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教案模板
专题系列之园林 教案

一、中国古典园林简史1. 殷商时期(起源):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囿。
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周文王“灵囿”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的布局形成。
特点:利用自然(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
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3.魏晋南北朝(转折期):园林开始崇尚自然,私家园林出现。
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佛教自东汉传入,盛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为国教,寺庙园林开始兴起。
4. 隋唐宋:(1)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隋:西苑;唐:长安城;宋:艮岳——将模写山水推向顶峰(2)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杭州西湖(3)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代的网师园5.清朝: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瘦西湖;(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园治》,对造园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1.力求神似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以植被作为装点的。
而山水植被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的利用或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和剪裁,从而出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虽为人做,宛自天开”,达到“一峰山太华千岳,一勺水江湖成里”的神似境界。
2.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所创造出来的意境,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本质的特征。
园林意境:通过构思创作,表现出园林景观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自然环境与它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
它不像花草树木一样实在,而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遐想联翩。
第四章 中国园林转折期

第四章中国园林的转折期(魏晋-隋)第一节时代背景一、社会动荡,民生凋蔽220年东汉灭亡后,军阀、豪强互相兼并,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263年,魏灭蜀。
两年后司马氏篡魏,建立晋王朝。
280年吴亡于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中国复归统一,史称西晋。
经过将近100多年的持续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时人有“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的描写。
据文献记载,东汉后期全国人口5 006万,到西晋初年仅537万,几乎减少了十分之九。
因而到处农田荒芜,生产停滞,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西晋开国之初,允许塞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移居中原从事农业生产以弥补中原人口锐减的状况,同时在律令、官制、兵制、税制方面作了适当的改革。
由于这些措施,社会呈现短暂的安定景象。
然而维系封建大帝国的地方小农经济基础并未完全恢复,庄园经济和豪强势力日益强大并转化为门阀士族(士族:南北朝时期重门阀,别於庶民,自成一特殊阶级的缙绅之家的等级)。
士族拥有自己的庄园和世袭的特权,有很高的地位足以和皇室抗衡,所谓“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
(品:官员的等级)在皇家、外戚、士族之间的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又促使各种矛盾的激化。
300年,爆发了“八王之乱”(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
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流离失所的农民不堪残酷压榨而酿成“流民”起义,移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也在豪酋的裹胁下纷纷发动叛乱。
从304年匈奴族的刘渊起兵反晋开始,黄河流域完全陷入匈奴、羯jié、氐dǐ、羌、鲜卑等5个少数民族豪酋相继混战、政权更迭的局面。
西晋末北方的一部分士族和大量汉族劳动人民迁移到长江中下游,南渡的司马氏于317年建立东晋王朝。
东晋在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当地士族的支持下,维持了103年之后。
南方相继为宋、齐、梁、陈4个政权更迭代兴,史称南朝,前后共169年。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讲课教案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一、最初的园林(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前有周文王建灵囿,周边圈围,其内放养珍禽奇兽,以供观赏。
四时花木繁盛,水中鱼跃。
这就是最初的囿。
后有吴王夫差建姑苏台,可在宅内观赏水中的鱼,这是前所未有的。
二、秦汉时期园林发展秦汉时期园林处于由囿向苑转变发展的阶段,它除了继承囿的传统特点,还设有大量的园林建筑,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如汉武帝的“上林苑”,大量运用叠山理水的园林工程手法,有名的是“太液池”、“建章宫”,开我国造园“一池三山”人工山水之先河,首创雕塑装饰园景的艺术。
后来私家园林又得到了发展,如:梁冀的苑囿、袁广汉园都是当时非常有特色的私园,其中袁广汉创造了石假山的记录,是古代园林的神来之笔。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发展这个时期的园林由秦汉时期的宫苑向自然山水园林转变,造园不再追求高大雄伟,而在“穷极技巧”上下功夫,使楼阁为景所设,苑囿精巧雅致,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
但由于当时人们苦于战乱,只好人心向佛,以修来世,这样促进了佛寺园林的出现和发展,比如有名的“寒山寺”、“永宁寺”。
四、宋代时期园林发展两宋时期的园林受当时诗画的影响较大,所以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蓝本而建造的写意山水园,诗画与园林之间相互影响渗透,使得宋代文人园林兴盛,园林趋于小型多样化、趣味化,向宅邸园林发展,并在各地大量兴建。
我国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写意山水园在宋代已趋于成熟,为以后明清园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辽夏金元时期的园林发展这个时期园林极力吸取汉族的文化,极力继承宋代园林风格,如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的“西夏王陵”,人工再现自然山水的典范——万岁山的太液池,还有位于苏州的狮子林,远看有如狮子吼、狮子舞,狮子斗、狮子滚,最高处石峰为狮子峰,有如置身于石林之中。
六、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发展明清时期园林是我国诗情画意的山水园进入大规模、高档次、高质量、全面发展的阶段,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园林

园林癿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 一、背景 ★ 2、思想览放、文化多元——“悲观夭望,消极颓废”
♪ “竹林七贤”——所谓魏晋风流(阮籍、稽庩、刘伶、吐秀、阮咸、
山寿、王戎)
♪ 与谈玄理、为理世务,成为一时风尚,即所谓“清淡”之风,便设
政治不社会风气日趋靡烂,但思想癿突破和对老庄学说癿探求,又 使文学和艺术得到新癿养分。
事是农业耕作癿田园
三是副业生产癿场地和设施
四是庄宠、部曲癿住地
园林癿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 三、私家园林
♪ 西晋石崇釐谷园——洛阳八大景之一“釐谷春晴”
♪ 《思归引》、《釐谷诗序》 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 园廸馆,挖湖廹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釐谷水萦绕穿 流其间,鸟鸣幽杆,鱼跃荷塘。
是当时最重要癿一座皁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 芳改名为华林园。
园林癿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 市廸设叱上具有划 时代癿意义 它癿功能分区较之 汉、魏时期更为明 确,觃划格局更趋 完备。 构成宫城、内城、外 城三套城垣癿形制
园林癿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城市癿完全成熟癿中轴线
觃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 廸时代都成觃划癿基础, 确立了此后癿皁都格局模 式
★ 小结 ★ 有兰邺城、洛阳、廸庩三地癿宫苑文字记载,作
为一个园林类型,丌难看出其丌同二上一代癿一 些特点:
♪ 1、园林觃模较小,乔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癿记
载,但其觃划设计则更趋二精密细致
廸筑内容多样、形象丰富,楼、阁、观等多层廸筑物以 及飞阁、复道都是沿袭秦汉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台已丌 多见;
♪ 例:张伦宅院 《洛阳伽蓝记》“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溪洞壑,逦迤连接。高林 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 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共之士,游以忘归。”
第三章 园林转折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总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第二节皇家园林此时期的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其中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都城规划:(1)(曹魏)邺城邺城为今天的河北临漳,城市的结构严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端建衙署。
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功能分区明确,富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护。
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过,供居住坊里的用水,另外凿长明沟引漳河水,供宫苑用水。
(2)(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3)(南朝)建康建康为今天的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其规划也遵循南北中轴线的宫城布局模式。
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苑林主要以大内御苑为主,少数行宫御苑。
大内御苑包括:铜雀园、玄武苑、华林园(曹魏)、仙都苑、华林园(北魏)、华林园(建康)等;行宫御苑则包括:乐游苑、芳林苑等。
部分御苑除了具有游赏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军事、训练水军的功能。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1)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更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准;(2)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 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流觞曲水”便是一例;(5)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6) 在称谓上,除了沿袭上代“宫”“苑”,称之为“园”的也较多了。
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教案模板

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掌握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
3. 能够分析中国园林转折期和全盛期的重要园林作品。
教学准备:1. 相关的中国园林历史资料和图片。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园林作品和相关信息。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园林在转折期和全盛期有什么不同。
二、转折期(10分钟)1. 介绍转折期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转折期园林的特点和变化。
3. 展示转折期的重要园林作品,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三、全盛期(10分钟)1. 介绍全盛期的背景和原因。
2. 分析全盛期园林的特点和变化。
3. 展示全盛期的重要园林作品,如避暑山庄、留园等。
四、案例分析(5分钟)1. 选择一两个转折期和全盛期的园林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2. 引导学生从园林的设计、建筑风格、景观布局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中国园林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和总结反思。
六、园林艺术的特点课时安排: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点。
2. 掌握中国园林艺术在转折期和全盛期的具体体现。
3. 能够分析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相关的中国园林艺术资料和图片。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园林艺术特点和相关信息。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简述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园林艺术的特点(15分钟)1. 讲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特点,如山水合一、借景生趣、曲折多变等。
2. 分析转折期和全盛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及其差异。
3. 园林艺术在转折期和全盛期的体现(10分钟)1.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转折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中国园林及转折期和全盛期教案模板

中国园林及转折期和全盛期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和影响。
2. 中国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艺术价值。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和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中国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五、教学内容1. 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讲解中国园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包括古代园林、唐宋园林、明清园林等。
2.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和艺术价值。
讲解中国园林的布局、建筑、景观、植被等主要特点,以及园林艺术的价值和影响。
3. 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和影响。
分析中国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的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贡献。
4. 中国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探讨中国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传承问题,包括园林保护、创新和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5. 案例分析:典型中国园林介绍。
介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园林,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园林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园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主体活动:a. 讲授中国园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园林的发展脉络。
b. 分析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和艺术价值,让学生欣赏和理解园林的美。
c. 讨论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的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园林艺术的发展变化。
d.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中国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中国园林的转折期和全盛期中国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一. 经典园林1、魏时期经典园林(1)邺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3000米,南北约2160米,城市结构规矩严整,南面三开门,东西各一对门,北有二门。
邺城的规划采取了新的布局方法,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把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一共是为中线的南北轴线布局,将宫室、苑囿、官署建置于城的北部,住宅位于城的南部,分区明确交通方便。
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
宫城的大潮文昌殿建置在全城的南北主轴线上,南门正中门外伸出的大路正对宫城的宫殿,中轴线的南端见衙署。
(2)铜雀园毗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
长明沟之水由铜雀台金虎台之间引入园内,凿有湖池。
院内有许多果树和其他树木。
竹园和葡萄园单有分区。
除宫殿外,还有贮藏军械的武库。
贮藏冰、炭、粮食的冰井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从内容上看不仅有游赏和观赏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座兼有军事、保护功能的皇家园林。
(3)洛阳城:干道——衙署——宫城——御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中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以此来突出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象征。
(4)芳林苑当时最重要的一所“大内御苑”。
芳林苑历经曹魏、西晋直到北魏的若干朝代二百余年的不断建设、踵事增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其造园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有着一定的地位。
(5)西游园位于千秋门以北的宫城西半部,它始筑于曹魏,北魏时加以增饰,为洛阳皇城内宫苑。
2、两晋时期经典园林(1)建康城建康城的城市规划就其自然地形和原有的基础而逐步扩大的,所以显得很不规整。
但还是有明显的南北轴线,1)东吴时期就是以太福宫为中心,都城南边正门宣阳门对宫城昭阳宫,向南有大道直对秦淮河。
2)东晋至南朝各代的宫城向东移出一个位置,前宫门即大司马门正对都城的宣阳门,向南的大道直通到秦淮河北岸的朱雀门。
这条南北大道构成了纵轴线。
宣阳门到朱雀门七里,尽是居民区。
大道两侧和秦淮河两岸集中了大量的商市和作坊以及沿河码头,特别是这里的制锦业、造纸业、冶铁业和造船业大多是官营,因此手工业十分发达。
二百多年的建设,建康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最盛时达到28万户,是当时国内最大和最繁荣的都市。
建康自然环境优美,自然风景秀丽,四面山阜怀抱,北负玄武湖,西临长江天险,秦淮河从中流过。
"钟山龙播、石城虎踞、负山带江、九曲青溪。
"这十六个字概括了自古以来建康城的特点。
(2)华林苑苑中三观、四门,其中三门通漳水。
引来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汇为大池,又叫做大海。
这个水系通行舟船的水程长达二十五里。
大海之中有连璧洲、杜若洲、靡芜岛、三休山,还有万岁楼建在水中央。
万岁楼的门窗垂五色流苏帐惟,梁上悬玉讽,柱上挂方镜,下悬织成的香囊,地上铺锦褥地衣。
中岳之北有平头山,山的东、西侧为轻云楼、架云廊。
中岳之南有峨媚山,东有绿色瓷瓦顶的鹤鹅楼,西为黄色瓷瓦顶的鸳鸯楼。
北岳之南有玄武楼,楼北为九曲山,西有陛道名叫通天坛。
大海之北有七盘山及若干殿宇,正殿为飞驾殿十六间,柱础键作莲花形,这是一座用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多层建筑物。
(3)华林园是建康城主要的皇家园林。
与宫城及其前的御街共同形成干道——宫城——御街的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序列,历经东晋、宋、齐、梁、陈的不断经营,使南方的一座重要的、与南朝历史相始终的皇家园林。
到东晋,园林已初具规模,显示一派有若自天成之景观。
到梁代,园林达到鼎盛时期。
(4)玄武湖位于建康城北,是人工开凿的湖泊。
(5)私家园林——金古园:是西晋时主要的私家园林。
金谷园为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一处庄园,位于洛阳西北郊的金谷涧。
临金谷水,建造了一座庞大的园林别墅,名金谷园,又称河阳别业。
金谷园是一处秀丽的山庄别墅,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及水系的山水园林,与当时的自然山水画有很大的联系。
3、南北朝时期经典园林(1)龙腾苑南北朝时的主要宫苑,苑以自然山水为蓝本,以景云山为主体在布列各个景点。
(2)比干庙占地约66亩,主体建筑有照壁、山门、二门、碑廊、拜殿、大殿、石坊、墓碑亭等,鳞次栉比,各具特色,四周朱墙环绕,古柏交柯,碑碣林立。
4、佛寺园林:佛寺园林中有以寺庙为主的建筑和各种树木花草的配置,广大的平民初到寺庙进香外,还可以欣赏景物、游玩。
中国的寺庙很多以宅院的形式存在,就因“舍宅为寺”,“皆在升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庭院与庙宇联结在一起,推动了二者的发展。
(1)南北朝的寒山寺原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南北朝,位于苏州正西,处于古运河畔,枫桥与江村桥之间。
(2)北魏的永宁寺(3)塔是南北朝时代的新杰作,它是根据佛教浮雕的概念,用我国固有建筑楼阁的方法来建造一种建筑物。
二、园林特色1、园林的发展(1)逐渐由秦汉时期的官苑为主型向自然水山水园林为主型转变。
(2)大力兴建都城(邱城、洛阳、建康),建设上林苑、华林苑,开发玄武湖。
皇家园林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造园不再追求高大、规模雄伟,而在"穷极技巧"上下功夫,使楼阁为景所设,苑圃精巧雅2致,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4)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表现自然,开始注意了迂回曲折、高低错落。
(5)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其所涵蕴的隐逸情调、表现的山居和田园风光,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6)人们苦于战乱,只好人心向佛,以修来世,促进了佛寺园林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大以"建寺为荣,舍宅为寺"的现象。
佛寺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
(7)江南园林自称体系,风格独特,追求雅兴。
(8)"园林"一词已出现于当时的诗文中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是沿着这个脉络进人隋唐的全盛期。
2、园林创新:在造园中出现了游墙、曲水流觞、塔、构洞穿行、阁桥、石图五彩、开创了山水画理、画种、画论六诀,并被借鉴到造园之中。
出现了桐凤、注水浴。
前所未有。
中国园林的全盛期-隋、唐时期的园林我国园林进入全盛时期,写意山水园兴盛,私家园林开始发展。
一. 经典园林1、隋朝经典园林(1)西苑又称会通苑,是人工开凿的山水园,园中的筑山、理水、植物、建筑的工程量及其浩大。
总体来说,以人造渠、海、池、湖,摹拟天然河湖水景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而这个水系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植物品种极多,配置得当,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时期的到来。
(2)大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
2、唐朝长安城(1)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大城市。
全城布局严整美观,由宫城、皇城、外郭三部分组成(2)太极宫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端,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有山有四池联环,有亭、台、楼、阁之胜。
水池穿插宫廷之间,显得庄严而活泼。
(3)大明宫位于宫城东北隅龙首山上。
宫内宫殿楼阁甚多。
东北有蓬莱池,一名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池。
(4)兴庆宫位于宫城东南。
宫内有多组院落,南部有明光楼、龙池。
3、华清宫也称华清池或温泉池,宫廷成梯。
宫廷布局较为方整,坐南朝北,两重城墙,设四门。
(1)九龙汤又名莲花池,是皇帝的御用汤池(2)贵妃汤又名海棠汤,使杨贵妃的专用汤池,用料石砌成,形似盛开的海棠花。
(3)苑林区为东绣岭河西绣岭北坡的山岳风景区,建筑物结合不同的地貌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景点和小景区。
(4)朝元阁是苑林区的主体建筑物,从这里修筑御道可循山而下直抵宫廷的昭阳门。
山顶上凉爽辽阔,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秦川沃野清新可见,一览无遗。
(5)九成宫原名仁寿宫。
这里山峦叠翠,树木茂盛,景点色优美,凉爽宜人,是由优越的避暑胜地。
4、禁苑由东向北向西延伸,占有广大土地,未建大型宫殿群,而以建亭、阁、桥为主,兼开辟一些果园水池,以观景和实惠为主要目的。
名池(1)鱼藻池(2)洁绿池该处地形高而宽敞,楼阁三层,轩栏相连。
凿池引水为洁绿池,便在白杨槐柳,树荫相接蔽日,夏日也不觉暑热。
(3)九曲池位于鱼藻池之东,旁建有九曲宫与鱼藻宫相对,宫中有殿舍。
名宫、名亭、名园、名桥5、曲江6、神都苑7、私家园林:安乐公主西庄;太平公主南庄;长宁公主东庄;王维的辋川别业;履道坊宅园。
二. 园林特色1、园林的发展(1)皇家园林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长安、洛阳,两京以外的地方也有建置。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显示了"万国衣冠拜冕硫"的诀映大国的气概。
并且使园林向精神享受型方向发展,极为注意雅致。
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还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
山水林泉的内容增加了,苑园、离宫别馆的数量增多了,园林文韵提高了。
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给与人的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
(2)私家园林的发展隋唐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升华。
唐代已涌现出一批文人造园家,把儒、道、释的哲理融汇于他们的造园思想中,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
文人园林不仅是以"中隐"为代表的隐逸思想的物化,它所具有的清新淡雅的格调和较多的意境蕴含,也在一部分私家园林创作中注人新鲜血液。
唐代,艺术水平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3)寺观园林的发展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也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郊野寺观的园林(包括独立建置的小园、庭园绿化和外围的园林化环境),把寺观本身由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兼有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郊野的生态环境。
(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干文林记载隋唐时期,园林发展已从帝王显贵向平民发展,出现了游春踏青、结友露饮、赏花泛舟、官民共赏的景象。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
公共园林、城市绿化配合宫廷、邱宅、寺观的园林。
(5)园林造景的四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筑山:"假山"一词开始用于园林筑山的称谓,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但以土山居多。
理水:园林的理水,除了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外,更注意于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
植物: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众多的观赏树木和花卉可在造园中以供选择。
建筑:唐代的园林建筑从极华丽的殿堂楼阁到极朴素的茅舍草堂,它们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而又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