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5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重庆市2015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作者:李梦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5期

李梦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第三产业进行分析,得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平均

指标的差异:核心区发展水平较高,拓展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

渝东南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五大功能区;第三产业;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2-0-01

重庆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具有中等省的规模,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为进一步

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

和整体功能最大化。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本次会议综合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

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扎实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各区域经济发

展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长4.7%;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

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随着重庆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因此,本文从重庆市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从五大功能区的视角研究各区域发展的差异,以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一、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

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事实上,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都呈现出从一、

二产业向服务业倾斜的趋势,服务业在全球以及各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不断攀升。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增速一直位列全国前列。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中,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不同。如图一所示,第一产

业的贡献率一直在10%以下,第二产业经历了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过程,并在2011年之后出现

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走势基本相反,2011年之后大幅上升。

二、五大功能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社会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加速第三产

业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点。“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有

了明显变化。

都市功能核心区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68177.9元,占该地区人均GDP的比重达82.4%,

即核心区经济增长的动力绝大多数来自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高出全国年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174.4%。核心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其第三产业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运用

比较集中,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达程度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优势。都市功能

拓展区34703.8元,为核心区的一半。另外,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

生态保护发展区三个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全国水平低

30%-50%。

三、结语

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整体呈现“二三一”的顺序,符合工业化中期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阶

段特征。2016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五大功能区间,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差异。核心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人均GDP的比重超过了一线城市,但是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形势仍有很大待提升空间。

根据以上结论,从优化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突破体制障碍,提高市场化程度,扩大非公有经济的比重。

二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对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失业人员组织培训、提高其从事服务业所需的技能。鼓励全市人们在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领域大胆创新。

三提高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引导居民将消费转向包括文化和服务领域在内的多样化消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筱欣,祁子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1).

[2]石红.第三产业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商业时代,2008(1).

[3]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1).

[4]马智利,任秋蓉.重庆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9(5).

[5]曾国平,刘娟.重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J].商业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李梦(1991-),女,汉族,河南邓州人,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从产业结构来看,重 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下面将详细介绍重 庆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重庆市的制造业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中国的制造业 中心之一,重庆拥有众多的制造企业和工业园区。重庆的制造业涵盖了汽 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其中,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最具竞 争力的产业之一,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 很高的知名度。此外,重庆市还有一大批优势产业,如电子、新能源、高 端装备制造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其次,重庆市的服务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重庆市的服务业涵 盖了金融、物流、商贸等多个领域。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在重庆市经济发 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城市,金 融业占据了重庆市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重庆市拥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 和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同时也推动了重庆市的国 际化进程。 此外,重庆市的旅游业也是一个重要的产业。重庆市拥有众多的自然 风景区和历史文化名胜,如长江三峡、武隆天生三桥、南山风景区等,吸 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重庆市政府也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宣 传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业、餐饮业等。

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重庆市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此外,旅游业作为重庆市的优势产业之一,也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重庆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庆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总之,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和旅游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市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重庆市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重庆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2015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重庆市2015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作者:李梦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5期 李梦重庆工商大学 摘要:本文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第三产业进行分析,得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全国平均 指标的差异:核心区发展水平较高,拓展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 渝东南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五大功能区;第三产业;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2-0-01 重庆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具有中等省的规模,区域间、城乡间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等差异很大。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基础上,为进一步 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 和整体功能最大化。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本次会议综合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 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扎实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各区域经济发 展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长4.7%;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 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随着重庆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因此,本文从重庆市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从五大功能区的视角研究各区域发展的差异,以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一、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 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事实上,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都呈现出从一、 二产业向服务业倾斜的趋势,服务业在全球以及各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不断攀升。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来,增速一直位列全国前列。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中,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不同。如图一所示,第一产 业的贡献率一直在10%以下,第二产业经历了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过程,并在2011年之后出现 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走势基本相反,2011年之后大幅上升。

重庆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重庆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重庆市在经济发展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重庆市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将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重庆市的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重庆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制造业是重庆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钢铁、机械等行业的发展迅速。在汽车产业方面,重庆市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如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重庆力帆等。与此同时,重庆市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未来,重庆市的制造业将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国际市场,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其次,服务业将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必然趋势。重庆市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金融、旅游、文化创意、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金融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板块。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是重庆市服务业的亮点之一,特别是三峡旅游、巫山神女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重庆市还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互联网经济的投资力度,提升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预计未来,重庆市的服务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成

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最后,重庆市的现代农业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市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特色产品,如鱼、柚、蔬菜等。近年来,重庆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重庆市鼓励农民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旅游等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未来,重庆市的现代农业将继续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总之,重庆市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将呈现制造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新引擎、现代农业壮大三个方面。重庆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链水平,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将带动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重庆产业现状

【MeiWei_81 重点借鉴文档】 重庆产业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产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 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20RR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 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20RR 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 位,在全国31 个省市中居第5 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在1907-20RR 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 个百分点,总量从989 万降到747 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 上升到20RR 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 年的24.1%上升到20RR 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 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MeiWei 81重点借鉴文档】 图3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佃97-20RR) 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20RR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 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图4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 全市向二、三产业倾斜的投入结构,极大推动了产出结构的高级化。直辖十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重庆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逐步上升态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至接近10% 根据钱纳里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标准和克拉克产业结构转移模式判断,重庆产业的投入和产出构成的变化显示,重庆市目前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提档升级阶段。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 【摘要】成都、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两个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两市在产业结构上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对成渝两市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别从三次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专业化,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次产业的分类分别为: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较低水准向较高水准发展的过程,可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及中间和最终产品产业的比重来反映;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有机联系的聚合质量,可用产业之间的关系均衡程度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程度来反映。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产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化、高集约化和高加工度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以及各产业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程度。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最基本的指标,同时三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都较低,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与它们分别作为国家直辖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有直接的关系。重庆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成都,这是因为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基本市情,农业人口和农业地区比重还较大。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相比成都明显偏大。从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来看,成渝两市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成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而重庆则仍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且比重逐年上升,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从表1的数据比较来看,成渝两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有所不同。其中,成都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递减,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的态势,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较为明显。而重庆在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甚至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总的来看,两市产业结构均呈现出高度化趋势。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XX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314"总体部署和国发〔XX〕3号文件[1] 精神,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五个重庆"[2] 建设,加快建设"两江新区"[3] "保税港区"[4] 坚定不移地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惠民生,全市呈现出"经济高位平稳增长、民生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发展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2%,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1%,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图1 "xx"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分区域看,一小时经济圈[5]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7.5%;渝东北翼完成1342.66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的17.0%;渝东南翼完成431.18亿元,增长16.8%,占全市的5.5%;"两翼"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6] 比上年上涨3.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6.5%。主要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3.1%,油脂价格上涨5.2%,猪肉上涨3.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9%。 图2 "xx"期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单位:% 表1 XX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5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5.30万人。19.59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3.90%,比上年下降0.06%。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85.3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种植业465.30亿元,增长6.7%;畜牧业167.04亿元,增长3.4%;林业22.21亿元,增长11.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65.83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平均亩产343.5公斤。油料播种面积382.49万亩,增长7.6%。蔬菜播种面积883.64万亩,增长6.7%。 全年粮食总产量1156.13万吨,比上年增长1.7%。蔬菜产量1309.54万吨,增长11.2%。肉类总产量192.46万吨,增长2.5%。 表2 XX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3697.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8%。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沿江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期,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基地,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庆开始实行“扩大开放、内外联动”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这一时期,重庆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服务业开始兴起,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重庆市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两江新区”建设,重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此同时,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减少,但依然保持一定规模。 二、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集聚 效应和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释放,吸引了大量服务业和现代产

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2.政府政策的支持:重庆市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对 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是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 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根据数据统计,在重庆的工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重庆的重工业仍然占据一定的比重,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方面,随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的推动,餐饮、金融、旅游等行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四、重庆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重庆将进一 步加强创新能力,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通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市场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题目:重庆(1990-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有着明显的改善。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就重庆地区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重庆的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比例失调问题亟待改善,传统服务业供过于求和新兴服务业供给不足的矛盾,是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报告通过对重庆20年(1990——2010)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选取城镇化率、工业化率,人均GDP等8个对第三产业产生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具体分析每个因素变化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影响,并建立简单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第三产业内部生产和消费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大于政策因素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影响。 关键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因子分析线性回归 一、引言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成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一个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

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根据《2011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资料,重庆市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 年达到了7925.58亿元。单从绝对数量上看,20年来重庆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4 倍。经济总量的扩张使三大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1990 年重庆市的第三产业产值为91.73亿元;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2881.08亿元,绝对数量增长了31 倍,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二、重庆经济增长与变迁 (一)重庆整体经济发展 从下图可以看出,90年至今,重庆经济发展迅速。93年重庆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开始有了明显的增长;97年直辖更为重庆的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带动中国,中国带动重庆,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一路上升,10年GDP 总值较01年提高了300%,年平均增长值达到了16.75%。

重庆市第三产业转型问题探讨(一)

重庆市第三产业转型问题探讨(一) 摘要:本文在对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市第三产业面临转型问题,并针对这一转型问题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重庆;第三产业;结构;转型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从配第、克拉克到库兹涅茨,再到霍夫曼、罗斯托等,众多国外学者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相关的理论,虽然理论考察的角度不同,但使得后来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总结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总体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遵循着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逐步向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方向递进,即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然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仅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的逐年增大中,而且体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中。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了相关研究,其中代表人物是中山大学的李江帆教授。李江帆在《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第三产业现代化》等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方向是第一层次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层次比重逐渐上升,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出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的趋势。这一结论目前已经基本得到国内的产业经济学者接受和认同。本文对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分析便是基于该结论。 重庆长久以来在经济发展上作为制造业基地而闻名,近年来也积极地融入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大环境中。《重庆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升级摆在突出位置”。同时,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笔者发现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第三产业的转型问题进行探讨。二、重庆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重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第三产业获得了发展。通过对表1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重庆市目前第三产业整体的发展特点: 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波动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落后。虽然2005年重庆市的这一比重43.9%高于全国2005年的平均水平39.9%,但与国内其他几个直辖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资料,上海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早在1994年就达到了44.81%,天津这一比重则在1996年就达到了43.9%,由此可见,重庆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滞后了上海和天津有10年之久,重庆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 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但与天津、上海相比,第三产业吸呐就业的水平和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庆2005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1.76%,与全国2005年平均水平31.4%相比,仅仅高出了0.36个百分点,而这一比重在天津和上海的值分别为40.5%和54.2%,重庆分别落后了8.74个百分点和22.44个百分点。这表明重庆第三产业吸呐劳动力就业的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强,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并不同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涨落波动较大,且增长的速度慢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的速度。这说明了重庆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吸呐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效益低下的问题。重庆第三产业的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 表1:重庆三次产业历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劳动力构成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比重(%)三次产业劳动力构成(%)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722.639.737.759.2419.9620.80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150.15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071.82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7497.75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3∶45.0∶47.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37.53亿元,增长11.1%,占全市经济的 61.3%。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09.35亿元,增长12.2%,占全市经济的49.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330元(8402美元),比上年增长10.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城镇化率60.94%,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91.02万人,乡村人口1980.82万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5.50万人,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5‰,死亡率为7.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9.9。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7.71万人,比上年增长3.5%。累计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810.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年末高校应届生就业率达到95.2%。 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4871元/人,比上年提高10.1%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1.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9%。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2.4%。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税收收入1450.88亿元,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93.82亿元,增长14.8%。 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93.79万户,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内资企业58.17万户,外资企业0.54万户,个体工商户132.4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62万户。2015年新发展微型企业8.82万户,年末微型企业达44.58万户,增长24.7%。 二、农业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重庆产业结构概况 根据05年的重庆统计年鉴中的投入产出表可得02年重庆19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可看出在重庆市总产值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41.86%和14.00%。符合重庆重工业城市的特点。由于重庆地理位置及条件的影响,农业所在比重不大,仅有8.73%。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7.71%和3.87%。而住宿与餐饮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在比重较小,分别为1.55%、0.17%。金融业所占比重仅仅是接近百分之二,说明重庆的融资条件并不理想,对于吸引外来的投资是个不小的障碍。代表高新技术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所占比重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四,说明重庆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组合和相互联系,具体来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大产业。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2007年末,全市农业人口241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61%。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378.29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9.28万人。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9%。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其中,农业423.84亿元,林业25.86亿元,畜牧业311.29亿元,渔业25.9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2.64亿元。近年来,重庆市农业产值结构总体上变化不大,如表1所示,种植业的产值相当于林、牧、渔、副各部门的总产值,说明了大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态系统单一。种植业产值基本都维持在50%以上,在94、95年甚至超过了60%。林业比重不大,特别是直辖后,比重开始减少,这可能是由于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使林、牧业产值比重在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 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 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GDP指数(上一年为基期) 1997年1509.75 11.2 111.2 1998年1602.38 8.6 108.6 1999年1663.20 7.8 107.8 2000年1791.00 8.7 108.7 2001年1976.86 9.2 109.2 2002年2232.86 10.5 110.5 2003年2555.72 11.7 111.7 2004年3034.58 12.4 112.4 2005年3467.72 11.7 111.7 2006年3907.23 12.4 112.4 2007年4676.13 15.9 115.9 2008年5793.66 14.5 114.5 2009年6530.01 14.9 114.9 2010年7925.58 17.1 117.1 2011年10011.37 16.4 116.4 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 3、分析如下: 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1997年GDP为1509.75亿元,2011年为10011.37亿元,是1997年的6.6倍;

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12.2%高速增长。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 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7.6%;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15.9%,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 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17.1%,是1999年的2.25倍。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三次产业变动情况 1、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数据如下: 本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7年100.0 20.3 43.1 36.6 1998年100.0 18.8 42.2 39.0 1999年100.0 17.2 42.0 40.8 2000年100.0 15.9 42.4 41.7 2001年100.0 14.9 42.6 42.5 2002年100.0 14.2 42.9 42.9 2003年100.0 13.3 44.4 42.3 2004年100.0 14.1 45.4 40.5 2005年100.0 13.4 45.1 41.5 2006年100.0 9.9 47.9 42.2 2007年100.0 10.3 50.7 39.0 2008年100.0 9.9 52.8 37.3 2009年100.0 9.3 52.8 37.9 2010年100.0 8.6 55.0 36.4 2011年100.0 8.4 55.4 36.2 表1 2、1997—2011年重庆市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动情况示意图: 图1 3、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模拟试卷2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模拟试卷2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部题型 5.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每题所给出的图、表或一段文字均有5个问题要你回答。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和判断处理。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下列题。2015年,某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48.12亿元,比上年净增加23.6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5%,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335.24亿元,外商经济增加值11.84亿元.港澳台经济增加值1.04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2010年)增长104.3%、:162.9%和147.4%。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之比由上年的9.5:57.7:32.8调整为9.4:57.9:32.7。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了3.9和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7.4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为47.3%。比“十一五”末提高7.8个百分点。 1.2011—2015年,该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量大于2005—2010年平均值的年份有( )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条形图可知,2005——2010年该市增加值平均增长量为=21亿元,简单估算2011——2015年的增长量,均符合题意,答案选D。知识模块:资料分析 2.2015年,该市外商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 A.1% B.2% C.4% D.7% 正确答案:B 解析:根据文字材料第一段,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亿元,外商经济增加值为11.84亿元,则所求为11.84÷≈2%,符合题意的是B项。知识模块:资料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进展水平不同分析

重庆第三产业进展水平不同分析 摘要:选取重庆市40个区县第三产业进展评判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方式,对重庆市各区县第三产业进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说明重庆市各区县第三产业进展水平不仅在三大经济圈之间存在不同,而且在三大经济圈内部也存在较大的不同,重庆市各区县第三产业进展不平稳阻碍了全市整体第三产业进展水平。 关键词:第三产业;地域不同;因子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data of the third industry of forty districts in Chongqing in 2006,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level of the third industry in these districts using the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not onl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exist among the three economic circles in Chongqing in 2006, but also the differences exist within the three economic circles. The imbal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n these districts affects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third industry in Chongq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brief suggestion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 of the third industry. Key words:the third industry; regional differences; factor analysis

2015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经济数据分析报告

重庆市2015年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一、2015年重庆市城市发展状况 (1) (一)经济指标 (1) 1、重庆市经济运行高速增长 (1) 2、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 (1) 3、物价指数及人均收入 (1)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 (1)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心城市枢纽功能加速形成 (1) 2、轨道交通建设成效显著 (2) (三)发展格局变化 (2) (四)主要政策事件 (3) 二、房地产市场分析 (4) (一)土地市场——住宅供地收缩,工业用地供地上升 (4) 1、土地成交情况 (4) 2、热点区域分析 (6) 3、商住用地市场交易的特点 (7) (1)国资平台公司托底拿地 (7) (2)核心地段地块稀缺,新规划区供应量太大 (7) (3)知名房企拿地谨慎,联合拿地资源共享 (8) (二)商品住宅市场——量价微降 (8) 1、市场供存关系分析 (8) 2、市场成交分析 (9) (1)整体走势 (9) (2)区域分析 (9) (三)商铺市场—-整体平稳运行 (11) 1、整体走势 (11) 2、区域分析 (12) (四)写字楼市场——交易量上涨,价格回升 (13) 1、整体走势 (13)

2、区域分析 (14) 三、专题研究 (15) (一)2015年重庆市房企表现 (15) (二)2015年住宅销售排名 (15) (三)2015年商业销售排名 (16) (四)2015年办公销售排名 (17) 四、2015年展望 (18) (一)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18) (二)2015年重庆市房地产交易市场展望 (18) 1、2016年住宅市场 (18) 2、2016年商业市场 (19) 3、2016年写字楼市场 (1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