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第三章应急管理概述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应急管理发展三阶段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1.2 前应急管理时期的美国
美国最早的应急管理行为:1803年新罕布什尔城大火 首次立法的意义: 第一,明确了政府有责任帮助遭受大规模灾难的个人与社区; 第二,明确了联邦政府可以对地方灾难实施援助; 第三,明确了联邦的援助只是个案,而不是制度,且是通过法案 授权的形式实施的,而不是通常的行政行为实现的。 此后一直到1950年的《灾难救济法》(Disaster Relief Act),在一个多世纪里,美国国会就遭受飓风、地震、洪水和 其它自然灾害的地区的援助问题,先后通过了128个法案,这些 法案都是循1803年法案的先例,具有相同的特点。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从危机管理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并不 完全从属于某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学者们从不同的 学科视角出发对其进行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研究也 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而且
所使用的研究手段也是多元化,包括诸如公共治理
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组织理论、行为分析、案例
研究等。概括起来,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迄今为止主要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 应急管理的定义及特征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的内涵
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开始建立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
将应急管理上升为法定行为。
因此,应急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
项基本职能和基本维度。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应急管理发展三阶段
第三章 应急管理概述
2.1 应急管理规范期的特点
各个国家的政府开始在制度上介入灾害管理,并通过设立 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确立应急管理原则、完善应急管理法律 与工作制度来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的过程。
应急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应急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多因素、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应急资源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
广义的应急资源包括防灾、救灾、恢复等环节所需要的各种应急保障。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应急保障分为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狭义的应急资源仅指灾害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保障。
应急资源管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管理。
应急资源管理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其发展促进着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同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也体现着应急资源管理的进步。
一、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资源的发展历史美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全球来说处于领先阶段,尤其在9.11事件爆发之后,随着各类灾害发生的频次、后果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这个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还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之中。
美国的应急资源管理随着应急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重大的发展阶段(一)20世纪30-40年代:系统化应急管理与民防管理并存193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处理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并救助自然灾害中的灾民。
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于1939年更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与新成立的民防办公室联合办公。
二战后期,这个办公室被解散,但在1949年又作为民防办公室的一部分重新建立。
二战后,联邦政府陆续成立一些部门用以应对各类灾害,这些新机构各自独立运行,并按民防的理念和管理结构建立了新的应急管理模式。
同时,随着冷战加深,美国更倾向于关注民防问题,而新出现的整合式应急管理理念则逐渐淡化,直到1979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成立时,才得到官方认可。
(二)20世纪50-60年代:返回民防为主。
朝鲜战争、1949年前苏联成功测试核武器等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民防系统的再度复苏,并迫使美国迅速通过了《1950年民防法》,这是美国第一个总体的、非专项的用以应对灾害的联邦法规。
该法首次提出民防准备系统建设平战结合的重要性。
应急预案发展历史

一、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20世纪50年代,应急预案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应急救援被视为受灾人的邻居、宗教团体及居民社区的一种道德责任,而非政府的责任。
在这个阶段,应急预案的制定主要依靠社区、宗教团体等自发组织,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
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应急预案的发展进入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
美国在1967年开始统一使用911报警救助电话号码,标志着应急救援工作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此后,美国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开始大量编制应急预案,但到1982年,仍有约20%的地方政府没有正式的应急预案。
三、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急预案的发展进入完善阶段。
以美国为例,1992年发布《联邦应急预案》,标志着美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2002年,美国国土安全部成立,将FEMA(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纳入其中,进一步加强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2004年,美国发布了更为完备的《国家应急预案》。
在我国,应急预案的发展始于2003年非典疫情。
疫情期间,我国紧急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预案与应急准备一章中,首次以法条形式明确了卫生应急预案制度。
此后,《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后也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制定本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以及预案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我国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涵盖了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
总之,应急预案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完善的历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的增多,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抗战胜利如何影响中 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抗战胜利如何影响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和措施。
在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抗战时期,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战争危机,这使得中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然而,由于当时国家处于动荡和贫困之中,应急管理体系还相当薄弱和不完善。
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家的重建和发展,应急管理体系逐渐得到重视和加强。
首先,抗战胜利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抗战中,全国人民形成了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种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在应急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促使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困难。
同时,抗战的经历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提前做好战略规划、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对于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一理念在后来的应急管理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强调预防为主、未雨绸缪,通过加强风险评估、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其次,抗战胜利推动了中国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抗战期间,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成立了一些临时性的应急指挥机构。
抗战胜利后,这些经验为建立常态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供了借鉴。
国家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体制。
例如,成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也根据自身职责,承担相应的应急管理任务。
这种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的组织体系,为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再者,抗战胜利促进了中国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特殊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发展简述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发展历程:三、发展详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 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 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 不协调、不可 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提高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5 年, 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 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 年, 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阶段: 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 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 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 2007----法制建设在2003年以前, 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提出一案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应急预案发展历史简述范文

一、引言应急预案,作为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灾害应对到现代的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对应急预案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回顾。
二、古代灾害应对阶段1.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灾害应对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
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会派遣官员进行救灾,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
这一阶段的灾害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水利设施、加强灾害预警、组织救灾队伍等。
2. 汉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灾害应对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灾害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制定救灾政策、实行灾害保险制度等。
3. 宋元时期:灾害应对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灾害管理,如宋朝的“度支司”和元朝的“工部”。
灾害应对措施包括:灾害统计、灾害报告、灾害救助等。
三、近现代应急管理阶段1.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应急管理思想的传入,我国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应急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灾害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灾害预警系统、设立救灾机构、制定救灾法规等。
2.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应急管理体制。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央防汛指挥部,负责全国防汛工作。
此后,各级政府纷纷设立相应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应急管理。
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198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制化进程的开始。
此后,一系列应急管理法规和制度相继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
4. 21世纪初:我国应急管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爆发,我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此后,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

2010·8用一个系统性的视角来看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历史进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基本概念中国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由政府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构成的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的整合网络。
它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构(包括公共和私人的部门)、机制与规则、能力与技术、环境与文化。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系统的因素,而这样的一个系统也是可以实行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可以说,应急管理系统的活动和演变决定了一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二、历史演变及其分期从1949年开始、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可以把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和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1.第一代应急管理系统的特点(建国后至2003年非典事件)第一代的应急管理系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3年这样的一个阶段。
这一代应急管理系中国应急管理系统的演变□薛澜中国应急管理ZHONGGUOYINGJIGUANLI2010·8统经历了逐渐积累的过程,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从体制与机构来说,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治理体系,其中关键是政治动员,而且在部门之间有很细的分工。
——从机制与规则来说,如何应对不同的事件?危机管理与日常管理之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前者是后者在危机状态下的延伸。
危机事件发生后经常会成立一个应急管理指挥部,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
——从能力和技术看,与当时时代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从环境与文化看,有很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是简朴稳定,纪律性强,而且大家都认为公共利益是压倒一切。
在那个年代,中国也经历了非常重大的一些突发事件。
比如说洪水。
这里有一个数字,60%的中国GDP,40%的中国人口,35%的耕地和600多座城市,还有主要的基础设施,都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
比如说公共事件,高中课本的课文“为了61个阶级弟兄”写的就是60年代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描写了整个社会如何团结起来统一行动来提供一种特殊的药物帮助救活中毒的工人,很有典型性。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
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实现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紧迫性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复合化的趋势.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等各个领域予以加强.才能奏效。
以往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管理.“零打碎敲”的应对方式.无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突发事件。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度叠加化的趋势.往往是一系列突发事件累积后一起爆发.因此表现出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的现象。
这就需要有应对包括“巨灾”在内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手段。
如果没有比较完整的应急管体系.则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管的广、深和方面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
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呈现高非常规化的趋势。
一些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一遇、几百一遇的事件.出现的频越来越高.如非典疫情、“9·11恐怖事件、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其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
应急管在决策、处置、善后等各个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惟有建起全方位的防控和应对网络.建起比较完备的应急管体系.才有可能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发挥应急管的作用。
二、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历程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灾难.历朝历代积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经验。
新中国建以来.我国在应急管工作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现代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体系建设的时间并长。
从建国开始到现在.我国的应急管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页脚内容1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
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
页脚内容2
能力和政府执行力的层面.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005年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共计106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总体预案》的出台使得政府公共事件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3月,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第一次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
在这个总要求下,提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
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
党和国家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定位、目标、任务和政策。
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页脚内容3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了我国按照“一案三制”的总体要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
《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至此,这三次党的全会基本完成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的蓝图设计工作。
2006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并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
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经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总结我国应急管理的成就和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方针政策。
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要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形成综合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又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上。
四、方针原则
页脚内容4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应急管理的指导方针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六项工作原则“一案三制“为应急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
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页脚内容5
页脚内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