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剧论文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期末小论文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期末小论文

2012年辅修课程音乐剧欣赏期末论文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剧记得第一次看音乐剧,是在高中的时候,同桌上课的时候抱着MP3抹泪,跟她聊起才发现她看的是《茶花女》,其实对于《茶花女》,直到现在我也只是看过剧本,只是知道一个故事梗概而已。

后来在一些口耳相传的内容里听到了著名的音乐剧——《猫》仅此而已。

对于西方音乐剧初步的认识,也就是我浅薄的猜测。

西方的高雅艺术林立,也许音乐剧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每一个剧目也许阐述着一个故事,就像中国的戏曲一样,如果说“音乐无国界”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戏曲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同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体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剧目,这个剧目在西方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却依旧辉煌,为代代人所熟知。

然而我第一次接触的《巴黎圣母院》却是京剧版的。

这部京剧版的《巴黎圣母院》是著名京剧艺术家史依弘全力打造并且主演的,我很有幸的看到了她的现场演出,然而我去看这部戏的时候主要也是因为对京剧的喜爱,对《巴黎圣母院》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也通过京剧所呈现的内容去思考了一下原著,只是遗憾一直没有机会去看歌剧版的经典。

我个人崇尚中国传统艺术多一点,对戏曲的喜爱更不是一点点,所以对于西方的艺术形式浅尝辄止,认为这与中国传统艺术大相径庭,并且确实是也没有机会去了解,所以本学期才选择了这门音乐剧欣赏的课程。

然而真的上了这门课程以后才发现,其实不仅仅是“音乐无国界”,整个艺术,都是没有国界的,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万变不离其宗。

本学期最享受的便是看了老师放的很多音乐剧,其中最喜欢的要数詹姆斯·拉派恩的《拜访森林》《拜访森林》汇集了格林童话中“杰克与魔豆”、“灰姑娘”、“小红帽”、“长发姑娘”四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与角色,并套上讽刺剧的面纱而组成一个“成人童话故事”,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为均以故事中的经验教训带出。

原本不相干的四剧主角们在作者巧妙的串联下,摄入对方的生活,原本童话中诉说的道理又一个接一个被推翻,整体剧情发人深省。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西方音乐欣赏 论文

西方音乐欣赏 论文

论音乐艺术的思想意义和形式价值——音乐剧《猫》观后感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西方音乐鉴赏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领略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虽然只是皮毛,但还是让我获益匪浅。

一直很喜欢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猫》,猫一向被认为是多变的动物,令人难以捉摸。

而如果一部戏剧的角色全部由猫来组成,这会是什么样子呢?音乐剧《猫》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猫》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音乐剧,也是在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并且直至今日仍在上演。

《猫》的剧情相当简单。

讲述了一个杰利克猫族,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次的舞会,要挑选一只猫升上天堂。

大家等待着杰利克猫的领袖老杜特洛内米猫的到来。

“领袖猫”终于来了,于是所有的猫都粉墨登场,尽情地表现自己。

“魅力猫”格雷兹〃贝拉,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

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最后一致推选她升入天堂。

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

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就这部音乐剧的意义来说,整部音乐剧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使人们在感受到猫的快乐的同时,也慢慢回想起来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些被渐渐忽视的简单和快乐。

这是一步非常人性化的作品,人格化了的猫也寓意了我们的社会,正如在结尾时,“领袖猫”告诉“装扮成猫”的人类旁观者们,就其独特品性和差异而言,“猫很像你们”,这多少引起了人们的思索。

确实,《猫》这部音乐剧,是拟猫而不是拟人,从音乐一开始就是族群仪式的场面,而到最后,每一只猫都接纳了格雷兹〃贝拉,她升入天堂,这也是人类社会惯用的,很像早期的宗教仪式,很神圣,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欢愉和神秘,它也来自于几千年来人们对猫的揣测、认识,神秘和信仰都在里面了,看的时候会觉得很真切。

西洋歌剧论文1

西洋歌剧论文1

西洋歌剧论文论文题目:论西洋歌剧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摘要】通过这一学期西洋歌剧的学习,在数部名作欣赏的过程中,我了解一些西洋歌剧的基本知识,体味到独属于西洋歌剧的魅力。

以前对它的了解太少,一直以为它艰涩难懂,超过自己欣赏范围,如今明白,歌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家能够普遍理解的,至少舞台的布置与动作能传递许多信息。

关键词: 起源与发展类型与流派音乐特色论西洋歌剧1.西洋歌剧的起源与发展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

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德尔也最终落脚英伦。

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

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札特。

莫札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

而莫氏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

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的典范,并风行全法。

而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

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

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浦·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

西方音乐剧论文

西方音乐剧论文

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袁梦学号:201100030148音乐剧中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情前言:首先感谢老师这一学期的教学,让我进一步更好的探索了音乐的奇妙,知道了各式各样的音乐类型,欣赏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知道了许多音乐家的生平。

然而命运是一条不可预知的道路,没有人知道它将去往何方,通往何处。

就像现在,我们已经接触各式各样的音乐一个学期了,其中音乐剧尤其让我感兴趣。

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就越发喜爱。

在欣赏过一部部音乐剧之后,我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几乎每一部音乐剧里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爱情的成分。

从完美的爱情,到绝望的爱情;从两情相悦,到单方面爱恋;从奔放的爱恋,到遗憾的爱恋……不胜枚举。

西方音乐剧把我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以下就是我对于音乐剧里的爱情一点总结性的理解。

一.《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可译为:歌声魅影、剧院魅影和歌剧院的幽灵(一)有关这部音乐剧:1、改编自加斯通*勒鲁的原著《歌剧幽灵》。

作曲:安德鲁*劳一德*韦伯1986年首演,1988年时获得7项Tony奖,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部音乐剧之一。

2、1986年在伦敦首演时有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曼分别担任男女主角,而至今全球已有16个版本。

3.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盖斯东·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因为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隔壁的包厢,而那幕吊灯突然坠落的戏也着实令气氛紧张刺激到极点,前排观众的惊叫与台上演员的呼声连成一片,在这方面,舞台设计玛莉亚·布琼森自然功不可没。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

《论浪漫主义时代的歌剧》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

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

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

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内容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行一时;音乐语言上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增加,和声表现功能扩大,使用半音和声和不协和和旋,调性多变,乐队色彩丰富,新型乐器加入。

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贯穿发展的手法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

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论文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论文

《卡门》的艺术特征上了一个学期的《西洋歌剧名作赏析》,感觉自己的艺术细胞长了不少,其实当初选择话剧团,就是为了让自己多点艺术特质!现在目的达到了,进入话剧团的这一年,收获很大,各个方面的,我虽没有演过什么大戏,但也跑过几次龙套,比如《鸣凤之死》里演过仆人,拍《我不是李白》,拍了几个月,最后让换了,最后和在10级的专场中,演了《魔椅》。

但我得到了很多乐趣!跑题啦,还是说《卡门》吧!先简单介绍一下《卡门》吧!《卡门》(一名《嘉尔曼》)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代表作,它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

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

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卡门》在遥远荒凉的波西米亚,强盗头子独眼龙在一次行动中被俘,关在地牢里,他美丽而淘气的妻子卡门(15岁),带着丈夫的属下,前来营救他,她利用几次浪漫神秘的邂逅勾引了警察霍赛,成为他的情妇,利用他对她的迷恋,骗他去一夜情,从而为同谋们劫狱制造了机会,救出了自己的丈夫。

而霍赛因为失职,被嫉恨他的同僚举报后关押在地牢,卡门设法营救他,但他出于原则和尊严,拒绝了卡门的帮助,被贬为将军的看门官,此间卡门又在强盗丈夫的安排下,勾引了将军府邸上作客的英国军官,希望借此敲诈勒索,抢上一笔。

霍赛妒忌之下,杀死了英国军官,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强盗头子为了报复,带人马堵截要杀他。

美丽淘气的卡门再次向走投无路的霍赛伸出双手,劝他入伙他们的队伍,4人一起过着抢劫的生活。

但霍赛再次出于妒忌,杀死了卡门的丈夫,当上了强盗头子,并娶卡门为妻。

之后,他严厉禁止卡门和陌生人说话,并打算带卡门远离江湖,过隐居的生活。

生性自由的卡门感到很拘束,她比较喜欢以前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就在旅馆里和一个斗牛士私奔了。

经典音乐剧赏析论文

经典音乐剧赏析论文

浅谈音乐剧的魅力音乐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合歌、舞、剧为一体,广泛的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我最初接触到的是音乐剧《猫》(Cats)中的《回忆》(Memory),听完这首歌以后使我对音乐剧有了一睹为快的期待。

英国音乐剧《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T·S·Eliot)的儿童长诗《老负鼠的实用老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cats),亲自改编成脚本而创作的音乐剧《猫》。

是当代流行于世界的一部经典剧目。

《猫》的剧情相当简单,可以说故事性并不强。

《猫》讲述的只不过是在一场聚会上,为了在杰里科猫族中选出一只将被送上九重天获得重生的猫,各路猫们以舞蹈和演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取得这唯一的资格。

剧中猫与猫之间的关系不很明显。

正是这种简简单单的情节设计,使得作曲家兼脚本作者的韦伯不必专注于剧情的过渡和角色之间的联系,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音乐创作与舞美创新上。

事实证明韦伯是正确的,《猫》在全球近300个剧院,超过150个城市的隆重上演,并没有因为观众看不懂故事情节而有些许逊色。

相反,高质量的音乐,演员出色的表演,引人注目的舞台布景和新颖的服装设计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意淡化情节,从而突出其他因素,这种手法在韦伯的音乐剧创作中并不多见。

再没接触到音乐剧的时候,总是把音乐剧和歌剧混为一体,歌剧发展至今已有5,6百年,而音乐剧只有100年不到。

尽管两者的发展历史相差悬殊,但音乐剧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典音乐剧欣赏》课程结业论文
题目:《我与音乐剧》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402
学号:1404080405
姓名:贾元韬
组别:第一组
成绩:
授课教师:何悦
二○一五年十二月
我与音乐剧
说起音乐剧,以前不是很了解,仅仅是看过一些《歌舞青春》、《猫》的片段,知道百老汇,对《妈妈咪呀》、《卡门》有个模糊的印象。

但音乐剧作为西方一种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已经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剧作品。

本学期有幸选上了何悦老师的《西方经典音乐剧欣赏》这门课,让我有对音乐剧有了直观的认识。

我希望通过写这篇文章,能让我对音乐剧的特色、风格、历史有个系统的更深入的了解,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去网上找了几部音乐剧观摩学习。

在这之前,我对音乐剧与歌剧的概念常常混淆,认为音乐剧就是歌舞剧,但细细了解以后,发现还是有区别的。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而音乐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音乐剧的音乐形式是歌剧化的,它是古典歌剧艺术的现代传承。

是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

音乐剧与歌剧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断代。

与其说音乐剧是一个
新的艺术形式,倒不如说音乐剧是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

虽然它具有艺术手法的综合性,但就艺术形式来说它依然独具歌剧的传统。

其实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在英语课上看过一段《雨中曲》的片段,那时候不知道这就是音乐剧,但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又温习了一遍经典的《Singin' in the Rain》。

据说这是一部折射好莱坞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剧作,可以说是一部电影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影片,从这部《雨中曲》开始,有声的电影开始充斥我们的听觉世界。

记得曾经看过仓央嘉措文集中的一段话“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美丽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
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灰尘”。

不一样的信仰,却折射出一样的真理,外表的绚烂不一定能长久,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像电影中的配音姑娘一样找到自己的爱情,收获自己的幸福。

从一个不见经传的小配音演员转变成为电影中的主角,心中有爱,强过虚假的外表。

最初的女主角虽然美艳动人,但是蛇蝎一样的心肠最终让她失去了演艺事业和爱情。

爱情没有矫情,没有做作,没有暴露的亲密镜头,但是却能用唯美的雨景打动人心。

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三个撑着雨伞欢快唱歌的情景,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深深爱上那首雨中的旋律,尤其是当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上天也安排了一场雨,你甚至会不由自主的哼上或者舞上一段。

在这样的雨天里,没有郁闷,只有快乐在跳跃。

唐在和凯西道别时,二人互吻了对方。

此时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已经是彼此爱慕着,因而唐的内心充满了对爱情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喜悦。

导演在这里并没有单纯地为唐安排一首独唱或者一曲独舞。

相反,导演却让天依旧下着大雨(之前有交代下雨),而非让天空放晴,以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喜悦。

或许大雨是扰人兴致的,但有了爱人的祝福,唐早已不在乎自己的衣服会被打湿。

他不再将伞撑在头顶,而是将伞作为道具,在雨中开始自由嬉水,并唱着那首家喻户晓的歌。

在这段场景中,金·凯利迈着舒缓的舞步,在大街上纵情高歌。

他流连于雨中的街道,仿佛此时此刻什么都显得那么可爱和美好。

直到警察前来阻止,他才很绅士地把伞送给无伞的过路人,独自继续在雨中散步。

在课堂上老师也给我们放了好几个版本的《Singin' in the Rain》,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本次表演的节目,就是选自《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的主题曲when there was me and you。

初次观看《歌舞青春》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不太懂得音乐剧,只知道当时的音乐老师有着和我们差不多的青春激情,总是那么活力四射,富有激情。

他在上课之前,有一段时间放给我们看的正是这部作品。

绚丽活泼的青春形象,配以悦耳的音乐、舞蹈,很吸引人。

他给我们介绍说,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是美国一部获得艾美奖的电视电影。

它于2006年1月20日发行,迪士尼频道最成功的原创电影。

人气席卷全球创造了青春神话。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故事主角Troy Bolton是个篮球天才,自小以篮球为目标,他的父亲兼教练,指引着他。

Gabriella Montez 则是难得的理科奇才,又有“爱因斯坦”的称号,而且她取得了不少惊人的成绩,而且心地善良。

他们两人本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新年假期的一次卡拉ok比赛中,将重唱发挥的淋漓尽致。

假期结束后,他们更发觉由于Gabriella的妈妈调换了工作环境,Gabriella和Troy就读于同一学校!他们迅速相识并相恋了。

学校音乐剧角色的选拔也即将开始,于是 Troy 及 Gabriella 打算参加试音,希望成为学校最新音乐剧的男女主角。

后来受到各种阻挠为了梦想,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在选拔赛上,Gabriella 和 Troy 唱出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最终获得了冠军。

在篮球赛和学术比赛中他们因为勇气再次获胜。

高一生活告一段落,东高中野猫队正准备大肆放松、尽情享受暑假。

男主角Troy在获知一流的乡村俱乐部要录用他时,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好运。

但实情是,这份新工作是暗恋他已久的Sharpay让Troy远离女朋友Gabriella的计谋。

他们的感情后来出了些裂痕,最终和好如初。

这部作品在美国首播之后,随即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新加坡、东南亚、中国等国家不断创造新的收视佳绩,全球已吸引超过1亿7千万收视人次,一股强劲的“歌舞青春”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该剧之所以深受众多年轻观众喜爱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男女主角清新脱俗的形象和动感精彩的歌舞表演以及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鼓励青少年坚持追逐自己梦想的积极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再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摇滚乐,让这部原创电影回味无穷。

影片以歌舞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着青少年相信自己、表达自己、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这部原创电影回味无穷。

我们知道音乐剧主要的特色在于融入了音乐和舞蹈。

如果说《猫》、《剧院魅影》和《西区故事》等中国观众耳熟
能详的音乐剧是以情节和唱段取胜,那么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原版美国迪士尼音乐剧《歌舞青春》,则是以扑面而来的偶像气息和热力四射的场面称霸一时。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每周四晚上的课程都是一场视听盛宴。

而且老师的讲解也很生动,对每一部剧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自己的喜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又喜欢上了音乐剧这种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我想中国观众也会慢慢喜欢上这种艺术形式的,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去伦敦西区或百老汇看一场精彩的音乐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