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解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组调查分析:
受骗女子大致有三类。一,夜场里的,虚荣想寻求捷径 的;二是生意不顺以为找到合作的;三是感情不如意的。有些女 性已知他是骗子却仍愿与他交往。 一,耀人的光环:假造的身份是光环,二,经历会感动人,三, 虚构事实吸引女性。这会让女性对其心生崇拜。这些女性的共 同特点:内心有空白,或情感有空虚的地方,语言是填充空白 的最好的填充剂。为什么个别女性被骗后仍执迷不悟:女性心 理学,陷入情感中,判断力及自控力是最低的;依附性非常强, 这会抵消对男性的离心力(理智的能力)。女性心理的焦点在 被骗时间范围内,被占满了。诈骗被害人:侥幸心理,急于在 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物质或情感或社会关系。忘了天上不会掉 馅饼。 (关键是女性自己不要虚荣,贪小便宜,要自己争取一 切。)
“情圣”男人靠“讲故事”骗了近百 女人
马登毅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从小失去母 亲,又被父亲抛弃,他和外婆相依为命,一直到16岁 才见到父亲。为了不成为父亲的累赘,他努力工作, 终于感动了父亲,父亲把他送到国外读书。学成回国 后,这个孩子在父亲的房地产公司里大展才华,最后 成了副总裁。事业有成的他,却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 心爱的未婚妻,从此他的心情再也没有好过„„ 这个“情真意切”的故事令对方立刻会联想到: “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吧!”他回答:“就是我, 我叫余杰,不信你去查,我是香港华润集团副总裁。”
“情圣”男人靠“讲故事”骗了近百 女人 “一听我这样说,对方都会主动掏出钱来。我最多
一次诈骗数额是50多万元。接下来我就会带她们去宾 馆开房。”马登毅说,他做这一切只需要三个小时就 足够了。其实,马登毅有时也想不通,自己在诈骗过 程中经常会有很多漏洞,连中学生都能看出来,他甚 至还会和对方说,“你就不怕我是骗子?”但对方常 常回答:“就是你骗了我,我也觉得值得。”甚至一 些女性,明知道他是个骗子,也表示愿意跟着他。 就这样,马登毅用这种并不高明的手段,在不到 三年的时间里欺骗了近百位职业女性。让人想不到的 是,当民警试图去联系网上那些受骗女性时,她们都 拒绝出面指认。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帮助警方、法庭和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为题,介绍一宗真实的案例,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个小城市,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在自己家中。
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浴室里,她的遗体显示出明显的暴力痕迹。
她的同事称她是个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案件分析首先,通过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可以发现一些案件的特征。
浴室是一处犯罪现场经常被使用的地方,由于这里面有水,可以很方便的清理血迹,这可能是犯罪分子选择该处作案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一名年轻女性的谋杀案,通常由非犯罪者所犯,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体力较弱,相对较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外貌普通、体力较强的男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件动机的分析来寻找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
据说,被害人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她在社交圈子中很活跃,并且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这一切都使得案件的动机更加模糊不清。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对被害人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是目前的调查情况并未发现这类证据,这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隐藏了真实的动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凶手在逃离现场后,曾在周围一处男性居民的前花园留下了一对手套。
这些手套经过DNA鉴定,得出是属于一名男性嫌疑人的。
手套的存在表明犯罪分子可能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他遗留手套可能是故意犯罪的一种手法。
这种行为可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有关。
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可能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冷酷无情 - 犯罪嫌疑人在谋杀中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态度,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泡沫区域作为作案地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清理现场,以避免被发现。
2.计划性强 - 犯罪分子留下手套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并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究罪犯的心理心理世界,以期为犯罪心理学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一:杀人狂魔之“亨利”本案例涉及一名绰号为“亨利”的连环杀人狂魔。
从小时候开始,“亨利”就饱受虐待,并且缺乏父母的关爱。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培养了暴力、凶残的心理倾向,并将其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罪犯的心理世界呈现出以下特点:1. 心理创伤:童年阶段遭受虐待和缺乏关爱是“亨利”成为杀人狂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心理创伤使得他对他人产生了极大的敌意和憎恨,无法正常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 掌控欲望:通过控制和剥夺他人生命,罪犯试图在自己无力掌控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权力感和满足感。
他的故意伤害行为旨在证明自己对他人生死的决定权。
3. 心理回避:罪犯往往会在实施犯罪行为后,将自己与其所犯罪行为的后果分开,以此自我安抚和逃避责任。
这是他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
案例二:诈骗犯的“欺诈王国”在网络时代,诈骗犯借助技术手段从事各类欺诈活动。
我们选取了一名名叫“张伟”的诈骗犯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
罪犯的心理世界在此案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物质欲望:诈骗犯常常因为物质上的追求而选择走上犯罪道路。
他们渴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财富和地位。
2. 欺骗技巧:诈骗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反应和社交技巧,运用各种心理欺骗手段诱骗受害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
他们常常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和社交技巧。
3. 自我认同:罪犯通过实施诈骗活动,获得了一种被人关注、被人尊重的虚假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对于他们满足自尊心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犯罪行为往往与罪犯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终结版)《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
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
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
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
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
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
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
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
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
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
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
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罪犯侧写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λ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λ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λ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λ【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λ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λ【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1.案例:约翰(John)是一名20岁的学生,他最近因为窃取一家商店的物品而被捕。
约翰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并被判处一年监禁。
答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约翰的行为可能是由于某种心理因素导致的。
可能是由于他的社会环境,比如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社会风气等,以及他在这些环境中所经历的压力和痛苦,导致他做出了这种行为。
此外,约翰的行为也可能是由于他的个人心理因素,比如他的性格,思维模式,价值观,情绪,情感等。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
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
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
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
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
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
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
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
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
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
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
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
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陈水总案中,死伤的人既不是与其有矛盾的人, 也不是其直系亲戚,而是跟他没有任何恩怨的、 容易下手的无辜百姓。他的犯罪行为更多的是发 泄犯罪人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和愤怒,作案手段简 单且极其残忍。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工121 汪麟舒
基本案情
• 2013 年6 月7 日18 时,厦门人陈水总因社保问题无法 解决,携带汽油等易燃物,致使厦门一辆BRT 公交车在 行驶中突然发生爆炸起火,导致47 人死亡、34 人受伤、 8 名学生下落不明,其本人被当场烧死。该案致多人死伤, 毁坏重大公私财物,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其犯罪危害的 严重、形式的惨烈和影响的恶劣引起人们共怒。陈水总现 年60 岁,初小文化程度。1970 年因家庭生活来源被切断, 随全家下乡,历尽艰辛于1983 年回城。但没有安排住房, 没有安排工作,自谋出路直至1994 年勉强娶妻生女,后 又摆摊卖麻糍为生。但摊位遭到取缔,数十年一直挣扎在 贫困线上。
犯罪心理分析
• 1、犯罪人多是生活、工作的“失意者”。他们的 抗挫折能力差,自我调节和自我消化的能力也差。
• 陈水总的邻居们曾告诉记者,陈家日子并不好过, 常年没有稳定的收入,陈偶尔会去打零工,但大 多数时间待在家中不干活。陈家生活的来源,都 在陈水总妻子身上,除此之外,还要负担女儿的 学费。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原因
• 1、社会关系处理不好。生活中的陈水总除了做过几 次短期的小摊贩,基本待在家中靠妻子养家糊口。在 对外界的关系上,陈基本和邻居不相往来,因为“张 口10 次,有9 次都是和别人吵架”。在处理和自己家 人的关系上,也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保持着疏远的距离。 在家中,身为父亲的陈甚至经常为用电脑和女儿发生 争执。正是他与人交谈沟通少,心理承受能力弱,遇 事想法偏激,容易猜疑别人,走入认识和行动的极端。 一些闹心的话、不顺心的事或者结下的怨恨埋在心里, 不能有效地释放和解决,就引发心理疾病或干出一些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犯罪原因
• 3、社会对弱势者的歧视和冷漠。随着社会的不断文明、 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理应向多元化方向发 展。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不良倾向,即将“弱 者”和“强者”绝对化,在“仇富”的同时,出现更多的 是“仇穷”。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强势位置的人与弱势群体 接触过程中往往在言语态度上对他们予以蔑视,这必然导 致“弱者”的心理不平衡发展,当这些影响因素达到临界 点时,就可能导致“弱者”的总爆发,进而采取暴力手段 报复他人、报复社会。
犯罪心理分析
• 偏执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通常表现为: • 1、 遇事固执己见,常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得不同意见; • 2、敏感,易对别人的言行产生敌意,习惯指责和攻击; • 3、对遭受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无法容忍外界的
拒绝、侮辱和伤害,有暴力倾向的人遵守“以牙还牙”的 人生信条; • 4、人际关系疏远,对外界缺乏信任度,因为过度关注自 我,导致极强的自负情绪; • 5、个性强,易暴怒,好与人争辩,追求个人利益或权利最 大化,经常怀疑和猜忌别人。
谢谢观赏!
犯罪心理分析
• 运用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分析,该案 件属于偏执型人格引发的案件。
•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表现为对他人极端的 不信任,对发生的社会事件经常做出错误的解释, 哪怕是和别人发生了非常小的摩擦,偏执型人格 障碍的个体也会对别人表现出一种愤恨的反应。 他们易形成一种病态的妒忌,对他人容易形成敌 意和攻击。
犯罪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生活上的不如意。虽然陈水总案夺去了很多无辜者的 生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从另一个方面讲,陈水 总的“残忍”也建立在一种生存本能的驱动上。陈水总家 庭贫困,生活中的任何一点希望都可能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在陈水总的眼里,争取到有限的社保是他在家庭中存在的 价值。但当这些自我认同的生存希望找不到立足点,生活 没有出路,多次上访无望时,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失败感 和无助感。而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世界,就像小孩的世界, 是一分为二、非白即黑的。
犯罪心理分析
• 3、一般是单独作案。由于偏执型人格者性格孤僻,自私 偏执而不善跟人交往,加上其性格怪异,作案前没有预谋。 他们很难有合谋者,因此单独作案居多。
• 陈水总案中,犯罪嫌疑人和周围的人基本不相往来,很难 与人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
• 总结:陈水总的种种行为、思维模式正是偏执型 人格障碍的特征表现: 不信任他人,无端猜测别人 对自己心怀不轨,敏感多疑,办事心存过多疑虑, 稍受侮辱和伤害则耿耿于怀,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