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一直坐在葫芦里

■文/米丽宏一直坐在葫芦里季羡林仙逝之后,广东潮州的饶宗颐,被推为当代第一国学大师。
饶宗颐,治学博而能深,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
其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深。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他还是一位百岁老人。
当人问及饶宗颐的高寿之道时,他说,我一直坐在葫芦里。
饶老的“葫芦”说,脱化于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一首诗:“溪头流水泛胡麻,曾折琼林第一华,欲识道人藏密处,一壶天地小于瓜。
”大意为,达观处世,静守自我,可得身心愉悦。
“葫芦”哲学不仅适用于养生,也适用于治学和做人。
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就有自己的“三境界”。
第一重: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
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第二重: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
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表风光,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便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第三重: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
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唯如此才会不生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享受孤独,注重内在,静迎浩荡风光,这便是“葫芦”里的人生。
成功需坐冷板凳,在他,板凳之冷,恰是宁静;他心甘情愿、心无旁骛地一坐一生。
饶宗颐剖析说:“一热闹就不能冷静,不能冷静就不能看问题,不能解决、研究问题。
因为一热闹,时间、精神就都向外发泄掉了。
”他崇尚的是“空山多积雪,独立君始悟”。
他抱定的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因为“静”,所以“远”;因为“耐苦”,所以“自在”。
像饶宗颐一样静守“葫芦”卓有建树的人,大有人在。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百科名片——饶宗颐

百科名片——饶宗颐[ 2010-12-26 13:06:00 | By: 胶己人 ]百科名片——饶宗颐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
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人物简介饶宗颐(10张)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而他又是以“辛苦待舂锄”来谦虚地评价自己一生成就的。
饶先生和季羡林齐名,学界称"南饶北季"。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
生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
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饶先生的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
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
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
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饶宗颐书画作品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
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
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人物生平简介

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人物生平简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饶宗颐出生于潮州大富之家,其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
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
饶宗颐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皆有成就。
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
饶宗颐是学术大师、教育家,1935年受聘于国立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抗战后期的1943年至1945年,任西迁广西的无锡国专教授,1946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1947年至1948年任汕头华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1949年10月起定居香港。
自1952年至1968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1968年至1973年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3年至1978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
这期间,他先后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及北京大学、台北中研院等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并获得法国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奖、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建院125年来第一个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和法国文化部艺术及文学军官勋章,2000年获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饶宗颐数度亲往考察敦煌、榆林壁画及楼兰、吐鲁番等地木简,故垒残壁,流连往返,著成《敦煌白画》一书及一批敦煌学著作。
饶宗颐书画是自我生命的流露

饶宗颐书画是自我生命的流露饶宗颐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力量,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首先,饶宗颐的书画作品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用毛笔和墨水,以独特的笔触和构图方式,创造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中表现的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体现。
例如,在他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绵延的山脉、流淌的江河以及风吹过的树林,这些元素都传递出他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感悟。
而在他的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动的人物形象,透过他们的表情和姿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其次,饶宗颐的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探索。
他深深地研究过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山水的描绘时常带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味。
他通过运用空灵的墨色和含蓄的笔触,将自然界中的景物融入到他的画作中,展现出自然的神秘和宇宙的哲学。
他的作品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生活,去思考宇宙、人生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饶宗颐的书画体现了他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对艺术的热忱。
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他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以一种深入和细腻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用自己的作品传达了一种对生命和自我存在的思考,他通过书画作品来记录、表达以及启迪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总结起来,饶宗颐的书画作品是他自我生命的流露。
他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的力量,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
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被他所传递的精神力量所触动。
他的书画作品将继续影响后人,成为艺术的经典之作。
饶宗颐的画作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映射,它将继续引领我们向着自我生命的流露迈进。
饶宗颐

循古得清气洒脱见性情──略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张琼芬(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摘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因其高迈独立的生命精神,其诗词也总洋溢着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逸之气,本文试图从《雪意》《念奴娇》等诗词入手,浅析其诗词的特点。
关键词:饶宗颐;诗词;清逸脱俗;高迈独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饶宗颐教授在学术方面成就很大,或许就是因此,诗名却被掩盖了。
其实,他虽然不以诗词名世,诗词也是写得很好的。
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
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
可见他的诗词所获评价之高。
当代诗论家钱仲联称饶宗颐的诗词,即使是黄遵宪、康有为、沈曾植皆有所不及,更非王国维、陈寅恪二家所能比。
刘梦芙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将饶宗颐点为“智多星吴用”,可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的地位之高。
饶宗颐诗词创作数量颇大,加上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的学术与创作经历,其行踪之广,阅历之富,无论在题材内容之开拓还是在艺术创造之新变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古今诗人之所仅有。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
基本囊括了选堂于1993年以前创作的诗词作品,共1337首,其中诗共1056首,词共281首。
[1]这些作品,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唱和,均源自生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切合时代主旋律,且清新自然,形式活泼,读来饶有兴味。
古人云:“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
”有道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饶宗颐的《选堂诗词集》,正是散发着一股乾坤清气!吟其诗,赏其词,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饶公有两句传诵甚广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2](《偶作示诸生》其二),这两句充分表明他已从人生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充分表明他人格的自在、自足、充盈、独立。
诗与人的辉映:饶宗颐山水诗的人格精神

诗与人的辉映:饶宗颐山水诗的人格精神
殷学国;郑莉瑜
【期刊名称】《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3
【摘要】饶宗颐自幼学习佛禅玄学,立志修身,形成其清刚人格;喜爱登临山水,并以
诗的形式抒写其山水怀抱.饶公山水诗作中所表现出的人格内涵可概括为清虚恬淡、清雅刚正和清纯洁净三个层面.清虚恬淡之人格体现在以清虚之心,通天地之道,包括清心寡欲、超然物外与抱道守一;清雅刚正之人格表现在以清正之心,守君子之道,涵盖了君子不器与自强不息;清纯洁净之人格表现在以清净之心,悟佛禅之妙,更深刻体现了其以澄明清净之心为出发点而达致佛禅妙理的境界.
【总页数】8页(P73-80)
【作者】殷学国;郑莉瑜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广东惠州5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从山水诗管窥审美文化——谢灵运山水诗的审美精神 [J], 李雨庭
2.山水精神与人格超越--论柳宗元山水诗所显示的人格美 [J], 储兆文
3.珠联璧合辉映千古——民间山水诗《敕勒歌》与《绵州巴歌》审美鉴赏 [J], 丁
三省
4.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试论李白山水诗的人格精神 [J], 徐福玲
5.朱英诞山水诗与唐宋山水诗的精神汇通 [J], 王泽龙;薛雅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饶宗颐的故事

饶宗颐的故事
饶宗颐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有足够的金钱来支付他的学费和其他费用。
但是,他不喜欢在财富的宠物中过安逸的生活,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金钱用于慈善事业,把它们捐给有需要的人们。
时光流逝,饶宗颐变得越来越有名,他成为一位慈善家,建立了一个慈善基金会,以及一个社会服务组织,致力于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他最多著名的慈善工程是他在贫穷地区建造许多社会服务中心,以及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
他还在慈善基金会中捐赠了数百万元,以帮助贫穷地区的学生。
饶宗颐的伟大事迹不只是捐款,而是他用智慧、勤奋和爱心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他让贫穷的孩子也能得到免费的教育,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受出身的影响。
他也不断提供援助,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们,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完善。
今天,饶宗颐的慈善事业影响着许多人他改变了许多贫困儿童的命运,为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希望,激励无数有志之士勇敢地去履行自己的梦想。
他的慈善精神也启发了众多捐款人,社会上受益者越来越多,而饶宗颐却仍然保持谦逊,永远不怨天尤人地。
饶宗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心、慷慨、勇气和梦想的故事。
他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即使生活顺遂,仍然可以发挥责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饶宗颐去世后,他的慈善事业没有终止,而是继续发展,他的社会服务组织也继续帮助有需要的人们。
不管他身在何处,他都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及时他走了,他的爱心依然会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度过难关。
饶宗颐的诗:

饶宗颐的诗:
勉励学生,立意高远!
为了勉励学生薪火相传地“接”着自己做学问,饶宗颐曾郑重其事地赠诗给他们:
“更试为君唱,云山韶濩音。
芳洲搴杜若,幽涧浴胎禽。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
”
荷花诗歌,则融禅宗文学于一体,笔意澄明。
2010年8月6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他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将自己创作的《荷花图》赠送给了总理。
这是一幅堪称诗书画三绝的画作,一枝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简而神逸,辅以黄金加墨书写的一首自作词《一剪梅·花外神仙》:
“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
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倏然,雨也恬然。
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
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
”
此画以荷为题,以词为跋,寓意不言而喻:追求高洁如莲的宝贵精神;褒扬临危不惧、敢于迎接挑战的气魄;称颂刚正不阿、风雨不倒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
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
作者:聂薇
做学问,是学习古人的智慧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阿里山神木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
对于各种光环,九旬饶老淡然一笑,“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
不敢当。
”
吃茶去
白发白眉,颜容清癯,却如老顽童般“有趣”。
无论身处何种场合,说到动情处,他总是眉发伸张,笑声抒怀,意味深长,“我不带徒弟,我干嘛要让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够了,不想让别人辛苦,做学问真的很辛苦。
”尽管辛苦,他依然坚持做学问,一做就是八十多年。
饶宗颐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神力相助”。
从小,饶宗颐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是当地首富,但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隶书汉人吉语二品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
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敦煌初唐荷花
“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东西。
”饶宗
颐朝夕沉浸于父亲数以十万计的藏书海洋“天啸楼”中,每天
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保
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有人说,饶宗颐不食人间烟火,安心书斋做学问。
其实不然。
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
现在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
古树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我是弹古琴的。
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两句诗。
‘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
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
‘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
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
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
全球化同时意味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
六祖像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经》‘益卦’为理论根据的。
我们如果要大展鸿图,不是光说说而已,而是要展开‘大作为’,或许可以达到像苏轼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
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饶老已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他也开始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生活,“人,当诗意地栖居”。
松石图
饶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
竞逐英姿。
饶宗颐常在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
他现在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
“我是每天坐在葫芦里。
”饶宗颐笑道。
他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
”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好风舒夏绿
“我从14岁起,就学‘因是子静坐法’,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晚间九时必宽衣就寝。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
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
研究问题要穷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脉络。
”敦煌写生
令人感动的是,百岁的饶宗颐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恰好可以用来赞颂饶老毕生求索、重现国学经典的学术情怀。
行书此地/人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
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草书唐诗四品
高昌残垒
三鱼图
此批展出的作品中,书法作品包括甲骨、金文、简帛、南帖北碑体的楷、行、草各体,独具面目,可见世人称他的书法为“饶体”,并不是夸大其词;绘画作品则有他用敦煌笔法所绘写的佛像人物,有他写的海外山川,有他自创的西北宗山水,更有他晚年用各种笔法所绘写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