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地理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如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

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

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

2.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

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城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重庆市综合考虑各区域特色因素,将城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下图示意重庆市五大功能分区。据此完成3~4题。

3.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

A.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B.优化资源配置

C.实现区域独立化发展D.城市等级提升

4.适合布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是()

①金融保险业②大学城

③先进制造业④现代商贸物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古楼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主要由砖木、砖石、木、土石、土木等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下图为我国现存古楼的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现存古楼分布特征是()

A.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商业娱乐类古楼最多

B.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古楼种类齐全

C.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

D.华南地区战乱多发,古楼数量最少

6.高大的钟楼、鼓楼等报时警示类古楼大多分布在()

A.平原城市B.河谷城市

C.边境城市D.山区城市

7.木结构古楼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D.华中地区

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8~9题。

8.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

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

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9.O、P区的住宅设计成装配式木质建筑,主要是为了()

A.降低成本B.提升品质

C.隔热防潮D.生态环保

福州市地处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市区所在地貌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所环抱。近30年来,福州市区风速减小,夏季高温天数越来越多,为此,福州市一方面为提升城市空气的流动性、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了多条城市通风廊道;另一方面大力向滨海发展,打造城市副中心。下图示意福州市主城区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福州市通风廊道的合理走向及原因是()

A.东南—西北走向,与夏季风一致

B.东南—西北走向,与冬季风垂直

C.东北—西南走向,与盛行风垂直

D.东北—西南走向,与盛行风一致

11.福州市打造城市副中心可以()

①改变城市地域结构

②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

③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④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功能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存在区域差异。下图示意2010-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人口增量、土地增量占全国比重。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各地区()

A.城镇人口和土地增长均衡B.甲地区人口城镇化增长最快

C.乙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丙地区城镇用地规模最大

13.图中各地区促进城镇化合理发展的措施是()

A.甲地区产业向城市中心集中B.乙地区加大资源开采和利用

C.丙地区规划建设软件产业园D.丁地区承接甲地区产业转移

城市绿芯本质上是城市合理规划下的绿色生活方式,它以生态为核心,融入多元化功能,注重生活低能耗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它像芯片一样零散均质嵌入城市的各个领域,渗透不同层次的居民生活,形成一个个开放的绿色空间,通过合理的慢行系统有机串联,构成统一的绿色生态整体。下图示意以城市绿芯为核心的交通道路概念布局,其中绿芯原点可以是公园、绿地,也可以是居民点、学校、政府机关、超市等。据此完成14~15题。

14.同一城区,绿芯辐射半径()

A.小学比中学大B.博物馆比书店大

C.居民点比政府机关大D.绿地比公园大

15.关于主干道与慢行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慢行道不宜与绿芯原点相通B.主干道尽可能通过绿芯原点

C.区域间慢行道避开慢行区以外区域D.主干道尽可能避开慢行区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8月26日,云南省政府发布《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滇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9个城市群之一,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会区域,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7个县(市)。该区域面积约占云南省的29%,人口约占云南省总人口的44.02%。

材料二下图为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时空格局示意图。

注: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1)概括十年间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特点。

(2)从人口迁移的“拉力”角度分析昆明人口城镇化水平高的原因。

(3)简述该区域城镇化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3 903.89亿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

(1)简述福建省城镇化过程的主要表现。

(2)说明城镇化对福建省经济增长所起的积极作用。

(3)简述福建省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

(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

(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地理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参考答案)

解析:第1题,该地区能够实现聚落散居主要是因为灌渠众多,水网密布,B正确。第2题,依据林盘景观图,树竹环绕建筑,并不能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对水资源利用也无较大作用,故C、D错误;该地为成都平原,台风影响很小,故A错误;树竹夏季遮阴,冬季防风,

使居住条件更舒适,故B正确。故选B。

答案:1.B 2.B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重庆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可知,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科学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各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故B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都市功能核心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而主城区一般是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商业活动为主,适宜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商贸物流等。

答案:3.B 4.D

解析:第5题,华东地区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A错误。东北地区古楼种类不齐全,缺民用生活类古楼,B错误。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C正确。华南地区鼓楼数量并不少,D错误。故选C。16题,由图可知,高大的钟楼、鼓楼等报时警示类古楼,华北地区最多,说明此类古楼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历史悠久的平原城市。故选A。第7题,我国古建筑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顺应自然的传统,木结构古楼分布最多的地区,也应当是林木资源丰富的地区,结合我国现存古楼的地区分布图及选项中四个地区的林木资源丰富度可知,西南地区木结构古楼数量最多。故选B。

答案:5.C 6.A7.B

解析:第8题,刚果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城区容易发生内涝;在新城区修建“串珠状”湖泊,利用湖泊调蓄作用,在汛期自动蓄水,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故选D。第9题,刚果建材工业极不发达,水泥等建筑材料稀有昂贵。紧邻着行政办公区的住宅区Q,居民大部分属于高收入人群,而O、P住宅区的居民多属于中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水泥等稀有建材,采用装配式木质建筑可以就地取材,借助当地丰富的木材,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故选A。

答案:8.D9.A

解析:第10题,福州市位于东南沿海,冬季气候温和,冬季风(西北季风)势力较弱;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多高温天气,因此通风廊道应当呈东南—西北走向,与夏季风一致,才有利于将海洋的新鲜冷湿空气引入城区,提升城市空气的流动性,起到降温的效果。第11题,福州市向滨海发展,打造城市副中心,可以改变城市的地域结构,形成新的核心,①正确;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功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②错误,③④正确。

答案:10.A11.B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图中各地区城镇人口和土地增长不均衡,A错误;甲地区城镇用地增长速度明显比人口城镇化速度慢,而其他地区城镇用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速度基本匹配,说明甲地区人口城镇化增长最快,B正确;乙地区的资源型城镇资源枯竭,经济衰

退,导致人口大量向其他地区迁移,人口减少,C错误;丙地区的生态脆弱,经济落后,人口环境承载力较小,人口密度小,城镇用地规模最小,D错误。故选B。第13题,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环境问题突出,产业应向城市外围扩散,A错误;乙地区资源濒临枯竭,B 错误;丙地区经济落后,不适合建设软件产业园,C错误;丁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有利于承接甲地区产业转移,D正确。故选D。

答案:12.B13.D

解析:第14题,根据材料中绿芯的含义,选项所列事项皆可视为绿芯。同一城区,辐射范围一般中学比小学大,博物馆比书店大,政府机关比居民点大,公园比绿地大。故选B。第第15题,据图可知,主干道不经过慢行区,避开了绿芯原点,B错误,D正确;区域内慢行道应与绿芯原点相通,A错误;区域间慢行道越过慢行区,经过慢行区以外区域,C错误。故选D。

答案:14.B15.D

16答案:(1)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部、北部和西北部上升较为明显,东部和南部基本保持不变。

(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较为便利;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

(3)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解析:(1)时空变化需要分析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读图可知,在空间上,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分布不均匀,中部城镇化水平较高,四周城镇化水平较低。在时间上,从2005-2015年,该区域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中部、北部和西北部上升较为明显,而东部和南部基本保持不变,维持较低的水平。(2)分析昆明人口城镇化水平高的“拉力”,即分析昆明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相比其他地区而言,昆明作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更高,教育、医疗等条件更好,生活方式理想,社会稳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所以昆明人口城镇化水平高。(3)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区域城镇化促进了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从事第一产业向从事第二、三产业转变,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向城市集中,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部分生产要素和新的社会观念向乡村流动和渗透,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7答案:(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出现新的城镇。

(2)城镇化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3)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社会治安混乱等。

解析:(1)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的现象。(2)首先,城镇化使人口向城镇集聚,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其次,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拉动内需,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3)福建省城镇化进程快,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从而使市区人地矛盾加剧,环境质量下降;交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用地紧张,住房紧张;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社会治安混乱等。

18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为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生存空间。(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

(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地理专题训练——乡村与城镇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如图为林盘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 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 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 2.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 重庆市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城市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重庆市综合考虑各区域特色因素,将城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发展新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下图示意重庆市五大功能分区。据此完成3~4题。 3.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有利于() A.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B.优化资源配置 C.实现区域独立化发展D.城市等级提升 4.适合布局在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是() ①金融保险业②大学城 ③先进制造业④现代商贸物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古楼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主要由砖木、砖石、木、土石、土木等构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下图为我国现存古楼的地区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现存古楼分布特征是() A.华东地区经济发达,商业娱乐类古楼最多 B.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古楼种类齐全 C.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类古楼最多 D.华南地区战乱多发,古楼数量最少 6.高大的钟楼、鼓楼等报时警示类古楼大多分布在() A.平原城市B.河谷城市 C.边境城市D.山区城市 7.木结构古楼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D.华中地区 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O、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8~9题。 8.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含答案)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 城镇与乡村(含答案) 专题八城镇与乡村 基础集训 知识点一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 (2023届广东部分学校开学,1—2)我国特大城市常见的空间结构分别有单中心结构模式、带状结构模式、放射结构模式、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读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基本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单中心结构模式可通过三种增长模式分化发展 B.带状结构模式通过轴向增长演化为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 C.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只能直接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 D.放射结构模式可通过填充增长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 答案D 2.近年来,全国多数沿江、河、湖、海的特大城市提出并实施了跨江、跨河、跨湖、跨海发展战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模式扩张最可能出现() A.跳跃增长 B.填充增长 C.轴向增长 D.差别不大 答案A (2022辽宁二模,1—3)上庄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西41余里处,黄山

东麓,已有1 000余年历史。上庄村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村内巷深曲折,石板道蜿蜒,古民居错落有致。村内各功能分区明显,建筑集中分布在各功能分区中间。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下图为上庄村平面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推测影响上庄村功能区和建筑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光照③交通④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4.上庄村古民居的建筑特点是() A.白墙黑瓦 B.厚墙高院 C.单坡屋顶 D.干栏巢居 答案A 5.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历史底蕴 B.增加公共设施 C.开发房地产 D.促进旅游发展 答案D (2022广东,13—14,6分)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23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23—2023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

第24、25讲 城市专题(练习)-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

第24、25讲城市专题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天津·高考真题)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A.商业和住宅B.工业和行政 C.旅游和休闲D.仓储和物流 2.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B.地形C.气候D.科技 【答案】1.A2.B 【解析】1.读图可知,虚线圈内交通设施和金融设施的密度较大,交通便利,金融服务设施完善,最可能为商业区和住宅区,休闲旅游区的可能性小,A正确,C错;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密度(即是表明该图整个区域均为该城市中心城区),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占地面积较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可能性较小,BD错。故选A。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大致呈条带状,最可能受地形因素的制约,B正确;根据交通设施的分布密度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交通密度较低,说明其形态受交通的影响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根据图中比例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不大,其气候差异不大,C错;科技因素对中心城区形态的影响较小,D错。故选B。 (2022·江苏·高考真题)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

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III,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A.多元化B.内向化C.等级D.中心化 4.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A.城市近郊型B.边远山区型C.搬迁撤并型D.特色保护型 5.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B.工业与信息化C.自然环境变迁D.交通区位变化 【答案】3.A4.A5.B 【解析】3.从图中可知,阶段I属于本村居民内部联系,阶段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 与服装工厂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阶段I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网上商铺、服装工 厂互相联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关系,A选项正确。从阶段I到阶段III,可以看 到本村居民逐步加强向外联系,并非社会关系内向化发展,B选项错误。从阶段III的 社会关系来看,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彼此之间均属平等关系,并未出现等级化趋势,C选项错误。阶段III村落社会主体之间互相联系,多元主体结构 明显,未呈现出中心化趋势,D选项错误。故选A。 4.从图中可以看到阶段I为本村居民为主;阶段II村落出现了服装工厂,而随着服装 工厂的出现,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使该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从阶段III可以看到 随着服装工厂和网上商铺的逐渐增多,其社会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而本题中的村落在工厂建立后逐渐发展壮大,城市近郊型乡村受工业化推动和城市化推动较为明显,符合本题村落的变化发展规律,A选项正确。边远山区型一般由于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受限,外来人口难以迁入,B选项错误。搬迁撤并型一般村落人口大量外流,并不会出现村落壮大发展的趋势,C选项错误。该村落在服装工厂的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从本题中并未看到该村落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或自然特色,D选项排除。故选A。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新时代下,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 命题视角(一) 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之一。 [教材案例] 四川成都新农村综合体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城镇规划区外的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简称“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效果。计划到2025年成都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要避开地质灾害区和生态敏 感资源,选择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河谷的位置,确保 安全;要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做到不填塘、不毁林、不 夹道、不占基本农田、少挖山、少改渠和少改路,突出自 然地貌特征。 按照“小规模集中”的要求,四川成都合理控制新农村建设规模,坝区以50~300户为宜,山地、丘陵区因地制宜;内部每个小组团控制在20~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建筑层数控制在1~3层。 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避免夹道建设。新农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组团构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各组团间距离不宜小于30米,组团之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 新农村综合体还围绕“微田园”设计,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户在房前屋后和新农村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蔬菜、水果等,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农村风貌,展现乡野田园风光。 (中图版必修第二册P38“案例研究”) [思考探究] 1.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规划设计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 提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林盘和水系、山林及农田;房屋前后有小农田;建设成为“紧凑型、低楼型、川西型”特色民居。 2.新农村综合体是如何处理村民适宜居住、环境良好和节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 提示:背山、面水、近林盘和靠近河谷的位置,确保安全,尊重自然;不填塘、不毁林、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的辐射功能教师用书

第二节城镇化与城市的辐射功能 一、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及意义(判断正误) (1)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就是城镇化。(√) (2)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是城镇化最主要的标志。(×) (3)城镇化的发展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社会更加进步。(√) (4)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城镇化过程与特征 1.城镇化过程 阶段 城镇化特点 水平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较低较慢 加速阶段较高推进很快,城区出现了很多城镇化问题成熟阶段比较高城镇人口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城镇化特点 国家类型所处阶段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发展水 平 城镇人 口比重 城镇化与 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后期阶段早慢高大相适应 发展 中国家 中期阶段晚快低小不相适应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城市中心区出现了“空心化”

现象。 城市“空心化”现象出现在城镇化的哪个阶段?此阶段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提示:后期阶段。特点: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读《城市病》漫画,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2.城镇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为建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①确定雄安新区发展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②保护好湿地面积,充分利用白洋淀湿地对城市的调节作用;③设置好城市通风走廊,降低沙尘暴、雾霾天气频率; ④建设好地下排水设施,实现污水和雨水分离,建设好污水处理系统;⑤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高新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四、城市的辐射功能(判断正误) (1)人口庞大的城市就是大都市。 (×) (2)大都市的集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发展。(×) (3)大都市能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 (4)城市的腹地特征与其辐射带动作用密切相关。(√) (5)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主要有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的传播。(√) 命题视角(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及差异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专项练习题汇编 一、单选题 (2022·湖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高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该国该时期() A.工业基础雄厚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D.农业生产落后(2022·江苏·高考真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4.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D.圈养牲畜 5.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A.林海B.冰川C.雪原D.极光 (2022·江苏·高考真题)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III,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A.多元化B.内向化C.等级D.中心化 7.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A.城市近郊型B.边远山区型C.搬迁撤并型D.特色保护型 8.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B.工业与信息化C.自然环境变迁D.交通区位变化(2021·山东·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文地理 模块检测试卷 (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文地理模块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川西平原地区分布有很多竹木繁茂、小巧如盘的村庄聚落,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形态独特,历史悠久。下图为“该类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序号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甲—菜地乙—水田丙—林地 B.甲—水田乙—菜地丙—林地 C.甲—菜地乙—林地丙—水田 D.甲—林地乙—菜地丙—水田 2.图示乡村聚落形成的背景主要有()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发挥该类乡村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流动呈现明显季节性变化,一年内可分为低值季、中值季、中高值季和高值季四个季节。下图为“部分城市人口流入青藏高原地区人次统计图”。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流动高值季时间段为() A.1月15日~4月14日 B.4月15日~7月14日 C.7月15日~10月14日 D.10月15日~次年1月14日 5.在重庆流入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次统计中,中值季人次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就业B.科考 C.旅游D.政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主干道不断拓宽,路面不断改造,干道中央隔离带和两路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干道中央隔离带由原来的钢筋栅栏隔离带逐渐被现在的绿色植物隔离带取代,路面也由原来的水平路面逐渐被中间略微凸起的斜面代替。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城市主干道隔离带和路面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城市绿色植物隔离带适宜选择()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高山针叶林 7.与钢筋栅栏隔离带相比,绿色植物隔离带的主要功能是() A.增强通风效果B.增加城市湿度 C.美化城市环境D.改善城市水质 8.现代城市干道路面多采用中间略微凸起的斜面,这有利于() A.排除雨季路面积水 B.减少路面扬尘污染 C.减缓城市交通拥堵 D.拓宽车辆行驶视野 “中国食品谷”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城乡接合部,聚合该市优势农产品资源和食品产业,打造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闭环控制体系,是农产品流通的一种创新模式。下图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 城镇化(讲解版)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 考点02 城镇化 边境口岸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21世纪初期处于“岸城守望”状态,口岸与城市互动不足。2008年之后逐渐形成“前岸中区后市”发展格局,“中区”不仅是连接口岸与城市中心的纽带,还能促使口岸和城市中心真正的高度融合。下图示意凭祥市口岸与城市空间模式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口岸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 A.过境货物贸易的发展B.东南亚产业转移 C.边境旅游人数的增加D.矿产资源丰富 2.与“前岸”相比,“后市”() A.人口密度更大B.产业部门更多C.对外交通更便捷D.用地资源更少 3.最适宜在“中区”发展的产业是() A.物流产业B.产品加工业C.会展旅游业D.原木贸易业 【答案】1.A 2.B 3.B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该地口岸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利于过境货物贸易的发展,A正确;越南经济发展落后,是产业主要转入地区,B错误;口岸地区的城镇化与过境旅游人数无关,过境旅游人数只是经过,不会成为当地的城镇人口,C错误;口岸地区发展与矿产资源开发无关,D 错误。故选A。 2.由材料“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21世纪初期处于“岸城守望”状态,口岸与城市互动不足”可知,凭祥位于边境地区,长期以来,边民依托互市点,进行着简单的边贸活动,增加收入,前岸贸易活动比较活跃,人口集中,“后市”发展较慢,而且面积更大,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前岸主要是边境贸易活动为主,后市二三产业均有所发展,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资源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均有发展,产业部门更多,B 正确;对外交通前岸更便捷,C错误;后市向内地发展,用地资源更广,前岸受边境限制,用地资源有限,D错误。故选B。

新高中地理高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51 城镇化

课时51城镇化 1.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意义 意义表现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发展阶段 阶段 城镇化特点 水平发展速度 A:初期阶段较低较慢

B:中期阶段较高推进很快 C:后期阶段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不同类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已变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但速度快。 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表现 环境问题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会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区域差异发展中国家:各类城镇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以有效解决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①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应用服务。 1.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不同阶段的城镇化类型的判读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讲城镇化

练案[27]第二部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二讲城镇化 一、选择题 (2023·河南模拟预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了新的城市化现象。下图示意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随时间变化的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时段内北京市的人口变化状况是( B ) A.远郊区人口增幅先慢后快 B.近郊区的人口数量明显上升 C.城市中心区人口逐年下降 D.大量人口由中心区迁往郊区 2.北京市新的城市化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 A.城郊之间经济差别变小 B.中心区交通更加拥堵 C.导致城市中心区衰落 D.解决北京高房价问题 3.为促进北京市新的城市化健康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D ) A.加快发展第二产业B.提高城市入户门槛 C.扩大对外开放窗口D.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通过观察曲线斜率可知,远郊区人口年平均增

长幅度呈先慢后快再慢的趋势,A错误。近郊区人口数量明显上升,B正确。北京市中心区人口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稳定在200多万人,人口没有大量外迁,C、D错误;故选B。第2题,北京市新的城市化现象有利于中心区快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城市活力增加,不会使中心区衰落,C错误;这种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问题,D错误;人口由城区迁往郊区,会使城郊之间的经济差别逐渐变小,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A正确,B错误。故选A。第3题,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可以使北京市各地区间的交流更加便捷,D正确。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有违生态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城入户门槛,不利于外来人口落户北京城区,B错误。与扩大对外开放窗口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2023·重庆南开中学模拟预测)东京都市圈由一都(东京都)三县(琦玉、千叶、神奈川)组成,经济发达,生活着全日本近1/3的人口。下图为东京都市圈的人口净迁移率变化图。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1995年以前,一都三县的城市化状况( D ) A.东京都出现郊区城市化 B.东京都出现再城市化 C.三县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三县城市化发展迅速 5.东京都市圈在1995年以前的发展状况,说法合理的是( C ) A.东京都市圈人口出现负增长

专题07 城镇与乡村-浙江省2023届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解析版)

专题七城镇与乡村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3.城乡用地差异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主要功能区: (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4)城市空间结构: (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 (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

专题08 城镇与乡村-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

五年(2019-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详解(浙江专用) 专题08 城镇与乡村 考点分布 考点01 城乡空间结构 (2023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城镇空间形态演变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下图为我国某县级市不同时期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地貌 B. 环境保护 C. 开发成本 D. 防灾安全 8. 2015年后,该城市的建设用地() A. 沿交通线蔓延式快速发展 B. 以周边卫星城镇用地为主 C. 以城市更新改造利用为主 D. 以城市中心工业用地为主 (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高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升级和居民出行影响显著。高铁新城产业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密切相关。下图为某高铁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该高铁新城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是() A. I主要功能为科研、行政等 B. II主要功能为商贸、商务办公等 C. Ⅱ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均大于I D. III主要功能为居住、文化、教育等 10. 高铁新城发展方向与其依托城市相匹配的是() A. 零售等生活型服务业——旅游城市 B. 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城市 C. 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升级城市 D. 高新技术创新型服务业——都市圈核心城市 考点02 城乡区位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某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知名数字企业,并催生大量相关数字企业,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成为城市新兴的支柱产业。图1为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示意图。图2为该企业发展概况。完成下面小题。 22.影响该企业在城市扩散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B.河流C.集聚D.市场 23.该城市数字产业发展会() A.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B.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

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九章乡村与城镇第26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 九 章 乡村与城镇 第26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分析不同区域聚落景观的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某城市布局图或规划图,综合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布局。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功能区,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知识体系导学 积 累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赢得良好开端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土地利用类型 (1)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______等不同类型。 (2)公共设施:祭祀、聚会、娱乐、________、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2.乡村空间结构 外围: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________ 内部 ⎩ ⎪⎨⎪⎧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村落的 居住用地:住宅在村落中心外围 分布 【思考】 为什么乡村内部土地分化相对比较简单?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功能区 (1)形成:因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________,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3)特点: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________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________的用地。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含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________。 (2)案例: 香港⎩⎪⎨⎪⎧ 区: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 区:分布在商业区的外围 区:相对远离商业区和居住区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2.发展变化 (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后期: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 【填图】 下图为某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写出a 、b 、c 所表示的功能区名称,并用图中大写字母表示三类功能区的范围。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024江苏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 乡村与城镇

专题八城镇与乡村 一、选择题 “绿心环形城市”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由荷兰政府提出,以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 等为规划原则,疏散大城市的人口,保留中间的农业区作为“绿心”,将城市布局成由多个中心集结而 成的环形。我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率先构建了乐山“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的城市形 态结构(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绿心环形城市”的特点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减少,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B.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C.产业结构逐渐由第二、三产业转向第一产业 D.城市功能趋于分散,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降低 答案 B 城市保留中间农业区作为“绿心”、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可增加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故B正确。由“不过分集中、在城镇间保留缓冲地带”,可知城市用 地规模不会缩小;城市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由多个中心组成,布局相对分散,会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升高。 2.乐山“绿心—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城市形态结构的构建,主要依托于该地的( ) A.山水组合的自然条件 B.交通通达度 C.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 D.承租能力

答案 A “江河环”“山林环”要求具有河流、山地等自然条件,结合图示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说 明该地主要依托山水组合的自然条件而建成该模式,故A正确。该模式与交通通达度、人口年龄结 构、承租能力等关系不大。 某典型岭南村落历史悠久。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落三个阶段空间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3.村落各功能区布局呈现的空间形态多为( ) A.扇形 B.圆形 C.带形 D.半圆形 答案 A 根据图中各功能区的形状可知,外围的工业区和现代居住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A正确。 4.影响图中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水平 C.历史文化 D.交通运输

(选考)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章 乡村与城镇 第22讲 城市化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X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 驱动力含义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城市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图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图示时间变化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 被拉平的“S”形曲线 A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问题 C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 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 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 2.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1)城市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①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②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③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市的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布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微点1 城市化不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微点2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微点3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讲解版)

专题08 乡村和城镇 考点0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政策引导B.产业结构转型C.消费需求推动D.建筑布局调整 2.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①土地租金上涨①商业规模缩小①消费群体减少①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1.D 2.B 【解析】1.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产业结构转型是2008年以来从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该产业园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区,到现在产业园功能分区进一步的演化,都有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增大推动,ABC都属于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形成的原因。该产业园主要有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餐饮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功能分区演化主要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缩小,核心商业区、次要商业区和餐饮区范围扩展,建筑布局调整都是在其他原因影响下而变化的,D符合题意。故选:D。 2.图示功能分区演化中可以看出商业区和餐饮区扩大,土地租金上涨,①正确①错误;该地区商业和餐饮区扩大,消费群体应该增加,①错误;该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区范围缩小,文创功能缩小,①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我国某一线城市部分街区更新改造规划,该街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为传统中央商务区,金融机构众多。随着城市发展,该街区部分机构外迁至新兴商务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

第十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乡村空间结构特征 1.乡村空间结构特征 外围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内部①公共服务设施:位于村落的中心。 ②居住用地:住宅在村落中心外围环绕分布 2.为什么乡村内部土地分化相对比较简单? 提示:乡村人口相对较少,经济落后,对聚会、娱乐、商业等公共设施需求相对较小。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联系 2.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分布特征

居住区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分为中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 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 路口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城镇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成 3.城市空间结构 读我国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某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图中住宅区的布局是否合理?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示:较为合理。大部分住宅区位于市区的东西两侧,处在与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垂直方向上(避开了两类季风的下风向)。(亦可答:有不合理之处。部分住宅区处在西北季风的下风向)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傣族居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一般来说,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大多有傣族村寨。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地域文化对傣家竹楼有何影响? 提示:由材料可知,傣族居住地周围盛产竹子,竹楼可以就地取材;同时居住地气候炎热,竹楼可以通风散热。 2.读下图,回答问题。 探讨图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的原因。

提示: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历史短,受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命题视角(一) 城乡土地利用及内部空间结构 实践性学习 我国小城镇的时代变迁 曲沟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20世纪80年代,当地部分外出谋生的村民从外地钢铁厂将废料运回曲沟镇,对大块的废料进行简单破碎处理后,雇佣当地村民进行手工分拣,将有价值的各种铁合金进行出售。目前曲沟镇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铁合金集散地,主要经营硅铁、锰铁等。下图示意1990—2017年曲沟镇土地利用类型。近年来,当地农村居民点外扩及镇域行政中心商业、教育、公共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用地增加。 [思考探究] 1.曲沟镇1990—2017年农业用地有什么变化?请分析其原因。 提示:变化:农业用地面积减少。 原因:迅速发展的铁合金产业挤占了大量耕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住用地外扩也占用了部分耕地。 2.曲沟镇2017年工业用地的布局有哪些特点? 提示:沿交通干线分布;主要分布在省道以南;呈“马赛克”式空间分布格局。 3.为提高曲沟镇乡村生活空间质量,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提示:加强土地整治并控制其外延扩展速度;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制定新村规

山东省近3年(2021-2023)地理高考真题1年模拟题汇编专题9 乡村和城镇含详解

专题09 乡村和城镇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城市形态分布的因素)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B.地形C.资源D.河流 2.(城市重心)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 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 3.(城市发展方向)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 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2022·山东·高考真题)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城市的双核结构)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5.(双核结构的意义)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①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①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①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在老城区东北方向的滨河湿地规划建设新城。下图示意新城区的功能分区,其中住宅区规划为三个不同等级。0,P区的住宅设计为装配式木质建筑,Q区的住宅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湖泊的作用)新城区内设计“串珠状”湖泊的首要目的是() A.改善市民居住环境B.提升土地商业价值 C.提供生产生活用水D.应对城市内涝灾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