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模式的法官成长之路

德国模式的法官成长之路
德国模式的法官成长之路

德国模式的法官成长之路

关毅

国家法官学院

The Road to Becoming a Judge in German Model

从世界范围内看,德国和美国,分别作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主要法系的代表国家,在司法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行之有效的制度,两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而这对我们提高中国的法官培训工作水平具有实际借鉴价值。因此,有必要分别予以研究。本文着重研究德国法官的成长道路。

一、两考定乾坤

在德国,对于准备学习法律的人有以下两点因素要注意。第一,德国所采取的是一种以培养各种法律人员为目的的统一的法律教育,不考虑他们将来要从事何等职业。即不管是要成为一名法官、一名检察官、一名执业律师或是一名为公务机关服务的法律人员等等,所有这些法律人员都在一起接受同样的教育。而且,各种法律人员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大体上也是相同的。这就是德国的法律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架和理念。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组成。德国的《法官法》属于联邦法,该法对于司法教育只是做了一个框架性的规定,仍需16个州各自的《法律教育法》作出更详细的规定。一般来讲,不同州制定的这些法律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区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环节上差距还是有的。第二,通往法律职业之路是从考试开始的。法官的教育始于高校。通常,大学里的法律学习要持续4至5年,内容覆盖法律史和法哲学,以及一些主要的法学部门,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和宪法。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要讲完德国所有现行法律是不现实的,因此学习必须集中在主要的法律问题上。学生们必须熟悉德国法中主要的法典,必须学会如何来运用成文法以及在司法程序中应该如何操作。但是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学会科学的方法,而科学的方法对于所有的法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学生们必须学会依据宪法的价值理念来解释法律,学会如何通过类推来弥补立法中的漏洞以及如何探求立法意图,等等。在他们学业结束的时候,他们应该具备运用各种法律和法规的方法技巧,甚至必须在合理的时间内就能够应用起初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法律和规定。

第一次国家考试

德国大学的法律专业毕业是以参加并通过“司法考试”为标准的。一旦法学专业的学生们决定结束他们的学习,那么他们就得通过州司法考试的初试(the First State Examination -Referendarexamen)。该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每部分的考试内容都覆盖了实体法的主要科目以及一个由学生自选的科目。以黑森州为例,州初试的内容包括一篇论文,通常被称作“家庭作业”,四项笔试和一次口试。其中,论文需在6个星期的期限内完成,通常是以一个实际的案例为基础就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笔试的内容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和宪法等领域以及一个学生自选的主题。每一项笔试都需在5个小时以内完成,并且考试中唯一可以寻求的帮助就是法典。学生在笔试中的任务通常是就一个法律案件发表司法意见。但是与2年以后的州复试(the Secand Examination-Assessorexamen)不同的是,这些案例一般比较简短,并且只涉及法律问题,而不涉及事实问题。德国的大部分州都没有要求提交限时6周的论文,而是增加了笔试的次数(8至10项)。口试要持续5个小时左右。在黑森州,通常是由4名考官主考6名考生。

必须注意的是,德国的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率非常高。70%至80%的应试者能够通过此次考试。在黑森州,每年大约有700名左右的学生通过此项考试,而在整个德国,每年通过考试的人数达到12000多人。与此相适应,大学的法律教育也以国家考试为目标实施教育。大学本身不规定必修科目或选修科目,而由学生根据国家考试中的“必须”和“选择”为标准进行学习。而且,为适应国家考试的需要,除了教师授课和研讨外,还采用练习、学习小组或复习课等多种手段,以期彻底实现其教育目标。总之,德国大学的授课和研讨,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偏重理论色彩。归根结底,法学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中心而展开的,可以看出,这种教育具有确保其纯学术性的统治地位。众所周知,德国的大学教授在世界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法律教育的下一步内容是为期2年的专业实践(又称实习期),此项法律培训由以下地方提供。(尽管在所有16个州里,预备服务的总体设置大致相同,但是在运作程序上不同的州之间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的)。

第一阶段:民事法院。此项培训要持续7个月。在此期间,年轻的法律人员(被称作“见习律师”)将与一名经验丰富的法官一道工作。他要书写司法意见,草拟决定,书写判决,甚至可以在法官的监督下,听取证人证言和主持庭审。

第二阶段:检察官办公室。此项培训要持续3个月。在此期间,见习律师会与一位颇具经验的检察官一起工作,负责书写法律意见和起诉书,并且可以在检察官的监督下出庭,在一些轻微案件中甚至可以不在检察官的监督下以检察官的身份出庭诉讼。

第三阶段:律师事务所。在律师事务所,见习律师要工作4个月,并在此段期间从事各种法律事务,包括诉讼代理,但是地区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除外,因为法律要求只有具有完全资格的执业律师才能进行此类诉讼代理。

第四阶段:行政机关。见习律师将在一个行政机关(可能是市级的、州级的或是各种专门的行政机关)接受6个月的培训。此间,对于他所能从事的法律事务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限制,但是这段培训的重点依然是书写法律意见和草拟行政决定或法令。

最后阶段:预备服务。接受专业实习的学生自己选择法律培训的地方,最后这一阶段的培训要持续4个月。在此期间,见习律师将在他自己选择的领域里接受培训。唯一的规定就是他必须选择一个能够提供法律培训的地方,并且要有具有完全资格的律师来培训他。目前,几乎有500b的受训人员在国外完成实践培训任务。

所有上述阶段的培训都会辅以每周一次的专题讨论课,讨论课由法官和经验丰富的公务员讲授。在这些讨论课中,受训人员要完善他们所掌握的程序法知识和分析复杂的案例。在预备服务期间,受训人员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公务员可以从政府获得一定的补助。

第二次国家考试

接下来的州复试(Second State Examination-Aysea-sorexamen)包括笔试和一次口试。其中,笔试内容均取自原始案例,口试在大部分州里包括一段自由演讲和对如何裁判一项真实诉讼提出一个建议。

在黑森州,候选人要参加8项笔试,每项5小时:3项笔试涉及民法,其中应试者要以一个真实的诉

讼为基础制作法院的一书面判决,或者有时是律师的起诉书;2项笔试涉及刑法,应试者要书写起诉书或刑事判决书;2项笔试涉及行政法,应试者要书写行政法令、其它行政决定或者行政法院的判决;1项笔试涉及劳动法或商法,应试者需要再次书写判决书或起诉书。

整个口语考试要持续5个小时。在黑森州,考试以一段自由演讲开始。在演讲中,候选人要就一个真实的案例作出裁判,并要发表一个口头的意见。在此之后,将通常由3名主考官负责考评4至6名候选人,内容则涉及民法、刑法和行政法。所有这些考试与州初试不同的是,考试内容不仅涉及法律问题,而且涉及事实问题。

在通过州复试之后,候选人就获得了担任司法职务的资格。大约有75%至85%的候选人可以通过此项考试,实现目标。在黑森州,每年的通过人数大约为850人,而整个德国则超过10000人。

二、法院的种类与级别

在德国,法院主要分为六类: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包括专利法院)、行政法院、财政法院、劳工法院、社会福利法院。此外还设置有纪律法院。

(一)宪法法院。德国设有联邦和州两级宪法法院。两级宪法法院各自单独设置,没有隶属关系。德国16个州中14个州有宪法法院。宪法法院管辖违宪案件,保证宪法实施。联邦宪法法院地位超越其他各类联邦法院,是德国最高司法机关和最具权威的宪法机构,不从属任何权力机关,具有“司法审查”、“行政权限裁决”、“弹劾案审判”等广泛职权;州宪法法院仅管辖违反州宪法的案件。宪法法院诉讼程序不同于专门法院,其审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

(二)普通法院。德国设置区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四级。全国有区法院约700个、地方法院116个、商等法院25个,联邦最高法院包括分设在全国5个地区的12个民事审判合议庭、5个刑事审判合议庭,8个专业委员会。普通法院审理刑事、民事案件。其中区法院是一审法院,管辖刑期为3年以下的轻微刑事案;地方法院既是区法院的上诉审法院,同时也审理一审刑事案件;高等法院主要审理对地方法院二审判决不服的再次上诉案,对反国家罪和恐怖活动案件行使初审管辖权并受理州司法部指令管辖的案件;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案件的最高审级,主要受理不服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的上诉案件。普通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四级三审终审制。

专利法院归属普通法院体系,附设于联邦最高法院,与高等法院同级。它审理专利、许可和针对联邦专利局的案件。

(三)行政法院。德国有行政法院52个,分地方行政法庭、州高等行政法院和联邦行政法院三级。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机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案件,实行复议前置。行政案件上诉原则上要经上一级法院同意,但对于州高等法院不准上诉的地方法院一审案,公民可直接上诉到联邦行政法院。行政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

(四)时政法院。德国有财政法院19个,分联邦财政法院和州财政法院两级。财政法院审理纳税人状告国家财政税务局的案件,一般归财政法院审理,触犯刑法时由普通法院管辖。发生管辖权争议时由“联邦法院联席会议”协调。财政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二级二审制。

(五)劳工法院。德国有124个劳工法院,分联邦劳工法院、州劳工法院和地方劳工法院三级。劳工

法院审理劳动纠纷和工会纠纷,且仅受理双方有书面合同的争议,否则归普通法院管辖。劳工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三级终审制。

(六)社会福利法院。德国有社会福利法院6,个。分联邦社会福利法院、州社会福利法院和地方社会福利法院三级。社会福利法院负责审理保险、事故、失业金、退休金、社会救济等由政府、行政机构负责的赔偿以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福利费等。企业福利发放产生的纠纷由普通法院管辖。社会福利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不收费,不许律师参与,主要是调解结案。

(七)纪律法院。德国设有官员、法官、士兵、公证人、律师、会计师、建筑师、医生等职业纪律法院。每种纪律法院分联邦纪律法院、州纪律法院两级。纪律法院审理公职人员和其他职业人士触犯纪律问题。

三、通往法官之路

在德国,法官的选任由各州的司法部负责。如果一位年轻的法律人员想要成为一名法官,那么他就需要向他想要任职的州的司法部提出申请。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以黑森州为例,每年大约只需要50到70名左右的法官,但是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每年要有800多人通过复试。正因为如此,要依据在两次州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来仔细筛选,优中选优。

考试成绩在对申请者进行选拔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划分成绩等级的基本框架,具体如下

优异16-18分

优秀13-15分

完全满意10-12分

满意7-9分

及格4-6分

不及格0-3分

仅有大约15%的法律人员能够达到完全满意、优秀和优异的等级,正是在这些人当中,会选拔未来的法官。但是在被任命为法官之前,申请者必须通过一系列面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是接受副州务卿的面试。这些次面试没有任何特定的规则,其目的仅在于能够对申请者的个人品行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如前所述,法官是由司法部任命的,当然,在有些州,还需要与法官选任委员会(a Committee for the Selection of Judges)联合任命。该委员会由一些专门为此目的而选出的议员和法官组成。在德国的绝大部分州,司法部长可以依据考试成绩和面试情况来决定是否任命某一位申请者为法官。但是在其它一些州,如黑森州,司法部长不能单独作出决定,而是要向法官选任委员会提出委任建议,与该委员会共同决定任命事宜。如果委员会拒绝任命某人为法官,那么司法部就绝对不能任命。如果一名法律人员被任命为法官,那么他最初只取得见习法官(judge on probation)的地位,这通常要持续3年。见习法官是具有完全资格的

法官,拥有不受限制的独立地位,并且承担一名法官的所有义务,但是却不享有法官的所有权利。他可以在不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被调任,并且司法部有权决定他是要从事法官职务还是检察官职务—其目的在于所有这些将来的法官在此期间都需要既从事法官职务一段时间,又需要从事检察官职务一段时间。但是在法官和见习法官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如果后者严重失职,甚或有迹象表明他不是从事司法职务的合适人选,那么他将可以在未获通知的情况下被解除司法职务。3年之后见习法官将会获得终身任命。同样地,如果该州有法官选任委员会,那么该州的司法部就需要于委员会联合决定。

法官的起步阶段

在德国,法官经过3-5年的见习期之后,就成为州职业雇员,并且终生任职。在选任和推荐州法官的时候虽然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些政治性影响,但是比起选任和推荐联邦法官之时的政治性影响要少多了,挑选工作主要由州管理机构进行协调,加上候选人自我推荐。

按照程序,每当法院中出现职位空缺,他们就会把该种空缺的职位进行公开,并且从递交申请的年轻候选人当中选出人员加以填补。申请人必须是德国公民,满足法律教育要求,圆满通过第二次州试,并且支持联邦基本法(Grundge-setz)。这种前提条件要求适用于所有基层州法院,包括那些纪律和人事法院。最近几十年以来,该种司法制度吸引力日渐增加,尤其对那些在第二次州试中取得非常优异成绩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从事司法事业既体面又可以参与一些具有意义和影响力的工作,同时还可以拥有终生任期和足够的薪金。

宪法第98条要求各个州的司法部长和司法选举委员会进行合作,成立一个合作性委员会,以进行司法选举。但这不是一条强制性条款,所以仍然有几个州没有成立委员会。在设立的司法选举委员会中,有一些委员会仅仅处理3年的初步见习指定,而另一些委员会同时也决定是否授予终生任期以及推荐一个法官到另外一个法院任职。至于该委员会中来自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部门的代表之间的平衡问题,各州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按照德国的制度,法官可以先经委员会进行初步挑选,但最终还要由州行政部门颁发任命书,并且在证书上写明其地位和特殊任务。初次任命一般情况下是见习性的,为期3年,而且所任命的法院也常常是基层法院。在柏林,这些被任命的人员一般被分配到地区法院(landgericht),在那里新选任的法官可以从由3个退休法官所组成的小组那里吸取经验教训。而另外一些州把这些新手们分配到地方法院(Amtsgericht)中去。

法官的晋升之路

对于,名德国法官来说,在其终生职业生涯中,业务水平都要定期受到其同事们的评审。一般情况下,法院庭长的一个特殊职责就是对本庭法官进行评审;年资和级别较高的法官对级别较低的法官在诉讼程序操作方面的效率进行评审,诸如对待证人和当事人的态度,以及书面意见的质量等等,尤其是案件的法律适用情况。所有的法官,甚至地方法院的法官也不例外,都深知其级别的高低是由工作效率、一些诸如案件处理率和撤销率等的客观因素以及同事们的主观评价来加以确定的。然而,一个受训人在第二次州试中的成绩,在决定其是否会被提升中。将会发生重要的作用。德国人相信,这种以功过作为审查和提升对象的奖励方式,可以激励法官们在事实搜集方面勤勉工作,另外也可以激励他们努力跟上法律的变化,以及在举行听证和作出判决的过程之中公正无误。

终生任命的方式同初次见习选举的方式大同小异。在巴伐利亚,这种事项是由负责机构的人事部门来

操作的;在汉堡,则是由司法选举委员会来办理的,同时由行政内阁会议作出最终批准。在决定任期之时,3年最低见习期限中的2年可以是从事另外的法律职业,其中包括在大学教授法律。一位法律工作者在获得3年或者在特殊情况下更长时间的法律知识和经验之后,就可以被选任为任期法官。然而,在决定提升一名基层法官到较高级别的法院中就职,或者就任一个法院的庭长,或者就任法院院长之时,事情的处理就有所不同了。有时候,当法官横向调至一些较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的同类法院,或者横向调至不同种类的法院之时,也会产生上诉同类情况。旨在加强司法参与力度的《联邦德国法官法》,要求每一个州都成立一个或者多个顾问班子(Prasidial-rate),由上诉法院院长主持工作,而且所参与的法官至少有一半必须由他们的同事选举产生。这些顾问班子针对人员推荐以及相关的事项提供建议。

法官职业的顶峰

虽然联邦司法机构仅仅占整个德国司法机构的3%,但是由于其在法院等级中占据着最高的位置,因此它对整个司法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鉴于联邦法院的影响力大于州法院的影响力,因此选任联邦法院法官的框架和程序就要经过专门的设计,以便在选任过程之中允许更多的政治力量参与进来。实际上,所有指定到联邦法院的德国法官,都曾经是州法官。对于许多的联邦法官来说,他们除了拥有早期司法工作经历之外,还在检察官办公室、部委或者高级法院工作过。

向联邦高级法院推荐法宫的程序,除了遵守民主化的原则之外,还要满足司法独立的要求。然而从传统上看,推荐还完全取决于行政部门的官员们,即使现在,也仍是竭力想在司法、立法和行政利益以及影响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当联邦法院法官的位置出现空缺时,会有司法选举委员会对候选人进行初步筛选和挑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视出现空缺的高级法院的情况而有所不同。该委员会由联邦司法部长主持,但是司法部长不进行投票。委员会作出决定采取简单多数的方式,其中不包括不行使投票权的主席。委员会投票选举候选人的时候,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专业资格、籍贯和党派倾向。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先后次序,也大致就是以上所列举出的次序,所以候选人的州试级别和业务实施报告必须优良。其次,该委员会从19世纪的德国最高法院引进了一种地理配额制度,按照各个州的人口多少分配联邦法官的数额。最后,也考虑候选人的政治倾向问题。

一旦司法选举委员会通过投票的方式指定了空缺法官职位的人选之后,就会向相应的联邦部长递交一份名单。如果联邦部长认可了委员会所指定的法官人选,那么他就会提交给联邦总统,以期总统批准并且指定这些法官终生任职,一般一直到其68岁时止。如果部长对委员会所选出的法官任选持有异议,那么该事项正常情况下是在委员会内部通过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以便挑选出一个部长能够接受的人选。部长否决委员会所选出的人选的情况少之又少。

由于几乎所有的联邦法官以前都曾经在州法院任过职,所以挑选联邦法官的程序,实际上也是给那些年长的法官们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机会。有人统计过,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在被选任之际的平均年龄为46岁。另外,这些联邦法官们可以被推荐担任法庭庭长或者法院院长。

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法官

在德国,终身教育的观念是广泛接受的。就法官而言,参加进修和专业培训是其在职期间的一项终生任务,目的在于提高司法技能、增进司法效率和激发司法方面的杰出表现。

见习(预备)法官培训

在进人地区法院后,见习法官将接受一项专门培训,以传授其实践技能。这些内容包括:职业身涯中的人际关系交往和压力控制、刑事审判和民事程序中的听证程序。尽管见习法官已经“身经百战”,但许多人在任职后最初几个月的日常司法实践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这大体上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原因是从前的实习经历并非是专为将来的审判工作而制定。另一个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培训毕竟只是培训,只有到了不得不解决实际问题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变得突出起来。与实习生不同的是,见习法官必须履行与正式法官相同的职责并发挥同样的作用,如果被指派作为独任审判员,见习法官必须应付并准备庭审有关的相当大量的工作,并独立主持审判。尽管在实习阶段已掌握应当具备的法律知识,但只有在其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见习法官才不得不每天运用大量的技巧探究当事人的本义和相关事实。在庭审过程中,见习法官也不得不运用必要的技巧以求得案件的和平解决,尤其是和解。如果成功,他就可以不必宣判,特别是不用制作书面的判决书。由于诉讼的数量很大甚至年轻的法官也不得不去应付这些案件。在基层法院,一名法官每年要处理大约600件案件,在地区法院,数字要小一点,但案件肯定要比基层法院复杂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将见习法官与其他法官分在一组(混编),已被证明效果颇佳。在那里,见习法官与另一个法官一起,担任主审法宫的陪审法官。它可以熟悉主审法官和其他法官的所有司法实践并迅速而容易地获得相关建议,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基本都由一名被称为“报告法官”的年轻法官起草判决,见习法官可以立即着手“报告法官”的工作。总之,与从一开始就做独任法官相比,见习法官在合议庭中能够更容易熟悉业务,进步也会更快些。很多见习法官在合议庭实践的最初6个月里,都学习到同事的审判风格,当然,偶尔同事的坏习惯也会延续到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过,这种制度的推广现在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为立法机关已将许多培训职责从地区法院转移到基层法院(基层法院没有合议庭)。并且即使在地区法院也越来越多地采取独任制审判,由法庭的一名成员单独审理并做出判决。

在大约9个月后,见习法官第一次由地区法院院长给予评价,这种评估是一种较为敏感的事情,一方面,干涉司法独立是被禁止的;另一方面,被评估的法官可能因任何可能存在的错误而受到特定的暗示,从而影响“仕途”。在职法官偶尔也会受到这种评估(每隔几年才评一次),直到一定年龄(通常50岁),或直到他们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

除了这种在工作中的培训,见习法官还可以(而且也必须)参加由司法部或法院组织的课程学习和研讨班,各州的安排不尽相同。典型情形是在一个为期4周的综合性教学完成后,紧跟着两次分别为期1周的强化课程。另外,个别指导小组也很普遍,见习法官由有经验的法官授课—形式与实习期一样,只不过升了一级罢了。

续职法官培训

作为一项终身学习过程,对法官进行高级专业培训也是各州司法部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展示出他们为了给公众提供一个公正而有效率的司法体制所作出的努力。因此,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各州与联邦政府共同努力,创设了德国法官学院(the German Judges Academy-Deutsche Richterekademie )a该学院座落于特里尔(Trier)和伍斯特劳(Wustrau),在法官教育培训领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法官续职培训的目的是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司法和立法方面的最新发展,聆听与法官工作有关的领域(例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等)专家的讲课。除此之外,各个州每年还要实施一些自己的培训计划。德国的法官培训中会涉及的一些内容大致包括:簿记、平衡帐目和税收;民事

程序中的交通事故;法庭中的审问;民法和家庭法中的调解;法院颁发的禁止令;在民事审判程序中对法律的重建与拓展;青少年违法案件的处理;父母子女的赡养和抚养问题;法院和检察院档案管理;程序策略;如何处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司法行政的处理;瞒报利润;劳动法和雇佣法;法律和网络,等等。

至于方法问题,所有的法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并决定他们的培训应采取什么形式,这包括法官可以仅仅阅读上级法院的判决和专业法律期刊,在过去这几乎是唯一的形式。但是,随着德国法官学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法官愿意并希望到德国司法官学院来参加为期1周的学习和培训。一般来讲,如果法官提出学习申请,其所在法院必须允许。

大多数法官都努力争取参加这种培训班,但是这种研讨班都有人数上的限制。由德国法官学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和由各地方组织的研讨班针对全德约21000名法官,这其中大约16000名法官是普通的民事和刑事法官。还有相当数最的检察官也参加该研讨班的学习。德国法官学院开设140至150f1左右的课程,每班人数为25至40人,每年培训4500-5000名法官。这也就意味着法官们通常得等上几年才能获得下一次参加法官学院课程学习的机会。现实中也有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一部分法官(有时甚至是那些特别需要进修的法官)并没有申请这些课程,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或其他一些理由。

德国各州的司法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司法体系,在法官教育培训上也是如此,并没有一个整体的联邦统一管理机构。在遇到联邦和州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时,联邦和州需要签署一个协议,共同进行教育培训。因此,德国的法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就由17个司法部(联邦司法部和16个州司法部)通过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组织,该委员会洲和联邦的联席会议)筹划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批准预算。每个州的代表和联邦司法部的代表握有平等的表决权,此外,德国法官学院和德国法官协会也派代表出席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委员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每次为期2天。课程安排相互协调,主要进行的是跨地区的法官教育培训。来自各州和联邦的法官们都可以参加。费用由联邦和各州均摊,而各州分摊份额依其地位确定。课程涉及面较广,大约一半是法律专业课程,1/4的课程是跨学科的,而剩下的1/4则是有关社会能力方面的课题。

纯粹的专门法律研讨班主要是向法官介绍实体法或诉讼法的最新发展,以及这些发展中的技术或社会的发展。比如“家庭和孩子的权利”可能就是一个课题,在这一领域有很多新的立法和最高法院判例需要研究。跨学科研讨班的一个例子就是“医学与法”,在讲解与医疗事故责任相关的复杂案件时经常会邀请医生参加。

另一种研讨班则是为了发展“社会能力”,例如“法庭修辞和交际”。这种研讨班通常由非法律人士(修辞专家或心理专家)授课。

法官培训的教学方法

法官培训的教学方法因不同的培训阶段而有所变化。在大学里,教授在授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一般不照本宣科,而是自由讲授为主,同时以一种或多种的轻松方式加以辅助,比如像戏剧中的一个场景那样进行简单的模拟案例演示,介绍诉讼案例,或者展示抽象法律,以及法官、律师或政府律师之间在实际操作中的联系。在平常的练习中,教师将会对学员们在书面测试中的错误和不足做出评价,同时还会全面地解释一些解决案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会让学员在与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自由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阶段,每一个指导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自由决定其教学方法,个别指导小组所采

用的方式和大学里练习所采用的方式相同。

在见习阶段,法官培训要通过具体的指导者来实现。由于见习法官在庭内工作,所以主审法官很难在不干涉见习法官独立性的情况下给与建议。续职培训中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授课与讨论轮流上阵,偶尔也进行分组讨论。特别是以“了解社会能力”为目的的特殊研讨班通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然后再向整个组阐述他们的结论。此外,由培训者指挥小组成员进行的模拟法庭演示(费用往往很高)也被运用到一些研讨班中(如民事案件中的庭审),并被制作成录像,以便随后进行分析讨论。这种运用了小组讨论和录像教学的培训方法对于“民事诉讼中的和解”这类非常流行的研讨班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研讨班的授课人和教师由德国法官学院负责组织。他们多是法官,也有检察官、大学法律教授、律师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医生、心理学家、经济学家、银行家等)。

法官培训的效果及评价

培训课程是不打分的,也没有考试,只发证书。法官通过参加高级专业培训课程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与其提升前景无关。但可以想见的是,进一步的学习可能会有助于审判水平的提高,而这可能会使法官在升迁机会到来的时候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

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一般通过问卷进行,相关的问题包括:你认为培训项目成功吗?有用吗?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培训的题目如何?内容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还需要补充其他内容吗?你对这次培训的整体评价如何?对培训题目有什么特殊想法?对培训步骤和手段有什么评价?对项目的管理有什么意见?等等。

见习法官的培训时间从原则上讲是足够的,但由于司法系统的超负荷工作,以及继续教育经费保障上还存在不平衡,法院超负荷问题也带来一些麻烦,有些法官就会因时间安排和案件数量过多等问题而无法参加研讨班。

五、德法东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变法的历史已逾百年。这期间,中国变法的参照对象主要以“欧法”为主,而德国法更是独领风骚。以后的历史也证明,德国法不只是对清末、而是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都产生过非同一般的影响,其程度超过其他国家。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是不是仍可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思考的。

“直通车”与“职前培训”

我国大学法律院系的法律教育与德国等大陆法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法律教育相似,同属职业指向不明确的普通法律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像德国等大陆法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职前训练”,这种在大学中进行的普通法律教育却可能成为进人法官职业的“直通车”。因此,我们在加强司法教育领域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相对长期的思考和选择:继续维持对“法官培训”的狭义理解,同时强化大学法律院系法律教育的职业指向或特色;还是扩展“法官培训”的含义,使其包含与大学普通法律教育相衔接的“职前训练”的内容。深入思考和研究“法官培训”是要使其与建设高素质的法官职业队伍相适应,因此,在基础问题上从一开始就要夯实。

“共同体”与“同质化”

从德国司法运行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法官职业还是显示出了其作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的特征,它与一般的职业(occupation)不同,具有专门的素质要求。从事并胜任这一职业,需要掌握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遵行专门的职业伦理。一个法制社会的正常运行仅有法院是不够的,而检察院和律师正是这三位一体职业的另外两端。从德国法官的成长路径可以看出:在通过司法考试,并最终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之前,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大致相同的。实习期的培训和轮岗并不局限在法院和检察院,还包括律师事务所和政府机关,甚至境外。按照德国人的理念,每个人在实现人生“定位”之前,都要体验一下其他相关部门的“生存状况”,这样就能够在将来的诉讼中从司法的整体出发,设身处地、更实际地考虑问题。而且对今后法官和检察官之间的工作转换也有帮助,因为大家都曾是“一家人”。

法官是可以培养和培训出来的

德国法律界一个相当普遍的理念就是:法官是可以通过培养和培训得到的。一方面,从法官的职业要求看,一个真正的法官,必须忠于法律,具备胜任审判工作的能力;在职业道德上要为人正直并显示其公正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公正、谦恭和敬重他人的修养和气质;在裁判中要有运用常识和创造性智慧的能力。显然,在他们看来,法官所具有的这样一种专门素质的养成,是离不开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另一方面,从国外法治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经过漫长时间的磨合,司法以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获得了良好的定位。在这样一个体制中,法官培训是一个非常“有限的”话题,它不同于法官在任职前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训练,而是着重于法官任职后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上的不断更新。由于培训目的的有限性,也就决定了培训计划在内容和时间(一般不超过3、4天)等方面的有限性,以及在培训的组织、对象、师资安排、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严格意义上的法官培训也是一个外部边界大致清楚的话题,它以法官的职前教育和训练为基础。

法官要从底层做起

从西方法制史看,欧洲大陆国家具有相当长时间的专制传统,在它的影响下个人是渺小的,而国家行为才是有震慑力和值得炫耀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陆法国家的法官,包括德国在内,一般都倾向于视自己为“国家公务员”,是国家机构之司法部件上的“无名小卒”。因为法官们都是由司法机构任命、提升、付薪、调任、奖赏、领取退休金。在这种“官僚化”或者“科层制”的模式下,法官要从基层做起,稳定地逐步提升,而突变则是例外的现象。

(作者单位:国家法官学院)

【注释】

辽宁朝阳律师马长鹏律师投身法治建设成长之路报告文学—心存正义求公平

心存正义求公平 ——辽宁朝阳律师马长鹏律师投身法治建设成长之路报告文学 有人说,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律师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只是在通过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来实现和体现法律的公正。而马长鹏说:在法制社会的中国,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才是律师的天职,只有心存正义,敬畏法律,才能在“打官司”中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地维护法律的尊严…… ——题记 不知那是哪一年的事儿,电视剧《法不留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一句:在法庭辩护中,律师应当是一位英勇善战的角斗士;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为正义和公道奔走呼号也是律师义不容辞的天职……,或许这就是他向往律师职业的一个动因。2002年在参加首次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并顺利通过之后,他辞去公职,怀着对律师职业高尚公正的一种憧憬和心存正义、崇尚公平的一种追求跨入律师行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这句名言,始终激励他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追求法律的公平公正的律师生涯中努力着、奋斗着、默默地奉献着,他就是辽宁亮法律师事务所主任,朝阳市政府法律顾问,朝阳市十佳律师马长鹏。 初试“牛刀”唱公平 初夏的山城,阳气正浓。马长鹏在办公室正伏案查阅近期出庭辩护案件的相关资料,办公室房门被一个农民模样,四十出头的男人推开,没等马长鹏问及何事,来人就一脸冤屈地对马长鹏讲了一句:“太冤了,律师要讲公道,帮我打官司……”马长鹏将来人让到沙发上,倒杯水说:“不要急,有事慢慢讲……”原来,登门找马长鹏打官司的这位是朝阳县十二台乡某村村民李某,2004年6月24日下午,李某在自家院内修缮厢房时,因滴水问题与邻居王某产生矛盾后发生口角,继而发生肢体接触,后被人劝开。谁知,本来是简单的邻里纠纷,被随后的一系列司法程序弄得复杂起来。与李某发生口角的邻居王某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报了案,经公安派出所调查后认定李某与王某口角过程中用砖头击打王某,构成故意伤害,并做出对李某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李某觉得邻里纠纷中双方不过是普通的肢体接触而已,自己并未使用其他工具伤害对方,公安机关的这种处罚决定不公平,要马长鹏帮他打官司,讨一个公道。马长鹏听了李某简单介绍后,感到这是一件因民事纠纷而引发的行政处罚,公安机关的处罚决定让当事人李某感到

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完整的行动”、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依靠每一次教学来培养,围绕选定的训练学生能力的任务,设计“能力的实训过程”,整个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技能、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和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法。“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这种教学法是针对把知识与任务剥离开来的传统教学法的弊端提出的。在传统教学法中,知识被看成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独立于工作任务的符号体系,因而其教授也是在教室中,在纯粹符号层面上采取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的实践价值要通过学习者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来实现。 建构主义和情境理论对这种知识观提出了挑战,前者认为,只有当个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情境理论则认为,知识只有在与实践情景的联系中才有意义。这是任务教学法的知识论基础。 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做到:(1)课程内容必须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这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2)必须形成学生的任务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前者是课程内容开发中需要完成的,后者虽然也需要相应的教材模式的支持,但最终需要运用任务教学法来实现。 任务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1)提示工作任务,即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在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

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德国文化史课程论文——浅析德国文化产业 马腾00825102 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pkumateng@https://www.360docs.net/doc/1217685458.html,

【摘要】 德国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对德国文化产业进行了浅显的介绍,并试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德国文化产业文化管理 【正文】 一、德国的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德国的文化产业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当代德国人已不再信守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的文化批判理论。德国文化政策在强调国家对文化扶持作用的同时,也强调发挥私人部门和私营企业对文化发展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与英美等国家的高度自由主义市场化的文化政策有所不同,德国文化政策更多体现的是“文化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德国非常重视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把文化当作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德国的城市里到处坐落着保护良好的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大街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雕塑,为数众多的博物馆藏品丰富,参观者络绎不绝,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三)德国的文化产业管理 与英美等国家实行分权式的文化管理不同,德国实行的是集权式的文化管理。德国的文化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及所属行政部门,其文化体制是由政府机构和以自我管理权为基础的具体文化组织两级组成。1998年,联邦政府为了扩大自己的文化管理权限,成立了文化事务与媒体委员会,联邦文化基金会也由政府直接管理,同时联邦议会也成立了文化事务委员会,以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种高度集权式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克服由于文化产品的过度市场化和商品化所带来的弊端。但是显然,这不利于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也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分权式的改革,削减政府对文化发展的直接义务和责任,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发展文化,已成为德国文化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德国主要文化产业 (一)出版业 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出版大国,出版业在德国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掀起了一场出版业的革命,使德国很早就成为欧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经历关键事件汲取成长力量 陆丽萍 导读:(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前往高处,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很喜欢钱穆先生的话:人生只是一个向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向往,而我的向往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能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数学,探索数学学习的奇妙;能和同行一起研究教育,寻觅数学教育的真谛。 在我从教的24年中,一些关键年份中的关键事件深深地影响着我,它们不断地督促着我的哲学思考,启迪着我的教育理解。 关键事件一:工作第一年就发表文章 工作的第一年,1989年冬季,我上了一节三年级应用题的公开课,时任教研员的周启元老师应邀指导我。为了上好这节应用题的课,我将北京马芯兰老师有关应用题教学的书翻了一遍,还模仿着做了应用题的变式训练设计,效果较好。周老师鼓励我就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写点东西,我尝试从思维品质的正确性、灵活性、变通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五个方面写了一篇近2500字的文章。我用方格纸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寄给了报社,编辑老师用清秀的小楷回了信,鼓励我继续投稿,还用红笔圈画出几处,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且附上了录稿通知。1990年2月,我收到了第一份公开发表的铅字稿。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读了我的文章并表扬了我。从那以后,我都坚持每一天用札记的形式记录课堂上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每一学期我都积极撰稿、投稿。至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 为了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使教学实践寻找到理论的支撑,我从1990年起就开始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4元,一年的杂志就花掉300多元。每年自费订阅杂志至少6种,诸如《小学教学》《江苏教育》成为必备杂志。同时还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等经典著作,渐渐地在拜读专著中知道了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怀特海、蒙台梭利等。当时没有复印机,看到好的课例设计,我就及时摘抄,手抄本的案例就有12本,光是一个“三角形”的课例就有38篇,每篇课例我都写上至少500字的评析。在这样的经历中我感悟到“实践——阅读——写作”是一个成功的范式。 关键事件二:市级公开课上得好辛苦 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所在的学校绝大部分老师年龄偏大,学校每一学期的对外公开课都安排我上。1994年4云,为了上好常州市级公开课“认识时、分、秒”,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自制了各种时刻的钟面教具,上课时把整块黑板都贴满了,足足有17张钟面。学生课堂上感想善思,我的自我感觉很好。谁知,评课时,好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课好是好,但这样的课我们学不来。”“若是每节课都要做这么多教具,我们没有时间。”这番中肯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儿童怎样学数学?我们还可以怎样教数学?”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提供花样繁多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看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展开有挑战性、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其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和探索,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于是我开始重点思考诸如数学课程资源的创生、数学课堂文化的重建、数学智慧学习的策略等系列问题。 经历了这次时间之后,不管是省级评优课、实际基本功竞赛,还是对外的示范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学情,坚持“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展开思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性。1999

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 ——姜大源研究员的讲座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第一章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 校企合作如果说是办学的模式,工学结合如果是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很可能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况下一个具体的课程模式。我经常说,可以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可以没有教材,但绝对不可能没有课程;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教材是没有的,拿教材教书的老师肯定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课程教书的老师才是最有水平的老师。所以,课程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围绕着课程,而硬件建设也要围绕着课程,所以我们始终把课程看成是教育,包括这一次第一批准备验收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课程在起作用,我们说传统的学科体系,我们现在觉得不对,不是说学科体系不好,而是说它不适合职业教育。 第一节概念解读 什么是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什么我们高职认可它了,为什么我们以前做的案例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CBE能力本位,为什么都没有最终成为我们写进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标准?为什么大家都认可这个东西?这肯定有它的道理。 一、课程开发将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1、职业课程的选择标准是什么?职业课程的标准叫做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适度够用就是我们的标准。但这仅仅是每个人心中的标准,这是一个口语的表达,这不是一个科学化的表达。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适度够用不是一个标准。双证融通——是我们所说的标准,我们讲零距离对于我们劳动部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部委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中作为我们课程开发的一个支撑平台,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以职业资格作为标准的话,那就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将永远滞后于职业的发展,因为先有职业才有资格,资格总是滞后于职业的发展。那么我们现在退一万步,我们起码还有职业资格作为我们课程

律师成长之路4:优秀的律师是如何修炼的

律师成长之路4:优秀的律师是如何修炼的 (一)主动做法律研究 律师都要勤做法律研究,包括资深律师和合伙人。低年级律师可能发现不了一个案子中需要研究的地方,哪些还不确定,哪些可能会有争议,这时就需要资深律师和合伙人的指导。资深律师和合伙人本身也要参与项目的分工合作,因而也需要自己去进行法律研究。即使能找到别人现成的研究结果,也要亲自检查验证一下其正确性,类似于诉讼中的证据一样以此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牢固基础的法律意见,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低年级律师来说,对合伙人交代的法律问题应当仔细、深入地进行分析、思考,从中发现所有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是成为一名好律师的必要条件。因为律师如果不能从客户的案件中发现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就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如果法律研究不够全面,可能是因为客户的指示不够明确,也可能是因为低年级律师经验不足。作为低年级律师,在做法律研究之前,应当和客户充分沟通交流,搞清楚客户的具体要求。 律师必须要对法律有很深厚的理解,自己先研究一下法规、立法政策,然后形成自己的看法。有的律师接手一个案子,马上就在找谁参与过类似的案件,第一想法就是去询问,这是不对的。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自己进行法律研究,再针对不确定的问题进行询问。同时,要尽可能避免遗漏相关法规。在进行初步研究后,可向所内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律师请教法律研究涉及的主要法规的范畴,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再进行法律研究时,就可以很快形成明确的思路或方向。 对于合伙人或高年级律师交代的法律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利用搜索网站做大范围的新闻检索,对问题背景形成初步的了解;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宽泛的问题,可以自己先概括后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与高年级律师或合伙人沟通,避免法律研究方向性的错误;最后,需要首先了解回答问题的繁简形式,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要有很正式的书面结论。 做法律研究时还应注意自己要对整个问题有个全面的了解。合伙人交给的任务可能本身就是一两个问题,但是也要注意这些问题之外的问题。要把重大的实质性问题研究透。合伙人要求研究A问题的时候,与A有关的周边的问题也应该能够鉴别出来。比如说要求初年级律师做的研究是什么审批?是否需要审批?需要多长时间?最好列表说明。法律研究不要只是抄法规,要学会抓重点,学会迅速看到问题。比如,合伙人要求研究审批程序,律师如果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文化是与民族分不开的,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的特点实际就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我们仅对能代表东西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特点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美国的企业文化的模式与管理特点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这决定了美国民族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但这种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自私,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能动性、个性和个人成就。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的支配下,美国的企业管理以个人的能动主义为基础,鼓励职工个人奋斗,实行个人负责、个人决策。因此,在美国企业中个人英雄主义比较突出,许多企业常常把企业的创业者或对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推崇为英雄。企业对职工的评价也是基于能力主义原则,加薪和提职也只看能力和工作业绩,不考虑年龄、资历和学历等因素。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二、欧洲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欧洲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基督教给欧洲提供了理想价格的道德楷模。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仁慈的,上帝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欧洲文化祟尚个人的价值观,强调个人高层次的需求。欧洲人还注重理性和科学,强调逻辑推理和理性的分析。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时间稍纵即过,转眼之间,走在教师路上已有10年多了,在这条道路上我经历了酸甜苦辣、我始终迈着坚强的脚步,一步步向前走。期间自己也遇到过很多挫折,也迷茫困惑过;以此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的感动,欢笑过开心过。教师过程?在我看来教师过程是一个“融入-联结-共融”的实践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反复实践,是一个循环、不断学习的过程。那来聊聊我做教师的那些事。 这些年的“执着” 校园跨出一小步,跨入社会一大步。2007年6月份经过深思熟虑和家人的支持下我回到家乡这片红土,那一份激动、那一份新鲜感是不言而喻,终于走出校园踏进工作领域了。作为一名新教师,刚踏出社会,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走上自己的教师生涯,我是有信心的,是有激情的,但却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书本上的理论是知道了,可是没有实操过,怕自己做不好,压力备想而知,开始很焦虑。书本上的理论是知道了,可是没有实操过,怕自己做不好。但是前辈和同事们都很热情,他们给了我很多的支持,让我焦虑的心有所缓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新教师培训,从中我收获颇多。既然作为一名“新人”,那就主动学习,我认真准备,首先,选好上课的内容;其次,认真备课;第三就是上课;最后是遇到问题及时归纳思考。教师人很热情,学生们的青春活力给了我很多的支持,我也在这种情况下慢慢融入,深入到教师行业中,一待就已10年多,在此中切实体验到了酸甜苦辣……

【酸】 一开始学生们不信任我,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总是死气沉沉的;二是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不是答不上来就是回答错误;三是还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玩起小东西来……此情此景让我都好沮丧,我筋疲力尽,我开始怀疑自己,自己适合做这份育人的工作吗?很担心自己能否坚持走下去! 【甜】 靠着自己那份“我可以”和实干的毅力、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我坚持了下来。同时工作方面也在摸索和总结中不断进步。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经过自己不同方向的努力,我渐渐得到学生的认可,上课氛围也在渐渐好转。作为一名教师,最开心地莫过于从学生口中得到的认可。记得2009年那节体育课,那位学生一脸稚气地跟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上你的体育课!”。那话语虽然平常,对我来说确实莫大的肯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活力,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做老师的意义。心里美滋滋的,甜甜的…… 【苦】 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成效得以体现,那就得真下功夫,就得利用节其他空闲时间进行恶补,反复做同一件事,认真备课,认真修改,认真总结,深刻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一、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并要求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一个创业成功过程所需的因素进行教学组织。 二、特点 自主性——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课上和课下的创业活动 研究性——研究案例、与企业家座谈共同交流和探讨创业历程 开放性——走出课堂和校园参与市场调研、采访企业家 综合性——综合应用所学过的创业知识解决创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实践性——模拟创业和真实创业结合,训练创业能力 三、教学组织 铺垫课市场ABC(课前准备知识) 培训目标:像企业家那样思考 培训工具:活页挂纸彩色卡片投影仪白板笔白板 培训方法:讲授头脑风暴讨论案例研究 培训课时:2课时

模块一认识企业 培训目标: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极其影响,了解初创企业的基本特点;培训工具:活页挂纸、彩色卡片、投影仪、白版及白版笔; 培训方法:讲解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案例研究 培训课时:4

模块二学习创业精神 培训目标:强化学员的创业意识,理解创业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训工具:活页挂纸、彩色卡片、投影仪、白版及白版笔; 培训方法:讲解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案例研究 培训课时:4

模块三认识创业者特征 培训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成功创业所需具备的个性特征 培训工具:投影仪彩色卡片白板白板笔活页挂纸纸球纸篮培训方法:讲解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案例研究 培训课时:5课时

!!! 模拟经营游戏一: 企业运营周期 简介:该游戏在有四面墙壁的培训教室中提供经营一家企业的“ 实际”经验。游戏的初衷是给 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做出各种决定和应对这些决定带来的后果,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企业时必须要做的。因此游戏是在模拟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 培训目标: 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模拟经营中了解企业运营周期。 培训工具: 投影仪 彩色卡片 白板 白板笔 活页挂纸 纸球 纸篮 培训方法: 讲解 讨论 游戏 培训课时: 2课时 模块四 开发创业者能力 培训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成功的创业者和小企业的管理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决定性因素 培训工具:投影仪 彩色卡片 白板 白板笔 活页挂纸 培训方法:讲解 讨论 角色扮演 头脑风暴 游戏 案例研究 培训课时:3

律师事务所工作总结报告

律师事务所年度总结大会讲话报告 律师事务所工作总结报告 把握形势找准定位 科学规划埋头实干 为实现五年发展纲要共同努力 尊敬的省厅领导、各位同仁: 岁末年初,又到一年一度总结的时间。今年的总结我们采取开放式的,我们邀请到了省厅有关领导,以及一些关心豫都发展的朋友参加,采取开门评议方式进行。让我们用掌声对省厅领导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对领导、关心和支持过豫都的同志们表示真心欢迎! 今年这个总结不是我一个人执笔完成,而是让每一个合伙人都参与总结自己负责范围的工作情况,也让行政、财务人员加入写作,部分律师包括新进所律师也提出了部分宝贵的意见,体现今年总结的开放性。今年的总结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紧紧围绕去年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内容,逐一进行总结,通过对比,总结成绩、查找不足;通过剖析论证现实条件下律师发展趋势,进而再规划2013年的工作。我们坚持采取集体总结的方式,并且不吝惜占用大家的时间来总结,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总结,让每个律师和行政人员加深对2013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的理解、重视,并要求大家自觉将总结变成行动指南。 ◆第一部分,2012年工作基本情况 一、在去年总结中,我们把2011年工作客观总结为“在停滞中、瓶颈中寻求突破”,把2012年工作内容具体规划、细化为七个方面。通过大家一年的奋斗,基本完成年初规划,尤其在业务收入、业务拓展,以及规范化管理、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整体工作取得了令每一个豫都人完全可以自豪的成绩: (一)业务收入 2012年我所业务收费已经突破了1000万。对于我们豫都这样一个规模中等、重组时间不长的新所,在省直包括全省都算名列前茅,实属不易。 在上述收入中,非诉业务占65 %;从部门划分上,地产部收入占41%、公司证券部占33%;从收入群体上细分,合伙人和主要创收律师层面创收比重仍然较高,占70%左右,其他聘用律师创收比重占30%左右。 (二)业务拓展 “专业、创新、服务、高效”是我们豫都所的办所理念,专业性强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所的亮点之一。几年来我们坚持充分践行这一理念,并在服务深度、广度上取得 。 使我所的注册资金达到108万元的实际投入;此举也完成了我们提出的在资金投入上“上规模”的发展战略。 三、办公环境改善方面 大家都看到了,09年豫都所重组后我们是在国贸大厦500平方米比较拥挤的写字楼办公:11年我们搬迁到国泰财富中心11楼,除去南面转租后自己装修使用的是800多平米;12年初因为特殊原因需要离开国泰财富中心,我们几经寻找,最后确定把绿地原盛国际7楼整个南面承

德国企业管理的三大特点

德国企业管理的三大特点 德国企业治理的三大特点 在世界三大企业治理模式中(美国、日本、德国),德国的企业治理模式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就连美国的企业界也普遍认为,德国的企业治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和有效。其特点要紧有三。 一、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和职工广泛参与治理。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法律规定的有三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第三项要紧是针对失业人员。在德国,要想寻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三年专业职业教育是别可能的,即便是一具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假如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别可能继承家业来从事农业生产。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算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高中学生,被企业录为学徒,首先得进行三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三年的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全部由企业负担。例如德国的大型客货车生产厂家慢营车辆股份公司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1999年年营业收入100多亿马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算是把各级各层人员的培训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培训部经理麦希先生说,该公司1988年往常,80%的领导人是由别处培训的,或者是聘请来的,而如今80%是由公司自己培训出来的。 由于德国企业职员队伍的整体素养十分优良,这就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职丁参与治理法》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选择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企业法》规定,凡职工在5人以卜的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由全厂职工选举产生,每3年改选一次,职工委员会人数的多少由企业人数多少决定。职委会的要紧任务是在工资、福利、安全、劳动时刻、劳动条件、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维护职工利益,资方在涉及到职工前述利益等重大咨询题作出决定前,必须征得职委会接受。这种由劳资双方共同管理企业的办法优点和好处不少,其一是这种决策方式能更多的思考企业的长期进展,幸免短期行为;二是劳资关系融洽,减少了工人与治理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德国已有20多年没有发生工人罢工);三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1995-1999年期间,德国实行职工参与治理的企业,每个工人的产值每年提高了8%。而美国企业的每个职工每年的产值只增长了3.5%;四是企业内部的操纵力度比较大,形成了比较健全稳定的内部制衡机制;五是能较为充分的反映和体现职工利益。另一方面如职工的劳动条件、薪酬待遇等咨询题可以经过劳资共同协商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人事治理战略。德国是一具:工业发达国家,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有驰名世界的品牌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宝马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惟独每一具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才干目标一致”。奥迪公司是“竞争是从来别睡觉的”。西门子公司是“过去总是开头,挑战在后头”。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德国企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是企业的形象咨询题,这种形象别光是企业的品牌、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企业和职工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企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展示给社会的是美好的东西;对内则要紧是培养团队精神。比如海德尔纸业公司是一具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对公司人员的治理要紧体如今企业文化上,公司将“持续、可靠、公开、诚实”作为企业的理念,别间断对职员进行价值观和传统教育,如怎么样对待失败,怎么样与同事友好相处,甚至日子与工作环境的清洁、秩序以及个人的外貌举止,都别当作小事处理。别但要求每个职员知晓,还要求中层以上干部起好表率作用,如此经过企业文化把人事治理十分自然的融合起来,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凝集力和感召力。该公司生产的各种型纸占据了德国三分之二的市场,欧洲三分之一的市场,并且打入了美国市场,主营纸业年收入达到31亿马克。

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 随着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并逐步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教育功能所发生的变革,必须体现在教师身上。幼儿教师角色的变化,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幼儿的发展。孩子在成长,教师也要发展,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的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隶属于小学内部的学前班,我们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虽以幼儿园大班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还要为一年级入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幼儿园教师会唱会跳会弹的专业素质,还要掌握一年级教学的严谨与细致。教师只有在此目标的影响下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才可能造就一批批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幼儿。 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实话和成功的。三年前,我们学前班的教师多数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说实话,仅靠一两个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无法实现教育改革的,更遗憾的是在老教师老教法的影响下年轻教师也被无情地同化,专业能力不断减退。另外,多年来从事学前班教学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学前班的教师流动性极大,常因小学大局工作的需要而出现随即调入或调出的的现象,此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便一直困挠和阻碍着教师的整体性成长。02——03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学前班逐步实现了教师年轻化,从社会上招聘三位有幼教经验的年轻教师,两位幼师毕业的在职年轻教师,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从那时起,我们学前班的教育改革才渐渐有了些小动作,但仍处于改革的萌芽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还刚刚起步。在以教学反思为主流的教学实践中,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如加强聘任教师的管理力度,激励其教育热情与竞争意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育映射作用,带动群体优先发展等等。于是,我们教师的心态更年轻了,能力也更专业了。三年后的今天在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经验。 一、强化自身业务素质,引导各类教师趋向专业化。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反映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教育实践,逐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成长历程。本学期,我们学前班真正实现了师资年轻化,五位教师都是三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季节,可真正幼师专业毕业的仅有一人,三位是有幼教经历的聘任教师,一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时期的需求目标,我们在充分尊重教师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有限的时间来加强各类教师的业务素质,。 1、借鉴先进经验,我们在学习中发展。 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可能进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一个个小小电脑迷、小小故事家、小小舞蹈家,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真正实现专业化的能力与素质。“井中之蛙”是永远无法享受浩瀚无边给予的广阔与震撼的。为了让我们学前班教师接近专业化,学校每年补助30元钱鼓励教师订阅教育杂志。从教育杂志中我们可以了解最前沿的幼儿教育信息,如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开展情况,国外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等。并从中探索在创编故事中如何转变学习方式,怎样让材料投入蕴涵教育目标等等。每每拿到久违的教育杂志,我们个个都爱不释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读,所以第一位翻阅者,往往便成了大伙的导读家。本期有什么好的教材或值得借鉴与学习的经验,趁着课间孩子玩的几分钟里,大家便凑在一起议论个没完。趁热打铁,紧接着,在下节课的活动中,我们争先恐后去尝试、实践这些先进的经验。正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教博览》、《家庭与家教》为大家开辟了学习先进经验、促其发展的平台,使得我们学前班各类教师开

“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 摘要: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职业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最终都是通过课程体现出来,因此,文章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发展轨迹入手,分析了当前高职校课程开发中普遍使用的四种模式的特点,并针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着重论述了它区别于其他模式的独特内涵和工作流程,以及目前在推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学习性工作任务;职业岗位分析;学习情境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发展轨迹 纵观国内外,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大致包括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职业分析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等模式。 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这是我国传统的至今仍普遍使用的课程开发方法。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本科为模式建立发展起来的,许多课程开发事实上都是从高校相关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编成压缩教材。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时甚至是脱节的,难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 2.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即针对现有职业,按照学习理论和人的发展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普通教育移植过来的素质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其学习内容与职业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可以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提供的只是一种职业预备教育。如近年来流行的“宽基础活模块”和“多元整合”就属于这种课程开发模式。 3.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它是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美国和澳大利亚实行的DACUM法,最为典型。此法在我国被称为CBE课程模式。CBE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起点,但由于没有理清能力组合与工作过程间的关系,在工作分析后的“教学分析”过程中,往往又回到学科系统化的老路上。

德国现代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国现代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 教学评估加入时间:2008-12-19 18:47:42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 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由一系列教学 技术所组成。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 分重要和有效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 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既是我国 研究国外职教先进经验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重 要方面。在中德合作职教项目中以及国内许多行业和地区的职业 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引进、开发和应 用。国家也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为培养现代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 服务。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 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 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 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 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技术主要有: 1、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 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

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 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3、模拟教学法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 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4、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 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全球化迫使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德国在华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管理。如何形成有效的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并使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是德国企 业在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标签: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企业 1 影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因素 在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经营,跨文化管理是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很多因素的影响给德国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1 中德文化差异巨大 文化差异的因素一直是影响德国企业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文化差异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传统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种族优越感差异和语言沟通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德国人的分析型抽象思维、中国人的综合型形象思维,德国人的求异思维、中国人的求同思维,德国人的个体性思维、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德国人的直观性、中国人的含蓄意会性,德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儒家哲学,道德文化等。例如在德国公司与中国供应商的商业洽谈中,德国式洽谈流程与中国式洽谈流程就有着很多的差异。德方在筛选接洽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跟踪阶段,而中方则会趁热打铁了解熟悉拉近关系;在考察产能产品时德方总会先参观工厂,再进行漫长艰难的谈判,而对谈判结束后的聚会庆祝持一般态度,但中方则先安排宴会接风,融洽关系,最后才是重要的谈判阶段。如何在如此形态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是德国企业在中国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1.2 德国鲜明的企业文化和领导者风格 在德国式的文化氛围中,任何的建议及分析都要以文档和报告的形式交给上司,并注明严谨的分析和证明。公司重要事情需要领导亲自出马,他们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没有依据的建议或提案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的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摘要: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减速器拆装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全真+仿真”的工作环境,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学生的机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减速器拆装评价激励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了较大区别,因此学校及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机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重要 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教学(模拟)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工作任务,亦区别于常规的趣味性任务,是把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组织,形成具有职业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

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明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暗线。下面以装拆zdy型减速器为例,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例剖析 1.项目名称 拆装zdy型减速器 2.项目背景分析 减速器拆装在传统教学中略有涉及,通常先由老师讲解拆装要点,接着示范操作,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学习减速器拆装对机械基础的学习有很大助益。 减速器拆装是继学习轴及轴系零件、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之后的综合应用。它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运用和实际演练,又为深入学习机械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师通过研究学习,不但要解决理论问题,还必须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分析和探究能力。 3.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设备:减速器拆装多媒体软件、任务书(实训报告)与引导文、机械设计手册每小组一本、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每小组一台拆卸及测量工具:活动扳手,螺丝起、木锤、游标卡尺、钢尺、内外卡钳等工具。

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

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 来源:岁月联盟作者:王英时间:2010-08-17 教学法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是寻找并明确一种授课方式,学生在老师讲得少的情况下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学校里面噪音更少,学生不会感到无聊,不必付出无谓的努力,能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愉悦以及切实的成功。 ——德国教学法的奠基人:卡门纽斯 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要达到这种培养目标,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无法得到促进和开发,因此要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任务,确定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开发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近几年推行的主要教育教学方法。在Gro?-Gerau职业学校这种教学方法已被不少老师采用,并且德国的有关明文规定,从上一个学年起所有老师必须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一、职业行动能力概述 和手工业职业及其要求处于不断的变化和继续之中,尤其明显的是机械和机行业。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及其资格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越来越多地受到产业中服务产业的影响。一方面,服务产业自身在不断状大。另外,属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工作也将不断具备服务的性质,使得越来越多的员工从事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前按“需”培养学生以及让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框架”的作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开发学生关键能力已摆在首位。即培养的学生不仅会应用职业专业知识,还可以运用跨专业知识和独立面对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职业行动能力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多维体。(职业行动能力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