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输出与晶体管输出的区别
继电器型PLC与晶体管型PLC的区别

继电器型PLC与晶体管型PLC的区别在很多自动化设备中,电路最终都需要对一些执行部件(如电机、电磁铁)实施控制,电路对这些执行部件的控制可通过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等开关器件进行。
因此,对于电路的输出端来说,就有了与之对应的“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晶闸管输出”等类型。
其中,继电器输出和晶体管输出在PLC中最为常见。
虽然都是控制器件,但二者有所不同。
在电压比较高,电流比较大,要注意人身安全时,往往用继电器。
继电器输出一般都是弱电控制的强电,继电器的外壳上面写了输出的电流电压。
晶体管输入和输出没有电隔离,而继电器是电隔离的,在体积有限制的时候,响应时间要很短的时候,都往往采用晶体管控制。
一、在PLC上,这三类输出的区别是什么?1、继电器输出:优点是不同公共点之间可带不同的交、直流负载,且电压也可不同,带负载电流可达2A/点;但继电器输出方式不适用于高频动作的负载,这是由继电器的寿命决定的。
其寿命随带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几十万次至Jl百万次之间,有的公司产品可达1000万次以上,响应时间为10ms。
2、晶体管输出:最大优点是适应于高频动作,响应时间短,一般为0.2ms左右,但它只能带 DC5-30V的负载,最大输出负载电流为0.5A/点,但每4点不得大于0.8A。
3、晶闸管输出:带负载能力为0.2A/点,只能带交流负载,可适应高频动作,响应时间为1ms。
所以,当你的系统输出频率为每分钟6次以下时,应首选继电器输出,因其电路设计简单,抗干扰和带负载能力强。
当频率为10次/min以下时,既可采用继电器输出方式;也可采用PLC输出驱动达林顿三极管(5-10A),再驱动负载,可大大减小。
二、常见的输出类型是继电器型和晶体管型,那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1、负载电压、电流类型不同负载类型:晶体管只能带直流负载,而继电器带交、直流负载均可。
电流:晶体管电流0.2A-0.3A,继电器2A。
电压:晶体管可接直流24V(一般最大在直流30V左右,继电器可以接直流24V 或交流220V)。
继电器输出可控硅输出晶体管输出

存储器
数据可存放的存储器
输入模块
将外部开关或传感器给CPU 有两种接线方式:交流输入、直流 输入 端子试 高密度连接器连接
交流输入模块
供电电压110v~240v 每个模块8或16点 慢的相应时间20ms 端子连接
直流输入模块
1。快的相应时间10ms(1ms) 2。16, 32, 或 64 点 3。16 点为螺丝端子 4。32 和 64点 使用高密度连接器 5。5VDC, 12VDC, 或 24VDC 供电电 6。有源型和漏型输入 漏型输入 源型输入
冗余CPU
冗余CPU Q12PRHCPU Q25PRHCPU
在相同的基板上,相同的处理器通过 网络控制同样的I/O 用跟踪电缆连接两套 CPU 在发生故障时进行无缝跟踪 被设计位零停工期解决方案
存储器
每个CPU 有5个存储器驱动器。
程序内存 RAM 标准RAM 驱动器0 RAM 存储器卡 驱动器3 ROM 存储器卡 驱动器2 标准ROM 驱动器1
第二天
1.常用应用指令 2.应用指令编程练习 3.文件管理方式 4.多程序编辑运行 5. GX-SIMULATOR TEST,MONITOR使用 6.PLC诊断功能及维护
第三天
1.QPLC特殊功能的使用 ( 软元件合理分配、局部 软元件的使用、初始化等) 2.自举运行 3.特殊功能模块使用 Q64AD/A64DA 4.特殊功能模块编程练习 5.课程总结
.QPLC硬件构成 三.QPLC硬件构成
基板: 主基板 背板安装模块
Q3*B-E * 代表 3, 5, 8, or 12 I/O 槽
CPU 和电源模块不站槽号, 电源安装在最左侧,之后安装CPU模块 左侧扩展口连接扩展单元
PLC的IO接线,体现一个工程师的基本功

PLC的IO接线,体现一个工程师的基本功PLC按输出形式划分,可分为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和晶闸管输出形式。
继电器输出的PLC其输出点可控制交流或直流负载,晶体管输出的PLC其输出点只能控制直流负载,晶闸管输出的PLC其输出点只能控制交流负载。
按PLC输入端所接电源的不同,可分为交流输入和直流输入。
不同输入形式、输出形式的PLC的接线略有所不同,但原理是相似的。
从S7-200 PLC的型号可判别其输入、输出形式。
如型号为CPU226 AC/DC/继电器是工作电源为交流、直流数字输入、输电器输出的PLC;如型号为CPU224 DC/DC/DC是工作电源为直流(24V)、直流数字输入、直流输出的PLC。
一、CPU26AC/DC/继电器的接线下面以CPU226 AC/I兀/继电器为例来介绍PLC的接线,其接线图如图所示。
图中Ll、N端子接PLC的交流工作电源,该电源、电压允许范围为85~264V CAC)。
L+、M为PLC向外输出的24V(DC)/400mA直流电源,L+为电源正极,M为电源负极,该电源可作为输入端的电源使用,也可向其他传感器提供电源。
1.24个数字量输入点24个数字量输入点分成以下两组。
(1)第一组由输入端子I O.0~IO.7、I1.0~I1.4共13个输入点组成,每个外部输入的开关信号均由各输入端子接出,经一个直流电源终至公共端1M,如图所示。
(2)第二组由输入端子I1.5~I1.7、I2.0~I2.7共11个输入点组成,各输入端子的接线与第一组类似,公共端为2M,如困2-10所示。
2.16个数字量输出点16个数字量输出点分成以下三组。
(1)第一组由输出端子QO.O~QO.3共四个输出点与公共端lL组成。
其接线如图所示,图中电源为负载的工作电源,同组负载的工作电源要相同。
(2)第二组由输出端子QO.4~Q O.7、Ql.0共5个输出点与公共端2L组成,其接线如图所示。
(3)第三组由输出端子Ql.1~Ql.7共7个输出点与公共端3L组成。
plc输出点类型的有主要有哪些

plc输出点类型的有主要有哪些
大致上三种: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脉冲输出)、模拟量输出(电流信号、电压信号)继电器输出反应速度慢,输出电流大,触电寿命短(次数少)晶体管输出与继电输出刚好相反模拟量输出一般为0--20MA电流信号、4--20MA电流信号,0--5V电压信号,0--10V电压信号。
一、最大优点是适应于高频动作,响应时间短,一般为0.2ms左右,但它只能带?DC?5—30V的负载,最大输出负载电流为0.5A/点,但每4点不得大于0.8A。
当你的系统输出频率为每分钟6次以下时,应首选继电器输出,因其电路设计简洁,抗干扰和带负载力量强。
当频率为10次/min以下时,既可采纳继电器输出方式;也可采纳plc 输出驱动达林顿三极管(5—10A),再驱动负载,可大大减小。
二、晶闸管输出。
带负载力量为0.2A/点,只能带沟通负载,可适应高频动作,响应时间为1ms。
三、继电器输出。
优点是不同公共点之间可带不同的交、直流负载,且电压也可不同,带负载电流可达2A/点;但继电器输出方式不适用于高频动作的负载,这是由继电器的寿命决?定的。
其寿命随带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削减,一般在几十万次至Jl百万次之间,有的公司产品可达1000万次以上,响应时间为10ms。
比较一下继电器和晶体管的优缺点
继电器
优点:沟通及直流负载都可以驱动;负载额定电流大;
缺点:动作频率不能太高,同时继电器是有寿命的,一般100万次;
晶体管
优点:动作频率可以达到几百KHZ,无触点,因此不存在机械寿命的说法;
缺点:只能接直流负载(一般DC30V以下),电流比较小;。
PLC输出电路(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输出)区别,PLC输出类型选择和注意事项

精心整理PLC输出类型选择及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摘要:本文简要比较了PLC的继电器和晶体管两种输出类型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提出了在选型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PLC输出类型、继电器、晶体管1.引言PLC的输出类型有继电器和晶体管两种类型,两者的工作参数差别较大,使用前需加以区别,以免误用而导致产品损坏。
本文简要介绍了继电器和晶体管输出的特点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常闭图1电磁式继电器结构图晶体管是一种电子元件,它是通过基极电流来控制集电极与发射极的导通。
它是无触点元件。
3.继电器与晶体管输出的主要差别由于继电器与晶体管工作原理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工作参数存在了较大的差异,下面以艾默生EC系列PLC相关数据为例进行比较说明(输出口主要规格参见表1)(1)驱动负载不同继电器型可接交流220V或直流24V负载,没有极性要求;晶体管型只能接直流24V负载,有极性要求。
继电器的负载电流比较大可以达到2A,晶体管负载电流为0.2-0.3A。
同时与负载类型有关,具体参见表1。
表1输出端口规格(2)响应时间不同继电器响应时间比较慢(约10ms-20ms),晶体管响应时间比较快,约0.2ms-0.5ms,Y0、Y1甚至可以达到10us。
(3)使用寿命不同继电器由于是机械元件受到动作次数的寿命限制,且与负载容量有关,详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负载容量的增加,触点寿命几乎按级数减少。
晶体管是电子原件只有老化,没有使用寿命限制。
表2继电器使用寿命4.继电器与晶体管输出选型原则5图2驱动感性负载时产生的瞬间高压继电器控制接触器等感性负载的开合瞬间,由于电感具有电流具有不可突变的特点,因此根据U=L*(dI/dt),将产生一个瞬间的尖峰电压在继电器的两个触点之间,该电压幅值超过继电器的触点耐压的降额;继电器采用的电磁式继电器,触点间的耐受电压是1000V(1min),若触点间的电压长期的工作在1000V左右的话,容易造成触点金属迁移和氧化,出现接触电阻变大、接触不良和触点粘接的现象。
PLC输出电路(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输出)区别和注意事项

PLC输出电路(继电器,晶体管,晶闸管输出)区别和注意事项PLC的输出电路形式一般分为:继电器输出,晶体管输出和晶闸管输出三种。
弄清这三种输出形式的区别,对于PLC的硬件设计工作非常有必要。
下面以三菱PLC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这三种输出电路形式的区别和注意事项,其它公司的PLC输出电路形式也大同小异。
1、晶体管输出电路晶体管输出电路形式相比于继电器输出响应快(一般在0.2ms以下),适用于要求快速响应的场合;由于晶体管是无机械触点,因此比继电器输出电路形式的寿命长。
晶体管输出型电路的外接电源只能是直接电源,这是其应用局限的一方面。
另外,晶体管输出驱动能力要小于继电器输出,允许负载电压一般为DC5V~30V,允许负载电流为0.2A~0.5A。
这两点的使用晶体管输出电路形式时要注意。
晶体管输出电路的形式主要有两种:NPN和PNP型集电极开路输出。
如下图所示:图2 NPN集电极开路输出图3 PNP集电极开路输出由以上两图可看出这两种晶体管输出电路形式的区别:NPN型集电极开路输出形式的公共端COM只能接外接电源的负极,而PNP型的COM端只能接外接电源的正极。
和继电器输出形式电路一样,在驱动感性负载时也要在负载两端反向并联二极管(二极管的阴极接电源的正极)防止过电压,保护PLC的输出电路。
2、继电器输出电路这是PLC输出电路常见的一种形式,其电路形式如下图所示。
该种输出电路形式外接电源既可以是直流,也可以是交流。
图1 继电器输出PLC继电器输出电路形式允许负载一般是AC250V/50V以下,负载电流可达2A,容量可达80~100VA(电压×电流),因此,PLC的输出一般不宜直接驱动大电流负载(一般通过一个小负载来驱动大负载,如PLC的输出可以接一个电流比较小的中间继电器,再由中间继电器触点驱动大负载,如接触器线圈等)。
PLC继电器输出电路的形式继电器触点的使用寿命也有限制(一般数十万次左右,根据负载而定,如连接感性负载时的寿命要小于阻性负载)。
晶体管输出和继电器输出

1.负载电压、电流类型不同负载类型:晶体管只能带直流负载,而继电器带交、直流负载均可。
电流:晶体管电流0.2A-0.3A,继电器2A。
电压:晶体管可接直流24V(一般最大在直流30V左右,继电器可以接直流24V或交流220V。
2.负载能力不同晶体管带负载的能力小于继电器带负载的能力,用晶体管时,有时候要加其他东西来带动大负载(如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等)。
3.晶体管过载能力小于继电器过载的能力一般来说,存在冲击电流较大的情况时(例如灯泡、感性负载等),晶体管过载能力较小,需要降额更多。
PLC晶体管输出响应快,可以用于高速输出,但是控制电磁阀等还是需要加中间继电器;继电器输出响应慢,但是可以省去外接继电器,接线简单。
具体选用什么输出要视负载情况而定。
晶体管主要用于定位控制,要用晶体的输出来发出脉冲。
而继电器是不能用发出脉冲的,也就不能定位控制了。
如果用继电器去控制定位伺服或是步进的话就还要加定位模块,经济上不划算。
而用一个晶体管输出的就可以控制伺服等。
就这么回事。
虽然二者都是控制器件,但晶体管输入和输出没有电隔离,而继电器是电隔离的,在体积有限制的时候,响应时间要很短的时候,都往往采用晶体管控制,而在电压比较高,电流比较大,要注意人身安全时,往往用继电器……。
PLC简答题

(一)熔断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它有哪些部件组成?作用:当电路发生严重过载或者短路时,熔断器将有超过限定值的电流流过,将熔断器的熔体熔断,从而切断电路,达到保护电路的目的。
主要部分:熔体,熔管,熔座。
(二)熔断器有哪些主要参数?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与熔断体的额定电流是不是一回事?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熔体额定电流和极限分段能力等。
不是一回事,熔断器的额定电流是指熔断器在长期工作制下,各部件温度不超过极限允许温度所能承受的电流值,通常某级额定电流下允许选用不同的熔体电流,熔体的额定电流是指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长时间通过熔体而熔体不熔断的最大电流值。
(三)为什么有些熔断器中充填石英砂?1).石英砂可以起到灭弧作用2).石英砂起到迅速冷却散热的作用。
(四)熔断器与热继电器用于保护交流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时,能不能互相取代?为什么?不能。
熔断器侧重实现的功能是短路保护。
而热继电器主要是为了避免发生长期过载、(五)什么是主令电器?它主要由哪些?主令电器用于发布操作命令以接通和分断控制电路主要有:控制按钮,行程开关,微动开关,接近开关,万能转换开关,主令控制器。
(六)行程开关、万能转换开关及主令控制器在电路中各起什么作用?行程开关:主要用于机床,自动生产线和其他生产机械的限位及流程控制。
万能转换开关:主要用于电气控制电路的转换,配电设备的远距离控制,电气测量仪表的转换和微电机的控制。
主令电器:用于按照预定顺序来转换控制电路接线。
(七)交流接触器在吸合的瞬间为什么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为什么直流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随气隙变化较大?吸合时触头迅速闭合,产生放电拉弧,并与触头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负载类型和大小有直接关系,所以会有较大电流流过。
直流电磁机构的励磁电流是恒定不变的直流电流,电压不变时,电流不变,磁势不变,随着衔铁吸合,气隙越来越小,在此过程中,磁阻显著减小,因而磁通要增大,吸力特性随气隙变化而变化较大。
(八)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的延时原理与调整方法如何?原理:线圈通电后,吸下衔铁,活塞杆失去支撑,在弹簧作用下下降,带动伞形活塞和共上的橡皮膜一起下降,膜上方空间空气稀薄,活塞受到下面空气的压力缓慢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电器输出和晶体管输出的区别
1.负载电压、电流类型不同
负载类晶体管只能带直流负载,而继电器带交、直流负载均可。
电流:晶体管电流0.2A-0.3A,继电器2A。
电压:晶体管可接直流24V(一般最大在直流30V左右,继电器可以接直流24V或交流220V。
2.负载能力不同
晶体管带负载的能力小于继电器带负载的能力,用晶体管时,有时候要加其他东西来带动大负载(如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等)。
3.晶体管过载能力小于继电器过载的能力
一般来说,存在冲击电流较大的情况时(例如灯泡、感性负载等),晶体管过载能力较小,需要降额更多。
4.晶体管响应速度快于继电器
继电器输出型原理是CPU驱动继电器线圈,令触点吸合,使外部电源通过闭合的触点驱动外部负载,其开路漏电流为零,响应时间慢(约10ms)。
晶体管输出型原理是CPU通过光耦合使晶体管通断,以控制外部直流负载,响应时间快(约0.2ms甚至更小)。
晶体管输出一般用于高速输出,如伺服/步进等,用于动作频率高的输出:如温度PID控制,主要用在步进电机控制,也有伺服控制,还有电磁阀控制(阀动作频率高)。
晶体管主要用于定位控制,要用晶体的输出来发出脉冲。
而继电
器是不能用发出脉冲的,也就不能定位控制了。
如果用继电器去控制定位伺服或是步进的话就还要加定位模块,经济上不划算。
而用一个晶体管输出的就可以控制伺服等。
5. 在额定工作情况下,继电器有动作次数寿命,晶体管只有老化没有使用次数限制
继电器是机械元件所以有动作寿命,晶体管是电子元件,只有老化,没有使用次数限制。
继电器的每分钟开关次数也是有限制的,而晶体管则没有。
6. 晶体管输出的价格稍贵一点.
继电器输出:AC ——交流电(正常交流220V)电源(L1 N) DC ——直流电(输入端)
RLY ——- 继电器输出(输出端)
晶体管输出:DC ——直流(正常直流24V)电源(L+ M) DC ——(输入端)
DC ——(输出端)如PLC 224 XP CN DC/DC/DC
1,晶体管输出同样可以做到230V交流,用双向硅。
2,一般继电器输出的要比晶体管的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