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之寓言故事七知识交流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与练习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与练习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可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就能轻松应对这一难题。
一、文言文阅读技巧1、多读多背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同时,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如《论语》《孟子》中的片段,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式。
2、掌握字词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要重点学习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如“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走”“亡”“顾”等实词的多种含义。
可以通过制作字词卡片,随时进行复习和记忆。
3、理解语法文言文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
了解这些语法规则,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何陋之有”就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4、结合注释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
注释通常会解释一些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5、了解背景很多文言文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6、逐句翻译在初步阅读时,可以尝试逐句翻译文言文。
这样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每个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二、文言文阅读练习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对于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小故事入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相对浅显易懂。
2、练习题目类型(1)字词解释:给出文中的某个字词,要求解释其含义。
例如:“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中的“陷”是什么意思?(2)句子翻译:将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内容理解: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主旨的理解。
像:“《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化常识:涉及古代的称谓、官职、历法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被称为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文言文部分)知识积累及阅读巩固

寓言四则一、文学文化知识积累1.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杞人忧天这则成语多用来形容不必要的、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二.通假字1.身亡所寄“亡”通“无”,没有2.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消除三、一词多义于:(1)闻之于宋君:被(2)令人问之于丁氏向(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若:(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如(2)若屈伸呼吸:你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天积气耳2.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五、阅读理解巩固(一)穿井得一人(9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到,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⑶有闻.而传之者(听说)(4) 闻.之于宋君(使……听说)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到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9.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二)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1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1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5、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6、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
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
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7、《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2一、文学常识积累: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卖炭翁》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五首(其三)》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二、成语积累:1、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无精打彩(采) 留光溢彩(流) 精兵简正(政) 困或不解(惑)服荆请罪(负) 初出矛庐(茅) 湛测路线(勘) 理志气状(壮)神彩奕奕(采) 浓装淡抹(妆) 汗流夹背(浃) 顾名思意(义)2、“多”的成语: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3、表示“天气晴朗”的词语: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关于小升初必备语文知识点3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小升初分班考试常考文言文

文言文寓言故事1、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葡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巩因,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答复不出来了。
【寓意】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不能自圆其说。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2、人买履[原文]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与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少他答复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3、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那么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r他儿子起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菱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选项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22寓言四则【考点精讲版】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 译 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 文 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传播开来
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指居住在国 都中的人。 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讲述。
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无闻也。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 译 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 文 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 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 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文体知识
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 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 辟简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多用借喻、拟人、夸 张等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 的故事中形象地体现出来。
三答与三问构成鲜明对比,极力地讽刺了像赫耳墨斯这类爱慕虚荣、 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却不被人重视的人。
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了你怎样的教训和启示。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往往远不如别人。只有 虚心踏实,才能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做人不能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不要高估 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要脚踏实地,做好 自己。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成功后得意忘形而乐极生悲的人。
课内古诗文07:《寓言四则》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七讲寓言四则一、考点重点实词二、知识点讲《穿井得一人》(一)概述《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
这则故事精简地揭示了信息传播中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失真现象。
丁氏原本只是说挖井后节省了人力,但传言却逐渐变形,最终变成了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种误传不仅曲解了丁氏的原意,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全文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保持警惕,避免轻信谣言,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避免因表述不清而引起误解。
(二)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三)注释穿:挖穿、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于:在。
《杞人忧天》(一)概述《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
这则故事通过杞人忧天的寓言,表达了对于无谓忧虑的批评,提醒人们应该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要过分担忧和恐慌。
同时,该故事也展现出友情的力量,朋友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能够让人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二)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身容,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七年级语文《寓言三则》学习要点

《寓言三则》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
2、了解成语和寓言的联系。
3、理解三则寓言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获得教益。
4、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寓意,并背诵课文。
作者介绍:《南辕北辙》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三十三篇。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的。
《阿豺折箭》选自《魏书·吐谷浑传》,《魏书》是纪传体史书。
有关资料:寓言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它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没有生命的东西。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基础知识:1、给下列红字注音。
2、辨析下列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
太行:即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北面:面向北方。
用:费用,钱财。
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过了。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跛:瘸腿。
俄而:不久,一会儿。
汝曹:你们。
曹,辈。
戮力:合力,协力。
社稷: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课文学习:1、归纳寓言《南辕北辙》的寓意。
分析:寓言讽刺那些“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人。
告诫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切不可像故事中主人公那样背道而驰。
2、归纳寓言《塞翁失马》的寓意。
分析:这则寓言比喻虽然暂时吃亏,却因此得到了好处。
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它教育人们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坏事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进行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之寓言故事七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专项训练寓言故事七现代文鲁迅与萧红①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
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②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
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来流浪生活给打击得已经有点冰冷了。
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③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
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④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
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
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
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⑤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
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⑥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都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⑦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
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
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分)举目无亲: 一见如故: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7分)(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萧红,“心里的冰块融化了”是因为。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
“汗珠”喻指。
(3)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荆棘满地”是暗指。
,这“牢笼”又是指。
这句话的意思是3.你认为文章赞颂的是( )。
(2分)①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②萧红才华出众③鲁迅与萧红的友谊3.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分)疑邻窃斧人有亡(丢掉,丢失)斧者,意(怀疑,猜想)其邻人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神情脸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
俄而(不久)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另一天),复(再,又)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
——《吕氏春秋》“颜色”的古义和今义颜色”一词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在现代汉语中,“颜色”的意思是“色彩”,而在文言文中,“颜色”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组。
“颜”指的是“面容,脸上”,“色”指的是“神色”,“颜色”的意思是”险上的神色“。
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
意为“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
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语居多,很多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语,在古汉语中,都是由两个单音节词语构成的词组,如“妻子”,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疑邻窃斧()(2)掘其沟而得其斧()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2)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而应该。
世无良猫某(某个人;有一个人)恶鼠,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
破,倾尽)求良猫。
厌(满足)以腥膏(鱼和肥肉),眠以毡廭jì(毡子和毯子)。
猫既饱且安,率(大都)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更加)暴。
某怒,遂不复蓄(养)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耳食录》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世无良猫()(2)某恶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3)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3.文中的猫为什么不再捕鼠了呢?4.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人有卖骏马者人有卖骏马者,比(接连地)三且立于市,人莫(没有谁)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且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通“环”,环绕)而视之,去(离开)而顾(回头看)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
贾,通“价”这里指报酬。
之,的)。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且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话说“伯乐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叫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据说他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分辨马的优劣,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现在,“伯乐”借指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臣有骏马,欲卖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伯乐“”这一行为使得“马价十倍”,这是因为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齐人好猎齐人有好猎者,旷目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
旷日,荒废时日。
旷:荒废,耽误)而不得兽。
入则愧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相互认识的朋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得到,捕到)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没有办法。
本文指没钱买狗)于是还疾耕(努力耕田),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非独猎也,百事(许多事情)也尽然。
“得”在古汉语中的常见义项1.能够。
如“吾不得而见之也”,意思是:“我不能够再见到它啦。
”2.得到。
“得到”这一义项,在古文中可以引申为“找到、看到、抓到、捕到……”,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解释。
示例:“旷日持久而不得兽”,意思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没有捕到野兽”,“得”解释为“捕到”;“得其船”意思是“找到他的船”,“得”解释为“找到”;“便得一山”意思是“便看到一座山”,“得”解释为“看到”;“或得日或否”意思是“有的照到太阳,有的没有”,“得”解释为“照到”。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1)入则愧对其家室()(2)欲得良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3)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答案】1.略2.(1)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了希望与憧憬鲁迅及家人对萧红视作家人,亲如一家(2)萧红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鲁迅先生对青年作家的热忱帮助(3)当时进步青年没有言论及人身自由,常常受到反动派的迫害束缚青年作家创作的恶劣环境鲁迅对青年作家无私关爱,悉心指导,为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指引方向3.①4.略【答案】疑邻窃斧1.(1)偷窃 (2)得到,找到2.(1)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2)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3.凭空猜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古文今译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没多久,他挖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另一天,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世无良猫1.(1)好的 (2)厌恶,讨厌2.(1)(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2)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不会养猫啊!3.这个人给猫吃饱睡好了,猫生活得太安逸,不需要以捕鼠为生了。
4.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的。
或: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古文今译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好猫。
用鱼内喂养,用毡子、毯子给猫睡。
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越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
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不会养猫啊!人有卖骏马者1.(1)想要 (2)离开2.(1)接连在集市上站了三天,没有人来问过。
(2)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3.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人们认为:伯乐善于识马,如果伯乐都“还而视之,去而顾之”,那说明这是一匹好马。
4.说明了权威的重要。
(或:有的人的确有真才实学,但不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古文今译有个卖好马的人,接连在集市上站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好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
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
”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天以后马价高了十倍。
齐人好猎1.(1)他的 (2)好的2.(1)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2)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3.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充足的准备。
古文今译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朋友乡里(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
他想得到一条好狗, 可是他家很穷,没钱用来买狗。
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妤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