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表演特征之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PPT课件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PPT课件
中国戏曲

之间的差异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都是一个类型的艺术形式,在不 同地区,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文化背景形成的,它是由 音乐,戏剧,文学,舞蹈和绘画一起混合形成的一个综合 性的艺术。
戏剧的 起源
中国戏曲
形成于 宋元时期。
西方歌剧于16世纪和
17世纪初间的欧洲 文艺复兴时 期被提出的,它源于意大利。
乐混合在一起,它更容易为我们的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它形成了歌
剧的独特风格。
演唱艺术风格
西方歌剧 在
中,演员的演唱风格不是由角色的形象决定,而是根据
所需的曲调和声音。如:男高音(男高音),(女中音)女中音,女低音(女
低音)等。
但是在中国戏曲中,它是由
“行当”决定的,如双色鹦嘴鱼(青衣
),萧笙(小生,通常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或 情人的角色),女主角(花旦)等。每个特 定的“行当”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唱歌方式。
西方歌剧 的出现,促 进欧洲乐器制 造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它也
开辟了一条道
路,使西方管弦
乐队标准化。
中国传统戏曲大都从传说,历史人物和有趣的传记
中,提取了大量的灵感写剧本,所以它完全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性 和社会性,而且最注重的是歌剧的现实意义。
虽然西方歌剧也是源于神
话传说或是由作家创造而成的,但是他的
演绎比本身的情节更为重要。
舞台艺术
STAG ART
中国传统戏戏曲最重要的特征是虚拟的表现。它一直
使用的是戏曲小舞台和简单的舞台背景,主要依赖于演员的天赋,并 不太注意的舞台的效果。它不仅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同时表演的时
间也很灵活,能随着戏曲表达的变化随之变动。舞台艺术不是模仿生活 ,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原来的生活。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舞台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在表现手法、音乐风格、剧情表现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剧情题材等方面,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音乐特点上来看,西方歌剧以其浪漫主义、大胆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器乐伴奏等特点而著称。

歌剧的音乐以管弦乐伴奏为主,演唱者通常使用发声技巧丰富、声音宏亮的歌唱方式。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强调节奏感和旋律感,音乐以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演唱者则使用更多的咬字、吐字和吐音等技巧来表达情感。

由于中国戏曲的音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因此其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概念的传达和视觉美感的呈现,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往往非常精美且注重实用性。

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更注重角色的化妆和服饰,通过化妆和戏服的巧妙设计,来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变化。

中国戏曲还有各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如脸谱变脸、拳术、武术等,这些形式都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得到传承的。

从剧情题材来看,西方歌剧的剧情多取材于欧洲历史、宗教故事和文学作品等,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情怀;而中国戏曲则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剧目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尽管两者的剧情题材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显示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和剧情题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各自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上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读者们能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日后在欣赏和评价这两种艺术形式时,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进行分析与判断。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音乐剧和中国戏曲的异同

西方的宝石与东方的明珠当我们在观看一台音乐剧时,我们会被舞台上营造的很有意境的氛围、各种各样各有特色的音乐、舞蹈所吸引,被华丽真实的舞台布景所感染,不知不觉身入其境。

而当我们品味一出中国戏剧时,我们也会为那一板一眼的唱腔,一招一式的身段,以及简洁却应景的舞台布置,别具东方神韵的细节处理而折服。

一个是在西方的优雅开放中孕育而生;一个是在东方的古典内敛中脱颖而出。

不管是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西方的音乐剧和中国的戏曲都有很多相同点与不同点。

两者的异同都可以从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特点来分析。

音乐剧与戏曲的相同点: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两者都属于戏剧,都是以音乐和演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之一的都是舞台艺术。

是由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

在舞台服装上,都可以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穿戴,反映出角色的低位特征。

二、从艺术创作来看都可以从历史、文学、神话故事等方式取材故事,把名家的著作改编之后带上舞台。

都需要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都需要创作唱词(歌词)作为演员的台词(道白)。

如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剧,相似之处无需言表,一致歌颂人类永恒不变的爱情。

2、音乐剧、戏曲的不同点: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音乐剧不再应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

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

因此,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乡村音乐的音乐剧等。

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的。

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单有了芭蕾舞的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它很多现代舞蹈语言。

同时,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了音乐剧的舞台,这也是中国的戏曲所不曾有的。

而戏曲种类繁多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乐器也主要为民族乐器。

论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论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

论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论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异同【摘要】从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产生的艺术基础、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二者艺术显明的音乐表现手法上认识各自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性,提高对二者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西洋歌剧中国戏曲艺术风格艺术特征音乐表现手法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均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在欧洲一些国家也把中国戏曲称为“Chinese Opera”(中国歌剧)。

西洋歌剧在欧洲不同的国家,虽然其发展形式和艺术特点,都又有各国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形成的体裁也很多,但又有其共同的艺术特征;中国戏曲现已形成三百多种以上的地方剧种,尽管在风格上都有所区别,有其特点,但在总的风格上也有其共同的艺术特征。

二者艺术从形成的音乐基础、时代背景、音乐表现手段等方面来认识,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鲜明的民族特性以及音乐表现手法上的巨大差异。

一、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形成的艺术基础和时代背景的异同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西洋歌剧是十六世纪未、十七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应运而生的,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它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形成于十二世纪前后,宋、元时期,比西洋歌剧的出现早400多年。

但它在形成之前,已经过了较长的孕育期,其萌芽可追溯至中国秦朝的乐舞,俳优等,它是中国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继承、融合和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

但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特殊的政治情况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洋歌剧和中国戏曲形成的艺术基础有相同的方面,但也有不同基础。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XX学院 XX班 XXX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作者:王秀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作为世界艺术瑰宝的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它们都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两者的演唱在诸多方面有着共性,但也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演唱特色;本文就两者的演唱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戏曲;歌剧;演唱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54-01一、中国戏曲的演唱特点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容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化唱腔。

(一)中国戏曲演唱中的“韵味”对韵味的强调与追求,一直是戏曲歌唱得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常常听到戏曲爱好者和戏曲行家称某某演员唱得有“韵味”十足,这种把韵味作为评价演员的演唱水平重要标准的现象,也反映了“韵味”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

叶秀山在《程派唱功韵味研究》中说到:“演员的韵味,在艺术技巧之上说,应该是咬字,行腔,用气三者的统一。

”从发声的角度看,歌曲演唱的发声一般都带有波浪式的小颤音,俗称“洋嗓子”,戏曲则不用这种颤音。

同时戏曲不同行当的发声还分大嗓和小嗓。

从吐字角度看,歌曲演唱要求吐字自然,清晰;戏曲则强调喷口,反切等;(二)中国戏曲演唱时的吐字与依字行腔虽然追求韵味是戏曲演唱最明显的特点,但吐字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

“吐字”也称“咬字”是指在戏曲演唱或念白中,清晰,准确的唱出歌词或念白的声母和韵母。

对吐字的强调,是戏曲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

“依字行腔”的字面意义很简单,即依照字的四声形成唱腔的音调。

二、西方歌剧的演唱特点西方歌剧中所采用的演唱方式以美声唱法为主,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其名称是从意大利bel canto翻译过来的。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幵始密切起来,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

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着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着作,然而,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着作鲜有少见。

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1.1课题的研究意义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

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乂。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本 地凭 以主 观性 直 觉思 维 较 易辨 别 舞 台上 演 一 部作 品的 中 的产 生 的合 乎情 理 的有机 的不 可逆 转 的 ‘ 突变 ’, 导致 形 象是音 乐 剧 、还是 戏 曲。著名 的戏 剧导 演徐 晓钟 曾说 : 舞 台上 发 生使 观 众产 生更 大 兴趣 的戏剧 情 境 ” ,从 而形 特 定 的情 境一 特 定 的心理 内容一 特 定 的 动作 ” ,具 “ 戏 曲要 革 新 ,音 乐 剧要 民族 化 ,这 是 我们 追 求 的 ,但 成 “ 两 者不要 混 为一谈 ”,戏 曲当然不 是音 乐剧 。现代 戏 曲 、 有 情 理 之 中意 料 之外 的 因果性 链 条 ,在 适 当条 件 下解 决 话 剧 民族 化 、音 乐 剧 民族 化 这 是探 讨 的另外 一 个 话题 , 构成 这 个 合 理 冲突 。正 因两 者 同属 于戏 剧 本 体 ,无 论戏
异 曲同工 似 的一致 性 。
其次 谈不 同性 一各 有 千秋 。其 一 ,文化 。在 1 9世纪
世纪 浪 漫 主义 时期 德 国作 曲家 瓦 格纳 对 传统 歌 剧 艺术 的 中后 期 和 2 O世 纪初 的 时期帝 国主义 国家 的经济 、政 治发
彻底 改 革 以及 倡 导 总体 艺 术观 三 T艺术 ,是一 种 集 诗歌 展 不平 衡 。英 国经 历 自由党 和保 守 党 轮 流执 政 、工 人运 ( T i e h t u n s t ) 艺术 、 音乐 ( T o n k u n s t ) 艺术 、 舞蹈 ( T a n z k u n s t ) 动 等导 致 逐 渐 丧失 工 业垄 断 地 位 ,此 时美 国经历 了南北
以其 保 持此 种 戏剧 本 体 和 主体 基 础上 再 以借 鉴 、吸取 其 剧性 是 外 在饱 满 强 烈 与 内在 委婉 含 蓄 ,还 是 不存 在 任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表演特征之异同
宗吴萍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样式。

它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被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他综合了各种舞台艺术形式,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于一身。

王国维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

同样是综合各种表现手段,以歌舞的形式演故事的西方音乐剧,虽产生一百多年,却是后来者居上,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近些年来越多的音乐剧在中国上演,从《猫》到《歌剧院的幽灵》,他们各有所长,让中国的观众意识到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但是关于音乐剧的一些问题却知之甚少,因此下面将中国戏曲和音乐剧做一简单的特征上的对比。

一、戏曲与音乐剧的相似之处
(一)综合性。

中国的戏曲始于原始歌舞,自优孟经汉魏与百戏合,经隋、唐的歌舞大曲、说唱、参军戏,到北宋形成宋杂剧,才确立了“戏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再经元、明,进入了成熟时期。

在它的萌芽、发展、确立、成熟和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乎不排持任何一种传统艺术因素的综合和借鉴,采取开放性的传统,具有极强的同化力,融化了别人,壮大了自己。

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

如武术本来是传统的防身手段,与戏剧并不相干,但被吸收融化到戏曲中,就成了塑造英雄豪杰武生、武旦行当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还有柔术、杂技虽有表演性质,虽主要属于一般的娱乐性的技巧炫耀,但一旦和剧中人物和舞台气氛结合,就形成了戏剧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贵妃醉酒》中的“卧鱼”。

戏曲涉及的艺术门类之多,在古今中外的综合表演艺术类别中可以说是罕见的。

音乐剧也是以歌、舞、剧的合一为基本形态的,音乐剧的实质就是一种歌舞剧,但不是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

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只用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去唱,所以一部音乐剧中有爵士乐风格的,也有摇滚和乡村音乐风格的。

舞蹈方面,不仅有芭蕾舞还有踢踏舞,也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的舞蹈词汇。

在音乐剧创作的历史上,还存在着轻歌剧(Operetta)与音乐喜剧(Musical Camedy)两大发展潮流,前者侧重于歌唱,后者侧重于轻松的表演与舞蹈,它们接近于地方戏曲中的“唱工戏”与“做工戏”之分。

由此可见,音乐剧与地方戏曲在创造舞台形象方面的美学原则是基本一致的。

(二)群众性
中国戏曲产生于民间,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土壤,因此拥有广大的群众,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戏剧形式也不能与之相比的。

如我国地方戏曲中的评剧,原于冀东滦县一带的农村,是在民间说唱“对口莲花落”及民间歌舞“嘣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莲花落即“落子”,是长期流行在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包括京剧、昆曲,这些戏曲艺术形式都来源于民间,因此在民间都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各地方存在的众多戏曲剧团我们就能看的出。

音乐剧的故乡在美国,在音乐剧正式的诞生之前,美国流行着四种歌舞表演形式:
哑剧(pantomime)、歌舞杂耍表演(vaudeville)、黑人说唱表演(minstrel show)和狂闹表演(extravaganza)。

这几种民间歌舞形式都很受观众的欢迎,在1866年,综合了这四种歌舞表演而诞生了第一部音乐剧《黑骗子》。

音乐剧由于脱胎于西方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观众性。

在音乐剧诞生的100多年里,创作的剧目可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

演出场次也不计其数,音乐剧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俄克拉荷马》(Oklahoma)就创下了连演2212场的记录。

如今《猫》一剧又可能要后来居上,它自1982年在百老汇首演后,至今已是23个年头,到1990年,就已经演出3300场,这几年演出仍然方兴未艾。

这些演出场次的统计都表明音乐剧在大众中受欢迎的程度。

(三)娱乐性
中国戏曲与音乐剧因为二者有着很强的群众性,因此,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既然是一种艺术形式,那么它就有让人观赏和娱乐的性质。

中国戏曲较之音乐剧产生的年代较早,当时现代化的舞台音响、灯光等设施有限,因此戏曲演员似乎更加注重一些细节的东西,如演员的扮相、行头都
是很有讲究的,以求精致,有时为了角色的需要而频繁的更换服装,以求娱乐观众。

而且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和唱腔上也很下功夫,一言一行都追求一种程式化的美。

音乐剧非常重视演出的外部效果,总是不余余力的突出舞台的美和音响效果的震撼人心。

音乐剧《第42街》写的是百老汇的事,百老汇舞台上各种漂亮场面就成了这个戏中的必然内容,仅为了表现女主角受伤后剧团各位演员对此事的关切及对顶替者的议论,剧中就千方百计加以渲染,每一画面都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组合在一起更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在内容选材上,音乐剧与戏曲也很注意题材的娱乐性。

音乐剧一般讲述的是曲折动人的,充满浪漫或悲伤色彩的爱情故事,也有诙谐幽默的故事。

如音乐剧《茶花女》、《音乐之声》,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在中国戏曲中也不乏一些这样题材的剧目,小姐与落难书生私定终身,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戏曲与音乐剧的不同之处
(一)戏曲艺术的虚拟性,音乐剧的写实性。

中国戏曲讲究舞台表演的虚拟性。

舞台上换幕,场与场的时空转换,主要用戏中人物连续的上下场的手法,如京剧《闹天宫》一出戏中,二郎神率天兵天将追赶孙悟空时舞台上是天宫,到幕后转一圈在上场,舞台就是花果山。

戏曲舞台上轿子是两面“小帐子”,马车是两面“车旗”,不会真的有实物出现在舞台上。

戏曲舞台上无论是表演方式还是辅助道具等设施,都强调的是一种象征性,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

但是西方的音乐剧则不同,他强调的是一种真实地效果,舞台上的道具以及表演的方式和人物形象都只做得非常逼真。

如《猫》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垃圾处理场,其中的“垃圾”全是按“猫”的比例精心制作的。

铁桶、轮胎、废牙膏、鱼骨头等,还有250套“猫”的服装,30多个用牦牛毛及人头发制作的头发以及“猫”的爪子、尾巴等都做得一丝不苟、惟妙惟肖。

为了让观众能像从摄影机镜
头那样从不同角度进行观赏,剧场中观众座位A座被制造成可以沿圆形舞台转动的看台。

这种舞台设计的大制作和动用的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戏曲艺术的程式性,音乐剧的灵活性。

中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就是善于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赋予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意态乃至精神气质以鲜明的外部形象。

这种程式性的艺术语言,着力表现那些显示本质与特征的东西。

用外化、物化、对象化的手法,把生活中自然流露的、无拘无束的,甚至难于用逻辑语言表达的情感,转化成鲜明可感的,舞蹈意味很浓的形象。

中国戏曲表演特征的程式性,是说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程式是中国戏曲舞台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独有的虚拟性和象征性表现手法。

戏曲表演程式是供旁人效法和进行形象创造的出发点。

一个单独的程式虽然具有一般的生活内容(例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动作程式,哭笑惊惧等表情程式),但还不能构成独立的舞台形象,只有演员根据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的要求,把若干程式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合起来,才能表达出具体的思想感情,塑造出完整的舞台形象。

音乐剧讲究不拘一格,没有过多教条主义的东西,在表演上很大胆。

首先在布景上,《西贡小姐》中根据剧情的需要要有一架直升飞机从天空降临,在传统的歌剧和中国戏曲中是做不到的,但是音乐剧却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让直升飞机从天而降,以适应剧情的需要。

音乐剧的题材大都是来自于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故事,很少有固定的内容。

在音乐的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也都是创新并且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

如今,中国戏曲面临着该以何种方式发展下去的难题,有人认为是中国戏曲受到了外来娱乐文化的冲击,才变得一蹶不振。

其实细细想来,难道产生百年之余的音乐剧没有过这种经历吗?但是音乐剧挺过来了,接受住了时代的考验。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博采众长,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身,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而中国的戏曲在产生之处还懂得这个道理,但发展了几百年之后却越来越背离了这个发展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