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

常羊学射文言文翻译常羊学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了常羊向飞卫学习射箭的经历。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文言文翻译:常羊,是古代一位著名的射箭高手。
他听说飞卫的射箭技艺高超,便决心去向飞卫学习。
飞卫是当时公认的射箭大师,他的箭法精准无比,百发百中。
常羊来到飞卫的住处,恭敬地向飞卫请教射箭的技巧。
飞卫没有直接回答常羊的问题,而是让他先练习瞄准。
飞卫给了常羊一个葫芦,葫芦口非常小,只有一枚铜钱那么大。
飞卫告诉常羊,他必须将箭矢射入葫芦口中,才算是掌握了射箭的基本技巧。
常羊按照飞卫的指示,开始练习。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练习着。
他的眼睛始终盯着葫芦口,渐渐地,他能够准确地将箭矢射入葫芦口中。
但是,飞卫仍然没有教授他射箭的更高深的技巧。
有一天,常羊终于忍不住了,他问飞卫:“我已经能够将箭矢射入葫芦口中,为什么您还不教我更高级的射箭技巧呢?”飞卫回答说:“你虽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但是你还没有达到心无旁骛的境界。
射箭不仅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心态。
你必须在射箭时,心中只有箭和目标,没有任何杂念。
”常羊听从了飞卫的教诲,他开始修炼自己的内心。
他不再只是练习射箭,而是在练习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常羊终于达到了飞卫所说的心无旁骛的境界。
他的箭法更加精准,甚至在射箭时,他能够感受到箭矢在空中飞行的轨迹。
飞卫看到常羊的进步,终于开始教授他更高级的射箭技巧。
常羊在飞卫的指导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艺,最终成为了一位射箭大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的精进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技巧,更在于内心的修炼。
只有当内心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技艺的精髓。
寓言文言文及翻译初中

昔有蚁群,居荒野之中,繁衍生息,不问朝夕。
群中蚁王,智勇双全,率领蚁众,开拓疆土,渐成一方霸主。
然蚁王非止于富饶之地,心怀壮志,欲一统蚁界,传颂千古。
一日,蚁王召集众蚁,言:“吾等虽小,然志存高远。
欲一统蚁界,非一日之功。
今有五蚁,各有所长,愿与众蚁共商大计。
”众蚁闻言,纷纷议论,或喜或忧。
其中一蚁,名为勤者,言:“吾等虽小,然志存高远。
蚁王若能一统蚁界,吾等亦得荣光。
”蚁王闻言,微笑曰:“勤者之言,正合吾意。
然蚁界广袤,非一日可至。
吾欲先征服近邻,再图远略。
五蚁之中,各有奇才,愿各展所长。
”于是,蚁王将五蚁分为五队,分别负责征服邻近的蚁群。
勤者自告奋勇,愿为先锋,率众蚁前往。
勤者带领众蚁,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终于征服了邻近的蚁群。
蚁王闻讯,大喜,封勤者为先锋大将,赐予兵符。
蚁王继续率众蚁,征战四方,不断扩大疆域。
然蚁界之地大物博,蚁王深知,若要一统蚁界,非一日之功。
于是,蚁王广纳贤才,选拔能者,共商大计。
一年后,蚁王召见五蚁,言:“勤者,汝等已各展所长,蚁界之地,渐成规模。
然蚁界尚有强敌,吾欲先征服强敌,再图一统。
”五蚁齐声应诺,纷纷表示效忠。
蚁王遂命五蚁分头行事,各自率众蚁,征战强敌。
经过数年征战,蚁王率领的蚁群,终于征服了蚁界中的强敌,蚁界之地,尽归蚁王。
蚁王志得意满,欲设宴庆功。
然而,蚁王心中始终不忘一统蚁界之志。
宴席之上,蚁王言:“吾等虽小,然志存高远。
今蚁界之地,已归吾等。
然蚁界尚有未归之地,吾欲一统蚁界,传颂千古。
”众蚁闻言,纷纷跪拜,齐声高呼:“蚁王英明,一统蚁界,指日可待!”蚁王起身,挥剑指天,誓言:“吾等虽小,然志存高远。
必一统蚁界,传颂千古!”自此,蚁王率领蚁群,继续征战,终成一统蚁界之伟业。
蚁王之名,传遍蚁界,成为后世蚁群传颂的英雄。
翻译:从前有一群蚂蚁,居住在荒野之中,繁衍生息,不知昼夜。
这群蚂蚁的蚁王,聪明勇敢,领导着蚂蚁们,开拓领土,逐渐成为一方霸主。
但是蚁王并不满足于富饶之地,心怀壮志,想要统一整个蚂蚁界,流传千古。
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文言文翻译寓言故事

白兔见黑子,微微笑曰:“黑子君,汝之智慧,吾闻之久矣。
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
吾有一事相求,愿闻其详。
”黑子拱手答曰:“白兔兄,但有所命,敢不遵从?”白兔曰:“吾闻山中有一宝树,树上有果,食之可使人寿与天齐。
然此树非同小可,须得百兽之助,方能采得。
敢问黑子兄,可否助吾一臂之力?”黑子闻言,心中一动,遂答:“白兔兄,此乃善举,吾岂能坐视不顾?然吾虽识百兽,却不知其能否胜任此重任。
吾当遍访山中之兽,以探其意。
”于是,黑子遍走山间,询问诸兽。
有曰:“吾等皆愿助白兔兄,然宝树所在,山高路险,非吾等所能及。
”又有曰:“吾辈虽不能至,然可助黑子兄一臂之力,以为后盾。
”黑子一一记之,心中感激不尽。
终日奔波,不辞劳苦。
数日后,黑子集众兽于山巅,与白兔共议采果之策。
众兽齐声曰:“黑子兄,汝之辛劳,吾等心知肚明。
今吾等齐力,定能采得宝果,不负白兔兄所托。
”于是,众兽各展所长,黑子率领,攀爬陡峭的山壁,穿行于荆棘丛中。
历经千辛万苦,终至宝树之下。
宝树高耸,果实累累,香气四溢。
黑子与众兽齐心协力,攀爬宝树,采摘果实。
果熟落地,众兽争相拾取,欢声笑语,弥漫山谷。
白兔见状,感激涕零,对黑子等兽曰:“今日得果,乃众志成城之故。
吾心甚慰,愿与诸君共分此果,共享长生之福。
”黑子与众兽皆喜,曰:“白兔兄之德,吾等铭记在心。
长生之福,吾等虽不敢奢望,然愿与兄共勉,不负众望。
”自此,黑子与白兔结为好友,众兽亦亲如一家。
山中和睦,百兽共荣,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而那宝果之香,亦成为了山中永恒的传说。
译:古时,有一犬名黑子,居于深山之野。
黑子聪明异常,能识百草,辨百兽,乃群犬之杰也。
一日,黑子游于山涧,遇一白兔,兔眼如星,毛如雪,甚是可爱。
白兔见黑子,微微笑曰:“黑子君,汝之智慧,吾闻之久矣。
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
吾有一事相求,愿闻其详。
”黑子拱手答曰:“白兔兄,但有所命,敢不遵从?”白兔曰:“吾闻山中有一宝树,树上有果,食之可使人寿与天齐。
守株待兔文言文注释及解释翻译

守株待兔文言文注释及解释翻译
守株待兔是一则中国民间寓言故事,以下是它的文言文注释及解释翻译: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注释】
守株待兔:守候在株边等待兔子出现。
守:守卫;株:树干或树根;兔:兔子。
【解释】
守株待兔:等待兔子自己跑到眼前。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等待奇迹自己发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努力。
【翻译】
The Story of "Waiting by the Stump for the Rabbit"
【Annotation】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Waiting by the stump for the rabbit to come. 守(shǒu): to guard;株(zhū): trunk or root of a tree; 兔 (tù): rabbit.
【Explanation】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Waiting for the rabbit to come to you. This story tells people not to wait for miracles to happen on their own, but to take initiative and work hard.
【Translation】
The story of "Waiting by the Stump for the Rabbit."。
寓言文言文故事加翻译

昔有白猿,居深山之巅,聪慧异常,能通人性。
一日,白猿下山,偶遇一书童,衣衫褴褛,背负破书,行色匆匆。
白猿心中怜悯,遂化成人形,与书童交谈。
书童曰:“吾乃山野村夫之子,不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流落他乡。
幸得一书,内有奇术,愿求高人指点,以图生计。
”白猿闻言,心生怜悯,答曰:“吾虽非高人,然亦知书中有宝。
汝可随吾上山,吾助汝习得书中奇术,以图未来。
”书童闻言大喜,遂随白猿入山。
白猿将书童安置于洞府之中,每日授以读书写字之法,并教授书童山间草木之性,鸟兽之声。
书童聪慧过人,学习迅速,不数月,已能通书达理,识得山间万物。
一日,白猿问书童:“汝欲何为?吾已尽吾所能,汝当自决。
”书童沉思片刻,答曰:“吾虽得书中学问,然心系故土,欲回乡寻亲访友,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白猿点头,曰:“善。
然山间险阻,汝宜谨慎。
吾赠汝一物,可助汝平安返乡。
”言罢,白猿从怀中取出一物,形如玉佩,光彩照人。
白猿曰:“此物名为‘灵石’,能驱邪避凶,护汝周全。
汝持此物,必能平安。
”书童感激涕零,接过灵石,辞别白猿,踏上返乡之路。
途中,书童遭遇种种险阻,然每遇困境,灵石之光便映照前方,指引其前行。
数月后,书童终于回到故乡。
乡人见其归来,无不惊讶。
书童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众人听后,皆叹服白猿之德。
书童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然心中始终不忘白猿之恩。
一日,书童再次上山,欲报答白猿之德。
白猿已不在洞府,书童四处寻找,终于在山巅找到了白猿。
白猿对书童说:“吾非白猿,乃山神也。
昔日因汝孝心感动,故化身为猿,助汝成事。
今汝已成人,吾亦当回归本位。
汝可持吾所赠灵石,代为守护山川,福泽乡里。
”书童感激涕零,拜谢山神。
自此,书童成为山神之使者,守护山川,造福乡里。
翻译: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white monkey that lived on the top of a deep mountain, extremely intelligent and able to understand human nature.One day, the white monkey went down the mountain and met a bookkeeper, dressed in tattered clothes, carrying a broken book, walking in a hurry. The white monkey felt pity for him and transformed into a human form to talk to the bookkeeper.The bookkeeper said, "I am the son of a villager in the mountains, and unfortunately, my family fell into ruins. My parents passed away, and I am alone, wandering in a foreign land. I am lucky to have a book, which contains magical techniques. I wish to seek the guidance of a wise person to make a living."The white monkey, upon hearing this, felt pity for him and replied, "Although I am not a wise person, I also know that the book contains treasures. You can follow me up the mountain。
寓言小故事文言文与翻译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欢迎阅读。
1、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非常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 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7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 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 ”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 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酒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能给它添 上脚呢?”于是,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6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 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 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 柄。
9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7、揠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5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 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 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 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3
5、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 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 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 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 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 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 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酒。
10智子疑邻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 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 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是 聪明的,却怀疑偷盗的是邻居的老人。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 们)是害怕狐狸。
6、掩耳盗铃
4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 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 也!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 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 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 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 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契(j u q其舟,曰:是吾(wu)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
舟已行矣(yl,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
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 了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 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 糊涂了吗?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 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 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8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 子》
2、自相矛盾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 它。 ”又夸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 “拿你 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 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 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 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 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 于卖珍珠。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 “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2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 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 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 “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 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 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