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文

愚公者,北山之麓有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山前有一道,出入往来,往来者苦其险阻。
愚公叹曰:“吾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今吾辈虽老,志不衰。
吾将聚石积土,平此大险,以为后人利。
”愚公之妻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而欲平天下之险,不亦难乎?”愚公曰:“吾年虽老,有子承其后,子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年九十有八,闻之曰:“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吾虽老,愿助一臂之力。
”于是率妻子孙,荷担者三夫,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山北之寒,短褐不完;短褐不完,薄奠不足以供。
然愚公不衰其志,子孙继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遂使西山之木,归东海之波。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年九十有八,寿终正寝。
葬于西山之麓,而封土为坟。
愚公之子,继父之志,又聚石积土,增其旧业。
历七十年,而山未尝一息。
及子又增之,而山未尝一损。
愚公子孙,继绳弗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亦笑而应之曰:“吾虽老,志在移山。
汝虽智,不能移也。
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遂止。
孔子闻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其不可与言也。
北山愚公,志在移山,虽老不衰,其可与之言也。
”于是孔子以愚公为师,欲学其移山之志。
愚公移山,其志坚如金石,其力不辞劳苦。
夫移山者,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力也。
然愚公之志,昭昭然在天地之间,令后世之人,莫不称其勇毅。
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愚公移山,遂成千古佳话。
八上语文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

八上语文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朝代】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语文言文翻译

愚公怒而答曰:“吾年九十,死期将至,岂能久居此乎?吾虽老,志未衰,欲移山以通其道,非敢为子孙谋也。
吾死,有子存;子死,有孙继之;孙又生,子又死,如此代代无穷,终当移此两山,何难之有?”邻人劝之曰:“子既老矣,又何必为此?且吾闻天者,有功必报,无劳必罚。
子移山,非人力所能,恐天不佑,反为祸害。
”愚公曰:“吾闻之,志士仁人,不因难而止,不因易而动。
吾移山,非求福也,求通其道耳。
吾虽老,犹能曳筇而往,吾子孙若死,有吾子;子死,有吾孙;孙又死,有吾曾孙。
曾孙之后,必能移此山矣。
吾虽老,犹望见其成也。
”于是,愚公率子孙,晨昏不懈,凿石出土,填于渤海。
邻人笑之,愚公不以为意,曰:“子笑吾之不才,吾笑子之不能也。
”年复一年,山未移而愚公已死。
其子继之,又数十年,子死,孙继之。
孙又死,曾孙继之。
曾孙又死,玄孙继之。
玄孙死,又继之。
如是者,七世矣。
山虽未移,然其道已通,民得以往来。
邻人感其志,乃共往观之。
见山已平,道路开阔,皆叹曰:“愚公之志,固不可夺也!”夫移山者,非人力所能,盖天时也。
然愚公之志,固已足为天下后世法。
是以孔子曰:“愚公移山,志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盖以愚公之移山,为天下后世之楷模也。
愚公移山,虽其道通,然其精神,更令人钦佩。
夫志士仁人,固不因难而退,不因易而进。
是以愚公之移山,虽其道通,然其志不可夺,其精神永存。
此乃真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者也。
愚公移山,虽古之人,其精神可嘉。
夫志士仁人,固当效法。
是以吾辈,虽生于今世,亦当以愚公之移山为楷模,发愤图强,以成大业。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愚公移山》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愚公移山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操蛇这种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没完 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 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 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 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 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四部分:写愚公移山愿望的实现。这部分是故 事的高潮和结局。通过神灵的或惧或被感动,对 愚公的精神作了赞扬,并交待了移山之事,照应 了第一段的悬念,使故事有头有尾。神灵的出现, 使结尾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属于今天的 太行山脉。王屋山: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两座山一 北一南紧邻着。 之:结构助词“的”。 古代
一般用“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 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第一部分:说明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 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其中“方”和 “高”极言移之不易,反衬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本在”一句为被移埋下伏笔。
“汝心之固”的“ 之 ”是在主语“汝心”和谓语 “固”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用在假 设分句主谓之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我”是主语,“死”是谓语,也是取独。 若: 动词,比得上。虽:即使。 也:句末表判断语 气。 而:1处是转折连词,但是。2处是句中助 词,无实义。 加:更加。 何:疑问副词, 为什么,怎么。 苦:愁。 亡:通无。 以:
译文: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 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 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 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 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 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 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 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搁?”众 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二层:写解决移山困难的办法。 愚公之妻有所怀疑是符合生活本身的发展规律的。 她跟智叟的态度截然不同。但作者不用愚公来回答, 而用“杂曰”,让家庭其他成员七嘴八舌来回答, 说明愚公的意志已经化为大家的意志,其他成员已 经主动考虑施工中的问题了。愚公妻提出的两个问 题,大家仅回答了其中“焉置土石”的问题,而对 信心不足的问题没有回答,这也许是故意留下一个 伏笔。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总体分析:这篇寓言的特色是有比较丰富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故事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 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 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本文生动地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手法。愚公与 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愚公有远大抱负,长远观点, 不怕困难,坚韧顽强。智叟目光短浅,看不到人力的 伟大力量,对愚公移山之举持悲观态度,并且自作聪 明阻止愚公。真是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运用衬托的 例子,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既高且大,写运土路程 的遥远,都衬托了愚公的决心,对说明移山劳动的艰 巨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及《列子》简介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 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其学本于黄帝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8篇,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 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告 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 所以然。《纪昌学射》告诉我们真正的本 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 我们 初一还学过他的《两小儿辩日》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 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移山的艰苦情形。 作者极力渲染,写了移山的具体情况:“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写了移山的艰辛:路 程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插进一个小 孩来帮助,说明愚公开创的移山事业获得了家庭 以外的人的支持,也是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尖锐的 对比,产生讥刺的艺术效果。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 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而:顺承连词。 之:1处代愚公,2处用在判断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汝”是主语,“不 惠”构成谓语,合起来是主谓短语做“甚矣”的主 语。 “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甚矣”是谓 语前置。这句话要直译是“太厉害了,你这样不聪 明。”调整语序后意译就是“你太不聪明了。” 3处 是结构助词“的”。 矣: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感 叹。 以 :凭借 曾 :连……都 其 :加在 “ 如 …… 何 ” 前 面 , 有 加 强 反 问 语 气 的 作 用 。 如……何:见“如太行、王屋何”的解释。
北山愚公者,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北山:指北边的太行山。 者:……的人。起称代
作用,可称代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 构。 而:连词。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表示 顺承关系。 惩:苦于。苦:忧患、担忧。这是一 个为动词,后边宾语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原因。于: 由于。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用在句末,表示 判断语气。 译文:北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 岁了,住在大山的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 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之:1处,指示代词,这。2 、3处,代愚公移山 这件事。4、5处,结构助词“的”。 其:代挖山的 人。 也:句末表判断语气。 于:介词,向。 感:
为动词,这是词类活用中的一种。动词和宾语之间有 “为宾语怎样”关系,叫作为动用法。这句里,宾语 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根据文意,可以 把“为.宾语.动词”中的“为”译作“被”。从语法 上看,“帝感其诚”是被动句。 厝:通“措”,放 置。 自:介词,从。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 没法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 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 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 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 无话可答。
第三部分:叙述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智叟的 出现及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智叟的观点是静 止的,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愚公则从发展 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自然是可以 被人征服的,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其:他的(愚公的) 以:介词,凭借 之:1、
3、4处是结构助词“的”,2处是连接定语和中心 语,表示统一关系,大致相当于“这”“这 个”“这种”,这里可译为“这个”。 曾: 连……都…… 如……何:表示询问,中间一般可 以插入名词、代词、动词或词组。可译作“把…… 怎么样”、“对……怎么样”、“怎么办”等。 焉:代词,哪里,提在“置”的前面,表示强调。 诸:“之于”两字的合音,等于“之于”,“之” 代土石,“于”是介词,到,表示“投”这动作的 趋向。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而:顺承连词。 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可译为“到”。 阴:水的南面。 乎:语气助词, 可译为“吗”。 然:作词尾,表示“……样子”、
“……似的”、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标志助词 “地”。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代替对方的作 用。这里是表示大家赞同愚公的提议,不是“互相”。 (又如《狼》一文中“眈眈相向”译为“狼瞪着眼睛 望着屠夫”), 译文: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 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 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的闭幕词《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 日)中对这篇寓言的神话结尾做如下解释: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 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共 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 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 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 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 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一层:写愚公移山的主张。写 出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 之迂也”,愚公提出的宏伟目标是“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最后写出了愚公动员家人得 到响应的情况。这是故事的开端。
在文章中,作者将愚公塑造成一个年近九十的老 者,突出了愚公移山不是为了个人的方便,而是为 了造福后代,显示了他思想境界的高尚。同时年近 九十说明愚公受了两座山一辈子的罪,不便的感触 很深,才下定移山的决心。“杂然”两字很形象地 把家庭成员争先恐后一致同意的样子再现了出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