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他为唐太宗。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对于历史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措施,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措施,以及“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
2.难点: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措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唐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了解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第三位皇帝唐高宗的开元盛世;3.了解唐朝的驻外使节和对唐朝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唐初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唐太宗的贞观之治;3.唐高宗的开元盛世。
三、教学难点1.唐初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对唐朝的影响;2.掌握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式讲授、互动探究、小组讨论、视频播放。
五、教学内容1.唐初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唐朝政治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制度,由皇帝、宰相、地方官员构成。
唐朝是中央集权统一和繁荣的时代。
唐朝时期,社会状况也是较为繁荣的,有许多科技、文学、艺术、商贸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繁荣主要得益于唐朝的政治制度的完善,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2.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实施了以“启民先俟文而后行”的政策,这种政策成为唐朝政治改革的代表,也是唐朝得以保持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贞观之治中,唐太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修建官塔,整顿官僚制度,减轻赋税和加强农民的农耕生产等。
这些措施稳定了唐朝政治和经济局面,使唐朝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个文明和富裕的国家。
3.唐高宗的开元盛世唐高宗是唐朝的第三任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改革科举制度,增强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竞争性;开拓丝绸之路,发展国际贸易;推行佛教、道教的宗教改革等,为唐朝开创了一个盛世。
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4.唐朝的驻外使节唐朝的驻外使节,主要包括洛阳、长安和中原使。
他们担负着维护唐朝外交关系的任务,同时也是传播唐朝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人物。
唐朝的驻外使节与外国的领导人和众多普通百姓建立了友谊和互惠的关系,使唐朝成为世界民族的友好交往的崇高典范。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设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掌握开元盛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②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对武则天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MV武则天.教师:一首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又不乏女人味的《无字碑》唱尽武则天一生荣辱心酸,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评价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示标题.(二)合作探究:问题: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问题:(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都城?时间?(2)你知道什么是“贞观之治”吗?(3)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了解阅读情况并进行指导。
归纳出三个方面: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展示文献资料:材料一: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论求谏》教师小结:唐太宗善于听取正确意见,能虚心纳谏,并展示谏臣魏征和房谋杜断.在唐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优点,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因接受他人正确意见而受益非浅呢?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说身边的事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多感性,少理性。
唐朝历史离学生比较遥远,故选取的史料尽量贴近学生,先感性认识唐朝,再对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把握唐朝历史,并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唐装、唐三彩、唐人街)这些图片都与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有关?(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由于它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外国就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之为“唐”。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繁荣与开放的大唐,去感受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辉煌。
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2、知道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3、列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
指导先学:1、本课一共学习了几位皇帝?他们分别是?2、唐朝的建立者是,建立的时间,都城在。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及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展示了唐朝初期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但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于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掌握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历史资料: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相关的历史资料。
4.视频:关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主要介绍唐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唐朝的繁荣景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唐朝的历史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理解。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专业名词和古文还需加强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掌握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唐朝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2.难点:唐朝历史背景、专业名词和古文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唐朝历史,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性。
4.讲解法:对唐朝历史背景、专业名词和古文进行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展示唐朝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4.辅材: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文献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唐朝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唐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呈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教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 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及其含义。
2. 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影响。
3. 能够区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差异。
教学重点:1. 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涵。
2. 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贡献与不足。
2. 能够准确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随堂练习题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指导书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图片,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强盛和它所创造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Step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特点和创造者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贡献与不足。
Step 3:讲解(20分钟)1. 分别讲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涵和特点。
2. 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贡献与不足。
3. 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唐朝的影响。
Step 4: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进行讨论,讨论完后进行小组展示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Step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是什么?并给予学生启发,让学生展开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6:小结(5分钟)总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和特点,并强调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随堂练习题,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和特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两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并与同伴互相交流,提高了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
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
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
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
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
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
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
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目标导学二女皇武则天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多媒体链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故事)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
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
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
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
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多媒体出示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
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是一位明君。
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
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
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