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

108

办公室业务

2012・4

文/踪晓侠

浅谈犯罪心理结构

【摘要】犯罪心理结构是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因此,分析犯罪心理结构对于犯罪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犯罪;犯罪心理结构;人格缺陷;犯罪意识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构成

研究犯罪心理结构,逻辑上应当从人格方面出发。人格缺陷实际上是行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因为受到某些阻碍而形成的人格缺陷,是行为人社会化障碍的结果。个人的人格缺陷可能导致犯罪意识的产生,但并不是必然导致犯罪意识,可以说,人格缺陷是犯罪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人格缺陷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犯罪意识,不是说,有人格缺陷必定产生犯罪意识,而是说,有犯罪意识必定是因为有人格缺陷的存在。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常常认为,生成人格缺陷除了行为人自身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等。人格缺陷虽然是行为人的自身因素,但是却是社会、家庭、自身各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在符合某些条件的情况下,人格缺陷就会发展为犯罪意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对需要的追求永无止境,而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又必然受到社会的种种限制。如果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运用社会不认可、不接受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当这种方式所导致的对社会或他人的侵害超过了社会和一般人的社会心理容忍度时,就可能生成为犯罪行为。其中,行为人从主观上的需要产生并被意识到,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到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相结合形成犯罪目的和意图的整个过程,是犯罪意识外化为犯罪行为,就形成了罪过心理。因此,犯罪意识是罪过心理形成的前提条件。当犯罪意

识与犯罪意志相结合,犯罪意志促使犯罪意识转化为犯罪行为时,才形成罪过心理。

在犯罪意识阶段,犯罪心理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它还没有通过外在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在犯罪意识的基础上,伴随着犯罪动机、目的和犯罪决意的形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转化为犯罪意志,最终通过意志行为将意识内容变为现实。罪过心理是在犯罪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它却反映了行为人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持反对态度,是其人格结构中社会性缺陷的表现。其中,犯罪故意表明行为人对合法权益持一种歧视或者蔑视的态度(积极的侵害或者不保护的态度);而犯罪过失是行为人对合法权益所持的态度是一种漠视、轻视或者忽视的态度(消极的不保护)。

二、犯罪心理的转化

通过对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犯罪这一现象不是偶然地,随意地产生和发展,增加和减少的,而是客观地,必然地被多种因素制约和决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对犯罪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这样就会导致犯罪心理的转化。犯罪心理的转化不会自动进行,它总是在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中促成的。

影响犯罪心理的转化的决定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外在客观因素和内在的主体因素。外在客观因素包括犯罪情景或环境的变化,犯罪对象或目标的变化,犯罪工具或手段的变化,被害人的行为表现,共同犯罪人的影响,突发的障碍性因素、社会风气与社会治安形势,刑事政策与刑罚功能的发挥。内在的主体因素包括生理状况的变化,个性特征的影响、犯罪经验的影响、年龄的影响、性别的影响、在共同犯罪中承担角色的影响等等。

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有可能

朝恶性转化,也有可能朝良性转化。犯罪心理的恶性转化是指在形成犯罪决意、犯罪预备,或者犯罪行为实行过程中,甚至犯罪既遂之后,由于相关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犯罪心理的反社会性增强以致于产生了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例如:执意犯罪、加重犯罪以及屡次犯罪等情况。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在各种主客观积极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减弱或消除;即在犯罪预备或者实行过程中,行为人因为受到积极因素的影响而中止或被迫放弃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后行为人经过教育改造或者内省后悔过自新,不再犯罪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观罪过的恶性程度主要是以犯罪意志(包括犯罪动机和目的)为依据的;如果犯罪意志增强,则刑事责任相应加重,反之,若犯罪意志减弱或消失,则应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三、结语

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犯罪人犯罪的内部原因而进行的。它可以了解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从而更加自觉,科学地打击犯罪,改造和矫正罪犯,瓦解其心理结构,建立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心理结构,从根本上根除犯罪。犯罪心理结构揭示了犯罪心理的矛盾性和内部结构性,在认识其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各种预防犯罪心理滋生的措施,各种改造、矫正犯罪心理的对策,各种侦查和审讯揭露犯罪心理的隐蔽性斗争,才能有效地确立和实施。

参考文献:

①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 ].群众出版社,1991.②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J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③陈忠林.刑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