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d6d95c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7.png)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阐释]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语义理论从结构层面不能对其本质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观和隐喻观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构成方式及各义项间的关联性,则表明一词多义不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由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延伸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有关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外语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和范畴;意象图式;隐喻1.原型和范畴模式下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客观世界是由不同性质、形态和颜色的各种事物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杂乱性和无序性。
人类为了充分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要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和定位。
人们根据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来认识世界,经过认知加工过的世界便成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它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进而能够推知语言符号的意义。
范畴化有两种模式:客观主义传统模式和经验主义原型模式。
意象图式最早由MarkJohnon(1980)提出,后来很多语言学家,如Lakoff,Langacker,Sweeter,Turner等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是初始的认知结构,是人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组织思维的重要形式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
当一个概念被影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式也在其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通过在现实世界中的身体经验(如感知环境、身体动作、感受力量等)形成了基本的意象图式,各种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网络,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语义结构。
既然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们的理解和推理,那么语言中意义的形成就可以用它加以描述和解析。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魏培娜【摘要】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去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套”一词为例,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管窥.研究发现:(1)转喻在“套”的词义延伸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但隐喻也不容忽视;(2)在“套”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认知思维模式.一是运用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中部分和部分相互指代”的转喻思维模式,如“容器指代内容”、“部分指代整体”和“整体指代部分;二是运用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模式.同时,也有少数义项是交叉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模式.【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8【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隐喻;转喻;套;认知【作者】魏培娜【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词多义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汉语,汉语词汇的发展受到历时和共时的双重影响,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共时发展的成果,才形成了现在的汉语词汇系统。
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思维使得词义由最原始的意义或者说本义一步步扩展到现在的众多义项,这些义项存在某些相似性的关联,文章拟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来探讨一下“套”一词的义项形成过程,以期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一个双面心理实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1]因此,一个词的词形与其原始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比如: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一概念,英语中用book,而汉语中用“书”,字形和意义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但是,词义的任意性当是相对于词义的本义而言的,或者说最原始的意义。
在其本义产生以后,词的本义与其派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却是有理据的,它们之间存在逻辑承接(传递)关系。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

论述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应用一词多义现象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它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语言词汇中的普遍现象。
Lyons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认知语义学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来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现连锁状,即前一个义项是后一个义项的基础。
本文将在认知视角下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及其翻译策略。
1 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从词的起源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多义词的若干意义可以分为:原始意义与派生意义;中心意义与次要意义。
原始意义指词的最初意义,也可称为本义。
派生意义是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可称为转义。
从社会因素来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产生和发展。
每一种语言都会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以满足表达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然而无限的客观世界和无限的人们想象面对的是人们有限的词语数量和有限的造词能力。
因此,一词多义现象便应运而生。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认知的范畴化导致了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如果词汇的多个义项被视为一个范畴的话,那么该范畴系统是这样形成的: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以基本义(本义)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它义项(转义)。
这个以原型义项为核心而形成的范畴系统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前提的,即原型与非原型成员、非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之间可相互有联系,或者说,本义与转义、转义与转义之间互有联系。
可见,一词多义的存在是有理据的。
一词多义的形成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其存在的理据性。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三种方式形成。
辐射型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许多意义。
连锁型是从原型意义出发衍生出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产生出第三个意义,以此类推。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是指在英语中,一个词可以有多个意义,或者一个
意义有多种表示方式。
这种现象是英语中的句法特征,其主要原因是英语
的发展史长期以来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这些外来语言不同的词汇和语法
特点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
针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认知分析。
第一,根据句法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名词的变化,可以确定一词多义的现象,并
进行细致的语法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语言系统。
第二,可
以根据词的词义变化,通过归纳总结,对词语的语义和可能的含义进行深
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用法。
第三,根据句子及文章的
语境,仔细考察每个句子和每个词语的含义,以便更好地掌握词语的用法。
一词多义的认知探究及其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A Co g n i t i v e S t u d y o n Po l y s e my a n d t h e En l i g h t e n me n t f o r Po l y s e my - t e a c h i ng i n En g l i s h Co u r s e
E —m a i l :s k@ y na u .e d u .c n
I S S N 1 0 0 4—3 9 0 X ;C N 5 3—1 0 4 4 / S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3 9 0 X ( S ). 2 0 1 4 . 0 1 . 0 1 7
SHI Yi h o n g
( C o l l e g e o f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D e p a r t me n t , Y u n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0 9 1 ,C h i n a )
一
词 多义 的认 知探 究及 其对 英 语 多义 词教 学 的启 示
史 一鸿
( 云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云南 昆 明 6 5 0 0 9 1 )
摘 要 :一词 多义是人类认 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语 言层 面的具 体体现 ,也是 英语 词汇教学 的重要 内容。隐
喻 与转 喻思 维是 一词 多义现象产生的 内在动 因;词汇意义 的延伸是通 过隐喻 与转喻联 想 网络 得 以实 现的 ;英
n a r y n e t w o r k o f p o l y s e my a n d he t c o g n i t i v e me c h a n i s m o f p o l y s e my s h o ld u e b t a k e n i n t o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从认知角度浅析“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认知角度浅析“头”的一词多义现象作者:王梅洁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
传统的语言学大多从词汇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常见词“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一词多义“头” 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
它反映在词典上就是一个词条的所有义项。
传统的语言学大多从词汇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一词多义现象。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常见词“头”的一词多义现象。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头”的解释,“头”的意义有以下几项:1.头 tóu①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②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③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鼻头;④事情的起点或终点:从头说起、头绪;⑤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⑥头目、首领;⑦方面:心挂两头;⑧第一:头等;⑨领头的,次序居前的:头车、头羊。
⑩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三天;〈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两年;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用在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三头五百;量词。
2.头 tou①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b.接于动词性词根:念头;c.接于形容词性词根:有准头;②方位词后缀:上头、外头。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在同一个原型范畴中,各义项成员并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其典型程度,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之分。
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意义。
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
在“头”的语义范畴中,义项①表示“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的意义,是人们最初的认识,其意义最原始、最基本,是“头”这个词的原型义项。
认知视角下名词“Heart”的一词多义分析

2 . 1 原 形 范 畴 理论 与一 词 多义
范 畴( C a t e g o r y ) 是 指 事物 在 人 之 中 的归 类 。客 观事 物 固有
的特 征 经 过 认 知 在 思 维 和 语 言 中 固定 下 来 ,这 个 过 程 就 是 范 畴化 ( C a t e g o i r z a t i o n ) 。2 0 世纪5 O 年 代 ,俄 国 著 名 哲 学 家 Wi t t g e n s e i n 在 他 的著 作 《 哲学研究》 中提 出 了著 名 的 “ 家 族 相 似 性” 理论。 2 O 世纪6 0 、 7 O 年代 , 人类学家B e r l i n 和K a v 发 现 人 类 会 按 照焦 点 色 对 颜 色 进 行 切分 和范 畴 化 。 心 理 学 家E・ R o s e h 首 次 提 出了“ 原 型理论 ” 一词 . 具体来说 。 他 的 基 本 观 点 可 总 结 如 下: 原 型 是 与 同一 概 念 的成 员 有 更 多共 同属 性 的 实例 , 是 一 个 范 畴 中特 定 的 、 具体 的 、 最典型的成员。一个原型范畴就是 以 原 型 为 中心 , 其 他 成 员 围绕 原 型 组 成 的 成员 。 个 词 在 产 生 之 初 可 能 只 有 一 个 意 义 。但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可 能 会 出 现 词 义 的扩 大 、 缩小 、 转移 或 是 词性 变化 等 , 这 就 可 能 导致 一 个 词 有 好 几 个 义 项 。这 几 个 义 项 就 可 以组 成 一 个
2 0 1 4 年第 6 8 期是 争 试周 刊
认知视角下名词“ He ar t " 的 一 词 多 义 分 析
曲 玉 雪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摘要: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和生产机制。
一词多义是以原型范畴为基准,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转喻1.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
“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Ullmann,1962:159)关于一词多义,David Cristal(1980:274)是这样定义的,“ a term used in seman 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却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有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0:36)。
2.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一次多义现象是指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
从语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来看,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本义和延伸义(或拓展义)。
词汇的本义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初认识;而词汇的延伸义是指从原义派生和演化来的词义。
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于是人们用已有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或描述新现象。
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延伸或扩展,一个词便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3.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语言不可能发展”。
(林正军,杨忠,2005:5)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
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生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 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 。
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各种方式发生联系。
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化出来的词义。
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 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 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 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
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 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 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
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 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
于是, 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 赋予旧词以新义, 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
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 具有了认知性。
3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3.1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它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 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 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 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 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 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 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 即原型(prototype), 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2]Taylor(1995) 也指出大多数的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的结构,而是多中心的结构。
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类典型, 这些类典型通过家族相似性互相连接. 下面我们用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
再来看看名词
“window” 的意义是怎样拓展的:(1) The workman delivered the window .
(2) Close the window . (3) She put her head through the window. (4) I painted the window while she was standing in it. 在这四个句子中,window 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在句(5) 中, 它指的是作为房间结构的一部分的窗, 在句(6)中, 它指的是窗可以推动的那一部分,不再包括
窗框,在句(7)中,它指的是窗被推开后留下的空间,在句(8)中,前三种意义依次出现。
这几个意项之间至少一个或者几个共同的属性,但没有任何属性是所以成员都共有的,所有意项的家族相似性表现在都与窗有关。
因此,window 既有中心含义,又有扩展含义,而这些含义之间不是任意的,而是构成一个相关联的意义范畴, 是自然的、无意识的, 符合人的心理认知规律的。
这些不同意义的拓展通过什么手段得以完成的呢?在这种从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或拓展的过程中,这些互相关联的意义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 隐喻和换喻〔3〕(Taylor1995:122)。
3.2 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隐喻和换喻在传统修辞学中只是被看成是两种纯修辞手段, 然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 它们被作为两个认知概念来进行探讨。
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一个词条下的诸多含义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了这个词的意义范畴。
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执行义项, 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隐喻或换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 有的已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和转喻色彩,但由于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也被列入词义条目中, 于是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
关于一词多义的演变, 已很难从历史上找到明确的证据,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即词义的历史演变的结果使多个义项共存于一个共时平面上, 构成词语在这一共时平面上的语义范畴。
我们先举一个明显的例子。
汉语的“头”的含义构成下列共时语义范畴:①(人)头部;②(动物)头部;(物体)顶端;(事情)终、起点;③领导,头目;④(动物、物体)数量;⑤头发或头发样式。
这些义项哪个先产生, 哪些后产生的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对认知的研究表明, 人们认识事物是有一定规律的, 其一是将相似的事物看作同类事物, 这是相似原则。
认知的普遍规律是以较熟知的具体事物来认识与之相似的较抽象事物,即具体域向抽象域的投射。
Heine等人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排列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 认为这是人们进行认知域投射的一般规律: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是不是词义的发展完全按照这一顺序, 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可以肯定, 后一认知域的义项是从排列在它前面的认知域的义项演变而来的, 而不是相反。
据此, 我们构拟“头”的语义的演变:(动物)头
(事情)终;
起点(人)头(物体)顶端(单位,部门)领导,
头目这种从具体到抽象认知域的投射即隐喻, 这是相似原则在起作用。
第4和第5义项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认知心理倾向于把相临的两个成分看作一个单位。
在语言上表现为由一事物认识并用词语指称与其相关联或相近的另一事物, 如由形式(容器)代替内容, 由局部替代整体等等。
这一认知机制即传统的转喻。
很明显, 第4义项是由第1、第2义项“转喻”而来。
“头”是一切事物的重要部分, 头就可以代表整个事物, 成为量词。
头发长在头上, 用“头”转喻指头发或发式也就很自然了。
可见, “头”的词义之间具有明显的隐喻和转喻色彩, 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相似原则和临近原则起作用的结果。
表示“人或动物的头部”的含义是最基本、最先产生的, 我们称为原型意义, 其他义项与这一义项具有某种关联(隐喻或转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语义范畴, 有的已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留明显的“修辞”特征, 但由于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也被列入词典词义条目中。
4 结语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一词多义现象是以隐喻、转喻链条而相互联系起来的。
在词的多义结构中, 各词义范畴之间地位并不相等而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分析了一词多义的词义延伸过程的认知思维结构和表现方式。
一方面, 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
的一种延伸, 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之间没有具体相同的特征, 它们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
另一方面,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 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参考文献:[1]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3]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Cambridge:CUP.1993. [4]Lakoff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5](英)Leech J N.语义学[M].李瑞华,王彤福,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Saeed J I.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 李瑛, 文旭.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研究, 2006, (3). [8] 林正军, 杨忠. 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9) .
[9]Hatch,E.&Brown,C.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CUP.1995. [10]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