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论文

合集下载

音乐剧毕业论文

音乐剧毕业论文

音乐剧毕业论文音乐剧毕业论文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艺术形式,它以歌曲和对白的形式讲述故事,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音乐剧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本篇论文将探讨音乐剧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那个时代,音乐剧是一种受到上流社会欢迎的娱乐形式,它结合了古典音乐、戏剧和舞蹈。

最早的音乐剧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歌剧,如吉尔伯特与沙利文的作品《彼得·潘》和《哈姆雷特》。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包含流行音乐元素的艺术形式,如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和英国西区音乐剧。

其次,音乐剧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20世纪,音乐剧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例如,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妈妈咪呀!》以ABBA的歌曲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和她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强调了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

这样的音乐剧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社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探讨。

另外,音乐剧还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表达方式。

音乐剧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

它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感。

此外,音乐剧还为音乐和舞蹈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音乐剧的演出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最后,音乐剧对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音乐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方式。

它可以通过故事情节、音乐和舞蹈来传达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例如,音乐剧《狮子王》以非洲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责任和成长的故事,强调了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

这样的音乐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综上所述,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仅给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享受,更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

歌剧赏析论文--猫5篇第一篇:歌剧赏析论文--猫音乐剧《猫》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

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

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

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

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

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

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

音乐剧欣赏结课论文

音乐剧欣赏结课论文

简析音乐剧与歌舞类电影之区别——主要谈谈歌舞类电影相对于音乐剧的特点论文纲要: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音乐剧与歌舞类电影之间的区别。

偏重对歌舞类电影的分析,和与音乐剧的比较。

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一些例子,我将主要从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观后感受来谈谈我的见解。

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而歌舞类电影则重在表达思想、反映现实。

二者之间的区别最终被我概括为三方面:中心主题、借助手段、发展形势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论文中的例子都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音乐剧和电影,所以个人观点比较浓重。

关键词:音乐绝、歌舞类电影、异同、芝加哥、歌剧魅影、黑暗中的舞者、理发师陶德正文:作为两种不同却又相似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和歌舞类电影近年来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如在第八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休杰克曼所呼喊的:The musical is back! 作为一名音乐和电影爱好者,我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多部音乐剧和歌舞类电影,从中发现了二者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在这篇论文中,通过一些例子,我将主要从概念、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观后感受来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说一说音乐剧的。

说到给音乐剧定义,首先必须提到著名音乐剧作词人奥斯卡?小哈姆斯坦的一句话,他说:“It can be anything it wants to be.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a musical absolutely must have - music.”(它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

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音乐剧绝对包括的,这就是音乐!)每部音乐剧尽管对戏剧、音乐和舞蹈侧重点不同,比如《悲惨世界》是以唱为主的,《爱的接触》是以跳为主的,《屋顶上的提琴手》是以戏剧为主的,但音乐才是它的灵魂。

至于歌舞类电影,目前尚没有比较严格的定义。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歌舞类电影仍然属于电影的一种,又将音乐歌舞融入其中,所以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它既有电影的特点,又有音乐剧的影子。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

歌剧欣赏的论文第一篇:歌剧欣赏的论文歌剧《贝隆夫人》观后感电影的开篇是在两组葬礼中交叉着进行的。

一边是举国上下为EVITA夫人的哀悼,最豪华的葬礼,最隆重的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城的街道上阳台里站满来自四面八方的前来送行同时为了瞻仰他们精神领袖最后的遗容的恸哭着的人民,每一个地方都摆放着她高贵的遗像和那张自信的笑容。

而另一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葬礼,人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一个小姑娘突然闯进来的,为死者献上了鲜花,轻轻的亲吻死者的额头,被粗暴的拒绝在父亲葬礼教堂的门外,因为她是父亲和下等女人生下来的私生子!只配远远的看着父亲的灵车离去,“肮脏的东西”不容许靠近家族的荣誉!艾薇塔,这位传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出生贫寒,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在那个时代,为此她付出许多代价。

在她年仅十五岁时,就跟一个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头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丽容颜的她,很快在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下成名,从此辗转在富人和官员中,直到她遇到贝隆上校一个声望上升的军官,她才脱颖而出,成为耀眼的政治明星。

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穷人的旗手”,也被富人们称为“不择手段的女人”。

人们忘不了她对社会、劳工、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其悲剧性的早逝(年仅33岁),令人惋惜。

她曾哀感“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的缅怀是很深的,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

如果她处的时代是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象她一样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而做不愿做的事,而能选择她所喜爱的生活方式。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 整个曲调宛如调情,狡黠魅惑,而且,萨克斯管真是性感入骨的一种乐器啊。

的确适合被称为“冷音乐”和“最佳调情音乐”。

这首歌是影片《贝隆夫人》的插曲,写的是麦当娜饰演的伊娃在宴会邂逅贝隆,以身相许。

在一次慈善晚会上,Eva邂逅了炙手可热的胡安.贝隆上校。

音乐剧论文

音乐剧论文

浅谈音乐剧摘要:1、起源:起源于20世纪初,流行于纽约和伦敦。

2、特点: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3、神话与标题性:神话所对应的是人性化,将剧中来的角色而非主角赋予神的特点,以他为线索贯穿全片。

——————4、《歌剧魅影》:魅影的人物特点以及我对影片的感受。

5、《发胶星梦》:创作的背景以及我的感受。

关键字:音乐剧、起源、特点、神话、标题性、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发胶星梦》正文:一、音乐剧的起源音乐剧起源于20世纪初。

最初,音乐剧是由一种简单的轻歌剧加上简要的故事情节和舞蹈而形成的表演形式,流行于纽约和伦敦。

这个时期的音乐剧创作主要源自美国。

《表演之船》、《俄科拉荷马》以及《音乐之声》等剧目演出经久不衰,被视为音乐剧经典。

这些作品逐渐赋予音乐剧更完美的舞蹈成分、更完整并戏剧性更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音乐和唱段以及富丽堂皇的道具和服装。

英国最具影响的音乐剧《超级明星基督》、《猫》、《歌剧院幽灵》、<<Evita>〉以及《日落大道》均在全球成了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精品。

到了80年代,法国艺术家创作了《悲惨世界》、《西贡小姐》这两部深受欢迎的剧目。

音乐剧兼有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特点,同时又赢得广泛、长期而又稳定的观众市场的宠儿。

不少人对音乐剧还是比较陌生,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音乐剧是以片场的现场演出为主,富有美感、轻松、幽默,音乐剧具有标题性、推动性。

歌剧由我们熟知的《图兰朵》、《蝴蝶夫人》,非常的严谨、古典。

音乐电影主要以胶片为主,音乐不具备情节性,少量承担讲述任务。

二、音乐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1、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2、现代性:在音乐方面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3、多元性。

指的是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

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

4、灵活性。

即不拘一格,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

音乐剧歌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歌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歌剧赏析论文河北传媒学院歌剧、音乐剧赏析考试论文课题名称: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音乐的使用姓名:张蕊所在系:音乐系年级:08本专业:音乐表演(声乐) 指导老师:李璇【摘要】: 近年来,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我国风靡开来,它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情节、璀璨夺目的舞美场景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以其独特的声乐魅力在音乐剧历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经典声乐作品也在全球广为传唱。

《歌剧魅影》中的声乐演唱结合了古典歌剧的美声唱法,又融入了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使得它既不失古典音乐的高贵,又具有现代音乐的流行气息。

分析研究它的声乐演唱特征,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归纳、概括出音乐剧的声乐演唱特征,能够对我们更好地演唱音乐剧作品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即以经典音乐剧剧目《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分析为切入点,通过音乐剧中唱段的分析和研究,探讨音乐剧的声乐演唱特征。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声乐演唱特征绪论:本文通过对音乐剧《歌剧魅影》音乐的分析,来阐述其成功的原因。

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鲁?劳埃德?伟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会音乐剧。

又译: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

改编自加斯通?勒鲁著《歌剧幽灵》。

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他的作品除了《歌剧魅影》,还有《猫》、《万世巨星》、《星光列车》等多部著名作品。

论音乐剧《歌剧魅影》中音乐的使用剧院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

音乐剧艺术赏析论文范文怎么写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立的新兴艺术品种,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传入我国的,对音乐剧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陶冶情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剧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剧赏析论文篇一:《试谈中国原创音乐剧》[摘要]当前,国内音乐剧的演出剧目令人应接不暇,无论是国外引进剧,还是中文版的外国音乐剧,亦或本土原创音乐剧,都在努力掠夺新兴的音乐剧市场。

本文以东莞原创音乐剧为例,从制作模式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并分析这一模式的利弊:它的利在于推动了音乐剧在现阶段的发展,而它的弊端在于这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音乐剧制作模式本土化说起音乐剧,美国百老汇是世界戏剧界的奇葩。

百老汇是音乐剧产业的发源地,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剧场聚集区。

它的制作与运营模式在一百年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己经形成非常完备与经典的制作体系。

它在商业上的成功运作方式给许多国家的音乐剧发展都带来了启迪。

在中国,音乐剧从近几年开始频繁走入大众的视野,身贴“舶来品”的标签,以其丰富多彩的舞台呈现方式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当前,国内音乐剧演出剧目令人应接不暇,但笔者意识到,目前的音乐剧发展状态仍处于本土化探索和市场培育阶段,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东莞原创音乐剧为例,试图探索原创音乐剧的发展之路。

一、基本概念界定(一)什么叫原创音乐剧?对于“原创音乐剧”的概念,目前学界未能给出准确的概念。

“原创”指的是创作或发明出全新的作品,而不是由复制、改编、剽窃、模仿、抄袭、二次创作,或系列创作的衍生作品。

“原创是独一的,是母本不是幕本”。

而又因为音乐剧属于舶来品,属于外来文化,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是指在西方音乐剧元素的基础上,能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表现当地文化、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音乐剧,并在其组织、制作、演出过程中按照本国的运行规律产生的全新作品。

介于以上的定义,关于“海外引进的原版音乐剧”和“中文版音乐剧”这两个音乐剧类型暂不作讨论。

歌剧论文

歌剧论文

中外歌剧鉴赏课论文一.歌剧的起源17世纪的巴洛克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惊心动魄、最为活跃的时期,欧洲的许多国家都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逐步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思想文化从文艺复兴向启蒙主义运动过渡。

同期的意大利,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经济霸权开始衰落。

罗马教廷经过16世纪宗教改革的打击,权威势力一落千丈;教会内部日益趋向世俗化;教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世界观上倾向于人文主义,积极支持艺术工作。

音乐逐步脱离了宗教的束缚,独立的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涌现出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文主义艺术理想发展的要求,一种将古希腊的戏剧表现手法和世俗音乐融合的新的声乐体裁——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

二、欧洲歌剧的发展1.意大利意大利歌剧的渊源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神秘剧、假面剧,最直接的起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madrigal)。

1599年佩里创作的《达夫尼》(已亡佚)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歌剧,1600年他创作了《尤丽狄斯》是现存最早的歌剧。

这两部歌剧已经有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分工,但总体看来并不成熟。

1607年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的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第一部成熟意义上的近代歌剧,剧作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也得到了很好的综合运用。

此后兴起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其突出贡献在于使歌剧走出贵族沙龙的狭小天地,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这个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面奢华,开始运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衬托剧情。

与此同时,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起来,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歌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和花腔,也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

这一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

但后来也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的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倾向,最终走向了衰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
“无声的高潮”
——悲剧类音乐剧高潮结构分析
周鑫
2013/5/15
关键词:悲剧类音乐剧,悲剧,音乐剧,无声,高潮,积累,结构。

内容摘要:悲剧高潮的成因就好比大江积小流一般,先是文中开头很多悲剧铺垫,最后在高潮时间汇聚到一起。

叠加,影响,感情融汇在一起,由此创造出感人的悲剧效果。

“无声的高潮”——悲剧类剧情的高潮
结构分析
“幸福的生活大多雷同,不幸的生活各有不同。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对悲剧的初步认识吧!正因为悲剧类音乐剧有他自己的丰富的表现类型,再加上展现技巧的灵活多样,才能够使悲剧的剧情深入观众们的内心,冲击观众的感情防线,从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共鸣,最终导致主题以及中心悲剧思想的完美体现。

悲剧类题材的音乐剧一般来说有两种高潮情况:第一种有场面规模较小,剧情发展往往具有积累效应,且非常的扣人心弦,演员表演夸张等特点。

在悲剧的高潮来临之前,将会有大量的镜头时间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待到高潮剧情来临的时候在一起喷涌展现而出,让主人翁处于一种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的地步,任何以往的机会在此时都变成了致命的毒药,最终导致了主人翁的悲剧结果。

从而达到故事想要表达或者批判的某种现象。

而第二种与第一种也有相似之处,但是这一种往往以一种非常和谐或者喜庆的气氛开始,但是随着悲剧点潜伏在剧情之中,就像一个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充满了一种不祥之气,随着剧情的发展,所有的苦难和内部的矛盾全部显现,主人翁立即处于四面楚歌的底部,在大众的叹息声中离去。

又由于起初的和谐气氛与结尾的悲剧反差太大,往往引起观众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在说的悲剧类音乐剧中,我们不能不说得说一下关于爱情的悲剧音乐剧,我想或者在我看来,音乐剧中的悲剧应该大部分都是以爱情悲剧为题材的吧,爱情悲剧类最能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以及收到好的社会反响,下面我们将从两部经典的音乐悲剧——一部是中国国产的《梁祝》,一部是西方类型的《蝴蝶》。

梁祝在中国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网评说这是一部《悲惨世界》式的音乐剧悲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最求真爱的生死传奇。

尤其是他出人意料的高潮十分引人瞩目,颇具神话色彩,而现在他引入音乐剧的形式,更是使中国的传统的梁祝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得到了新生!而关于这部剧的高潮的高潮,最后两人化蝶双飞的时候给人一种残缺的悲剧性的完美。

因为他们生前未能幸福的在一起,他们最终内够在一起了,却是死了的时候,留给观众无尽的惋惜与留恋,从而以刚刚所说的第一种悲剧表现形式达到了剧本想要表达的残缺悲剧之美。

悲剧类剧情高潮的结构是比较明朗的,从结构方面看来:1、作者先把观众拉入一个使主人翁处于绝望地步的剧情之中,祝英台即将嫁与马文才的时候,穿上了新制的嫁衣,此时梁已死,而祝此时也应该是万念俱灰,观众此时则在期待奇迹的出现。

2,此时应该出现观众期待的奇迹了,然后奇迹就出现了,祝的嫁船随风到了梁的墓前,3,紧接着是最经典的部分,在前面都做好铺垫过后,最后,梁祝化蝶双飞,既让观众们觉得结局很美,但是又让观众们觉得游戏些许遗憾,从而达到了悲剧的效果。

对于西方音乐剧《蝴蝶》,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PlayKing制作公司共同打造的音乐剧,本剧由澳大利亚金牌编剧丹尼尔·金(Daniel Keene)根据普契尼经典歌剧《蝴蝶夫人》改编,将故事背景改在中国上海,讲述一个15岁的少女蝴蝶嫁给美国船长平克顿后独守空闺3年有余,经常会想起旧时光的美好,而当平克顿归来,她却惨遭抛弃,万念俱灰之下以自杀了结尘缘。

在这个剧本中,澳中戏剧人携手,用新音乐、新人物、新手段再现这一永恒爱情绝唱。

近百年来,《蝴蝶夫人》的故事一直被传颂,是因为这个悲剧故事所表达的不仅是她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及不理解而造成的悲剧。

这种不理解直至今日依然还存在着。

我想这个剧的铺垫做得很足,她怀念的是那个金发男人
海洋一般深邃的双眼,她怀念的是在洞房花烛夜点点繁星下的誓言。

然而,男人的健忘像一把匕首,刺破了女人对爱情执着的幻想。

同时这些剧情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观众们,是这部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想这部剧的高潮部分应该是:在蝴蝶的长久的思恋中,平克顿带着他的星条旗回来了,但是相遇的结果远没有想象的美好,她被抛弃了,三年来的怨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结局是,她弑子之后,断然自杀。

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报复,是一种解脱还是一种了断。

无法唤回的往昔,平克顿的哀嚎,悲剧的震撼。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结构模式,就是先展现一个很和谐的场面(前面他们的婚礼的时候),在后来经历了一段预示悲剧的等待,最终真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给与观众很大的心里感情的冲击。

留给观众的是深深的沉思……
我们在题目中提到悲剧的高潮被称之为“无声的高潮”,我们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结合以上实例分析,在我看来,高潮部分,主人翁一般都处于极度的悲伤之中,不说在说很多台词,而且主人翁的内心此时的心情也是非常低落的,全体的景物设置已经背景音乐都是轻柔暗淡的。

此时的观众也应该完全融入了剧情之中,被剧情所感染,也变得充满了同情心,心情变得很是低落,剧情的“无声”,演员的“无声”。

观众的“无声”,“万籁俱寂”,怎么不能说这是一个“无声的高潮”呢?
总而言之,悲剧的高潮是特殊的,当众多的悲剧引事汇聚到了一起,从而成就了悲剧高潮的艺术效果,无论如何,悲剧一般结构都是分总结构,先一个一个的展现剧情中所存在的很多的小问题,最终所有的隐藏的全部汇集到了一起,就好似波的叠加一样,从而到达全剧的高潮,悲剧常用这种诱导的方式,以以小见大的方式,使全部观众陷入导演和演员所打造出来的剧情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