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诗歌
先秦最有名的十大诗词

先秦最有名的十大诗词
先秦时代,诗歌以民间歌谣和士人诗歌为主,其中一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以下是先秦最有名的十大诗词:
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其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等诗句广为人知。
2.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其中最有名的是屈原的《离骚》。
3. 《九歌》:《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诗歌,包括十一首歌曲,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4. 《九章》:《九章》也是屈原的作品,包括九首诗歌,是《楚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易经》:《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卜筮之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
6. 《尚书》:《尚书》收录了古代的各种文书、信札、讲话等,其中有些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7. 《左传》:《左传》是《春秋》的注释和阐述,其中收录了一些古代的诗歌和谚语。
8. 《国语》:《国语》是一部各国史书的汇编,其中收录了一些古代的诗歌和民谣。
9.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些章节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10.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有些章节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这些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诗歌、戏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语文小报第一单元素材

六年级上册语文小报第一单元素材一、概述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一单元的素材是关于古代诗歌的。
这些素材包括了先秦诗歌、汉魏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部分。
通过学习这些素材,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二、先秦诗歌先秦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起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诗经》中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风、雅、颂三大类型为主,内容涵盖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婚姻、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先秦诗歌,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三、汉魏六朝诗歌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代表作品有《木兰诗》、《蜀道难》等。
这些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四、唐诗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代表作品有《关山月》、《登鹳雀楼》等。
唐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深刻、含蓄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
学生通过学习唐诗,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以及了解唐代社会、文化、人文等方面的特点。
五、宋词宋代是我国古代词曲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声声慢》、《青玉案·元夕》等。
宋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尤其是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上更具个性和深度。
通过学习宋词,学生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词曲的婉约、精致之美,以及了解宋代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六、个人观点我认为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语文小报第一单元的素材,学生可以打开中华文化的大门,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这些素材丰富多彩,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各个时期和流派,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于诗经的诗歌

关于诗经的诗歌1、《卫风硕人》先秦·佚名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2、《关雎》先秦·无名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蒹葭》先秦·无名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5、《氓》先秦·佚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6、《采薇》先秦·佚名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先秦诗歌解析

先秦诗歌解析
先秦诗歌是指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主要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
这些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具有丰富的内容、完备的韵律、精巧的构思,为中国诗歌开了一个水平极高的头。
先秦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极富诗意。
其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手法。
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一十一首。
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兼用杂言,隔句用韵,但不拘泥,富于变化。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三种手法。
《楚辞》则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的新声变曲和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表达方式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的《离骚》,它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总之,先秦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精巧的构思、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手法都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的著名古代诗歌

先秦的著名古代诗歌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先秦的著名古代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先秦的著名古代诗歌11蒹葭佚名〔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先秦的著名古代诗歌21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诗歌的发展史
中国诗歌起源于古代的歌谣和祭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
下面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概述:
1. 先秦诗歌:先秦时期(公元前1046年-221年),诗歌主要表现为歌颂帝王、神话传说、战争等,代表作品有《诗经》。
2. 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诗歌开始转向民间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疾苦,代表作品有《陶渊明集》、《乐府诗集》等。
3. 唐诗:唐代(618-907年)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诗以自然美、人文情感为主题,代表作品有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
4. 宋词:宋代(960-1279年)是中国诗歌的又一个高峰,宋词以清新、婉约为特色,代表作品有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
5. 元曲: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戏曲的鼎盛时期,元曲以抒情、讽刺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汉宫秋》、白朴的《西厢记》等。
6. 明清诗歌:明清时期(1368-1911年),诗歌风格多样,以明朝的文人为代表,以清朝的四大才子为代表。
明代有唐寅、杨慎等人,清代有纳兰性德、李渔等人。
7. 现代诗歌: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诗歌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和文艺革命,现代诗歌不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代表作品有贺知章、胡适、徐志摩、艾青等人。
总之,中国诗歌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诗歌

采薇歌作者:伯夷年代:先秦体裁:类别: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硕鼠作者:国风年代:先秦体裁:类别: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易水歌作者:荆轲年代:先秦体裁: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九辩作者:宋玉年代:先秦体裁:楚辞类别: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徠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柰何!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原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轼。
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俇攘。
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
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
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
七到九年级所有古诗四十首

七到九年级所有古诗四十首古诗四十首是七至九年级的学校课程中必备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抒情手法、民族性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而闻名于世。
下面介绍出古诗四十首:一、《诗经》1. 《仓央嘉措》2. 《桃李春风》3. 《大雅·嗟夙》4. 《宋·秦观》5. 《九辩》6. 《苏武牧羊》7. 《孔雀东南飞》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先秦诗歌》1. 《屈原·湘夫人》2. 《楚辞·招魂》3. 《楚辞·寒食》4. 《楚辞·国殇》5. 《齐桓公·游侠》6. 《国风·大叶》7. 《国风·采薇》8. 《国风·南有嘉鱼》三、《七贤诗歌选》1. 《李颀·送元二使安西》2. 《屈原·桃夭》3. 《陆机·竹枝词》4. 《佚名·过零丁洋》5. 《屈原·九歌》6. 《项羽·离骚》7. 《张陵·蜀道难》8. 《陈胜·观沧海》四、《文学家集》1. 《汉乐府·鹧鸪天》2. 《陆游·新月》3. 《王勃·滕王阁序》4. 《陆游·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 《刘禹锡·登金陵凤凰台》6. 《苏轼·水调歌头》7. 《苏轼·赤壁怀古》8.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五、《宋词家》1. 《辛弃疾·西江月》2. 《晏几道·乌夜啼》3.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4. 《李清照·一剪梅》5. 《辛弃疾·卜算子·莺啼序》6. 《晏殊·蝶恋花》7. 《柳永·雨霖铃》8. 《秦观·芙蓉楼送辛渐》六、《元曲文人》1. 《施耐庵·窦娥冤》2. 《白居易·钗头凤》3. 《唐寅·夜书所见》4. 《祝禹川·阮郎归》5. 《韩绅·采桑子》6. 《杜牧·摸鱼》7. 《王冕·满江红》8. 《高骈·夜归鹊桥南》七、《明清文人》1. 《袁枚·彩云追月》2. 《辛弃疾·临江仙·柳梢青》3. 《李清照·点绛唇》4. 《张炎·山行》5. 《王湾·杨柳枝》6. 《王维·春夜洛城闻笛》7. 《纳兰性德·浣溪沙》8. 《王昌龄·清平乐·七夕詞》八、《新乐府》1. 《秦观·鹊桥仙》2. 《纳兰性德·水调歌头》3. 《郑思肖·渔家傲》4. 《柳宗元·解连环》5. 《林逋·古从军行》6. 《张养浩《菩萨蛮》7. 《李清照·谒金门》8. 《苏轼·江城子》九、《现代》1. 《岳飞·满江红》2. 《冰心·常记溪亭日暮》3. 《罗隐·山行》4. 《刘过·行行重行行》5. 《顾城·古朗月行》6. 《毛泽东·春晓》7. 《芮轩以·梁祝》8. 《沈彤·望岳》以上就是七至九年级学校课程中所学习的古诗四十首,都是经典作品,学会了将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古典文学,大幅度提高文学思想、审美感受,同时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全新的认知,也能让学生更加完善的融入自然、社会和人文之中,增强议论文章的文字力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人格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本章学习,着重掌握:关于《诗经》的成书、分类、应用和传授等情况, 《诗经》中风、雅、颂三大类诗歌的基本内容,《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赋、比、 兴的写作手法以及《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
教 学 要 求
学 习 方 法
1、了解《诗经》的成书、分类、应用和传授。 2、掌握《诗经·国风》的思想内容:反映农奴生活的诗歌,反映兵役和徭役痛苦的诗 歌,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歌,嘲讽统治者荒淫生活的诗歌,反映劳动和爱国感情的诗歌。 3、掌握《诗经》中二《雅》和三《颂》的思想内容:赞美神权、王权、贵族的诗歌、民 族史诗、政治讽喻诗、贵族生活诗。 4、掌握《诗经》的艺术成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朴素简洁 的语言;重章叠句的章法;主要是四言句的体裁。 5、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阅读《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第二章《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熟练掌握全部内 容。 2、阅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先秦部分·诗歌”中所选的《诗经》二十 五篇,重点掌握:《国风》中的《关雎》、《卷耳》、《氓》、《伯兮》、《黍离》、《伐 檀》、《硕鼠》、《蒹葭》、《无衣》、《东山》;《小雅》中的《采薇》。
4
文 本 材 料
第三节 雅、颂 一、《雅》诗中的民族史诗 “雅”是一类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名称。“雅”乐有两个特征:一是地区的确定 性,一是音乐的正统性。“雅”的原产地在西周王室的所在地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一 带。《雅》分大、小,有两个可能。一是大、小《雅》之分可能根据“雅”乐歌曲的长、 短。《大雅》中的诗一般较长,《小雅》中的诗一般较短。二是大、小《雅》之分可能基 于乐辞的来源。《小雅》收有不少民间诗,这些诗大概从民间采集上来的镐京“土风”, 故归之于《小雅》。《大雅》收的都是文人诗,是朝廷士大夫写作的“献诗”,乐曲由王 室乐官谱写,是写纯粹的“朝廷之音”,故归之于《大雅》。 推翻殷商王朝的姬姓周人本是渭水流域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有关它发祥的古史传 闻,远古以来,一直在民间口耳相传。西周初年,周王朝史官根据古史传闻,加工编写了 三篇专记先祖史迹的诗――《生民》、《公刘》、《緜》。 《生民》是献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颂歌。全诗八章。第一、二章写姜嫄踩 了上帝的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第三章写后稷出生后逢凶化吉,经受各种危难。第 四章写后稷天姿聪颖,仅仅是幼儿便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第五章写后稷长大后精通稼 穑,使谷物丰茂,并迁居有邰(今陕西武功地区),成家立业。第六、七章写后稷教子孙 耕种百谷、祭祀鬼神并祈求丰年。第八章写上帝享祀,后稷开创的祭祀使后代得到福佑。 《生民》是一部浸透着神话的传奇,也是一段神话包裏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姜嫄履迹 怀孕、无夫生子的奇迹,隐含着母系氏族社会婚姻杂交、原始野合、知其母不知其父以及 图腾崇拜的史实。它所记载的后稷初生即履险不惊、大难不死的神异,隐含着原始氏族使 用巫术考验儿童的史实。它所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稷是一个天生的“庄稼汉”的形象,符合 考古发现的周氏族本是农业氏族。后稷其实就是周氏族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时,率领 族人定居有邰,经营农业的最初几代男性的化身。 “后稷”之后数百年,周氏族举族迁徙,从有邰迁往豳地(今陕西栒邑、彬县一 带)。这次迁徙为周氏族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事关重大,福泽深远。而领导周人 完成为这次迁徙壮举的领袖史称公刘。《公刘》一诗描写的就是这次迁徙,赞颂的就是这 位领袖。《公刘》言人事而不言鬼神,史迹比《生民》清楚,从中可以看出,公刘时代的 周民族已经演进为一个农业军事部落。这个部落的酋长由族人推举,族人皆兵,按军事组 织从事生产,生产技术已有一定水平,既能分清土地的燥湿、丈量土地的方圆、摸清水流 的分布,又能利用太阳测定方向等等,文明程度和社会形态均高于后稷时代。 公刘之后数百年,周氏族又一次举族迁徙,从豳地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并在 周原建立了家天下的周王国。领导迁徙和建国的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緜》称 颂的正是古公亶父的功业。《緜》共九章。前四章描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找到了土肥水美 的周原,指挥族人兴修农田,种植庄稼。中间三章描述古公亶父在周原大兴土木,建造宫 室。第八章描述古公亶父修好邻邦,虞、芮归顺;文王出世,后继有人。满朝文武,各司 其职。 《緜》显示,古公亶父时的周氏族已由农业军事部落进化为周王国。“乃召司空,乃 召司徒”,官制有了。“乃立应门,应门将将”,宫廷有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专门的军队有了。“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后稷的妻子《生民》不提,公刘的妻子 《公刘》不提,古公亶父的妻子却被载入诗歌,可见她的身份和地位已不同凡响。“文王 蹶蹶生”――文王出生,特书一笔,则王位世袭的消息也显而易见了。古公亶父是周朝王 业的奠基人。 《生民》、《公刘》、《緜》可以看作周氏族早期发展的“三部曲”――由父系农业 氏族到农业军事部落再到周王国的“三部曲”。史诗作者有这种合乎社会形态发展逻辑的 “史”的认识,所以他们能较为忠实地客观记录古史传闻。
3
文 本 材 料
第二节 国 风 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 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主要是 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 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诗经》中《豳风·七月》、《魏风·硕鼠》、 《魏风·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 《豳风·七月》,共八章十八句,三百八十三字,是《国风》中篇幅最长的诗。这篇 诗专写农奴的劳动生活,又是《国风》中描写农奴和农田农事最详尽、最切实的诗歌。综 观全诗,《七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纺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 们的杂务劳动。第五章为两部分的过渡。《七月》以劳动贯穿全诗,从衣、食、住三个方 面将农奴与农奴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 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地描绘了三千年前的 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 《魏风·硕鼠》反映了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指斥与抗议,同时也表现了农奴追求出路 的愿望。全诗以“硕鼠”即大老鼠比喻剥削者,以硕鼠的的自私贪婪比喻剥削者的贪得无 厌,以“逝将去汝”比喻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憎恨以及摆脱剥削的希望,用“乐土”、 “乐国”、“乐郊”表达出对安居乐业、没有剥削生活的向往。全诗比喻形象,语调愤激 慷慨。 《魏风·伐檀》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控诉。全诗三章,三章诗意 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相同。每章头三句,先写砍伐檀树的艰苦劳动场面;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劳而无获与对 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最后二句用反语揭露统治者尸位素餐的剥削本质。全诗质朴明快, 冷嘲热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反映兵役、徭役痛苦的诗歌 西周初年,内叛严重,国势不定;西周后期,多次发生外患;春秋时,诸侯争霸,时 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芜,骨肉分离。 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的情绪。 《豳风·东山》抒写了一位士卒战后还乡的哀思。全诗共四章。首章写冒雨赶路,归 家心切;二章写想象中的家园,反映兵役造成家园的荒败;三章述想象中的妻子,写兵役 造成家庭离散;四章回忆当年新婚美景,表现渴望夫妻团团,重新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愿 望。 《卫风·伯兮》反映了因战争而离别的夫妻相思。全诗共四章,与《诗经》常用的重 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不同,《伯兮》每章各有侧重,四章从四个角度,层层递 进,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了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可以说写出了思妇思念丈夫的 一个情感发展过程。 《齐风·东方未明》是一首反映官府拉夫逼差以及征夫对繁重官差的强烈不满。全诗 共三章。一、二章通过摸黑中“颠倒衣裳”的描写,反映出官府召令的紧急;三章直抒胸 臆,表达了不能过上安宁正常生活的怨愤之情。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的语言、章法和 《诗经》的用韵
1
文 本 材 料
第一节 关于《诗经》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 辞,不包括在内。《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 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 40 篇。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 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 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 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 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 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 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 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又,公元前 544 年, 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 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 《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 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 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关于采诗 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 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又,《汉书·艺文志》 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 其言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关于献诗,据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也载:“古之王者, 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 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 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而来的。“采诗”是《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 主要是《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