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

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在写景散文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构筑一篇优秀的散文。
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这就是说,情和景在名称上有所区别,事实上却是不可分离的。
以下就来谈谈写好写景散文需要掌握的几个关键步骤。
一、写景有序,状物井然。
写景须要掌控一定的顺序,可以立足于时间,也可以立足于空间,还可以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去写下。
比如朱自清的《春》,就是按春天里生物的生长顺序去精心安排文章顺序的。
文中先写下春草,因为它就是春的使者,随后又写下了桃树、杏树、梨树、野花等,春色渐浓,春意日趋盎然。
而《荷塘月色》则立足于空间,作者先写下月下的荷塘,然后再写周遭的景色。
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及时变换写作的角度,可以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也可将近景描写与远景描写相结合,使景物更具深度;还可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使得景物充满活力和生活气息。
二、优选景色,融情入景。
写景散文不单单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感情,表现个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能在写景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就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中心明确。
其中,表达个人感情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透过文字传达出来。
例如史铁生在《地坛》里写地坛石门中的落日和雨燕,落日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田地都叫喊得苍凉”,把破败和荒凉之景写得饱含生机,有力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五法号用,描写具体内容。
天下景物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写景时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对其进行具体描绘,使所写景物特征鲜明、形象生动。
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对景物作多重感知,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这样就容易捕捉到景色的特点,使其跃然纸上。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吸引人、感染人,传递作者情意的阅读目的。
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如2010年第8题)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题,2009年第7题,2010年第7题)(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007年第9题)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结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年第14题,2007年第11题,2006年第8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年第12题)运用的方法+具体内容+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2009年第10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写景类散文的写法写景作文的技巧

写景类散文的写法写景作文的技巧1、多角度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观察可俯瞰、仰望、近观、远眺;可像摄影师那样或全景或特写;可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通过仔细观察,细心思考,才能准确抓住景物的特征。
大自然姿态万千,即使是同一类事物、景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也会各不相同。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鱼乐、境幽”的特点,朱自清在《春》中抓住了“春天美如画”特点,宗璞抓住了眼前紫藤萝“繁盛”而十年前的紫藤萝“稀零”的特点,从而使笔下的景物个性鲜明、独具风采。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景致层次景物描写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动到静,由人到物等。
只有把握好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新自然。
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四种:一是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写,如按四季的交替顺序写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二是按空间的顺序写,如按从远及近的顺序写一座山的样子;三是按观察顺序写,通常由部分到整体,由表面到内部,由形状、色彩到位置、结构;四是按构造状物,常以空间、主次为序。
《紫藤萝瀑布》是按“花瀑——花穗——花朵”的“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使读者感到景物的层次感。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状物写景,意在托物寄情。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寄托作者的抱负和志趣,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怒或乐,使读者受到感染。
描写景物时,要发挥由此及彼、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借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化进去。
如范仲淹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批判了“迁客骚人”狭隘自私情感,讴歌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从而使《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隘境界,成为千古奇文。
4、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
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解题技巧.docx

写景状物散文解技巧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景物主的散文。
它把自然山水、人工景、民俗貌当作主要描写象,写出它的形声色味、情特性,充分展示其采魅力,以吸引人、感染人,作者情意的目的。
此散文通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作者此地、此景的喜之情或以索,或移步景以空索。
常运用象征和比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表作者生命的真理的感悟。
常型及解技巧:一、句子含的解答:(如2010年第8)的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2004年第10,2009年第7,2010年第7)( 1)它本身的作用;( 2)合句子境。
1.比、人:生形象;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加气、一气呵成等;答格式:了+象+特性3.:引起者注意和思考;答格式:引起者+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加气等;4.比:了⋯⋯突出了⋯⋯5.反复:了⋯⋯加气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007 年第 9 )1、内容上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文章主旨。
2、构上: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文章或段落内容的归纳综合(2004 年第 14 题, 2007 年第 11 题, 2006 年第 8 题)不要漏掉文中的信息,提炼自然段的段意五、有关表现手法的是赏析(2009 年第 12 题)运用的方法 +具体内容 +作者情感常用的方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六、写景技巧:( 2009 年第 10 题)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解题思路和关键:一、读文本初读,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作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作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写景状物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写景状物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抓住描写的中心内容。
在阅读时,要
注意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作者通过描写想要
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境。
要注意细节,包括事物的外貌、颜色、形状、气味、声音等,还有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其次,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描写的事物或场景往往是为了
表达作者的情感、情绪或者主题。
要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想要传达给
读者怎样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描写的事物或场景。
进一步,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在回答问题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把描写的事物或场景再现出来,尽量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来
表达。
要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准确,不要离题或者曲解原文的意思。
此外,要注重细节的描绘。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描写的细节,包括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等,以及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这些细节能够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描写的事物或场景。
最后,要注重结构的安排。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构的安排,首先要有一个引子,介绍描写的事物或场景,然后逐步展开,把描
写的内容一一呈现出来,最后要有一个总结,表达自己对描写的事物或场景的理解和感受。
总的来说,写景状物阅读理解答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描写的中心内容,注重细节的描绘,注意语言的得体和准确,合理安排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类题型的阅读理解。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一、散文常识特征:形散神不散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解题方法 1、研读题干(题目) ,明确要求,尤其把握好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细读摘关键句 自己的话概括4、原则:答案在文章中一定有根据 三、如何解读散文的主旨(考点剖析一) 方法:1、看标题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3、准确表达。
( 1) 摘关键词、看注释、看过度句(段)、看开头结尾句、看抒情议论句6、看反复出现句(段)概括格式: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分清主旨、主题、梗概、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的异同。
)领会为什么写的题型(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四、写景状物+作者技法)类散文规律(考点剖析二)写景(物)——抒情——写人(主旨)归纳散文写作思路:写景(物),是为了写人,是为了抒发情感(物与人的相似处)。
状物类散文的写作上,作者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
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这一特点,阅读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五、题目的作用(考点剖析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饰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六、段落与句子的作用(考点剖析四)1、分析段落的位置: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2、分析段落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结构上的作用: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总结上文3、中间段:结构上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承上(写出内容)启下(写出内容)六、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剖析五)分析语句或段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
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
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要得多。
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再如辽宁卷《杨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
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明理。
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
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
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
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
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明确技法,析其效果。
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
通常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
【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
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瞩”、“瞻前顾后”。
2、一味摘抄,不会概括。
或误以为“答案从文中来”一字不漏,原文照搬;或以为答案多多益善;或不懂概括之法。
对策:先划出相关语句,去“枝”留“干”,提炼筛选、优化整合、适当抽象、转换表达方式、正面直接回答提问。
3、不辨关系,缺乏条理。
高明的文章在写景状物时,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常见的有总分、并列、承接、因果等。
对策:先找出答案要点,然后辨明关系,去“分”保“总”,归类合并,仔细揣摩得分点,尽量避免重复、交叉和遗漏。
4、游离文本,主观臆断。
对策:转变观念,词由文出。
5、不扣题旨,过于随意。
如全国2卷《绵绵土》,有考生在回答“绵绵土”的特点时,把“厚”“圣洁”也列入其中。
对策:加大审题和思维严谨性训练,多用“代入法”,代入提干,代入文本。
【答题例析】解答这四道题目,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合理猜想”:第一、从文章整体“合理猜想”。
散文着笔于象,着眼于意,一词一句总关全文主旨,因而阅读散文要有整体意识。
这篇散文以“乡村的瓦”作为寄情物,传达作者的乡情,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灵魂归乡的愿望。
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述了“乡村的瓦”的特性,正是为了抒发这种美好的情感;写“乡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被城市拒绝与抛弃,则是与乡村生活形成对比,喻示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时要保持乡村美好的东西;写“瓦松”的药用和“我”的“瓦松”梦,分明表达出“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结尾写“我”与“瓦”的对话,更见“我”对“乡村的瓦”一往情深,表达出“归乡”之愿。
整体把握了上述内容,明确了全文的主旨,解答每一道题目都“想”到它与文章整体有什么关系,这就很自然地会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
例如第4题:“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只要对照原文相关内容,就很明确地看出它一方面写“瓦松”的名称及药用功能,另一方面写关于“瓦松”的梦。
“为什么要写‘瓦松’?”回答就一定要往文章整体上“猜想”了:它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是突出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它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呼应开篇“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第二、从文章标题‘‘合理猜想”。
散文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点,它或者①揭示特殊写作对象(如郁达夫的《古都的秋》),或者②明示作者情感色彩(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或者③暗点文章内蕴意旨(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或者④巧设思考的切入点(如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等;阅读散文多在揣摩标题上下工夫,往往就会找到把握全篇的纲领,寻到破译全篇的玄机。
《乡村的瓦》这篇散文的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乡村”限定了“瓦”的属性,暗示了“瓦”的特性;作者写“乡村的瓦”(而不写“城市的瓦”),自然蕴有特殊的情感,一定有其特殊的用意。
认识了这一点,在解答第3题时就会有明晰的思路。
“乡村的瓦”,来到城市就会迷失自己作为“乡村的瓦”的身份;“乡村的瓦”,来到城市新生活的环境中就会产生困惑;“乡村的瓦”,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生活可能会失掉自身“乡村”的美好的东西……这样一思考,自然得出了答案:“瓦”会“迷路”的原因是,作为“乡村的瓦”,它背弃了“乡村”,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表现现代农村人在追求城市新生活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生活不能丢弃过去乡村的美好的东西。
第三、从文章中抒情议论或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合理猜想”。
散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密切结合。
记叙、描写往往作为基础,是铺垫;抒情、议论往往是文章意旨之所在。
在解答“感受到什么”“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含义是什么”之类的阅读题时,若能够抓住散文的抒情议论句段或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字眼,就极容易从中获取答案。
例如第2题,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原文的三至五段可以读到这样一些表明作者对“乡村的瓦”情感态度的句子:“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和魅力”,“瓦有对称之美”,“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把这些句子稍作整合,就是该题的答案:一是雨中的神韵和魅力,二是对称之美,三是团结与温情,四是对乡村的坚守。
第四、从比喻词句的本义“合理猜想”。
散文的语言内蕴较深,多有文采,喜用比喻,设题者往往会在含有比喻的词句上做文章,编拟出诸如“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句子有什么深意”之类的题目;解答此类题,正确的路径就是往该词句的本义去“想”,本义已明,答案自得。
例如第l题,解释“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的含意,“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个比喻句,“底片”是可以记录生活镜头的,那么“瓦”作为“童年的底片”会记录什么呢?自然记录童年的生活经历,记录曾经经历过的乡村旧事(如文中写到的用“瓦松”治疟疾,关于“瓦松”的梦,等等),这也就是说“瓦”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这样一“想”,便会得到圆满的回答。
第五、实题目从虚处“合理猜想”。
散文阅读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能使具体文字抽象化,抽象文字具体化,也就是能够读出具体的记叙描写文字内含的抽象意义,同时能够读出文中抽象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可感的生活现象。
有些阅读题就是让考生回答具体的人事物景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实题目”,我们在解答时就要往它的抽象意义(即“虚处”)“想”。
例如解答第2题,由“乡村的瓦”的具体的物“想”到抽象的“感受”;第3题,由具体的“瓦”的“迷路”“想”到抽象的社会意义;第4题第(2)问,由具体的“我”与“瓦”的对语“想”到抽象的写作上的作用。
第六、虚题目从实处“合理猜想”。
有的散文阅读题从抒情议论句段或比喻句等方面设置,要求对它们加以解释,或加以发挥,解答这类“虚题目”时要“想”到实处。
与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景联系起来,脑海里展现出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画面。
例如解答第l题,应当由“瓦是童年的底片”这个比喻句“想”到瓦与作者童年乡村生活的关系,“想”到像冲洗底片一样浮现出的一个个童年乡村生活的镜头。
参考答案(一)1.【答案及评分要点】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
(2分)(每个要点2分)2.【答案及评分要点】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
(2分)(每个要点2分)3.【答案及评分要点】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
(2分)(每个要点2分)4.【答案及评分要点】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
(2分)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
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
(2分)(每个要点2分)(二)1.【答案及评分要点】“老柏活着”;老柏树虽历经沧桑,青春不再,残缺不全,干枯中空,但依然存活,突出其坚强酌品格和顽强的毅力。
(2分)“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老柏树与世无争,秉承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安然淡然地奉献着自己的大爱,从容而坚强地活着。
(2分)2.【答案及评分要点】(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老柏树”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2分)(2)“炸裂”一词以动写静,极具震撼力,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老柏树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生命力却依旧顽强。
(2分)3.【答案及评分要点】(1)虽历经磨难,依然存活;(2)不炫耀自我,以博大与仁厚的心态活在人间,(3)顽强抗争,健康而久长地坚守着;(4)超脱生死,从容淡定,保持高贵的精神品格:(5)奉献爱心,为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
(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4分)4.【答案及评分要点】主要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
(2分)(1)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寻找写作的源头,如本文对“老柏树”的发现,(2)要勤于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如本文作者从“老柏树”的身上思考其精神品格。
(3)灵活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答出两点得4分)【新题模拟演练】乡村的瓦冯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篮,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