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第【1】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所需时间一分钟)二、作家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一分钟)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写作背景:(两分钟)《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播放日本侵略中国影片黑太阳的《南京大屠杀》前两分钟介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深情地诵读(八分钟)——第一环节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方法指导: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关联词后,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2、学生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思。
3、学生自读,体会诗歌情感4、朗读擂台赛。
找2-3名学生朗诵诗歌,教师点评。
四、细腻地感受——第二环节(一)揣摩意象:(十二分钟)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明确:土地、鸟、河流、风、黎明。
2、土地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3、“河流”、“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联系背景思考)明确:“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学生导学案

学习任务二
要画出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根据文本找到以上事物的特点
学习任务三
比较原诗和修改后的诗歌,看看老师改得好不好。
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身体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体会去掉主体意象后文章的感染力有何变化?
学习任务四
设计画面的布局、明暗色调。
根据自己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完成诗歌的配画。
学生导学案
课题
我爱这土地
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学习通过解读意象分析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
2.置身诗境,结合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课前任务
1.结合工具书,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正音并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尝试标出重音和节奏。
学习任务一
认识意象圈画诗歌中富有画面感的典型事物。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我爱这土地-艾青》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1.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艾青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内容。
2. 准备PPT或其他多媒体资料,以便展示艾青的诗歌作品和相关图片。
3. 准备教室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二、导入
1. 利用PPT展示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以问题导入,如:“你们对艾青有何了解?他的诗歌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思考。
三、进修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
2. 理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进修过程
1. 进修艾青的生平宁代表作品,包括《我爱这土地》等。
2. 分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展开对这首诗歌的深入解读,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观点。
4. 引导学生欣赏艾青其他的诗歌作品,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室练习
1.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 诗歌赏析: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六、教室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艾青的重要性和他的诗歌作品对我们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七、作业安置
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和写作。
2. 继续了解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4.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文学文化常识(1)《我爱这土地》选自《》,作者,原名。
代表作《》《光的赞歌》《向太阳》。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2),就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3),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
细读感知(1)这首诗应该用的感情去读,文中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文中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塑造了一个的鸟的形象。
(3)“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的写照。
(4)“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这些修饰词写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
5.主旨归纳《我爱这土地》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喉咙嘶哑的“”的形象,满怀忧患意识。
进而展开对、、、的歌唱,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鸟献身土地的精神相吻合,抒发了。
九年级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九年级我爱这土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艾青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艾青(1910 年 3 月 27 日—1996 年 5 月 5 日),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 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艾青的诗作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2、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 1938 年 11 月 17 日,发表于同年 12 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描绘着土地,抒发着对土地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的一首现代诗——《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对土地的那份挚爱。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时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整体感知1、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2、诗歌中“土地”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土地”象征着遭受日寇践踏的祖国大地。
《我爱这土地》表格式导学案【部编版九上第1课】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悲愤.fèn喷.水pēn激.怒jī檄.文xí邀.请yāo假.如jiǎ闲暇.xiá瑕.疵xiá遐.想xiá汹涌.yǒng踊.跃yǒng水桶.tǒng兵马俑.yǒng三、重点词语解释:【嘶哑】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汹涌】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烂】烂掉,朽坏,指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自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鸟儿所歌唱的四个对象是什么?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答:四个对象分别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遭受日寇践踏的国土;“河流”象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黎明”象征独立自由的曙光。
2.品析下面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答: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3.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答: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祖国的象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课我爱这土地优秀学案

备课人:秦文静 姓名:
课时:
上课时间:
组长检查完成情况: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1.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1.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3.理解关键词句,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2、 诗中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3、 这只鸟”歌唱至死,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对此应如何理解,与学过的古诗词中那些名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4. 诗中出现的“土地” 、 “河流” 、 “风” 、 “黎明”象征了什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 、 “风”象征: “黎明”象征: “温柔的黎明”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 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 的理解。
大树坳中学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得深沉„„
五 你想当诗人吗?
—— 相信你一定行,试试吧!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语文高效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风貌。
2.理解并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手法。
3.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情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预习指导:1.自然风貌:经过三十多年的自然保护,原始森林、珍稀野生动植物、山清水秀的林区风光、多姿多彩的草原景象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自然遗产。
2.人文风貌:中国是一个拥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的民族,使得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中,创造了悠久而璀璨的人文景观。
3.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祖国各地自然风貌、人文风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阅读导引:好的文章总是引人入胜,无论是描写诗情画意的自然美景,还是讴歌民族英雄事迹的人文佳话,在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之间,掌握着读者的心灵开关。
因此,我们在阅读《我爱这土地》时,不仅要留心其中的词语和句式,还要深思文化内涵和后续情感的升华。
四、提高阅读效果的几个方法:1.熟练运用词汇、句型,并进行分类总结。
2.尝试通过语言的表面意义来理解文章,进行语感的短暂感悟。
3.注重领会语言所承载的意义,明确读者能获得的信息和情感,增加理解的连贯性。
4.将课文与身边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尝试在话题上进行学习和交流。
五、思考题:1.描写一下你所在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2.在你的印象中,哪些景点和民俗风情最具有特色和魅力,如何来表达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3.请用你的话来描述本文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六、延伸阅读:1.《未来的文学》2.《中国文化史》3.《我的母亲》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以上四本书大家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行独立阅读,增强语文的涵养和思维的开拓。
总之,《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极富韵味、朴素而深情的随笔,文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珍视,无疑是现代青年必备的优秀阅读素养和精神内涵,所以,我们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升华总之,《我爱这土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我们应该一直坚持的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
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感受诗歌中表达出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
活动一
独立学习突字词(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实干的脚印)
1、读准字音(学法指导:遇到生字别慌张,字典助手来帮忙)
嘶( )哑( ) 汹( )涌( ) 腐( )烂 喉( )咙( )
我还有哪些词需要识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词语(学法指导: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上下句理解)
嘶哑:激怒:深沉:
活动二
听读结合把握语调(“听读”是学习语文的窗口)
1、自读,边读边用“/”划分节奏。(节奏可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知识补充: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比喻,以一物比另一物,它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象征讲究“神似”,比喻讲究 “形似”。)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活动四
研读释疑点拔升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1、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换成 “嘹亮”好吗?为什么?
(知识补充: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2、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说说以下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点角度去探究其象征意义,思考后小组内部讨论交流)
——然后我死了,
连______也______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______常含______?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______……
2、推荐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
学后
反思
我学到的知识
我学会的方法
我今后还需做好
(学法指导:①明确观点,我认为_____,②说明原因,________更能准确表达________感情,换了之后______。)
2、组内展示,班内质疑交流。(展示要求:姿态大方、思路清晰、表述流畅)
3、读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句子,并记录你的感受。(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所表达感情+个人感受)
活动五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世界会向有清醒的认识和远见的人让路)
1、假如你是一只鸟,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你会唱些什么?(写诗之前,首先想一想,你饱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歌唱祖国,然后再动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______的喉咙歌唱:
这被__________所______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______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______的风,
和那来自______的无比______的______……
2、听教师范读,感知诗人的情感。(边听边标注重音)
3、用诗歌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
4、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试读后,组内切磋读。(你读我听)
5、小组代表朗读展示。(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节奏准确、精神饱满、富有感情)
活动三
意象分析体味情感(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
1、作者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注意:多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