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湖北省孝感市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湖北省孝感市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秦穆公在位时期,娶晋国太子申生之姊,秦穆公之女怀嬴嫁给为质于秦的晋太子圉。
但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夏始终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卑视。
战国时期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由此引发了中原诸夏人才西向入秦的高潮。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
3. 1975年在(北京)延庆县西拨子村发觉了五十余件青铜器,其中一件口沿饰有重环纹的铜鼎残片,此纹饰可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铜刀、铜猎钩等,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对此解读最精确的是( )
A. 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B. 不同地区文化的沟通和相互影响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 出土的青铜器类型丰富器型独特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特地管理机构,加强中心对边疆的管理;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交通线并进,交往范围广泛;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民族交往、对外交往活跃。
(2)世界地位:形成东亚文化圈(或中国文化圈),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大口陶尊(如下图),器身表面有明显的刻画符号组合,今天的人们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是日、云、山形。

而这种陶尊刻划符号,在相距千里之遥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山东诸城前寨遗址都有发现。

据此可以推知(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陶尊A.原始聚落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B.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C.阶级分化明显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氏族部落经济文化往来密切2.以下史料共同体现西周时期( )C.等级秩序森严D.具有原始民主遗风3.对于商鞅变法,历史上褒贬不一。

如《汉书•食货志》中评价其“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史记•李斯列传》中则认为:“(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这说明( )A.商鞅变法措施弊大于利B.史书记载存在错误C.角度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变法效果难以评断4.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认为:(战国时期)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

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

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他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根据许倬云先生的观点,“新型国家”的“新”主要表现在( )A.确立专制统治B.地方实行县制C.诸侯纷争不断D.各国变法图强5.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

秦长城示意图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图中所示长城分布范围的变化体现出(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B.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频繁C.战国时期社会动荡D.秦朝尊奉法家严刑峻法6.有学者认为:秦朝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在于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

高一历史上期中-襄阳五中、孝感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上期中-襄阳五中、孝感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襄阳五中、孝感高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选项。

每小题2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

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曹刿与冯谖不是儒家学派的人物,所以A 项不全面;冯谖寄食于孟尝君,不能说明他不受贵族重视,所以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贵族、门客说明当时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B。

2.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①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②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以诗举士;③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格式呆板;④反映的是汉朝实行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故其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所以应选B。

3.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违背主流的选官制。

曹操生活的时期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曹操是汉末时期的政治家,当时的选官制应是察举制。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人文实验班)命题人:万欣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5小题,共7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B.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C.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我国的行政区划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简称,如江西简称赣,上海简称沪等。

下列省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山西B.河北C.四川D.福建3.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不可以在自己领地内A.建立武装B.私铸九鼎C.征派赋税D.设置官员4.祠堂是族人们祭祖的地方,福建农村王姓家族还保持着家族祠堂。

该家族从高至低的辈分排序中,有一组是:怀、宗、维、大,民国元年除夕主持祭祖的是“宗"字辈的王宗烨。

按照宗法制,这个人在“宗”字辈中一定不是A.小宗B.大宗C.嫡长子D.族长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6.《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记载,齐灵公有一位十分宠爱的妾名戎子,戎子与齐灵公的另一位妾仲子很要好,仲子生一儿子名牙,戎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子请齐灵公立牙为太子,于是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牙,仲子却认为“废常不祥”。

这里的“常”是指A.等级制度B.嫡长子继承制C.血缘关系D.世袭制7.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40小题,总分50分)1.(1分)1.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2.(1分)2.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响是()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B.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1分)3.中美两国正式宣布建交前18小时,邓小平再次郑重地对美国使节指出:“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回归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

”邓小平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A.中国外交的灵活性B.中国外交的反霸原则C.中国外交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D.中国外交维护世界的和平4.(1分)4.据美国解禁的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最能说明()A.日本的做法违背了国际法B.日本在政治上从属于美国C.美日间既有合作又存在矛盾D.中日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5.(1分)5.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思想有内在的一致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反对霸权主义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③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④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1分)6、(原创题)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新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4小题,总分48分)1.(2分)据时间顺序与历史发展的逻辑,下列社会现象排列正确的是( )A.私有制一剩余产品一早期国家一奴隶制B.剩余产品一私有制一奴隶制一早期国家C.剩余产品一奴隶制一私有制一早期国家D.早期国家一奴隶制一剩余产品一私有制2.(2分)据统计,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公民人数在2.5万人至3万人之间,当时雅典总人口为25万人至30万人,其中奴隶约8万人,2.5万人为外邦人。

这可以用于论证( )A.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B.雅典开启西方民主政治先河C.城邦经济衰落的必然性D.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3.(2分)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

这两种文明成果中( )A.《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苏美尔人发明了1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的产量C.《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D.东方文明都是亚洲国家,西方文明都是欧洲国家4.(2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下列能正确体现文明联系的是( )A.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B.东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地区C.冶铁技术起源于中亚,并扩散到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D.埃及最初的雕刻特别是人像雕刻,很多方面都模仿希腊5.(2分)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的时间是中国的( )A.商朝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6.(2分)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

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B.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C.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7.(2分)下列是关于俄罗斯帝国兴起历程中的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伊凡四世强化中央集权①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①基辅罗斯被蒙古国征服①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8.(2分)8世纪中期,阿拉伯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它的都城位于下图的( )A.①B.①C.①D.①9.(2分)唐初,日本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之后的日本“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多元一体B.自成体系C.多源性D.统一性2、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gū)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气扬。

”上述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工商业的繁荣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D.人们的辛勤劳动3、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

这标志着这一地区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这一地区是( )A.西域B.内蒙古C.台湾D.西藏4、贾谊在其著作《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这反映出秦始皇( )A.建立秦制的创新精神B.统一六国的历史功绩C.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D.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5、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在12至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英法各国直到14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这表明魏晋与唐朝时期( )A.部分科技走在世界前列B.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C.统治者鼓励科技创新D.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6、“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总分60分)1.(2分)“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统治者的思想观念是以神为主 B.商朝是个神权色彩重的王朝C.说明了神在商朝地位的至高无上 D.商朝人对鬼神的怀疑2.(2分).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

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 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B.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C.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3.(2分)《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B.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C.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D.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4.(2分)“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5.(2分)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

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

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选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6.(2分)“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B.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C.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D.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7.(2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高中2022—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以下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项选择、不选或错选都不得分〕1.王国维曾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

故衡利而取重,絜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

〞这说明A. 任人唯亲不如任人唯贤B. 宗法制易导致政局动乱C. 立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D. 宗法制强调嫡长子继承【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说明了任人唯贤的弊端,故A项错误;“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项正确,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

点睛:此题材料关键信息是“故衡利而取重,掣害而取轻,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

2.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以下历史现象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周公……立七十一国〞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D.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答案】C【解析】“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故答案为C项。

A项反映了西周分封诸侯的状况;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因为山东有两个重要封国齐国、鲁国,B项与分封制有关;D项反映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的义务,与西周分封制有关,排除ABD项。

3.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

〞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A. 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C.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D.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指出: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说明这种政体既不是希腊的民主政体,又不是君主专制政体,是一种君主权力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故D正确,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A;世袭制度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分封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宗族组织原那么组建地方政权C. 表达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表达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

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 排除。

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那么组建地方政权,故B 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5.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局部应该是A. 郡县制B. 法家思想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秦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帝国结构〞出现在秦朝,并且直到1912年才告终。

它取代了周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综合以上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帝国结构〞是封建帝制,其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法家思想、秦律与题干时间不符。

应选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代2022多年一直沿用。

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6.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的管理。

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中央集权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在分封制实行的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所以排除A项;B、D两项内容是C项的一个组成局部,郡县制、行省制都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C项全面,故排除B、D,选C。

7.?汉书?记载:“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

〞这说明A. 秦仿中央官制,设立地方政体B. 秦朝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治国理念C. 秦地方官制有分封遗风D. 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秦朝仿照中央官制,在地方设置了行政机构,A符合题意;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材料信息无法表达,排除;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根底,“有分封遗风〞表述错误;排除C;“秦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排除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联系所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做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A的标志是郡县制开始发生于战国,推广于秦朝,在改时间段内;其中ABD正确,C不是中国此时期的特点,符合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9.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 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应选C;AB两项并没有表达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排除。

10. 使职,就是代表朝廷衔命出使四方完成特定任务的官员。

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为数众多。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 君主专制的强化B. 宦官专权的出现C. 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D. 君主专制的削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唐睿宗起,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不专机务,六部职能废弛,各种使职大量产生,为数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现象,故A 正确。

材料未涉及宦官专权的出现,故B排除。

三省六部的职能被打破,不是根源,故C排除。

材料反映君主专制加强,而不是削弱,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使职制度11.王彦超及诸藩镇人,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沉着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室仰仗,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A.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杯酒释兵权〞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稳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中央集权制的加强12.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A. 进一步稳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义门陈氏〞做法符合儒家思想,但进一步稳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朝廷表彰它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孝谨〞“照顾老弱病残〞符合传统宗法关系的要求,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故C 项正确;D项不是朝廷表彰它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名师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开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拟,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