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 第一章导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导论
§1.1 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3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4 国际贸易的地位与作用
§1.1 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
1.1.1 国际贸易历史发展特征及其一般规律性
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原 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商 品交换。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进入了奴隶社会,部 分产品作为商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产生了国际商品交换的 萌芽。到了封建社会,这种商品交换有所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 地位,因此,国家间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 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实际意义的国 际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 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 易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2.5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Goods Trade)和服务贸易(Service Trade)。国际贸易中的货物 种类繁多,为便于统计,联合国统计处起草了1950年版的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并于1960年和 197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
上一页 返回
§1.2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2.1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 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 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一些岛屿国家,如英国、日 本等国也常用"海外贸易"来表述它们的对外贸易活动。从国 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 (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国际贸易活动是由 各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构成的。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服务贸易; 狭义的对外贸易则只包含货物贸易。

国际贸易概论笔记汇总

国际贸易概论笔记汇总

国际贸易概论笔记汇总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国际贸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的交换活动。

这种交换活动,从一个国家(地区)的角度看,称为该国(地区)的对外贸易;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了国际贸易,也称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的两层范畴:狭义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有形商品(货物商品)的交换,即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广义的国际贸易既包括有形商品交换,也包括无形商品及各类服务如金融、旅游、运输等的交换。

这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用以交换的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出现和扩大。

政治条件:国家实体的出现。

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人类社会只有到了奴隶社会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因为国际贸易研究的是商品、服务在不同关税区之间的交换活动,所以与这种交换活动相关的内容都可成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二)国际贸易理论(三)国际贸易的政策与措施(四)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涉及到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五)国际贸易的协调机制(六)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与手段三、国际贸易课程的研究方法(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目的:(一)科学探索:理解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础等问题,以满足我们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望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有些可以直接表现出来,有些需要借助理论分析及抽象推理去观察、认识贸易的基础和模式。

(二)认识现实经济活动:掌握一种开放经济之分析方法与框架,借以观察、理解、判断我们所处时代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提出或设计增加我们民族、企业以及我们自己在内的大众福利的贸易战略与政策。

(三)职业准备:为我们从事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为就业创造条件。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e’ P* = 1
D 需求
S 供给
进口
e’’ D 需求
0 100
200 大米数量(Q) 0
100
(a)
(b)
200 大米数量 (Q)
1.3 本书的编排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2—6 章)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政策(7—10章)
第三部分:当今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些 重要问题 (11—13章)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1.1.3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不同开放程度下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1973-1989)
单位:%
组 别 开放程度
I
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平均出口增长 率
8.5
年 平 均 GDP 增 长 率
5.1
II
中等或高关税,
7.8
4.6
低非关税壁垒
III
中等或高关税,
高非关税壁垒
3.5-3.7
3.6-4.4
1.2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例子:中美两国四种产品
表2.9 中美两国四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与相对单位成本
产品 大米
单位劳动投入
中国( Lj )
10
美国(
*)
Lj
10
相对劳动生
产率
a
* L
/
Lj
1.0
小麦
10
5
0.5
棉布
20
4
0.2
钢铁
20
2
0.1
概括一下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比较优势和贸 易模式确定原则:
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 于相对工资,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 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反之, 该国不具有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不 生产这种产品而从另一国进口。

国际贸易概论

国际贸易概论
国际贸易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0d58b4b8 最强兵王 /read/11/11237/
第一章 国际贸易导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与作用
第三节 国际贸易分类与常用概念
第一节 国际贸易概念与特点
一、国际贸易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 国(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是 各国(地区)经济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 式。
二、国际贸易的特点
(一)与国内贸易的相同点 (二)与国内贸易的不同点 1、更大困难性 2、更多复杂性 3、更大风险性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 与作用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提供了可供交换的剩余商品;二是政治条 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它使得商品在 各自为政的国家实体之间进行交换。
(六)依照货物运送方式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 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 (1) 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是指采 用汽车、火车和管道等陆路运输方式进行的贸易。 (2)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是指利用 各种船舶通过海洋运输商品进行的贸易。 (3)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是指利用 飞机运送商品进行的贸易。 (4)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是指采用 邮政包裹的方式寄送货物进行的贸易。
(四)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 (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 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 又称“进出口交换比价”,简称“交换比 价”。通常用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五)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简称外贸依存度,也称 外贸系数,它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 期内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 (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 的比重。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五)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对外贸易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分工尚未开始,阶级和国家还没有形成,所以不存在对外贸易。
原始社会末期,三次社会分工完成,剩余产品出现,随着国家的逐步形成,商品交换超出疆域界限,产生了对外贸易。“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对外贸易开始萌芽。“最初的交换是发生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发生在氏族与氏族、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界地带”。
***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举例说明:
假定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是14000亿美元,2001年为
30000亿美元,设1991年的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的价格
指数为160,试比较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与
1991年的国际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量的变化情况。
2001年的国际贸易额30000 = 2.14倍
***无形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服务贸易(Trade of Services)包括四种方式:
(1)过境交付,即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

国际贸易第1章 国际贸易概论

国际贸易第1章 国际贸易概论
(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第8页) 自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15世纪初 世纪初——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 世纪中叶, 世纪初 中, 世纪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 20世纪后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 世纪后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H Model; 20世纪后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H-O Model; 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保罗.萨缪尔森建立的特殊要素贸易模型; 保罗.萨缪尔森建立的特殊要素贸易模型; 巴格瓦蒂提出的“巴格瓦蒂效应” 巴格瓦蒂提出的“巴格瓦蒂效应”; 保罗. 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 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雷蒙.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 雷蒙.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等。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性质来看, 从研究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 论可以分为: 论可以分为: 实证的(Positive)理论 实证的(Positive)理论 规范的(Normative)理论 理论。 规范的(Normative)理论。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 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分析各种贸易行为和 政策的前因后果而不去评论其好坏 对错。实证分析是一种技术分析。 对错。实证分析是一种技术分析。 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主要是对实证分析的结 果作出诊断和评论。这种诊断、 果作出诊断和评论。这种诊断、评 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认识 和价值观。 和价值观。
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 国际贸易 ( 对外贸易 ) 属于历史 范畴, 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发展起来的。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 备以下两条件: 备以下两条件: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 (2)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

《新编国际贸易教程》课件第1章导论

《新编国际贸易教程》课件第1章导论
指采用航空运货的方式进行的国际贸易,运输工具主要 是飞机。
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order)
指采用邮政包裹寄送方式进行的国际贸易。
第1章 导论
(四)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分类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商品生产国厂商与商品消费国厂商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 行的商品买卖。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第1章 导论
(三)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 额。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的一个重要 指标。
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或出超; 反之,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 超。通常出超以正数表示,入超以负数表示,入超一般 在统计报表中用红字标出,所以,我们也将其称为贸易 赤字。如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则称为贸易平衡。
第1章 导论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世界各国之间 商品、劳务等交换活动的总称。
它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世界各国在经 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国际贸易由世界各国(地区)的 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
指可以看得见的有形实物商品的进出口。
无形商品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
指无形的劳务或其他非实物商品的进出口。 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主要区别在于有形贸易要经海关有
通关,故其金额显示在一国的海关统计上;而无形贸易 则不经过海关办理手续,其金额不反映在海关统计上, 但显示在一国国际收支表上。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槪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岀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髙,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左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
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有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 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
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贸易商品:奴隶和奢侈品(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黎巴嫩) 、 埃及 、 希腊及罗马。 中心在地中海的东部和黑海地区。 我国奴隶社会的贸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4.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额总体上保持上升趋 势。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3)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发生变化。 (4)国际贸易格局集团化发展。
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主要商品:呢绒、酒类、丝绸、香料、珠宝。
主要地区:地中海东部、阿拉伯、地中海、北海、波罗地 海和黑海沿岸。
我国的“丝绸之路”
3.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城市手工业发展,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贩 卖非洲黑奴为主要贸易内容。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基础。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使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 而且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也有创新发展。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垄断对国际贸易有深远影响,垄断组织开始资本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