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浅克思主基本原理当代社会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谈科学技展的作用谈谈谈谈谈谈201220215 谈武燕科技术是推术术代生术力术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是术代生术力术展和术术增术的第一要学素。

术克思明指出,机器生术的术展要求自术地术用自然科~“生术力中也包括科”~“术确学学术生术力是着科和技术的不术步而不术展的。

”术克思的术一术已术术不术展的社术术随学断断断断会践所术术。

生术力的基本要素是生术术料、术术术象和术术者。

其中的生术术料是同一定的科技术相术合学的~术术者也同术是掌握了一定的科技术知术。

术代科技术的术速术展向术术生术力迅速术化~改学学并术了生术力中的术术者、术术工具、术术术象和管理水平。

科技术术术术者所掌握~大地提高了人术术学极术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术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术术术能力。

在生术力系术中~科技术已术成术推术学生术力术展的术术性要素和主术性的要素。

术去~生术力术展和术术增术主要术术力、术本和自然术源的靠投入~术代社着知术术术术代的到~科技术、智力术源日益成术生术力术展和术术增术的定性会随来学决要素~生术力术展和术术增术主要的是科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术家的术术术展的术看靠学从达国践来~更是如此。

术代化科技术的超前性术生术力术展具有先术作用。

学19世术末术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术三者术系术生术化的一术折点。

在此之前~生术、科、技术三者的术系主要表术术~生个学术的术展推术技术术步~术而推术科的术展。

例如~蒸汽机技术革命主要是工匠术术术展而~在学从来生术术术术累的基术上摸索出技术术明~然后才术术出术力理术。

以术力技术革命术术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学命以~术术生术术术科技术术展的情术生改术~术在是科推术技术术步~再推术生术的术展。

科来学况学学技术越越走在社生术的前面~术着生术术展的新术域~引术生术力术展的方向。

如术磁理术的来会辟学建立~先主要是通术科术术探索出术磁理术~通术促术术力技术的革命~最术引术术力在生术中它学学并的泛术用。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创新
0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在当代的应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政策
02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
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合作
03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的兴起
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03
科学技术思想的系统化
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技术思想系统化,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技术的深刻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01
对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评价。
科学技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科学技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概念,强调科学技术要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科学是生产力的理论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革。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也改变了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05
结论与展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4)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也必然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极大的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当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2)为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摘要: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他们之间又可以相互作用。

关键字:科学技术新兴科技生产生活理论实践生产力信息化正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伦理观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使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为获得这些知识体系所从事的认识活动和所建立的社会建制。

技术是人们为了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它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建制。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的催化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的理论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概述


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 。22.3.2 316:45: 5116:4 5Mar-2 223-Ma r-22

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 感到厌 倦。。1 6 23, 2022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 赐。。2 2.3.232 2.3.231 6:45:51 16:45:5 1March 23, 2022
恩格斯在评述18世纪的哲学 观点时说过:“18世纪上半 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 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 了古代,但在观念地掌握这 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 上却大大低于希腊古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四卷,265页。
2、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技革命的成就,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 是战斗 的人, 才能取 得胜利 。。22. 3.2322. 3.23We dnesda y, March 23, 2022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 远只能 是死水 一潭。 。16:45: 5116:4 5:5116: 453/23/ 2022 4:45:51 PM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下 午4时45 分51秒 下午4 时45分1 6:45:51 22.3.23

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22. 3.2322. 3.2316: 4516:45 :5116:4 5:51M ar-22

一个理发师脸刮得不干净,另一理发 师就能 找到活 干。。2 022年3 月23日 星期三 4时45 分51秒 Wednes day, March 23, 2022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深刻地解释和把握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和绝对性。

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为活跃的力量,且二者之间联系非常密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

人类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当前,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无不改变着时代的面貌,极大地影响着各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极为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把自然科学视为包括哲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基础。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走过了以经验分析方式为主导的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了以整理材料为标志的辩证综合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物质统一性。

自然科学对辩证法的需要与在自然科学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先后撰写了《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大力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理论进行探讨,并探索其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定义与背景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生产力,而创新则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推动力。

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领域,还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重要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定义不仅关注其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还关注其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与创新在生产力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与创新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应用,能够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生产方式的革新与优化。

三、科学技术与创新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关系,也对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新的生产关系,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此外,科学技术对社会分工、劳动组织等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

五、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当前,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

在应对科学技术与创新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技创新和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观点。

一、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面向市场、注重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生产力水平。

因此,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应该紧密围绕人民的利益展开,关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撑。

其次,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需要面向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应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最后,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必须注重实践。

科技创新是一个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科技创新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发展壮大。

二、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自主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外依赖,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科技基础研究,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推动科学前沿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支撑起社会主义科技创新。

其次,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需要大量具备科技背景的人才来推动。

因此,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数量,是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

另外,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个别科研机构的事情,还需要建立起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好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力量,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主讲:成良斌
教学内容和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理解新科技革命对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展望当代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主要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确立创新意识。

•了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明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要求,从而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基本概念界定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生产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关系
•(3)当代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
•古代:间接生产力。

•直接生产力:劳动经验和工艺。

•近代:直接生产力。

•与资本的发展逻辑相关,促进生产工具变革。

•当代: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劳动的异化与科技的异化
•生态问题
2. 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1)近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第三次科技术革命的兴起。

(2)新科技革命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3. 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
(1)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

(2)社会约束程度越来越高。

(3)应用中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

(4)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三种观点:价值中性

祸(致毁知识)
勾勒姆(Golem):犹太神话中的怪物,强有力、
笨拙而又无知。

价值偏向在“动态”的科学技术中产生,
这是由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案例分析
核技术与核弹、核能发电
转基因技术
网络技术
核技术的价值:福——核能发电
祸——核弹
核弹的价值:福——移山填海、开采石油
和矿产、扑灭井喷、
消灭化学和生物武器、
地下核爆炸发电、
防止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祸——用于战争
核弹用于战争的价值:福——正义战争
祸——非正义战争
结论:
从层次论的视角分析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
价值偏向由人的活动决定,归根结底由人的价值观决定。

这种观念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

哥白尼式的革命
人类中心主义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理念论
中世纪-《圣经》与托勒密的地心说
近代-笛卡尔: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

-康德: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人类中心主义:狭义→广义
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向“天人合一”转移的理由:
A.自然界的价值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商品性价值(经济价值)与非商品性价值
生存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自然的权利
自然的权利主要指生物的权利
自然权利的整体性
权利的下放与自然的权利
1215年,25名贵族开会制定《大宪章》,以保护贵族的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如第39条规定,除非依据法律,并经过同级贵族的审判,不得监禁或流放任何贵族。

洛克《政府论》(1690):生命、自由、健康、财富或私有财产。

杰弗逊《独立宣言》(1776):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

(但当初,美国的大多数州都规定,只有拥有财产且纳税的白种男人才享用这些权利。

到19世纪早期,对白种男人投票权的大多数限制都取消了。

)
B.理性的局限性
理性与非理性(彩电、钟和计算机键盘)
复杂性学科与不可预测性
C.从人类中心主义容易滑向部分人中心主义(如国家主义、种族主义、集团主义等)
霸权主义与国家主义
白人中心主义
从自然界的报复到科学的报复
什么叫报复?参与性、间接性与不可预料性
报复不等于负作用
墨菲定理: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则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自然界的报复
技术的报复
科学的报复
从层次论的视角分析科学技术的报复
自然界的报复与自然灾害
天灾与人祸
SARS是天灾还是人祸
果子狸是原凶吗?
SARS、疯牛病与禽流感
地震、海啸与天外来客
东北防护林与喜玛那雅山脉
人定胜天与顺应自然
科学技术的“异化”
•异化:指事物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了自己的对立面,形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人的异化、劳动异化、科技异化。

•全球性问题
•《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
“单向度”实际有两种意思,一是在横向上只有一个方向;一是在纵向上只有一个深度。

即扁平化、无反抗等。

单向度的人就是认同现实,没有批判精神,不反思的人。

而造成这种单向度的人的社会,即单向度的社会,只倡导一种发展方向,维护现有体制,有着巨大的惰性。

可持续发展观
A.问题的提出
最经典的定义: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两个或三个平等:
人与人的平等(代际、代内)
人与自然的平等
C.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相对的,
自然资源的无限性是绝对的。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适当发展和使用
经济的适度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
避免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
避免天灾与人祸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
• 1.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1)科技发展加速化(内)。

•(2)科技知识综合化(内)。

•(3)科技研究集约化(内)。

•(4)成果转化产业化(外)。

•(5)科技人文交融化(外)。

•(6)科技经社互动化(外)。

•(7)科研开发国际化(内、外)。

2.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整体化趋势更为明显:
科学内部、科学与技术、自然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2)处于革命性变革的前夜:
外部需求;内在逻辑。

(3)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

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国际化广度和深度;基础理论研究;与意识形态关系。

(4)一些领域的前沿动态。

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科技和基础科学等。

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高潮
《科学技术编年表》(1956)中的科技成果统计表
欧美各国科技中心转移图
汤浅光朝计算出的欧美各国的科技兴隆期
三、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1. 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
(1)科技创新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2)中国科技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利条件。

(3)中国科技总体水平的差距和问题。

中国的科技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
中国R&D经费及其占GDP比重
中国企业R&D经费及其比重
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中国论文数量
中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与授权量情况
1901—2010年各国诺贝尔奖得奖人数统计(前10名)
2.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更新价值观念:以人为本。

(2)加强科技规划:强化基础研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3)推进体制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4)深化教育改革:按创新人才总体要求和创新人才能力体系要求,改革和完善培养机制。

思考题(任选两题)
•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和当代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的认识。

•为什么要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天人合一”观念的转变?
•自然界的报复与自然灾害有何区别?
•你认为我国目前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清除这些障碍?
•你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为什么?
联系方式
教学博客:/chengliangbin
电邮:chengliangbin@
公共邮箱:open_data@
Thanks
第一次是王健老师(导论),第二次是欧阳老师(当代社会问题),第三次是张峰老师(当代发展问题),第四次是黄长义老师(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第五次是成良斌老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第六次是刘家俊老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第七次是黄岭峻老师(当代社会思潮),第八次是刘家俊老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