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一、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二、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三、发展详述:页脚内容1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页脚内容2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第三章应急管理概述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应急管理发展三阶段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1.2 前应急管理时期的美国
美国最早的应急管理行为:1803年新罕布什尔城大火 首次立法的意义: 第一,明确了政府有责任帮助遭受大规模灾难的个人与社区; 第二,明确了联邦政府可以对地方灾难实施援助; 第三,明确了联邦的援助只是个案,而不是制度,且是通过法案 授权的形式实施的,而不是通常的行政行为实现的。 此后一直到1950年的《灾难救济法》(Disaster Relief Act),在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国会就遭受飓风、地震、洪水和 其它自然灾害的地区的援助问题,先后通过了128个法案,这些 法案都是循1803年法案的先例,具有相同的特点。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从危机管理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并不 完全从属于某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学者们从不同的 学科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研究也 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而且
所使用的研究手段也是多元化,包括诸如公共治理
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组织理论、行为分析、案例
研究等。概括起来,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迄今为止主要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 应急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的内涵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开始建立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
将应急管理上升为法定行为。
因此,应急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
项基本职能和基本维度。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应急管理发展三阶段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2.1 应急管理规范期的特点
各个国家的政府开始在制度上介入灾害管理,并通过设立 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确立应急管理原则、完善应急管理法律 与工作制度来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
中国应急管理的兴起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中国应急管理的兴起)))理论与实践的进展陈振明摘要:2003年/非典0爆发之后,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兴起,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领域。
本文在说明我国处于突发事件发生的高发期这一背景之后,对我国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做出简要评述。
作者认为,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是要继续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上下大功夫,构建起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大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及监测预警网络;同时,要注重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推动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在繁荣中规范与发展。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危机管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041-07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如2001年的/9#110事件、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海啸、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的孟买连环恐怖袭击、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等。
当代全球已进入风险社会,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成为全球治理以及政府治理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并且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这正是群体性事件以及公共危机高发的时期,如2009年的成都公交火灾、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乌鲁木齐/7#50事件等是典型突发性事件。
应急管理或危机管理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一、我国处于突发性事件发生的高发期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各种社会问题及突发事件的高发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规范需要调整或重建,社会不太安定、突发性事件频发。
应急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应急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多因素、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应急资源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
广义的应急资源包括防灾、救灾、恢复等环节所需要的各种应急保障。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应急保障分为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狭义的应急资源仅指灾害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保障。
应急资源管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管理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其发展促进着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同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也体现着应急资源管理的进步。
一、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资源的发展历史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全球来说处于领先阶段,尤其在9.11事件爆发之后,随着各类灾害发生的频次、后果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个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还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之中。
美国的应急资源管理随着应急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发展阶段(一)20世纪30-40年代:系统化应急管理与民防管理并存193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处理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并救助自然灾害中的灾民。
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于1939年更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与新成立的民防办公室联合办公。
二战后期,这个办公室被解散,但在1949年又作为民防办公室的一部分重新建立。
二战后,联邦政府陆续成立一些部门用以应对各类灾害,这些新机构各自独立运行,并按民防的理念和管理结构建立了新的应急管理模式。
同时,随着冷战加深,美国更倾向于关注民防问题,而新出现的整合式应急管理理念则逐渐淡化,直到1979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成立时,才得到官方认可。
(二)20世纪50-60年代:返回民防为主。
朝鲜战争、1949年前苏联成功测试核武器等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民防系统的再度复苏,并迫使美国迅速通过了《1950年民防法》,这是美国第一个总体的、非专项的用以应对灾害的联邦法规。
该法首次提出民防准备系统建设平战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发展历程:三、发展详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 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 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 不协调、不可 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提高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5 年, 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 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 年, 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阶段: 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 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 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 2007----法制建设在2003年以前, 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提出一案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简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简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急管理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应急管理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问题,应急管理意识逐渐崛起。
1951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地震局,开始对地震灾害进行监测和研究。
此后,中国相继建立了气象局、水利部等部门,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灾害和安全挑战,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为了加强应急管理,中国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等机构,加强了对生产安全和事故应急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第三阶段:应急管理体系的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03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同时,各地也纷纷成立了地方应急管理办公室,加强了地方应急管理能力。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了应急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提高了应急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第四阶段:应急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为现代化、信息化的体系。
中国加强了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推动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应急信息的全程监测和共享。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管理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应急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总结起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应急意识崛起阶段、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还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稳定。
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

2010·8用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看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历史进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中国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由政府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构成的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整合网络。
它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构(包括公共和私人的部门)、机制与规则、能力与技术、环境与文化。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系统的因素,而这样的一个系统也是可以实行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可以说,应急管理系统的活动和演变决定了一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二、历史演变及其分期从1949年开始、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可以把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和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1.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的特点(建国后至2003年非典事件)第一代的应急管理系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3年这样的一个阶段。
这一代应急管理系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薛澜中国应急管理ZHONGGUOYINGJIGUANLI2010·8统经历了逐渐积累的过程,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从体制与机构来说,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治理体系,其中关键是政治动员,而且在部门之间有很细的分工。
——从机制与规则来说,如何应对不同的事件?危机管理与日常管理之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前者是后者在危机状态下的延伸。
危机事件发生后经常会成立一个应急管理指挥部,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从能力和技术看,与当时时代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从环境与文化看,有很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是简朴稳定,纪律性强,而且大家都认为公共利益是压倒一切。
在那个年代,中国也经历了非常重大的一些突发事件。
比如说洪水。
这里有一个数字,60%的中国GDP,40%的中国人口,35%的耕地和600多座城市,还有主要的基础设施,都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
比如说公共事件,高中课本的课文“为了61个阶级弟兄”写的就是60年代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描写了整个社会如何团结起来统一行动来提供一种特殊的药物帮助救活中毒的工人,很有典型性。
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上)-王宏伟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部门职责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安全生产职能
九
农业部的草原火灾防范职能
个
部
国家林业局的森林火灾防范职能
门 公安部的消防职能
水利部的防汛抗旱职能
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范职能
自
国家地震局
然
灾
害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救
助 职
民政部
能
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协调机构
高
0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层
次
1949年—1978
单灾种应对时期
年
1950
国家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
年
(二)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1978年—2003 单灾种应对不适应时期 年 国家成立多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
1989年 2000年
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 (现国家减灾委员会)
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2003年 成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非常规突发事件
非常规突发事件使得既有的职责、职能 设定被完全打乱,危机现场的情境是高 度动荡和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 领导靠前指挥。
应急办或成“僵尸部门” 05
应急管理的首要职责:防范化解重大安 全风险。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高效应对非常规 突发事件。
三、组建应急管理部的“9+4”模式
(一)“9+4”模式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安全体制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层面成立了中央国家 安全委员会。中国应对巨灾的模式也在悄 然地发生变化。
雅安的芦山地震
云南的鲁甸地震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巨灾应 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巨灾应对模式变成以地方应对为主,中 央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
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
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
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
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党和国家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
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工作。
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并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
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经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方针政策。
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又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四、方针原则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应急管理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六项工作原则
“一案三制“为应急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
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