上,而且是和无数的生命共存在一起,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在这个渺小的星球上,我们活着,却一直互相争执。
而且,人们永远只考虑自己的事。
我希望人们自私的想法,不要留在孩子们的身上。
”“我们要会爱人,去爱所有的生命,把人生好好地走下去。
我希望各位都能成为这样的孩子。
”这是手冢治虫在演讲中最后的话。
在那次演讲三个月后,1989年2月9日早晨,手冢治虫的生命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