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探究式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孔雀东南飞》旨在希望学生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教学时数:2教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入题: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起兴首句托物起兴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一)“相”的用法:(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
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篇一: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唐华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本设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古汉语知识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
2、教学设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这样一篇经典名作,我认为应该不惜时间精读细研,因此我确定用三课时完成。
本单元的话题为“爱的生命的乐章”,与单元话题相一致,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要深入理解这一重点问题,必须先扫清字词障碍,读懂原文。
本文写作年代离我们十分久远,文中有很多生词、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识,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价值的实现要借助于一定的写作手法,乐府诗常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应是学习的内容之一。
因此,我确定了这样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生依靠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完成,因此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行解决为主,教师可就疑难问题略作指导。
重点目标的实现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采用问题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难点(起兴手法)的突破可引导学生拓展联想,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
3、本设计的特点本设计没有刻意求新,而是重在扎实严谨上作文章。
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过渡严谨自然。
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学重点: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教学难点:赋、比、兴手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内容: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活动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歌美丽的爱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艺术创作的背景及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二、能力目标1、体会当时人物生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及思想倾向。
2、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三、德育目标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情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与腐朽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点:1、对诗中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把握,掌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2、诗歌借爱情悲剧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讲授与练习相结合课件准备:多媒体教法和学法:(1)教法:运用爱情故事的导入,使同学们对古代长篇叙事诗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古代封建礼教社会的原始形态。
(2)学法: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代描写爱情的诗篇、故事、神话有很多,像《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孟姜女》被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
并且这些故事都被演绎成催人泪下的非常感人的爱情剧。
剧中的主人公都是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来守护自己的爱情,这种精神真挚可贵。
很多同学都看过这几部剧,那么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最喜欢哪一部?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描写爱情的传说有很多,那么描写爱情的诗篇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关于爱情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讲授新课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高中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3.感受焦仲卿、刘兰芝之间的真挚爱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悟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孔雀东南飞》的诗意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要求学生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3.课堂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原因是什么?(2)小组分享:从诗歌中选取你最喜欢的诗句,阐述理由。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
四、教学拓展1.介绍《孔雀东南飞》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
2.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观念,与现代爱情观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深入?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内容?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2》2.辅助资料:《孔雀东南飞》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鉴赏文章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其鉴赏能力。
九、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结合诗歌内容,适当拓展相关文化背景,丰富教学内容。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感受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中语文_《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鉴赏刘兰芝的形象。
2、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评析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重点强调了“相”“谢”“适”字的用法和偏义复词,整体把握了故事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孔雀东南飞》。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鉴赏刘兰芝的形象教师总结:她勤劳能干,多才多艺;她坚强、持重、自尊,善良;她不卑不亢、有教养;她外柔内刚,自有主意,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对焦仲卿温柔体贴,深情专一;她果断忠贞,敢于为爱情反抗甚至于牺牲生命。
探究二:是谁“毁灭”了兰芝?教师明确:封建礼教探究三:兰芝给了你哪些启发,你有什么感悟?三、课堂总结:兰芝的故事讲完了,但兰芝留给我们的感动还在,带给我们的思考还在,对于我们的激励还在,最后请同学们集体诵读文章的第九节,来表达我们对于这位千古奇女子的满满敬意。
学情分析古典诗歌的鉴赏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概念。
他们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最终形成鉴赏能力。
效果分析本课通过鉴赏刘兰芝的形象,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引发学生对自身、现实的思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完成,课堂气氛也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广,课堂效率非常高。
教材分析《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这个单元本课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作为“长诗之圣”其在人物塑造、结构、语言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上承风骚,下起唐宋”的鸿篇巨制,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案

六、《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汪凯【教学目的】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欣赏个性化的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
【教学方法】讨论研习法【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
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就发生在我们的家乡。
二、背景:这是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故事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它的开头为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
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但刘兰芝却为婆婆所不容,受到她的百般刁难。
没有办法,刘兰芝只好回到娘家。
夫妻二人,双双“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及太守分别替他们的儿子求婚。
焦仲卿听说了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
在刘兰芝与太守儿子成婚那天,刘兰芝毅然投水而死,焦仲卿也自缢身亡。
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
三、解题:1.《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五言诗的杰出代表,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全诗共有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高中语文 6孔雀东南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书
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教学反思
“何乃太区区〞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想从许〞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4、X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X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X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X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X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果断,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尊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举身赴清池〞-果断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以下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孔雀东南飞》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常识。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意副词、古今异义词。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鉴赏刘兰芝、焦仲卿两个人物形象。
2. 注意把握本诗个性化人物语言。
3、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和作者对刘兰芝的同情。
【教学重点】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相”“自”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方法:讨论、提问、对话(可尝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
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
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
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介绍文体及作家作品1、文体知识——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东南飞》(探究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基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人物形象(着重把握刘兰芝的形象性格)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二人的死亡原因)教学难点:让学生参与到焦、刘命案的追踪调查中,结合案情分析让学生探索焦、刘二人的死亡原因,并了解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以音乐《梁祝》导入课题,营造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比较阅读法。
结合教学内容,辐射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赏析其二人的两首应和词《钗头凤》,探索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
活动探索法。
结合焦、刘的死亡事实,设计一个命案调查分析会,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
2、出示课题《孔雀东南飞》3、播放《梁祝》乐曲4、提问同学这是一段什么曲子?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简介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二、文学常识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1、自《诗经》、楚辞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
《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2、“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在汉代,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些制作音乐,出唱片的公司,所以,作曲、配词培养歌星这样的事情由国家出面来做。
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这个国家机关单位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
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
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三、整体把握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请一、二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明确:(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求情叙别被遣结誓还家拒媒避婚死别告母徇情合葬(出示课件)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
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
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
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第二课时四、语文活动1、活动内容:焦、刘二命案案情分析会2、活动方式:以行政班的九个行政组为调查小组,由组长组织调查、研究和分析,并推出一二代表作中心发言3、调查内容及人事安排:(1)第一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时间(2)第二组调查焦、刘二人的死亡地点(3)第三组调查焦、刘二人的生前身份(4)第四组调查刘兰芝的为人及性格(5)第五组调查焦仲卿的为人及性格(6)第六组调查刘兰芝的社会关系(7)第七组调查焦仲卿的社会关系(8)第八组调查刘兰芝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9)第九组调查焦仲卿的死亡原因(表面原因、实质原因)4、活动指导:所有调查的内容在教材中都有明确的答案,或者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求学生以教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以阅读分析教材为主要的调查方式。
主张从教材中找结论,也允许在(6)、(7)等问题上发挥联想或想象,只求合理,不求唯一。
5、活动的开展(1)课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2)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3)每小组派出代表作案情陈述(4)其他小组同学发表不同看法,并讨论(5)师生一起探究,明确结论(参考性)(6)对应各个问题,利用课件把参考结论公布给学生二人死亡时间:刘兰芝死于建安年间秋冬时节的某个夜里十一点之后,焦仲卿也是死于这个夜晚,应在当夜天亮之前二人死亡地点:刘兰芝死于刘家附近的某个水塘里,焦仲卿死于焦家庭院的大树下焦刘生前身份:焦仲卿生前系庐江府小官吏,刘兰芝生前系焦仲卿妻子,家庭主妇刘兰芝的性格:勤劳能干,坚强持重,果断忠贞焦仲卿的性格:善良孝顺,懦弱拘谨,忠于爱情刘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深受欢迎,但不被婆婆喜欢焦的社会关系:善以待人,与邻人、同事关系和睦刘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焦的死亡原因:本质原因是封建族权和家长专制的残酷逼迫6、人物形象(1)、结合以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刘兰芝的形象性格特点讨论:刘兰芝投水自杀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点?是反抗,还是逃避?如果是反抗,这种反抗有效吗?为什么?(2)、课外归纳焦母的形象特点五、课外链接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出示课件,向同学们简要介绍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及这两首应和词的产生由来。
让同学齐声朗读这两首词讨论这两首应和词的内容,体味词人内心痛苦、无奈的复杂情感探究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产生的共同原因梁山泊与祝英台陆游与唐婉贾宝玉与林黛玉焦仲卿与刘兰芝探索古典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提示:(1)、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你有何感想?(3)、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不作结论性表述。
六、结束1、结束语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 了爱情的悲苦。
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
2、播放屠洪刚演唱的现代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屠洪刚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附录一、语言积累1、古今异义P95.1.为仲卿母所遣,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遣:遣送,休,指女子被赶回娘家。
今常用义为派,派遣。
)P95.6.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守节:遵守府里的规则。
今义指妇女不改变节操。
)P95.9.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白:告诉,禀告。
今常指一种颜色。
)P96.4.可怜体无比,她的体态可爱无比(可怜:可爱。
今义为值得怜悯。
)P96.3.汝岂得自由,你哪能由自己作主!(自由:自作主张。
今义指不受拘束和限制。
)P96.9.槌床便大怒,捶打着坐床勃然大怒(床,在古代既可以指卧具,也可以指坐具,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坐具。
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P97.3.本自无教训,本来就没有好的教养(教训:教养。
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
)P97.12.举手常劳劳,挥手告别两人怅惘若失(举手,告别时的动作。
今常表示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今义中用“招手”“挥手”来代替举手。
)P97.12.逆以煎我怀,想到将来我心如油煎(逆:逆料,想到将来。
今义与“顺”相对。
)P97.17.阿母大悲摧,母亲听了十分悲伤(摧:伤心。
今义为破坏,折断。
)P97.19.便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令:美好。
今常有义为命令或使。
)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对我再三嘱咐(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今天的熟语还保留有古代的古义,如“见教”,“见谅”。
今义,看见,见到。
)P97.22.恐此事非奇,恐怕这件事不妥当(奇:宜,适宜。
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P98.2.寻遣丞请还,县令就派遣媒人来说亲(寻:过了一些时候。
今常用义为寻找。
)P98.7.否泰如天地,运气的好坏有如天地之别(否:坏运气。
今常用义为否定,可否。
泰,好运气,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
)P98.10.渠会永无缘,但是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了(渠:他。
今常用义为奉承。
)P98.13.便利此月内,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适宜(便利:吉利。
今义:方便。
)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
(逢迎:迎接。
今常用义为奉承。
)P99.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哥哥。
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
)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交通:连接。
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P99.24.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后世的人(谢:劝告。
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2、通假字P96.8.终老不复取,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取”通“娶”,娶妻。
)P96.19.箱帘六七十,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帘”通“奁(lián)”,梳妆匣(xiá)子。
)P98.10.虽与府吏要,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要”通“邀”,约。
)P97.11.蒲苇纫如丝,蒲苇像丝一样柔韧(“纫”,通“韧”,坚韧。
)P97.21.府吏见丁宁,仲卿再三嘱咐我(“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
)P99.19.奄奄黄昏后,在阴暗的“黄昏”以后(“奄奄”通“晻晻(ǎn)”,阴暗。
)P99.22.合葬华山傍,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傍”通“旁”,旁边。
)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P95.4.孔雀东南飞,孔雀向东南方飞行(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