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帮助警方、法庭和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为题,介绍一宗真实的案例,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个小城市,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在自己家中。

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浴室里,她的遗体显示出明显的暴力痕迹。

她的同事称她是个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案件分析首先,通过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可以发现一些案件的特征。

浴室是一处犯罪现场经常被使用的地方,由于这里面有水,可以很方便的清理血迹,这可能是犯罪分子选择该处作案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一名年轻女性的谋杀案,通常由非犯罪者所犯,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体力较弱,相对较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外貌普通、体力较强的男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件动机的分析来寻找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

据说,被害人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她在社交圈子中很活跃,并且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这一切都使得案件的动机更加模糊不清。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对被害人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是目前的调查情况并未发现这类证据,这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隐藏了真实的动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凶手在逃离现场后,曾在周围一处男性居民的前花园留下了一对手套。

这些手套经过DNA鉴定,得出是属于一名男性嫌疑人的。

手套的存在表明犯罪分子可能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他遗留手套可能是故意犯罪的一种手法。

这种行为可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有关。

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可能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冷酷无情 - 犯罪嫌疑人在谋杀中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态度,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泡沫区域作为作案地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清理现场,以避免被发现。

2.计划性强 - 犯罪分子留下手套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

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研究,通过了解罪犯的心理世界,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并为侦破案件提供重要线索。

本文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究罪犯的心理心理世界,以期为犯罪心理学教育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一:杀人狂魔之“亨利”本案例涉及一名绰号为“亨利”的连环杀人狂魔。

从小时候开始,“亨利”就饱受虐待,并且缺乏父母的关爱。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培养了暴力、凶残的心理倾向,并将其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罪犯的心理世界呈现出以下特点:1. 心理创伤:童年阶段遭受虐待和缺乏关爱是“亨利”成为杀人狂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心理创伤使得他对他人产生了极大的敌意和憎恨,无法正常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 掌控欲望:通过控制和剥夺他人生命,罪犯试图在自己无力掌控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权力感和满足感。

他的故意伤害行为旨在证明自己对他人生死的决定权。

3. 心理回避:罪犯往往会在实施犯罪行为后,将自己与其所犯罪行为的后果分开,以此自我安抚和逃避责任。

这是他们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

案例二:诈骗犯的“欺诈王国”在网络时代,诈骗犯借助技术手段从事各类欺诈活动。

我们选取了一名名叫“张伟”的诈骗犯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

罪犯的心理世界在此案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 物质欲望:诈骗犯常常因为物质上的追求而选择走上犯罪道路。

他们渴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财富和地位。

2. 欺骗技巧:诈骗犯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反应和社交技巧,运用各种心理欺骗手段诱骗受害人,达到自己不法目的。

他们常常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和社交技巧。

3. 自我认同:罪犯通过实施诈骗活动,获得了一种被人关注、被人尊重的虚假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对于他们满足自尊心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犯罪行为往往与罪犯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激烈争吵后将母亲杀死25岁男子被判无期徒刑案例概述:25岁的孔某常因家庭生活问题和母亲发生矛盾。

去年11月21日凌晨,母子俩又因琐事争吵,积怨之下,孔某将母亲杀害。

今年7月,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孔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近日,此案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后,维持了原判。

术后患上癫痫母亲骂他是“累赘”孔某是个身高一米九几的壮汉,说话逻辑清楚,只是时不时目光呆滞。

因脑部做过手术又患有癫痫,他被鉴定为轻微精神残疾。

孔某今年25岁,家住泉山区,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和母亲不太亲近。

虽然上学后跟随母亲生活,可母子俩总感觉隔着什么。

随着年龄增长,孔某和母亲常因家庭生活问题发生矛盾。

2007年,不满20岁的孔某因脑垂体瘤手术后,患上癫痫病,需要吃药控制病情。

孔某因病没法出去工作,经常流连网吧、游戏厅。

孔某向母亲要钱时,两人总会发生争吵,有时还会出现对骂、对打的情况,母亲有时会骂他是“累赘”,双方关系更为恶化。

想睡大床遭拒与母亲激烈争吵去年11月中旬,案发前两天,孔某的奶奶生病住院,孔某和奶奶感情深厚,和父亲轮流去医院照顾。

11月21日凌晨1时许,在医院看护了许久的孔某又困又乏,从医院回到家中,觉得自己的床铺又小又冷,便准备到父母的大床上睡觉,但遭到母亲的拒绝。

母亲一句“不要到床上睡,你去替你爸,让你爸回来……”,使得孔某平时积累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了,双方发生激烈争吵。

一气之下,孔某将母亲摁倒在床,用掐脖子、拳击头面部、枕头捂头等方式将母亲杀害。

作案后,孔某将枕头带出家门扔掉,并找朋友借钱。

第二天一早,孔某的父亲回到家发现惨剧,立即报警。

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形成)1、社会因素:孔某自小与母亲不太亲近,母子俩关系僵硬,父母对孔某的教育与关心不够,致使孔某积怨已久。

2、情景因素:(1)受害人的态度,孔某母亲不顾及孔某的感受,对孔某又打又骂,对孔某不够关心,骂孔某“累赘”,伤及孔某自尊。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法律的心理犯罪案件(3篇)

法律的心理犯罪案件(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发生了一起特殊的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因心理疾病而作案。

此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其特殊的犯罪手段,更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起案件进行剖析。

二、案件经过1. 犯罪嫌疑人王某,男,28岁,无业。

因长期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导致其心理状态极度不稳定。

2. 2019年5月,王某因心理疾病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王某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到盗窃罪的法律规定,产生了犯罪念头。

3. 2019年6月,王某出院后,先后在一个月内,连续盗窃了5家商户的财物,涉案金额达10万元。

4. 2019年7月,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在审讯过程中,王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自己患有心理疾病。

三、法律分析1. 犯罪嫌疑人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犯罪嫌疑人王某患有心理疾病,对其犯罪行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心理学分析1. 王某的心理疾病对其犯罪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

长期失业、生活困境导致王某心理状态极度不稳定,从而使其产生犯罪念头。

2. 王某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到盗窃罪的法律规定,进一步坚定了其犯罪决心。

这说明王某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法律。

3. 王某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和选择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在犯罪心理学领域里,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个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犯的心理过程、动机、行为模式以及犯罪背后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从中探索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研究价值。

案例一:泰德·布恩(Ted Bundy)泰德·布恩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他在1970年代期间杀害了30多名年轻女性。

布恩具有高智商且非常有魅力,他利用这些特质吸引受害者,然后将她们带到隐蔽地点实施犯罪。

布恩之所以令人震惊,是因为他的犯罪手法极其残忍,甚至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兴奋。

通过对布恩的案例研究,犯罪心理学家们发现他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特点使得个体缺乏道德观念和同理心,并且常常表现出冷血、无情和愈发残忍的行为。

泰德·布恩的案例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对早期生活经历与犯罪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

他的童年并没有明显的异常,这引发了关于犯罪形成的基因与环境互动的讨论。

案例二:安德雷·皮克尔斯(Andrew Pyke)安德雷·皮克尔斯是一个14岁的英国男孩,于2008年杀害了23岁女子斯特凡妮·利洛克。

这个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和犯罪预防的关注。

犯罪学家们对安德雷·皮克尔斯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发现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家庭困扰、心理压力以及社交隔离。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并最终影响其犯罪行为。

这种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正常成长过程中的良好社交支持和心理健康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案例三:乔恩·文·克罗斯(John Wayne Gacy)乔恩·文·克罗斯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他被定罪杀害了至少33名男性。

乔恩从事房地产工作,以及社区志愿者活动,但背后隐藏着他邪恶的一面。

乔恩·文·克罗斯的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犯罪者如何能够成功隐藏其真实面孔。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罪犯侧写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λ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λ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λ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λ【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λ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λ【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

法律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法律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某市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

被害人王某(男,28岁)在下班途中,被嫌疑人李某(男,32岁)持刀刺伤,致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离现场。

经过侦查,警方在李某的暂住地将其抓获。

在侦查过程中,警方运用法律心理学知识对李某进行心理分析,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侦查心理分析1. 李某的犯罪动机分析根据案件材料,李某因个人恩怨对王某怀恨在心,蓄意报复。

李某在作案前,曾多次与王某发生口角,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李某在作案时,情绪激动,行凶手段残忍,表现出强烈的报复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李某的犯罪动机属于“动机冲突型”,即由于个人利益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导致其采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

2. 李某的犯罪心理分析(1)心理需求分析:李某在作案前,存在一定的心理需求,如发泄情绪、寻求报复等。

这些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导致其心理失衡,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人格特征分析:李某具有冲动、易怒、偏执的人格特征。

这些人格特征使其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在作案过程中,李某的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冲动、残忍的特点。

(3)认知偏差分析:李某在作案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

他认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可以通过伤害他人来得到发泄。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3. 李某的心理防御机制分析在侦查过程中,李某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防御机制,以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

具体表现为:(1)合理化:李某试图为自己的犯罪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如声称自己是为了自卫而伤害王某。

(2)否认:李某对犯罪事实进行否认,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

(3)投射:李某将自己的犯罪动机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王某也是故意伤害自己。

三、侦查策略与措施1. 加强心理疏导:针对李某的心理状态,侦查人员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配合侦查工作。

2. 深入调查取证:侦查人员对案件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收集证据链,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调查分析:
受骗女子大致有三类。一,夜场里的,虚荣想寻求捷径 的;二是生意不顺以为找到合作的;三是感情不如意的。有些女 性已知他是骗子却仍愿与他交往。 一,耀人的光环:假造的身份是光环,二,经历会感动人,三, 虚构事实吸引女性。这会让女性对其心生崇拜。这些女性的共 同特点:内心有空白,或情感有空虚的地方,语言是填充空白 的最好的填充剂。为什么个别女性被骗后仍执迷不悟:女性心 理学,陷入情感中,判断力及自控力是最低的;依附性非常强, 这会抵消对男性的离心力(理智的能力)。女性心理的焦点在 被骗时间范围内,被占满了。诈骗被害人:侥幸心理,急于在 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物质或情感或社会关系。忘了天上不会掉 馅饼。 (关键是女性自己不要虚荣,贪小便宜,要自己争取一 切。)
“情圣”男人靠“讲故事”骗了近百 女人
马登毅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从小失去母 亲,又被父亲抛弃,他和外婆相依为命,一直到16岁 才见到父亲。为了不成为父亲的累赘,他努力工作, 终于感动了父亲,父亲把他送到国外读书。学成回国 后,这个孩子在父亲的房地产公司里大展才华,最后 成了副总裁。事业有成的他,却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 心爱的未婚妻,从此他的心情再也没有好过„„ 这个“情真意切”的故事令对方立刻会联想到: “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吧!”他回答:“就是我, 我叫余杰,不信你去查,我是香港华润集团副总裁。”
“情圣”男人靠“讲故事”骗了近百 女人 “一听我这样说,对方都会主动掏出钱来。我最多
一次诈骗数额是50多万元。接下来我就会带她们去宾 馆开房。”马登毅说,他做这一切只需要三个小时就 足够了。其实,马登毅有时也想不通,自己在诈骗过 程中经常会有很多漏洞,连中学生都能看出来,他甚 至还会和对方说,“你就不怕我是骗子?”但对方常 常回答:“就是你骗了我,我也觉得值得。”甚至一 些女性,明知道他是个骗子,也表示愿意跟着他。 就这样,马登毅用这种并不高明的手段,在不到 三年的时间里欺骗了近百位职业女性。让人想不到的 是,当民警试图去联系网上那些受骗女性时,她们都 拒绝出面指认。
一个“情圣”的自虐之谜
每次诈骗成功,马登毅都会 挥金如土,在夜总会里大肆派 发小费,往往骗来的几万块钱 一个晚上就能花光,而他还有 一个更加离奇的举动,就是在 每次诈骗成功之后都要在自己 肩头烫上一个疤痕。 每骗一个人都要在自己身 上留下印记,在酒吧里大把大 把发小费的时候心里却想哭, 马登毅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行 为和心理呢?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马登毅案件
讲解:李小龙
案件回放
2010年3月1日,这个名叫马登毅的特大诈骗犯 在成都落网———
他化身风流富商令众多女性神魂颠倒,在不到 3年时间里欺骗女性近百人。他极其了解女性心理, 声称在三个小时内就能获取对方信任并实施诈骗。 不仅如此,他还有着奇特习性,每诈骗成功一个 女性就用烟头烫下标记,他的手臂上有90多个烟 痕;当他身上揣着诈骗来的大笔钱时觉得很不踏 实,当他把钱挥霍掉身上只剩两百块钱时,他才 吃得香睡得着。
“情圣”男人靠“讲故事”骗了近百 女人
这个故事是马登毅在2007年开始诈骗时编的,之后 他就以此故事为基础,根据不同的对象只要一亮出来, 基本都能把对方“忽悠”住。
不到三年骗了近百位职业女性 通过讲故事,马登毅给自己虚构了 一个“富二代”的身份,如果对方不表示 怀疑,他就会提出见面的要求。马登毅 说,这个故事可以让对方有50%的信任度, 而见了面之后,他就可以让信任度达到90%。
心理学家的分析
女性心理学家 陆惠萍:
女性有一个特点就是 母性 所谓母性 就是付出 看见谁不幸啊 看见谁需要帮 助 安慰的的时候 她会愿意去做这一块。 通过讲故事,马登毅给自己虚构了 一个富二代的身份,并且和对方一样 感情受挫、心情不好,如果对方表示 同病相怜,他就提出见面的要求,由 于自己长得其貌不扬、气质平庸,他 在见面的时候常常会使用另外其貌不扬,马登毅在见面时常常会 使用另外一张 “王牌”:他一般以某公司高层管理 者身份出现,见面时会很舍得花钱。“我一般喜欢去 酒吧,先买一瓶比较贵的酒,然后把酒吧里所有工作 人员叫过来,一人一百元小费。如果心情好,会发得 更多。”马登毅说,看到他出手如此阔绰,一般女性 都会对他深信不疑。到了这一步,他开始“下手”了。 他会告诉对方,取款机一天最高取款上限是2万元, 自己卡里的钱已取不出来了。
心理学家的分析
德安医院心理科主任 王瑞文:
让自己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他就是用这 种方式 用烫烟头 这种方式好像是在说 你看 我不是罪大恶极的 我不是主动要的 我是没办 法 我既然做了 我现在惩罚一下自己 我已经 惩罚自己的 你们不要再惩罚我了 马登毅说:“代表我伤害过一个人 一个记号 (为什么这样)这个我自己也很难说清楚”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警察系10级心咨1班
小组成员分工表
1.组 长: 李小龙 2.幻灯片制作、放映: 代 胜 3.资料收集组: 李小龙、许根根 4.后勤保障组: 陈永杰、郭辰晨 5.酱油组: 吴从玉、张向猛、王前进、张晓辉
谢谢观看!
马 登 毅 成 长 经 历
马登毅,一个长相平庸,身体 略有残疾的男人,虽说人不可貌 相,但是咋一看来,他确实对女 性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就是这样 一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男人居 然在网上骗得近百名女性的钱财、 感情、美色(且大部分是已婚女 犯罪嫌疑人 马登毅 性)。
马登毅自小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父亲结过 三次婚,有10个子女,他只是其中一个最不被重视 的一个,这就成为他日后行使诈骗的一个推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