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鲁迅三兄弟 与你所不知道的周家三姐妹

合集下载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

鲁迅与家人的故事鲁迅的原配名为朱安,一位传统的旧式中国妇女。

她身材娇小,一双小脚,目不识丁而忠于自己的男人。

鲁迅是家中的长子,他的婚事自然是大事。

自从鲁迅的父亲去世之后,周老太太更是整日的寻思琢磨,给鲁迅找媳妇。

当时鲁迅已经家道中落,门第高的看不上他们,门第低的他们看不上。

找来找去,就找着了朱安。

朱安出生商人家庭,但是祖上也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小官,加之朱安本分温顺周老太太看了很喜欢。

而朱家认为周家虽然经济拮据,但周老爷曾经在京中当过大官,后来虽然被问罪,但周家也还算是绍兴名门。

两家都还挺满意,这婚事也就定下来了。

当时鲁迅在新式学堂读书,对这门婚事虽然提出了反对,但是周老太太坚持,于是只好作罢。

但他也给朱家提了个要求,希望朱安放了小脚,去新式学堂读书。

朱家是传统人家,听了这话十分震惊,并没有按照鲁迅说的去做。

于是这婚事也就耽搁下来,后来鲁迅去日本留学,更是没有成婚的打算。

最后还是周老太太熬不住了,连写了几封信,谎称自己生病了,将鲁迅给骗回来成了婚。

婚礼依照的是旧式礼节,繁琐而严肃。

当时鲁迅已经剪掉了辫子,成亲的时候还戴了条假辫子。

朱安坐在喜轿里被抬到周家,一路上吹吹打打,透着与日后清冷空虚生活不同的喜庆。

喜轿落地,轿子里伸出一只不大不小的绣花鞋。

因为轿子有点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上,然后绣花鞋就掉了,露出里面尖细的小脚。

朱安听说自己未来的丈夫不喜欢小脚的女人,于是穿了双正常大小的绣花鞋,里面塞满了棉花。

本想着讨好丈夫,却不想闹了笑话,而这似乎也昭示着这段婚姻的不幸。

许多人都害怕新郎闹起来,但鲁迅却全场沉默的配合了。

这倒不是说鲁迅没火气,而是选择了沉默的对抗。

他本来就不满意自己的妻子人选,加之被母亲从日本骗回来,心里压着火气。

成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照规矩去祠堂,晚上也没有回新房,而是独自睡到了书房。

第三天就收拾行囊,去了日本。

臧克家和周晔简介

臧克家和周晔简介

鲁迅侄女、周建人女儿周晔,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

浙江绍兴人。

鲁迅三弟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鲁迅先生的侄女。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0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品介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章主题: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见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课和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篇课文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课程改革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3课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六课)。

《鲁迅故家的败落》作品介绍周建人在晚年,由女儿周晔执笔,自己口述,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这部书介绍了周家的家族背景,附有详细的周氏族谱和相关人物介绍。

周建人自记事起回忆,从自己的视角记录周家的败落轨迹,也记录了鲁迅三兄弟的成长之路。

这本书给鲁迅研究提供大量真实的,生动的材料,读起来也富有趣味。

《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1927-1936)》作品介绍鲁迅晚年在上海生活,周建人一家也在上海,两家过往甚密。

周晔也和鲁迅比较亲近,她曾写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周晔后来写就的一部回忆录,是对伯父晚年岁月的最新解秘,也是研究鲁迅的必备书籍之一。

臧克家,1905年出生,山东诸城人。

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鲁迅先生的家庭介绍

鲁迅先生的家庭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其家庭成员如下:
- 祖父:周福清(1838年1月22日-1904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 父亲:周伯宜(1861年-1896年),秀才出身,屡应乡试未中,闲居在家,常借酒消愁,后为肺结核所缠,36岁去世。

- 母亲:鲁瑞(1857年-1943年),出生在“朝北台门”,后嫁到绍兴城里的周家。

- 原配夫人:朱安(1878年-1947年),鲁迅不认可这桩婚事,因此膝下无子女。

- 夫人: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祖籍广东澄海,鲁迅的学生。

- 儿子: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一个儿子。

- 弟弟: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一、父母
鲁迅的父亲周树人(1861-1923),母亲鲁瑞(1858-1943)。

周树人和鲁瑞共有三男一女,分别是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以及周璟。

二、兄弟
1.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同为文学家,但观点不同。

后因政治原因断绝关系。

2.周建人(1888-1984):鲁迅之弟,生物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妻子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1898-1968),两人育有一子周海婴。

四、子女
周海婴,鲁迅之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五、侄子
1.周楞伽:鲁迅之侄,早期参与《狂飙》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

2.周冠五:周建人之子,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六、侄女
1.周小萍:鲁迅之侄女,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

2.周月华:周建人之女,医生。

七、其他亲戚
1.鲁瑞的兄弟姐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但多为配角。

2.其他远亲:在鲁迅的作品中偶有提及,但详细情况不详。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鲁迅几个老婆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是个禁欲主义者。

他把自己默守成一棵仙人球,肉身苦涩,紧紧收拢;满身长刺,攻击人生。

引用弗洛伊德创作论来说,“力比多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原驱动力。

鲁迅的苦闷,粗略地说是源自社会苦闷与个人苦闷。

我在揣想,如果没有朱安与那桩增添无限苦恼的旧式婚姻,如果许广平早20年在鲁迅生涯中出场,鲁迅的人生底色是不是要温暖许多,他的“刀笔吏”生涯会不会少去许多桀骜?但丁在《神曲》中唱:伟大的女性,将引领着我上升……一、鲁迅与朱安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
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和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

现按任务要求对他的亲属做以简单介绍。

父亲:周伯宜(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

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母亲:鲁瑞(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
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夫人:许广平(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
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二弟: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三弟:周建人(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四弟:周椿寿(1892—1898),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儿子:周海婴(1929—2011),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钻研无线电
方面的知识,毕业后到国家广电总局工作。

第1页(共1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

周晔(yè),女,1926年5月生,1984年1月去世。

浙江绍兴人。

鲁迅兄弟三人,老大周树人(鲁迅原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周晔是周建人和王蕴如的大女儿,所以她称鲁迅为伯父。

周晔生于上海,鲁迅逝世时,她才11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回忆伯父的文章,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自建国后一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周建人在晚年口述,周晔执笔,出版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周晔还独立撰写过《伯父的最后岁月——鲁迅在上海》一书,是她研究鲁迅的姊妹篇。

文章内容:悼念伯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大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谈《水浒》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总要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在保存着。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出生情况出生日期(时间):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称鲁迅为伯父。

家庭背景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

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

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的。

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

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

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

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周建人被安排到浙江省当省长,为了照护年逾7旬的 老父亲,周晔又调到浙江一个杂志当了编辑。 周晔的 丈夫叫张攸民,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也是在解放 前就参加了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在铁道部铁道科学院 工作。1958年曾到
苏联留学,归国后,他到上海涡轮机研究所工作,后任 研究所副所长。 周建人返京后,周晔不愿意到北京 工作,便随丈夫到了上海,调到上海译文出版社,“文 化大革命”后出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 1981年, 一心想写作的周晔以照顾父
女儿周瑾21岁,小女儿周蕖16岁。更为有趣的是,在周 建人正式入党之前,他的两个女儿,周晔、周瑾已先于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姐俩不仅在上海就开始从事地下工 作,周晔还过江参加了新四军。按党内的标准,两个女 儿参加革命的时间,还在周
建人之前,是比他还老的老干部。她们都能享受到离休 待遇。 大女儿周晔起初就读杭州之江大学英文系, 在那里参加了地下党,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的是 做教徒的工作。解放前她又过江参加了新四军,此后便 和家里失去了联系。解放后,周
相关的消息,是说周建人的女儿周晔曾出版过两本书, 即由周建人口述,周晔整理出版的《鲁迅故家的败落》 和《鲁迅在上海》,而对周晔的具体情况,网民们则张 冠李戴,安在了北京一所大学的教师身上,说这位年仅 40多岁、同名同姓的老师就是
周建人的女儿周晔。 不仅如此,网上盛传的高干子 女名录,几年来不断地有人更新,但你还是看不到周建 人家庭的情况。面对如此强大的搜索引擎和社会关注的 目光,这么多年来,周氏三姐妹一直埋头工作,低调生 活,隐身于大众目光之外,是有
文化人的原貌;也不说周建人显赫的官职,以学者视之,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三兄弟同宗同族,家教一致,遗 传相同。说到成功,就不能忽视他们的勤奋,这才是他 们的成功之基,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一样地努力, 不停地工作。求学之间,他们
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硬读出来的,翻翻鲁迅描写少年 读书时的作品,再看看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的状 况,你就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再想想周建人固守乡 村老宅,在青灯古瓦之中,自学植物学、英语,又有多 少甘苦辛劳。更为难得的是,他
有所知,但也仅仅是知道个名字。 说起来,周晔身 为长女,算是继承了父亲的外语才能,也继承了他的写 作才干,这两本书也替父亲了却了一桩心事。 在她 的写作计划中,她还要完成的一部作品是《瞿秋白传》, 这是她最想干的事,遗憾的是
,1984年周晔因肺癌先于父亲去世了。为了不让周建人 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难过,家人一直没有把这个消 息告诉他,住在医院的周建人当时还常常问起周晔,问 女儿为什么不来看他。几个月后,周建人也撒手人寰。 这一年,周家除了他们父女
心,有坚持之志,有独立之姿。 最难得的是,三兄 弟都是生于封建家庭,受教于传统道德,但是,他们没 有成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和殉道者,而是背叛了自己的 出身,走上了一条追求新生活、新思想的时尚之路。在 那个兵燹乱世,勇敢地竖起了新
文化的大旗,宣传新文化、新道德、新科学,用文明、 文学、科学来拯救民族和未来。三兄弟几乎同时站在社 会变革的前列,相互砥砺,相互竞争,都成为了战士, 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文化先锋,成为唯物主义者。这不 能不让人佩服。甚至就连最后的
选择,三兄弟也大致一样。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最后的声 音。 鲁迅殁时55岁,周作人去世时82岁,周建人寿 长,96岁离世。三人都有遗嘱。 鲁迅是1936年10月 16日在上海逝世的。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 因为丧事受任
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 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 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
意思的是,他们三人都选择了写作为生,而且,都成就 了一番大业。 三人都是作文高手。冯雪峰说:周作 人是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鲁迅去世后,他的学识文章, 没有人能相比。 张中行先生说:“散文,最上乘的 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
,平分了天下。”这种褒扬,二人当之无愧。 周建 人的文章自然无法和两位兄长相比,但是他也开启了属 于自己的天地,科学小品,自称一格。 都善著文, 但却内容有异,文风不同。有道是鲁迅行文常带怒气, 以批判社会为己任;作人行文常
带人气,以宣扬人性为宗旨;建人行文常带真气,以转 播科学为目的。 再看看三兄弟的个性。 其实, 三兄弟都是好强桀骜之人,不会轻言退却放弃。三兄弟 久分不合,谁又能说不是个性使然。换句话说,三人性 情中,都有很强硬的东西。鲁迅
自不必多言,毛泽东说他骨头最硬。面对各种围攻,他 很强势,自不惮言:“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 国人。” 周作人留给社会的印象,是个软弱的人, 面对妻子的逼迫,不像个大丈夫,这可能只是他性格中 的一面。我倒觉得,他是个非常
建人的夫人王蕴如到上海搬家。结果,母女俩在火车上 偶然碰上了,此时,站在母亲面前的女儿,已经不是从 前的那个乖乖女,而是一名飒爽英姿的解放军战士,这 让王蕴如又惊又喜,总算是一家人又团聚了。 周晔 随父母到北京后,被安排到全国
总工会工作,时任总工会妇女部部长杨之华是瞿秋白的 夫人,她和周家两兄弟在上海时就是好朋友,和周建人 更为熟悉,这样,周晔顺理成章地就跟着杨之华,当上 了她的秘书。直到1958年,爱好写作的周晔主动申请调 到《工人日报》当记者。此
棋手和栋梁,周建人则一直在两位哥哥的盛名之下,夹 缝之中,名位略显尴尬。世人对三人的评价也各有千秋。 鲁迅身披民族魂,被推上圣坛,被万人景仰;而周作人 则因为附逆,身败名裂,遭千夫所指;周建人一生谨慎, 先抑后扬,看似无功无咎,
终得颐享天年。同为兄弟,身世相同,命途迥异。百年 之后,回头再看,套用稼轩词:了却尘世平生事,赢得 生死不同名,可怜同胞生。 周氏兄弟同出一门,后 兄弟阋墙,家庭分分合合,外人很难厘清,道是治丝益 棼,越搞越乱。而且,搞清楚又
: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 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把酒问天:一家人乎? 异家人兮? 周建人和夫人王蕴如育有三个女儿。如今, 大女儿周晔、二女儿周瑾都已去世,周家三个女儿只剩 下三女儿周蕖了。 以周
建人的显赫身世,再加上周家特殊的地位,按理说,周 氏三姐妹应该有很多的亮相机会,外界对她们也会有不 少的关注和报道。采访之前,我在网上搜索了很长的时 间,结果很失望。几乎没有任何消息,没有见到一篇有 关周建人子女的报道。唯一一个
太小了,他一直在努力地想摆脱这种影响,但是徒劳无 益。对于这种种的宣传和送上门的优惠,他无力阻拦, 也无法挣脱,只能消受。我想,这种内心的苦楚,应该 是有的。何况,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自主意识的人。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周氏三兄
弟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常与同时代的宋氏三姐妹宋霭 龄、宋庆龄、宋美龄相提并论,他们的影响都是空前的, 但就文化意义讲,宋氏三姐妹则远远无法与周氏三兄弟 相颉颃。 三兄弟各有所长,也各有命运。鲁迅与周 作人都博有文名,是文化界的
们这种勤奋的劳作,是持之以恒伴其一生的。 有人 说,鲁迅是累死的。他不停地读书、写作,不停地跋涉, 没有一刻停闲。他自己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全 用在了写作上。著作等身,那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周 作人老了还壮心不已,顶着特
殊的头衔,硬是翻译了著名的《希腊神话》,为自己的 写作生涯,再添收官之作。你再想,90岁的周建人眼睛 都快瞎了,还拿个放大镜,要重译《共产党宣言》。 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比勤奋更有力量。 一门三杰,举世罕见。更有
谈到周建人,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就是他的两 个哥哥,鲁迅和周作人。 这二人对他的一生影响巨 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他们几乎左右着他的命运和 生活。特别是鲁迅,这种影响伴随了周建人的一生。直 到现在,介绍周建人,必须要加
上,他是谁的弟弟。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鲁迅好比是太 阳,周作人则是月亮,周建人就是星星了。我一直觉得, 周建人并不愿意生活在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之下,没有人 愿意被别人照亮,而不是自己发光。他的生活空间被两 位哥哥占据着,留给他的地方
能怎样?与其再花力气判断他们的家务事,还不如看看 他们兄弟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积极的社会意 义,可供今人效法学习。 按照当今成功学的推论,一个 人成功的背后,往往会有几个关键的要素,包括:遗传、 家庭、环境、教链条,似乎缺一不 可。 拿这套理论来分析周氏三兄弟,也大致能对上 号。不过一个人的一生远不是几个符号或者是几个概念 能够解释的。假如抛开鲁迅的地位,还原他的作家身份; 不提周作人那段历史,再现他
意而为,还是随意而安呢?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 先后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高教部、全国人大工作,这 期间他在北京东城、西城数次搬家,“文化大革命”后 才搬到护国寺,直到去世。周家的三个女儿则都出生在 上海,并在上海读的中小学,讲
一口上海话。1948年,周建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 带一家人离开上海,前往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 坡。二女儿周瑾、小女儿周蕖中断学业随他在一起。而 大女儿周晔已经参军在江南的部队里了。 这一年, 大女儿周晔已经24岁,二
不难发现,周氏兄弟殊途同归,死后速朽,不求纪念, 不拖累他人的想法是惊人地一致。 时人有这么评价 三兄弟的,说是:一个大作家,一个大汉奸,一个大干 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可是,当你把他们放在 一个屋檐下,退回到家庭的层面,再看三人,你会发现,
他们嘴上留着一样的黑硬的短髭,一样的黑眉,一样的 浙江面孔,讲一样的绍兴官话,这惊人的相像后面,是 他们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著作等身,一样的个性独 立,一样的勤勉奋发,一样的自信好强,一样的自我, 一样的自尊。 王安石有诗云
亲为名,借调到中央统战部,她原本就不想做行政工作, 正好找个理由,辞了译文出版社社长一职,专事写作。 也就在这期间,她整理完成了《鲁迅故家的败落》一书, 1984年,这本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因为作者 特殊的身份,这本书反
响很大,被誉为是一部研究鲁迅故家以及鲁迅著作中的 人物、背景、思想最有权威性的书。2001年,福建教育 出版社曾再版。 随后,她又根据母亲王蕴如的回忆, 整理完成了《鲁迅在上海》一书。也就是因为这两本书 的缘故,外界对周晔才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