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论文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

浅述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
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密切相互关联。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具有文化、自然或混合价值的地点、建筑或景观。
旅游开发是指针对特定地区或景点进行的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活动。
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世界遗产的保护。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为世界遗产提供资金支持、管理保护的技术和资源,以维护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价值。
旅游活动也可以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其保护和继承的责任意识。
世界遗产的保护也需要考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若不加以控制和规划,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景区过度开发、过度拥挤、文化传统的商业化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世界遗产的原始状态和价值造成损害。
因此,旅游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合理的规划、管理和保护策略,确保世界遗产得到长期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还可以通过提高世界遗产的曝光度和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之一,世界遗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和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资源投入。
总结起来,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开发可以为世界遗产提供支持和保护资源,同时可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旅游开发也需要注
意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始状态和价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确保其可持续传承与保护。
柬埔寨吴哥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柬埔寨吴哥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柬埔寨吴哥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它的建筑壮丽、雕刻精美,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高棉帝国的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吴哥窟所面临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问题也逐渐凸显。
首先,对于吴哥窟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其建筑和雕刻的原始状态。
虽然吴哥窟的存在已有千年之久,但由于自然、人为以及时间的影响,其建筑和雕刻面临着破坏和腐蚀的风险。
为了保护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督,避免他们在参观过程中触碰、刻画或破坏建筑和雕刻。
其次,要加强对建筑和雕刻的定期维护和修复,以确保其能够抵御风雨和自然侵蚀的侵害。
此外,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来记录和展示吴哥窟的建筑和雕刻,以便在遭受不可逆的破坏时能够进行恢复和重建。
然而,文化遗产保护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和雕刻的保护,还需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提高吴哥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
但是,旅游开发也会对吴哥窟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游客过多,加剧了对吴哥窟的磨损和破坏。
为了平衡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措施。
例如,实行限流措施,限制每天进入吴哥窟的游客数量,以减轻其承受的压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导游和游客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促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保持文明礼貌,并遵守相关规定。
此外,吴哥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还需要与当地社区的发展相结合。
当地社区是吴哥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利益。
通过激发社区的参与热情,可以增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力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当地居民,提供旅游服务和相关的文化产品,帮助他们提高收入,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社区发展。
总之,柬埔寨吴哥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MLA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课程作业论文——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判读与解析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课程作业:题目: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判读与解析姓名:课程教师:班级:MLA学号:日期:我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判读与解析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但是其被保护的程度与利用现状的程度却不尽理想。
我们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善待这些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
关键字:风景名胜资源世界遗产保护有效措施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因为目前已经拥有了3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且还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多样的生物。
但是,真正受到良好保护的风景名胜资源又有多少呢?无人知晓。
在中国,往往看着这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比比皆是,是保护?是破坏?是利用?还是滥用?看《中国国家地理》中有这么一句话:中国,背着遗产奔跑。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4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4个,国家森林公园773个,世界地质公园29个,国家地质公园80个。
而世界遗产在风景名胜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诞生了许多令人自豪的遗产,目前世界遗产拥有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位,拥有自然遗产11处,文化遗产26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5处,文化景观3处,自然景观1处,具体如下表。
中国的世界遗产(不含非物质和记忆遗产)由于各国对自己的遗产资源又各自不同的定义和管理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概念,在研究世界遗产的保护中,也需要对这些概念加以比辨别。
由于我国目前在遗产资源管理上处于转变之中,概念上也比较复杂。
具体如下:上述概念均与不同的遗产类别有关,而且反映了我国在遗产管理上的部门分割状况,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管理的基本状况。
正是由于中国现在对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大量的珍贵资源的浪费甚至与破坏,以致部分景色从此从我们的身边消失。
诸如政府要对资源进行各项开发已获得经济利益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景区管理部门却要想法设法的区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自然不可再生的资源。
保护世界遗产作文(通用5篇)

保护世界遗产作文(通用5篇)保护世界遗产作文1在甘肃省敦煌境内鸣沙山1600多米长的陡崖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700多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它是由建筑、绘画、彩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敦煌艺术的.发源地。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__多尊彩塑。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还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
那尊卧佛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工匠高超的技艺。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西方学者称其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壁画画在洞窟的四面墙壁上、佛龛内,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你看那些飞天仪态万方,多么美啊!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彩带飘飞,漫天遨游;有的闭目凝视,侧耳倾听……飞天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如今,飞天已成为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要传承精湛的历史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世界遗产作文2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是中国名山之一。
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
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庐山的瀑布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瀑布和秀峰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
其中三叠泉有“庐山第一奇观”之称,泉水由庐山五老峰北崖倾泻而下,分三叠跌下。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范文

《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篇一一、引言元上都,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元上都的旅游开发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元上都文化遗产概述元上都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也是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如元上都遗址、元代宫殿遗址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旅游开发背景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提高,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元上都的文化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旅游开发还能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尽管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其次,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此外,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五、旅游开发策略与建议针对元上都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建议: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用于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元上都的历史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活动、民俗表演等。
3. 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渠道,加大元上都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结论元上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措施,可以推动元上都的旅游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2010年李长春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发表《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的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日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由此提醒我们,后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就更加尤为重要。
一、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灵魂,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包含未来发展趋势的某种启示。
保护文化遗产,在文化意义上体现着人类对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历史性的自觉。
二、文化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较成功案例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特质,因此也要分开保护。
首先,谈谈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古遗址建筑,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建设文化景区,保护开发文化遗产。
以山西的王家大院为例。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近10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城市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平遥古城为例

城市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平遥古城为例于 博(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摘要:城市遗产作为人类历史的承载者,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抒写了人文的情怀、承载了精神的依托,对于后人是不可缺少的历史印刻。
本文分析城市遗产的现状,并以世界遗产城市——平遥古城为例,从平遥古城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并提出对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意见。
关键词:平遥古城;保护;旅游开发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
历史上形成的城市,每个地域都由其历史文化、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综合因素下形成的。
古人常谈到的“因天材,就地利”,也如同今人所提出的因地制宜。
在古时候,帝王统治阶级的意愿体现的更为明显,堪舆即风水的重要性也是今人望尘莫及。
不论是在基址的选择还是整个古镇的排兵布阵上都有不可小觑的实力。
“重建时代”的席卷,城市遗产的未来何去何从也是今人应当沉思的问题。
1城市遗产保护面临问题1.1消极静态的保护。
随着近些年的建设热潮,传统民居、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障碍。
一方面,在建设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
“旧貌换新颜”的同时,人情味和历史感都消失殆尽。
另一方面,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家政策保护下都选择了以一种静态的、消极的方式进行保护。
例如限制保护区内建造建筑以及周围建筑体量高度等方面进行被动式保护政策。
以一种不作为的保护状态是大众以及部分官员普遍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
没有将保护城市遗产以一种发展的、规划的、长远的方式进行重新规划。
1.2城市遗产记忆危机。
《建筑的七盏明灯》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人类的遗忘有两个强大的征服者——诗歌和建筑,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包含前者,在现实中更强大。
”人一生的记忆是短暂的而建筑的记忆却是永恒的,“物是人非”一词正是对建筑记忆的最好诠释。
遗产建筑经历了时间的磨炼,在岁月的冲刷中更显珍贵。
快速的生活节奏不仅体现在生活中,也逐渐体现在遗产保护的思想之中,领导者与新闻媒体更多的关注于形象工程、献礼工程,将城市遗产视为发展城镇化的阻力,这样下去,中国将面临着千城一面的城市危机,空间的文化性、独特性与地域性将逐渐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赏析论文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和拥有的宝贵财富,它因其具有特定的价值,而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然而,对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索取,使我国的自然文化遗产正处在有史以来的高压力和高损耗期。因此,本论文就有关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来展开叙述,并举出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个人观点。
关键词:世界遗产 开发 保护 1、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遗产前期发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倡导缔结,目的是对具有特殊世界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识别和保护。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2007年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中国从1996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世界遗产申报成功,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拥有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古典园林、古村落等在内的40项、65处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44项,含跨国项目)和西班牙(41项,含跨国项目),位居世界第三,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 ,现已拥有3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25处世界文化遗产、6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两国,名列世界第三位。此外,中国目前还有100多处遗产地,现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1.2 中国遗产后期发展 自90年代以来,人造景点的旅客大幅减少,传统公园也日渐衰退,而世界遗产却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所关注,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中国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但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在看到世界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少干部也因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显了政绩并得到晋升。这种榜样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不做真正研究便盲目地耗巨资为申报创造所谓的条件。有些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甚至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还有些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致使申报热变成了破坏热。 世界范围内预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数量增加很快,世界遗产的审批也随之越来越重。为使世界遗产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包括中国在内,世界遗产项目超过20个的国家少报或暂停申报。预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地方,要认真考虑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做好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有关机构对中国的35处世界遗产进行监测,其报告认为中国的世界遗产处于良好状态。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世界遗产地努力做好世界遗产保护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近几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对这些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担忧。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每6年就要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检查,如果遗产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面貌被破坏或改变,将可能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若不能按期整改,恢复原貌或破坏性造成原貌不可恢复,将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目前全球730处世界遗产中,已经有31处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虽无一处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也必须引以为戒。
2、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 中国世界遗产正面临着法规不健全、旅游业的超载、错位开发的严重威胁,有的甚至面临存亡的困境。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旅游开发中,遗产资源浪费、蜕化及遗产地环境被污染、生态系统失调等现象已屡见不鲜。 2.1 认识错位
2.1.1 重申报,轻维护
世界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壮丽山河的杰出代表,堪称精品中的精品。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往往能够极大地提升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二年,旅游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了500多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增长了52倍;黄山成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1989年荔波启动旅游开发,2007年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仅仅一年后,2008年,荔波年接待游客量为168万人次,同比增长71.7%,旅游直接收入1998万元,同比增长84.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83.52%。这种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使得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但是,各地对于世界遗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功能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申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祖先和大自然赐予的遗产。目前众多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往往过度关注世界遗产带来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动用远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实力所可以负担的资金进行申遗,而对遗产景观大量日常性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例如,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更是创下了12亿~13亿元的新纪录。然而,相对于“申遗”期间的巨大开支,“申遗”后保护和维护费用的严重短缺已成普遍现象。北京五大“世遗”曾出现高达32亿元的修缮资金缺口;兵马俑博物馆年均仅几百万元维护费用。据统计,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2008年门票收入9亿多元,而用于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占门票收入不到10%。 2.1.2 重开发,轻保护 随着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遗产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往往会成为遗产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遗产旅游的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违背了遗产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原则,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会失去世界遗产本身的价值,以至于在2007年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张家界天梯事件、武当山遇真宫主殿被烧毁、泰山炸山建索道、“曲阜三孔水洗”事件、巴米扬大佛在世界遗产地乐山“复活”,等等。
2.1.3
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教授认为,世界遗产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学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启智功能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对世界遗产旅游功能开发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科学教育和文化保护功能。世界遗产地普遍热衷于景区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和旅游购物等各种服务性设施和商业性工程项目的建设,过于重视景区物质硬环境的建设,造成自然文化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却对世界遗产本身所应具备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对世界遗产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甚至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成为粗俗的商业化表演,不但使世界遗产丧失了其科普教育功能,而且使珍贵的民族特色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区2010年1-9月份旅游接待总人数即高达460.5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测51.69亿元,然而,旅游发展在给丽江古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文化冲击,表现为古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在3.8km2的狭小区域内,门市林立,人声嘈杂,居民平静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居民外迁严重,古城纳西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另外,对国内世界遗产资源的科学研究重视不足。世界遗产地建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地加以保护,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加之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局限,学术研究相比国外严重滞后,对于地质结构、地貌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点的历史、地理、生态、民俗和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够深入。
2.1.4 重景区发展,轻社区参与
2002年的《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明确指出,应当“努力在保护、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而 合理的平衡,通过适当的工作,使世界遗产资源得到保护,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做出贡献。”这就需要正确理解遗产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目前,国内世界遗产地一般都比较重视景区内部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旅游业紧密相关的商贸、饮食、住宿服务业以及交通业发展较快。在遗产保护方面,往往只是侧重于景区内单体文物的鉴定和保护,而对遗产保护背后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因素却视而不见,将遗产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包含的人文现象分割开来,对遗产所在地及周边的社区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缺乏系统全面地研究,即所谓重“物”轻“人”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多数世界遗产地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不少核心景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一方面,遗产地居民外迁缺乏资金和土地安置保障,但在发展上又因必须服从于遗产保护的要求而受到种种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公,遗产所在地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的高收益,大部分进入投资商的口袋,当地社区居民一般难以得到相应的利益分成,而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文化冲击等却留给了当地居民,这必然会引起居民的不满,也会挫伤居民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出现与遗产保护区争夺土地使用权、资源使用权、平等经营权的现象。 2.2 规划失位 规划失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的制定水平有待提高,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各世界遗产地基本都有一些风景名胜区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规划,但从实践来看,各地规划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规划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只注重旅游经济增长的指标,忽视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指标,有些规划指导性和原则性的内容较多,而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有些则对世界遗产的文物保护、建筑功能、居民比例、旅游规模等缺乏科学论证,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机制缺乏有效分析,对世界遗产如何实现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缺乏针对性对策;二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与遗产所在地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不够,各类规划之间甚至出现内容矛盾、不相协调的现象;三是世界遗产专项规划的执行有待加强落实。目前多数规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的问题,不少规划编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旦被评审验收,多数便被束之高阁,难以真正按规划内容实施,而规划编制单位一般也较少提供持续跟踪和后续服务,使规划只是停留在纸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