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合集下载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的宝石与东方的明珠当我们在观看一台音乐剧时,我们会被舞台上营造的很有意境的氛围、各种各样各有特色的音乐、舞蹈所吸引,被华丽真实的舞台布景所感染,不知不觉身入其境。

而当我们品味一出中国戏剧时,我们也会为那一板一眼的唱腔,一招一式的身段,以及简洁却应景的舞台布置,别具东方神韵的细节处理而折服。

一个是在西方的优雅开放中孕育而生;一个是在东方的古典内敛中脱颖而出。

不管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西方的音乐剧和中国的戏曲都有很多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的异同都可以从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特点来分析。

音乐剧与戏曲的相同点: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两者都属于戏剧,都是以音乐和演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之一的都是舞台艺术。

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

在舞台服装上,都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穿戴,反映出角色的低位特征。

二、从艺术创作来看都可以从历史、文学、神话故事等方式取材故事,把名家的著作改编之后带上舞台。

都需要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都需要创作唱词(歌词)作为演员的台词(道白)。

如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剧,相似之处无需言表,一致歌颂人类永恒不变的爱情。

2、音乐剧、戏曲的不同点: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音乐剧不再应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

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

因此,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

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

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它很多现代舞蹈语言。

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这也是中国的戏曲所不曾有的。

而戏曲种类繁多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乐器也主要为民族乐器。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传统中重要的演艺形式,区别在于歌剧是一种由音乐、歌唱和舞台表演组成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是一种由音乐、舞蹈和表演组成的演艺形式。

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点,主要如下:1. 艺术根源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而中国戏曲起源于中国。

歌剧的核心是以音乐为主体,通过歌唱、演唱、独奏等形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而戏曲,则以戏曲音乐为载体,结合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表演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演员必须具备高超的唱技和演技,通过声音和肢体的表现来传达剧情和角色性格。

而戏曲演员则更加注重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表现,尤其是面部表情,这被称为“脸谱”。

3. 文化背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

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欧洲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宗教、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的影响。

而戏曲则较为民间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哲学和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特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4. 艺术形式对比前两点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背后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上,两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歌剧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情感丰富、高度表现,其艺术手法较为讲究,而且通常会有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这与西方文化中审美追求的个性化、奔放、自由不羁有关。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和情节的衔接,偏重于整体效果和视觉效果,随着演出时的各种变化,流露出一种悦耳动听的韵味。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传承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两种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享受,更好地传承文化之魂。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XX学院 XX班 XXX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三、结语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虽 有些许不同之处,但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根植于各地区、各民 族文化的土壤,都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硕果,都是来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形式,都对人类文化艺术史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 相互借鉴其优点,相互促进,使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得到更久 远的发展。■
重对细节的真实刻画,力求把现实生活中或者神话故事里的内容完 美再现。因此,西方歌剧在表现中侧重于对剧本所描述的客观世界 的再现和模仿。在对于舞台布置、道具、服装、表现形式等一切细 节则以写实为主,力求真实。例如2006年,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演 的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歌剧《魔笛》,整体的舞台效果就非常 的写实,不同的人物角色有着不同的人物造型,夜女王、王子、祭 司、捕鸟人每个角色,多人饰演都有着不同的造型。而在舞台背景 的布置上,每个场景都有着不同的相对应的舞台造型,甚至在道具 上,酒杯里的红酒,都是真实的。而在表演方面,演员的舞台肢体 动作都更贴近于生活,很真实。在歌剧内容结构上强调故事情节的 写实,或对真实世界的再现,或对神话故事的写实演绎。故事内容 很完整,主线清晰明了。这些都反映了西方歌剧对于表现方面,更 侧重写实。
“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拘一格, 自古以来对于意境的追求远大于写实。相较于侧重写实的西方艺术 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更侧重于对于意境的刻画。因此,中国戏曲 在舞台布置、人物造型、道具背景上更为抽象、更加艺术化,在表 现形式上更侧重写“意”,讲究“神似”,注重表现抒情。例如豫 剧《穆桂英挂帅》,舞台上一块背景布、一台小方桌左将出、右相 入,简单的舞台布景就能演绎一出传统大戏。道具方面,一面军 旗就是千军万马、一方镇纸就能运筹帷幄,兰花指娇柔妩媚、剑指 威震八方。人物造型上,不同的脸谱不仅对应不同的人物造型,而 且还反映了人物的善恶美丑和角色性格。在剧情结构上更注重的是 用情感来表达剧情,每一个剧目都不仅仅是直白的表现剧情表面的 内容,在表象之下,总有一个引人深思的寓意,即和、善、美的寓 意。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思维,中华文化的思维。从 这些方面来看,中国戏曲相较于西方歌剧而言,更侧重于写意。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作者:王秀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世界艺术瑰宝的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它们都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两者的演唱在诸多方面有着共性,但也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演唱特色;本文就两者的演唱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戏曲;歌剧;演唱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54-01一、中国戏曲的演唱特点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容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化唱腔。

(一)中国戏曲演唱中的“韵味”对韵味的强调与追求,一直是戏曲歌唱得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常常听到戏曲爱好者和戏曲行家称某某演员唱得有“韵味”十足,这种把韵味作为评价演员的演唱水平重要标准的现象,也反映了“韵味”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

叶秀山在《程派唱功韵味研究》中说到:“演员的韵味,在艺术技巧之上说,应该是咬字,行腔,用气三者的统一。

”从发声的角度看,歌曲演唱的发声一般都带有波浪式的小颤音,俗称“洋嗓子”,戏曲则不用这种颤音。

同时戏曲不同行当的发声还分大嗓和小嗓。

从吐字角度看,歌曲演唱要求吐字自然,清晰;戏曲则强调喷口,反切等;(二)中国戏曲演唱时的吐字与依字行腔虽然追求韵味是戏曲演唱最明显的特点,但吐字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吐字”也称“咬字”是指在戏曲演唱或念白中,清晰,准确的唱出歌词或念白的声母和韵母。

对吐字的强调,是戏曲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

“依字行腔”的字面意义很简单,即依照字的四声形成唱腔的音调。

二、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西方歌剧中所采用的演唱方式以美声唱法为主,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其名称是从意大利bel canto翻译过来的。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幵始密切起来,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

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着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着作,然而,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着作鲜有少见。

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1.1课题的研究意义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

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乂。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中国的戏曲与西方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西方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西方歌剧的形成与发展西方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写意与写实方面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对于美的艺术追求,都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艺术观念息息相关。

中国人认为“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

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以我观物”的美学准则。

西方人则认为艺术应该“被物所没”,强调“以物现物”的重要哲学思想。

中国的戏曲与诗、词、歌、赋有着渊源的关系,偏重“言志”抒情,西方歌剧导源于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偏重再现模仿。

中国戏曲“写意”求美,西方歌剧“写实”求真。

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观与音乐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

◆在艺术表现方面1﹑舞美。

在戏曲舞台上,除去“一桌二椅”和简单的道具外便没了多余的装置,戏剧情节全由演员的虚拟性动作表演而成。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1、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形成的艺术基础和时代背景的异同: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西洋歌剧是十六世纪未、十七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应运而生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它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戏曲形成于十二世纪前后,宋、元时期,比西洋歌剧的出现早400多年。

但它在形成之前,已经过了较长的孕育期,其萌芽可追溯至中国秦朝的乐舞,俳优等,它是中国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继承、融合和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

但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特殊的政治情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中的声乐艺术的异同:中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不同于西洋歌剧,受戏曲剧本及唱词结构的制约性很强,有两种基本体制:一是以乐曲系长短句式为基础构成“分折”剧本结构,也称“杂言体”,如:昆腔和高腔。

与之相应的唱腔结构是“曲牌体”;二是以诗赞系对偶性整齐句式为基础构成的“分场”剧本结构,也称“齐言体”,如梆子腔和皮黄腔。

与之相应的唱腔结构是“板腔体”。

还有在二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体”。

3、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中的器乐艺术的异同:器乐除为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发展戏剧矛盾冲突和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这是器乐艺术在二者中的共同作用。

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中的器乐形式也基本相同,包括序曲或前奏曲、声乐伴奏曲、间奏曲以及舞蹈音乐,但又有各自的艺术特点、艺术个性和艺术需求。

西洋歌剧的出现,推动了欧洲乐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更为当时器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使得西洋管弦乐队真正趁于规范化。

而中国戏曲则是在因丰富、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带动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说唱艺术形式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色彩纷呈的戏曲剧种,各剧种的乐队同西洋歌剧来比也有着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中国的戏曲与西方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西方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
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西方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写意与写实方面
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对于美的艺术追求,都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艺术观念息息相关。

中国人认为“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

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以我观物”的美学准则。

西方人则认为艺术应该“被物所没”,强调“以物现物”的重要哲学思想。

中国的戏曲与诗、词、歌、赋有着渊源的关系,偏重“言志”抒情,西方歌剧导源于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偏重再现模仿。

中国戏曲“写意”求美,西方歌剧“写实”求真。

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观与音乐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

◆在艺术表现方面
1﹑舞美。

在戏曲舞台上,除去“一桌二椅”和简单的道具外便没了多余的装置,戏剧情节全由演员的虚拟性动作表演而成。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

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西方歌剧则是花资不匪,重视舞台设计、戏剧动作及道具服装写实的综合艺术。

从而形成了一种力求在各个层面上都达到真实的审美取向。

2﹑演员表演方面的差异。

西方歌剧在表演上存在着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代表的西方“体验派”表演风格和以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为代表的西方“表现派”表演风格。

中国戏曲表演则是“形神兼备”的表演,它要求演员创作角色要先钻进去,认识角、理解角色﹑然后跳出来,正确分析,寻找与演员认识和理解相吻合的表现形式。

中国戏曲表
演讲究“内心体会”,而不是角色体验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音乐是民间舞蹈——吟唱诗词——戏曲艺术的嬗变过程。

欧洲歌剧则以作曲家为主,吸收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加以交大发展,可以这样说,欧洲歌剧是有作曲家用音乐来写戏剧的,因而歌剧既有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又有不同剧目的独特性格。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在表现体系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不同,但作为戏剧音乐是有共同之处的,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姓名:吴昌波学号:1108110254 班级:化学111
2013年5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