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

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

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级区划分:主要依据生态系统的相似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基本一致性,结合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的定性分析。

三级区划分: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价,

按照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二)区划方法

在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规程》采用GIS空间叠加技术方法,集成专家知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利用主导因素法,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原则,依次逐级划分生态功能区,并根据行政单元完整性进行修订,最终确定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界线。

按照生态区划规程要求,一级区划应维持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二级区划主要以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区划时应保持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兼顾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三级区划主要采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并分别考虑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营养物质保持、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脆弱性特征的相似与差异性。

(三)命名原则

生态功能区的命名要准确体现各个区域的主要特点、所处地理空间位置、生态系统类型,同一级别生态区的名称应相互对应,文字简明扼要。生态功能区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一级区名称由地名+地貌类型+生态区构成,组合地貌类型按重要顺序排列。

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择其中重要或典型者。

二级区名称由地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亚区构成,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命名。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城市、水域和工矿等。命名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三级区名称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以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命名。

本区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

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石漠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择其重要或典型者。

都市区生态功能区以生态恢复和调控为主导进行命名。

三、区划方案

根据上述分区方法与原则,参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中所定的分区系统,结合重庆市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情况实际,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14个三级区。各级分区命名如下:

I 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

I1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

I1-1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II 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

II1 三峡水库水体保护生态亚区

II1-1巫山-奉节水体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II2 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

II2-1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III 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III1 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II1-1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III2 渝东南岩溶石山林草生态亚区

III2-1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

III2-2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IV 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

IV1长寿-涪陵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亚区

IV1-1长寿-涪陵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IV2 渝西南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V2-1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IV2-2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

IV3 渝西丘陵农业生态亚区

IV3-1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IV3-2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生态功能区V 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

V1都市区城市生态调控亚区

V1-1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

V1-2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

四、分区规划

I 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态区

I1大巴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亚区

I1-1大巴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重庆市的最北端,包括城口县和巫溪县,面积7322.6km2。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13.8℃,年降雨量1200~1600mm,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林地面积比为54.5%。区内拥有完好的原始植被,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俱佳。

本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胁严重,经济总量小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制约了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综合治理能力薄弱。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辅助功能有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地质灾害防治。该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方向是建设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突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的重点。本区山地地区是重点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生态区要严格加以保护,实施封闭管理,禁止一切生产性活动。

II 三峡库区(腹地)平行岭谷低山-丘陵生态区

II1 三峡水库水体保护生态亚区

II1-1巫山-奉节水体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包括奉节、巫山两县,面积7057.3km2,平均海拔970m左右、相对高差2100~2600m。多年均降雨量低于1150 mm。林地面积比57.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是全市最严重地区,次级河流存在一定程度污染,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危害较严重。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三峡水库水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重点是农村面源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防治,进一步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进行地质灾害、石漠化和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适度点状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农林产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和环保建材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进行人口梯度转移。本区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保护,严禁开发活动;长江等河流水域应重点保护。

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该生态功能区包括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开县,面积16150 km2。地貌类型以低中山为主。林地面积比为34.6%,多年均地表水资源量112.53亿m3。

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均严重,次级河溪污染和富营养化较突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可能导致较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主导生态功能为三峡水库水体保护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进行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防治。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好“万州—开县—云阳”综合产业发展区和“丰都—忠县”特色产业发展轴。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实行人口梯度转移。三峡水库145~175m库岸线至视线所及第一层山脊范围,应划为重点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

II2 梁平—垫江农业生态亚区

II2-1梁平—垫江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区包括梁平、垫江两县,面积3408 km2。自东北向西南地势渐降,两低山间为丘陵平坝,年均降水量1260~1300mm。自然植被覆盖较差,林地面积比为22.67%。

生态环境问题是洪涝灾害频率较高,森林覆盖率最低。区内主要河流高滩河受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断面平均值超标项目数较多。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定位为营养物质保持,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明月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月山山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向和重点是是生态绿化建设,低山丘陵植树造林、农田林网建设、城镇绿化、交通干线和溪河绿色通廊建设,提升植被覆盖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力发展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沿交通干道集中建设资源环境可承受的特色产业发展轴。抓好节水降耗减排工作,加强农村面源、企业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和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大力防治水环境污染。条形低山是本区生态系统骨架,应重点保护;区内重要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特殊区域的核心区要划为禁止开发区,严格加以保护。

III 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

III1 方斗山—七曜山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II1-1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面,方斗山、七曜山横贯本区,包括石柱县、武隆县,面积5913.81km2。本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河流发育,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林地面占幅员面积的61.42%,生物物种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坡耕地比重大,降雨量大且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退化明显,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繁。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文调蓄,辅助功能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地质灾害防治。建立植被结构优化的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强化其水文调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是本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方斗山-七曜山等条状山脉,是区域生态系统廊道,应重点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核心区为禁止开发区,严格保护。

III2 渝东南岩溶石山林草生态亚区

III2-1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区

该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包括黔江区和彭水县,面积6307.22km2。本区属中低山区,岩溶地貌特点明显。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风明显,灾害气候频繁。本区江河纵横,属长江-乌江水系,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市平均值,林地面积比为52.91%,全区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较明显,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主导生态功能为石漠化预防,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水文调蓄与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侵蚀劣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突出水土保持建设和石漠化防治。重点任务是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加大植被恢复力度、加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整山地森林、草地的植被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河流、湖泊湿地生态建设并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内小南海、阿蓬江、郁江等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岩溶林草山区是本区重点保护地区。

III2-2酉阳-秀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本区位于渝东南边缘,包括酉阳、秀山两县,面积7636 km2。地貌以低、中山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是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典型的山区立体生物性气候。本区分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分别汇入洞庭湖和长江。森林覆盖率21.2%。区内种质资源丰富,生物物种种类繁多。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场退化明显,土地石漠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季节性干旱、洪涝灾害严重。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文调蓄,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为植被恢复,突出水土保持,增加森林覆盖率,强化水文调蓄功能。重点任务是实施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加强矿山生态保护和恢复、构筑地质灾害应急预警和防治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阿蓬江、龚滩古镇、酉阳乌江百里画廊等原生态自然山水应重点保护。

IV 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态区

IV1长寿-涪陵低山丘陵农林生态亚区

IV1-1长寿-涪陵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涪陵区和长寿区,幅员面积4365.46 km2。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18℃、降雨量1200~1400mm。森林覆盖率约30%,以用材林为主,树种以马尾松为主,次为栎类。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植被退化明显,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面临污染日益突出,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导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辅助功能为农业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水源涵养和地质灾害防治。建立植被结构优化的低山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强化其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功能是本区的主导方向。重点任务是加大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力度,调整完善森林植被的结构,强化植被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强水体保护。在坚持生态优先和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涪陵区卫东水库、水磨滩水库,长寿区狮子滩水库、大洪河水库重要水域以及区内各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的核心区应严格加以保护,严禁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

IV2 渝西南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

IV2-1南川-万盛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南川区和万盛区,幅员面积3167.68km2。地貌以低山和中山为主。区内溪河众多,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8.14亿m3、过境水资源量2.30亿m3。林地面积比为53.52%,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物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局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有退化趋势,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季节性干旱、洪涝灾害严重。工业、生活、旅游造成的污染严重。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导方向,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重点任务是提高森林植被的覆盖率,调整森林结构,保护、完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物种的栖息环境,强化水土保持与水文调蓄功能。加强矿山生态保护和恢复。依法强制保护和抢救珍稀濒危动植物。区内众多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禁止开发;金佛山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最完好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应重点保护。

IV2-2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调蓄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江津区和綦江县,幅员面积5401.14km2。地貌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区内溪河众多,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8.15亿m3。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差异大。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生物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磺、石英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工业、生活、旅游对植被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次级河流存在一定的水体污染问题,长江干支流的水体保护面临压力。地质灾害频繁,土壤侵蚀敏感性区域分布较广。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文调蓄和水源涵养,辅助功能为生态恢复与重建、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围绕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进行。重点任务是大力开展陡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和裸岩石山的植被恢复。实施矿山污染生态重建,加强工矿废弃地和工矿废渣的环境监管与治理。积极开展长江干支流的水体污染综合整治。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严禁开发

IV3 渝西丘陵农业生态亚区

IV3-1永川—璧山水土保持-营养物质保持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永川区和璧山县,幅员面积2490.56km2。典型的平行岭谷丘陵地貌。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面积比仅14.64%。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1.56亿m3。区内有储藏丰富的天然气、煤、灰岩等矿产资源,尤其以天然气储量最大。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森林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降低。水资源相对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农村面源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导生态功能为水土保持和水体保护,辅助功能为农业营养物质保持、次级河流及矿山污染控制等。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是防止土地生产力因水资源短缺、土壤侵蚀与环境污染等而退化,应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村面源污染和矿山污染治理。主要任务是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的环境监督与管理;加强复合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对云雾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加强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区内云雾山以及一些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应重点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严禁开发。

IV3-2渝西方山丘陵营养物质保持-水体保护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包括合川区、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双桥区和荣昌县,幅员面积7787.21km2。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也较低。区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渠江、涪江、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等,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44.6亿m3。亚热带气候,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全年适合农作物生长。煤、天然气、盐、铝土等矿产储量丰富,有大足石刻、钓鱼城、龙水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缺水较严重,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低,农村面源污染和次级河流污染较为严重,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郊型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压力较大,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普遍。主导生态功能是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维持与提高,辅助功能为水土流失预防与监督、面源污染、矿山污染控制。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方向为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土流失预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面源防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制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矿山;开展矿山废弃物的清理、生态重建与复垦;加强大中型水库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禁止开发区,依法进行保护,严禁一切开发建设行为;次级河流和重要水域应重点保护。

V 都市区人工调控生态区

V1都市区城市生态调控亚区

V1-1都市核心生态恢复生态功能区

本功能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等主城六区,幅员面积1440.68km2。主要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并存。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低,长江、嘉陵江等众多河流流经本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42亿m3。区内城镇、工矿点密集,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四山”地区的森林、绿地资源是本区生态保护的重点。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环境问题突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排放量大,大气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污染潜在威胁大,电子电器废物、电磁辐射、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等新的环境问题对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增大。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恢复,辅助功能为污染控制,特别是水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美化和城市生态保护。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主导方向是生态恢复、污染控制、污染防治和环境美化,都市核心区不仅是都市圈生态恢复的核心,而且是重庆市、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上游水环境保护的关键。重点任务是要治理产业结构及布局型污染破坏为先导,严格控制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对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整治,恢复矿区的生态功能。严格“四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产业。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结合森林城市工程,严格保护“四山”地区的森林和绿地资源;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也需严格保护;区内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水域需重点保护。

V1-2都市外围生态调控生态功能区

本功能区包括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幅员面积4034.00km2。地貌类型组合区域分异明显。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区内有长江、嘉陵江等众多河流流经。多年平均气温16.9~18℃、降雨量975~1300mm。该区主要为城市、农村交错带,区内城镇、工矿点密集,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影响严重。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水污染较严重,大量的人类活动和工程建设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和大量的人为地质灾害,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较明显。主导生态功能为生态屏障建设,辅助功能为水源水体保护,营养物质保持、水源涵养和都市园林美化,建立都市区的生态屏障带。生态功能保护与建

设应突出饮用水源和长江、嘉陵江的水体保护及次级河流的污染治理;开展沿岸工业、生活污染废水的截流与处理,实施河道清淤与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对水库的治理保护工作。加快平行岭谷背斜低山的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和重点滑坡、崩塌与危岩的治理等水土保持的实施;建设都市区的外围生态屏障,防止污染从都市圈向外扩散,保护都市区生活水源,保护长江、嘉陵江的水质。加强区域生态保育与环境整治。加强区域物种的保护。加强对缙云山的保护。积极开展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结合森林城市工程,严格保护“四山”地区的森林和绿地资源;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也需严格保护;区内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水域需重点保护。

附件: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修编汇总稿-20080715.pdf

附图:

附录2-1 重庆市地质图

附录2-2 重庆市地势图

附录2-3 重庆市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附录2-4 重庆市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附录2-5 重庆市水系图

附录2-6 重庆市土壤类型图

附录2-7 重庆市植被类型图

附录2-8 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图

附录3-1 重庆市土壤侵蚀现状评价图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2015年12月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重庆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统一重庆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法,科学指导噪声区划工作,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环境规划与科技标准处组织制订。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细则由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总则 1.1 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声环境功能区划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以下称规范),为统一声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的内容和深度,加强重庆市环境噪声管理,改善声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制定本细则。 1.2 本细则适用于由重庆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乡总体 规划中划定的具体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声环境管理。 1.3 本细则是和规范配套的具体规定,声功能区划分方法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区划原则 2.1 区划应以城市规划为指导。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主城区)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为指导,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其他区县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7-2020年)》的总体要求下,以各地方的城市规划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2.2 单块的声环境功能面积,原则上不小于0.5 km2,实际划分中可根据实际地形特征确定适宜的区域面积。应严格控制4类声环境功能区范围。

重庆市西永组团Z标准分区

重庆市西永组团Z标准分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征求意见稿) 规划编制单位:重庆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规划环评单位:重庆港力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二○一九年三月

前言 西永组团位于重庆主城区西部,处于中梁山与缙云山之间,组团中心直线距离解放碑商圈约25km,距观音桥商圈约20km,距龙头寺火车站约23km。该组团功能定位为市级教育科研拓展区、铁路货运交通枢纽和集装箱物流基地、工业以发展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规划重大项目包括大学城聚居区、西永聚居区、综合保税区、铁路物流基地、微电子园区、高新区拓展区。西永组团规划面积247km2,建设用地163km2,规划居住人口143万人。 西永组团Z标准分区(以下简称“Z标准分区”)位于西永组团高新区拓展区范围内。Z标准分区依托白市驿场镇建成区,将白市驿建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小镇,同时为南侧紧邻的重庆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以下简称“涉农物流加工区”)提供生活服务。 2018年,为了强化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管理,优化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原,使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重庆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重庆市西永组团Z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该控规,重庆西永组团Z标准分区位于九龙坡区中梁山西侧,北至057乡道,东至襄渝铁路西铜便线,南至麟川时代广场,西至白市驿机场,规划区总用地面积422.44hm2,规划结合区域地形形成南、北、中三片的空间布局,其中中部片区为白市驿镇的旧城中心区,规划加强旧城改造,改善居住区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打造集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商贸区;北部片区是白市驿先进工业区,规划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南部片区是品质居住区,规划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加强设施配套,创造高品质的山水城区环境。 根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等有关规定,受重庆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由我公司承担重庆市西永组团Z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多次组织了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对规划区的基本情况、所在地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的,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有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可以用来解释今天环境危机的原因。许多人相信道德的力量,其实道德不过是功利主义的一层华丽的外衣。人们也许并不真心关心环境,只有一群衣食足又受到过教育的富贵闲人或专家学者在大声呼吁,然而,你如何告诉身处温饱边缘的人们保护金丝猴的意义;你又如何面对无数双饥饿乞求的眼睛,在这些眼睛里,森林就是面包、衣衫,就是生存。下面我就对重庆市的生态现状的调查结果进行一些分析。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土地 全市幅员总面积822.69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97.01%,水域面积2.99%。土地构成为:农用地292.94万公顷,林地297.39万公顷,居民点、工矿及交通用地55.0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50.61万公顷,其中农用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据市国土部门提供的动态数据显示,与1997年比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而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二)水环境状况 1、水资源境内各类水资源合计4624.42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11.4亿立方米。 2、地表水水质2000年,除黄草峡断面外,长江、嘉陵江水质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乌江220公里河段水质已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西部地区永川、大足等8区(市)县次级河流水质已受到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已出现严重的水荒。 3、湿地市域内湿地面积共计1006469公顷,以人工湿地为主体,占湿地总面积83.25%。 (三)生物多样性 1、物种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植物62.5%、4.1%、23.1%。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南川、江津、巫溪、巫山,占全市珍稀植物种数的85.4%。在市域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3种。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涉及120科、358属、550种。以数量计,影响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和蔷薇科植物。三峡库区移民搬迁、人类活动区间沿淹没线上移,对土地的垦殖增加,部分动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全市已建自然保护区31个,总面积606992.4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7.3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有各类风景名胜区42个,总面积449290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5.46%,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森林公园49个,总面积60613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0.74%。 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二)森林质量下降,林地分布不均,生态功能降低

重庆五大功能区

重庆五大功能区 重庆五大功能区泛指以区划为单位划分的地理区域。重庆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都具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特色。下面将介绍重庆市五大功能区。 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分别为城市中心区、两江新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以及高新区。 首先,城市中心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这个区域内有着重庆市的各级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商业中心、高档住宅区等。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大剧院、科技馆等都位于城市中心区,这些建筑都是城市的地标性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 其次,两江新区是重庆市的新城区,是城市的新兴增长点。这里是重庆市新的发展引擎,也是重庆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两江新区还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交通要道,不仅有重要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网络,还有重庆市的航空枢纽-江北国际机场。 工业园区是重庆市的经济支柱之一,是重庆市发展产业经济的重要区域。工业园区集中了重庆市许多重点企业和知名企业,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包括汽车、化工、电子等。工业园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不断推动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经济开发区是重庆市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而设立的特殊区域。经济开发区内有着优厚的投资环境和配套设施,国内外企业在这里设立工厂和办公室。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高新区也是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高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核心任务。高新区的发展促进了重庆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推动了重庆市在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体而言,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在不同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推动着重庆市的发展。这些功能区的建设和发展为重庆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随着重庆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信重庆市的五大功能区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为重庆市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图)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 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 一、环渤海地区 (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二)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山东半岛地区。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

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 ——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互补,提高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

重庆市九龙坡区声环境功能区调整与划分方案

重庆市九龙坡区声环境功能区调整与划分方案 (征求意见稿) 2023年1月

一、总体要求 (1) (—)方案目的 (1) (二)基本原则 (1) (三)划分及调整依据 (2) (四)适用范围 (3) 二、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管控要求 (3) (一)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4) (二)噪声限值管控要求 (4) 三、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步骤及划分标准 (5) (-)划分声环境功能区划单元 (5) (二)确定声环境功能区类型 (5) 四、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成果 (8) (-)1类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 (8) (二)2类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 -10 ..................................................................................................................................................................... -(≡)3类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 (12) (四)4类声环境功能适用区域 (13) 五、实施、监督和管理 (17) (-)严格准入,确保现有声环境质量不降低 (17) (二)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确保达标排放 (18)

(三)定期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工作 (19) (四)强化道路交通噪声控制 (19) (五)乡村区域声环境要求 (19) 六、区划说明 (20) 附件1九龙坡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图 (21) 附件2九龙坡区0~3类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表 (24) 附件3九龙坡区4类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表........................ -27 ..................................................................................................................................................................... -附件42018年九龙坡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图 (30) 附件5九龙坡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结果统计表 (31) 附件6九龙坡区声环境功能调整对比图 (32)

重庆市区域划分

重庆市区域划分 引言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 交通和文化中心。由于重庆市地理范围广大,行政管理相对复杂,对市区的划分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居民生活。本文将从行政区划、城市功能以及地理特点等方面介绍重庆市区的划分。 一、行政区划 重庆市行政区划按照国家设立的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四个层级进行划分。截至2021年6月,重庆市市辖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綦江区、大足区、渝北区、巴南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县级市包括永川市、合川市;县包括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区、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重庆市共计有38个行政区域。 二、城市功能 1. 市中心 重庆市中心位于渝中区,是城市的商业、金融、文化和政治中心。这里集聚了 许多大型购物中心、高楼大厦、银行、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是城市的繁华地带。### 2. 渝中半岛渝中区占据了重庆市中心的半岛地带,是市区内最繁华且具有代 表性的地区之一。在渝中半岛上,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江景,并且通过长江大桥与对岸的南岸区相连。 ### 3. 两江新区两江新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是重庆 市的新兴区域。这里是城市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两江新区规划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且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三、地理特点 重庆市地理特点突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景观。城市位于长江 上游,地势起伏,山岭河谷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山地、丘陵和平原地貌特征。 ### 1. 像一座“山城” 重庆市因位于山地区域,因此有着“山城”的美誉。重庆市市区 多山丘之上,蜿蜒曲折的小巷和陡峭的山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给人一种崎岖、壮丽的感觉。### 2. 众多的江河重庆市不仅被长江所环绕,嘉陵江也从市区穿过。两条江河交汇于此,形成了重庆特有的水域景观。江河之间的山地和峡谷构成了许多壮丽的自然风景。 ### 3. 多样的气候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差异,重庆市的气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简介 二、保护区范围 三、功能分区 四、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正文 一、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简介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重庆市南川市境内,地处大娄山北坡。东邻重庆市武隆县、贵州省道真县,南与贵州省正安、桐梓两县接壤,西与重庆市万盛区相连,北依南川县城隆化镇。保护区总面积为 41850 公顷,于 1979 年建立,1988 年 8 月 1 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 年 12 月 19 日又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保护区范围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跨越了多个行政区划,包括重庆市南川市、武隆县、贵州省道真县、正安县和桐梓县。保护区总面积为 41850 公顷,涵盖了金佛山周围的山脉、森林、峡谷、河流等自然景观。 三、功能分区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1.核心区:这是保护区内最具有代表性、最原始、最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严格保护的区域,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 2.缓冲区:缓冲区是围绕核心区设立的,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限制,

只允许开展一些科研和教学活动。 3.实验区:实验区是在缓冲区以外设立的,可进行一些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科研和教学活动。 四、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旨在保护和恢复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确保生态安全。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和展示金佛山的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以及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工业硅建设环评报告143页word文档

秀山鑫和硅业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工业硅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版)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项目名称:年产2万吨工业硅建设项目文件类型:环境影响报告书 法定代表人:

秀山鑫和硅业有限公司 年产2万吨工业硅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文档号:42100001CD7101GE001 评价单位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声明:本作品权益属中冶赛迪重庆环境咨询有限公司。所含信息、专有技术应予保密。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修改、复制、提供或泄漏给任何第三方。 CLAIM: This work belongs to the property of CISDI Chongqing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CO., LTD. All information and proprietary know-how contained therein are confidential, and shall not be copied, duplicated, changed or altered, submitted or disclosed to any third party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ISDI.

第 4 页

年产2万吨工业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人员名单 章节内容编写人职务/职称环评工程师 证号 签名 前言、总则、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张尚宣 部长 高级工程师 A31040130600 企业现状、建设项目慨况、、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水土 保持措施 王冬高级工程师A31040010500 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分 析、项目选址及产业政策的符 合性分析、环境经济损益分 析、 郝电高级工程师A31040090900 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污 染控制措施技术经济论证、评 价结论及建议 李庭工程师A31040160500 评价区域的环境概况、环境质 量现状评价、公众参与、环境 保护管理及监测计划 黄飞工程师A31040210600

2023年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

2023年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 (1998年5月29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23年5月18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 根据2023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23年3月29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根据2023年7月26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重庆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二十五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23年9月28日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重庆市旅游条例〉等二十三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一节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管理 第四节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第五节排污许可 第六节环境监测和现场检查 第三章污染防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三节土壤污染防治 第四节噪声污染防治 第五节辐射安全和辐射污染防治 第四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五章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的生 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 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环境保护监管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日常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巡查、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环境污染投诉调查及损害纠纷调解等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 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经济信息、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农业农村、商务、公安、规划自然资源、水利、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审计、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园林绿化等有关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单位以及有关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等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保护工作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将年度环 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督查和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未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的下级人民政府、本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及本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进行约谈。约谈可以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单独实施,也可以邀请监察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实施。

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2010)

附件1 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2010)(初审稿)修编说明 重庆市水利局 二○一○年七月

目录 1 修编背景 (1) 2 修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3 修编依据 (2) 3.1修编概述 (2) 3.2修编主要法律依据 (3) 3.3修编主要标准 (3) 4 修编原则 (4) 5 修编的主要内容 (4) 6 初稿修编情况及后续任务时间安排 (6) 6.1初稿修编情况 (6) 6.2后续任务及时间安排 (6) 7 初稿技术路线 (7) 8 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 修编背景 《重庆市水功能区划(2002)》自2002年批复实施以来,对我市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均有较大投入,三峡水库完成了135米、156米、172米试验性蓄水,重庆市《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获得批准,“五个重庆”理念出台,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得到广泛重视,为适应实际变化情况,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职能,适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三条红线”等水资源和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以适应实际情况变化和管理要求,对2002年颁布的《重庆市水功能区划》进行修编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修编遵照2002年颁布的《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依据重庆市2004年-2008年的社会经济、水资源、城镇规划等变化情况,以2008年为水平年,结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水功能区区划相关工作大纲和技术要求,确定了本次修编原则和办法,编制完成了《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 2 修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报告》修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原《报告》对河流功能区的划分上与重庆市整体规划和各区县的发展规划不相符合,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规划预期,经济发展面临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导致水质的变化,“五个重庆”的发展规划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