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发展历程

港口发展历程

港口发展经验(自己总结)

一、港口发展历程 1 港口代际划分 港口代际的递进是一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从1992 年开始,联合国贸发会在有关报告中陆续提出了所谓第一代港口、第二代港口、第三代港口和第四代港口的概念1(王诺, 2010)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1王诺赵冰杨春霞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中国港湾建设2010

2.港口代际的递进及其演化规律 港口代际划分是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新产品的引进以及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敏捷生产在制造业的成功应用、行业龙头的转换、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港口功能不断转换和升级而出现的。 港口发展经历了四代演变过程。2(王诺,2010) 第一阶段——18世纪以前,港口只是船舶装卸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转运功能;社会经济主要处在自给自足、较为封闭时期,港口主要满足基本功能,港口生产的特点主要是货物流动、简单的个别服务和很少的增值服务。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劳动力和资本。 第二阶段——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港口除具备仓储、装卸搬运等基本的物流功能外,临港产业的发展也初具雏形;经济的对外扩张,大批依赖水运的工业向港口城区集聚,港口的功能得到提升。港口经营上采取逐步扩张的发展态势。港口活动已不再仅限于码头本身,而是扩展到了周边地区。港口的生产特点主要是货物流动、货物加工换装、提供联合服务,增值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与技术。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港口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物流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出现并迅猛发展,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港口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港口采取完全商业化的发展态势,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运输中心与物流平台。港口逐步成为统一的,集运输与贸易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跨国公司的加入,使港口活动的范围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的港口界限。港口与所在城市关系也更加密切,在组织功能上日益扩大。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信息和服务。 第四阶段——始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调度站、产业集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和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国际化港口;工业向柔性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虚拟企业开始出现,港口成为全球生产、销售等整个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又加上高新技术在港口领域得到全面应用,港口功能进一步完善,成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提出建设生态港目标,强调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人才与环境成为决定港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2王诺赵冰杨春霞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中国港湾建设2010

2017年我国港口发展回顾及2018年展望

2017年我国港口发展回顾及2018年展望 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丁莉 0 引言 2017年,我国港口行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6.2亿吨,同比增长7%,较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内河港口增速快于沿海,内贸增速快于外贸;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2亿TEU,同比增长8.7%,其中内河港口增速大幅快于沿海港口。进入2018年,初步预计,影响港口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将持续改善,港口行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发展态势,并将进入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阶段。 1 港口生产形势分析 1.1 港口集装箱码头运行分析 2017年以来,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总体向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达到8.7%,高于上年近5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外贸干线枢纽港表现尤为突出,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广州港增速分别达到8.2%、14.3%、8.3%、9.1%。多个港口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例如上海港集装箱总量达到4000万TEU,广州港首次突破2000万TEU,厦门港则达到1000万TEU。内贸集装箱业务发展较快。在当前国内水路运输通道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包括长江、珠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内河支线运能提升、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效率不断提高、散改

集及件改集、环境保护等因素的促进下,内贸货物水路运输占比不断提升,以陆水联运为代表内贸集装箱运输业务加快发展,成为港口集装箱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进入2018年,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持续向好,为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注入动力。据IMF发布的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达到3.7%,快于上年,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复苏。外贸出口方面,预计我国经济总体仍将保持平稳回升态势,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振兴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货物贸易出口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外贸进口方面,在国内经济结构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下,进口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进口增速超过20%。在进口加快的同时,一些政策变化值得关注,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8年开始,每年约4500万吨的洋垃圾将限制入境,有相关业务的港口需引起注意。全年来看,随着经济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计亦将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集装箱多式联运将加快推进,并要实现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15%以上的目标。 1.2 港口煤炭码头运行情况 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5亿吨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运行质量大

港口起重设备及其发展历程

港口起重设备及其发展历程 陆俊杰 摘要:随着现代港口装卸技术的发展,港口装卸设备也呈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型化和高效化、专业化和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环保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和卸船机为例,介绍一下港口装卸设备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关键词:起重机械港口龙门起重机岸吊 一、港口主要应用的起重设备及分类 门桥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以桥架作为承载结构,能沿着桥架上的轨道水平运行,由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和大车运行机构等几部分组成的起重机械。桥式起重机是使用最广泛、拥有量最大的一种轨道运行式起重机,其额定载起重量从几吨到几百吨不等,最基本的形式是通用吊钩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由一个门形金属架构、起升机构、大车运行机构、小车运行机构组成,能够在港口、码头及露天货场等场所沿着地面运行,实现货物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 臂架类起重机:固定式(门座起重机、固定起重机)广泛适用于港口、码头、货场和货运中转站进行货物装卸作业。其结构简单,工作噪音小,易于修理。可采用吊钩、抓斗两用,以满足不同货物的装卸作业要求。移动式:轮胎起重机将起重工作装置和设备装设在专门设计的自行轮胎底盘上的起重机,称为轮胎起重机。浮船起重机:以专用浮船作为支承和运行装置,浮在水上作业,可沿水道自航或拖航的水上臂架起重机。它广泛应用于海河港口,可单独完成船—岸间或船—船间的装卸作业。浮式起重机根据其工作装置的工作特性可分为全回转浮式起重机、部分回转浮式起重机和非回转浮式起重机三种类型。 二、港口装卸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 (1)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是集机电—体的高新技术,以其安全,准确,高效、高技术含量在港口物流中将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液压技术等被广泛用于港口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变频调速已成为交流传动系统调速的主导;自动防摇和精确定位技术集装箱吊具上。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将在港口中普遍应用;港口正向着现场作业无人化发展。 (2)大型化和高效化由于市场的需求,港口开始配置起重量大、工作效率高的装卸机械。目前,浮吊的最大起重量达到8800吨,龙门起重机的最大起重量可达3500吨,世界发达港口矿石和煤炭装船单机台时效率已分别达1.6万吨和1万吨,卸船6000吨和5400吨,集装箱装卸桥台时效率达60箱。而且,更加大型化和高效化的设备正在研制过程中。(3)专业化和多用化为提高装卸效率,各国港口为适应各货种流向和船型的需要,建造厂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码头。如煤炭、汕品、集装箱、矿石等货类专用码头,并配备厂与之适应的专业化设备;为适应生产布局的不断变化和货种、货流不稳定等状况,出现了要求建造多用途码头的趋势,于是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装卸机械。 (4)标准化和系列化为提高港口机械制造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便维修和保养,港口装卸机械生产正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如我国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发展速度最快、技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

中国港口发展史

中国港口发展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宁波港发展史略

宁波港发展史略 宁波文史资料第九辑·宁波港史资料专辑 宋静之 宁波港是中国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春秋时期称句章港,唐朝称明州港,元朝称庆元港,明朝开始称为宁波港。宁波简称甬。 宁波港位于东海之滨,中国海岸线的中段,扼南北水路之要冲,前方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后方为四明山和天台山所环抱,四明山向东延伸到镇海区的澥浦附近伸入东海,形成了宁波市与舟山毗连海域的岛屿,天台山余脉的太白山,在北仑区柴桥附近伸入东海,形成了舟山群岛。这里的海岸带基本格局,早在7000前已经形成。镇海口以北至横塘的海岸,具有利于发展浅海养殖、海水晒盐事业的泥质沙岸。镇海口以南至北仑区郭巨镇峙头角的海岸,岸线曲折,岸滩稳定,水深湾阔的岩岸,是建设深水良港的理想之地。镇海口内的甬江,江面开阔,水深流稳,可通3000吨级船舶,是一个优良的河港口岸。 从宁波港出发的船只,有二股天然动力可利用:其—,北赤道暖流从南方流来,经过宁波港口外的东海流向日本,北冰洋寒流由北而来,绕过日本经过宁波港口外的东海南下,两流背向回流;其二,宁波港的气候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风向随季节不同进行有规律的转变。唐朝大中元年(847年)明州商船利用上述的季风和洋流,从明州港(宁波港)出发,顺风顺水地航行,三昼夜到达日本值嘉岛,创造了帆船时代最快航速的记录。 以上所述的宁波港得天独厚的天时与地理优势,早在6000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开始开发利用,进行航海活动。宁波人的祖先,为了不辜负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几千年来,化尽心血,历尽艰难,开发港口,发展航运事业,在港口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其中,有光荣的功绩,也有屈辱的记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顺利发展的实况,也有曲折停滞的记载。了解一下宁波港的历史,必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宁波的历史和今后发展的趋势。为此,我把所阅所见所闻的有关资料,整理成文,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创建于春秋后期 宁波的造船和航海事业发源地是河姆渡。河姆渡在余姚江北岸,距宁波市区约有25公里,今属余姚市罗江乡。1973年在那里发现新石器遗址,考古学上把这个遗址定命为河姆渡文化①。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六支木桨和许多淡水动植物以及鲨鱼、鲸鱼等海生动物的遗骸,还有陶制的船模等。经过考证,大约在六七千年前,住在河姆渡一带的原始居民,已经能制造船桨,使用舟楫,航行于河湖港湾和近海进行生产活动。也证明了河姆渡是宁波造船和航海事业发源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航海活动是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浙东地区经济的开发,越王勾践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后,“以南(东)疆句余之地,旷而称为句章,以章封伯之功以示子孙”②并开拓建城,成为港口。句章港址在城山渡(今宁波市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村)。东距三江口(今宁波市区)22公里,西距河姆渡约三公里。溯姚江而上可达余姚县城,顺流可入甬江经镇海大浃口入海,是越国重要的通海门户。越王勾践开辟句章港是为了发展水师和加强与内越和外越联系。自建成后一直以军事活动为主,在经济上只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换活动,没有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战国到隋朝近千年中,从句章港出发,进行海上军事活动,在史册上是屡见的,但进行海上贸易的记载,

关于中国的港口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的港口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伴随着2l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港口面临着提供增值服务和拓展功能的新历史使命。港口作为国际运输的枢纽接口和国际经贸的支撑平台,其参与经济腹域的资源要素配置、综合物流的作用正在凸现。 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 一、中国港口建设发展现状的总体述评 中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航运发展史为中国发展水路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外贸进出口90%以上的货物都是通过港口运送的。中国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的62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国人口的24%,GDP占全国的42%,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5%。我国沿海地区是国内经济最活跃、海洋运输最繁忙、经济核心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从其发展进程看,沿海地区的迅速繁荣与港口的促进作用密不可分。合理的港口布局和高效的港口经营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展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伴随着近些年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攀升,中国对港口外贸运输的依赖也是越来越明显。经过高强度的建设发展,中国的港口部门正逐步摆脱“瓶颈”状态,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并将继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水路运输以及港口的发展历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

从杜伊斯堡港的发展历程看港口的升级和转型_徐萍

CHINAPORTS 杜伊斯堡港是德国规模最大和功能最多的内河港口,于1716年开始建造,至今有两大港区,一是位于鲁尔河部分的内港即老港区,另一是位于莱茵河部分的外港,是目前德国的主要港区之一。 杜伊斯堡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处在欧洲中心位置和著名的莱茵-鲁尔工业区,从杜伊斯堡到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的水上距离为230km,距离安特卫普港直线距离不到200km。在其周边150km半径范围内,是欧洲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巨大的物流需求和市场潜力。 港口在初期是为煤码头而兴建,到上世纪60年代发展为集煤炭、矿砂、石油等大宗散货为一体的港口,其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以集装箱码头为主,兼有散货码头,特别是现代化物流中心的综合性内河港口。目前杜伊斯堡港每年有1亿t左右的货物通过水路、铁路和公路进出,吸引了几十家物流企业驻入港口,港口以及相关产业雇佣了大约36000名职工,每年创造的价值超过22亿欧元。现在,杜伊斯堡港已经不仅仅是欧洲最大的内河港口,也已经发展成为内陆的物流与贸易中心。 一、杜伊斯堡港的发展历史概要 1.从起步到杜伊斯堡—鲁尔港口股份公司成立的阶段(1716~1926年) 杜伊斯堡港从开港以后,在杜伊斯堡市附近的几个地方逐步建设了港口基础设施,主要用于煤炭等散杂货的装卸、运输。这些基础设施有的归属于普鲁士政府、有的归属于杜伊斯堡市,为了统筹建设和发展,避免不合理竞争,1926年,根据普鲁士国会颁布的法律,将在杜伊斯堡的国家所有的港口设施转换成股份,将归属于当时不同政府的港口建立了合伙公司—杜伊斯堡—鲁尔港口股份公司,2/3的股份由普鲁士政府掌握,另外1/3股份由杜伊斯堡市所有。 在这一阶段,港口开始建造了连接港区的运河,使港口逐步和德国运河系统连接,1908年港口也建设了铁路站。这些设施,成为港口集疏运系统的基础。 2.战后时期—港口恢复和规模扩大(20世纪40~70年代末) 二战后,港口及其配套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港口开始恢复性修建。特别是1950年以后,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的恢复,杜伊斯堡港的货物吞吐量也逐步增长。由于经济结构转变,油品逐步成为国家最主要的能源,煤炭开发逐渐减少,钢铁产业逐渐繁荣,到1965年,矿石,原油、煤炭、钢材、沙砾、谷物等大宗货物成为港口的主要货种。 3.变革时代—结构调整和政策创新(20世纪80~20世纪末) 港口设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等形势变化,进行相应的建设和改造,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散货码头的改造,标志着码头设施的结构调整,铁路编组站的建设、多式联运的兴起,标志着港口逐步成为综合运输有机构成,自由港的建设和运行,则标志着港口与开放型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为了使港口适应集装箱运输、现代海运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1983年,一艘拖轮推着6艘驳船组成的船队航行于鹿特丹和杜伊斯堡两港之间,开始了内河航运和沿海运输的联结。之后,现代小型海洋船舶不断投入使用,集装箱逐渐成为重要的运输货类。特别是1988年2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召开鲁尔会议,讨论莱茵—鲁尔地区煤炭、钢铁产业结构的改革问题,使杜伊斯堡获得了创建自由港的许诺。《新自由港和海关修订法案》于同年8月1日颁布实施,同年9月21日,自由港奠基开工。1991年对于杜伊斯堡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自由港开始正式运营。1992年铁路编组站投入使用,使水路、铁路和公路多种运输方式能够相互衔接,保障了港口通往几十个德国内外地区集装箱货、散货以及其他货类的运输。 90年代,杜伊斯堡港致力于扩展和延伸服 从杜伊斯堡港的发展历程看港口的升级和转型 撰文徐萍 世界之窗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六五”(1981-1985)计划中将港口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港口进入第二次建设高潮。港口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六五”期间共建成5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经过五年建设,中国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由1980年11个增加到1985年的15个,1985年完成吞吐量3.17亿吨。“七五”期间是沿海港口建设40年发展最快的五年,共建成泊位186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其中深水泊位96个,比建国后30年建成的总和还多,共建成煤炭泊位18个,集装箱码头3个以及矿石、化

中国港口业发展论文分析

全球化中中国港口业发展 姓名: 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老师: 摘要: 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口成为与国际连接通道的重要节点,是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基础,港口周边200公里内城市,充分利用港口的有利条件,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使港口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是人们对于港口对区域和城市发展影响的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港口业面临的机遇更多,同时挑战也更加严峻。中国港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席之地,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所在。 关键词:港口发展问题改革未来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港口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需求结构性调整共同拉动的结果。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政府集中力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港建设了一批深水集装箱码头,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煤炭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煤炭装卸船码

头。同时,改建、扩建了一批进口原油、铁矿石码头。到2004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泊位25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50多个;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些大港口年总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大连港八个港口已进入集装箱港口世界50强。 一我国港口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贸易和技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集装箱化率提高三大动力的驱动下,集装箱运输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年,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3721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实现9361万标箱,2007年跨越1亿标箱,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100万标箱,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2004年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进出口额的世界排名达到第3位。商务部预测,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仍具备继续增长的基本条件。这无疑为港口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目前的港口业,深圳港集装箱运量已经超越韩国釜山港,居世界第4位。上海港也由去年世界排名第4位跃居为第3位。在世界集装箱运量前5名中,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三地稳居其中。 1.1我国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集装箱运输在近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进一步成熟,适箱货源的增长将有所降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深圳与上海两大港口的世界排名同时升位,并不能掩饰中国港口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国际航运里,国际货物转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恰恰是中国港口发展所短缺的。上海、深圳两

曹妃甸港口发展概述

学校代码 10125 专业代码 12060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港口物流的发展分析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班 级: 物流一班 学 号: 201109030110 姓 名: 吉 良 指导教师: 曹翠珍 教授 完成时间: 2015 年5月8日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修德立信博学求真

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山西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向国家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摘要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的城市是沿海而建,这个事实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依赖于水路运输,水路运输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现代运输的角度来看,水路运输依然具有它的优点和不可替代性,这样现代港口就应运而生了。 作为海运与陆运的交接点,作为船舶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点,港口在当今的经济建设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物流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关系着一个地域的经济,物流港口可以帮助地区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形成庞大的工业规模经济,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反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反作用于物流港口的发展。利用港口的节点的巨大区域优势,以物流港口为对外窗口、以临港区域为作业中心、以港后腹地为依托的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港口经济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助力。产业集群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与外部经济效应是十分庞大的,港口依托有利条件促进港航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依托港口的生产制造业发展,是依托海洋运输、海洋资源的临海加工工业以及相关商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港口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区域、港口城市及腹地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关联效应。地区经济与物流港口的协调互助发展,是打造未来港口发展的大趋势。所以,本文就以正在发展建设中的曹妃甸港口为例,通过举例对比,深入浅出地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物流港口;曹妃甸港;港口经济

中国港口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港口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世达,姜巍,高卫东 (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22) 摘 要:港口是水路运输的枢纽和重要节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我国规模以上港 口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分析与齐夫定律对近年来我国港口规模的区域差异、等级规模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确定影响港口规模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我国港口吞吐量增长迅速,以外贸运输为主;港口规模的区域差异与规模等级差异逐步缩小,各港口吞吐量呈现位序-规模分布,分形结构由单分形转为双分形,齐夫参数呈下降趋势;不同省级行政单元经济水平对港口规模影响存在差异,分为区域拉动型、外向经济型、腹地中转型和补充导向型。关键词:港口;时空格局;吞吐量;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高速发展极大拉动了水运规模的增长。作为水运枢纽与重要节点的港口成为学界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港口对腹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王洪清运用非线性模型对宁波港与腹地经济关系进行探讨,发现宁波港对腹地经济贡献弹性具有“U”型特征[1];韩增林等人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样本,利用海港空间效应模型,测度了不同港口与其腹地的经济空间效应[2];二是从港口吞吐量时间序列变动规律入手,探讨影响港口运输规模的因素:如孟国连基于我国17个主要内河港口吞吐量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作量化分析,发现GDP、年平均降水量、最高水位对内河港口吞吐量影响最为显著[3];AlbertVeenstra等人使用指数模型,发现长江水系港口规模的上升受其本身地理位置的制约[4];郭建科等人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辽宁沿海港口增长与其腹地之间的关联程度,发现腹地物流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化是影响辽宁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5]。三是从港口及其腹地空间结构入手,探讨港口对腹地经济布局的影响:如梁辰等人以大连港为研究对象,结合分形几何、空间重心等理论考察临港产业集聚现象[6];刘波等使用港口腹地区位熵模型结合外贸依存度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规律[7];董晓菲等人对大连港与腹地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呈现出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6.02.007 孙世达,姜巍,高卫东.中国港口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2):62-71 SUNS,JIANGW,GAOW.Spatio-temporalpatternevolutionandfactorialanalysisonportsinChina[J].WorldRegionalStudies,2016,25(2):62-71 收稿日期:2015-03-03;修订日期:2015-06-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3YJC790059、14YJCZH087);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BS2012SF001);山 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J12WG59);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1257)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孙世达(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E-mail:sunshida314@126.com.通讯作者:姜巍(197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E-mail:xjjw2000@163.com. 世界地理研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第25卷第2期2016年4月 Vol.25,No.2Apr.,2016

港口信息化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港口信息化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 姜先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臵。”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广大企业尤其是国家重点企业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的挑战,充分认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港口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对外窗口,是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中枢,因此,港口的信息化较一般企业的信息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港的信息化通过18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起步阶段任务,进入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各方面的信息化经验,确定我港未来若干年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任务以及技术路线,对于更好地推进港口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港口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港口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得到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渗透到港口业务的方方面面,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和经营业务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变革;提升员工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重组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臵,使日照港由装卸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中枢转变,全面提供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物流服务,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效率损失,优化资源配臵和业务流程,增强港口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实现日照港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 一、日照港信息化历程回顾 1、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1995年编制完成日照港务局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2000年编制完成日照港务局信息资源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出台使港口信息化工作走上法制化和系统化轨道。2003年编制了日照港2004-2010年信息化规划。目

宁波港发展历程

宁波港发展历程 魏海锋 摘要: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关键字:天然优势,区域经济,腹地 前言:港口是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游客上下,货物装载,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措施,由一个范围的水域或陆域组成的区域。 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50座。主要经营进口铁矿砂、内外贸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煤炭以及其他散杂货装卸、储存、中转业务。2005年,宁波港共实现货物吞吐量2.69亿吨,同比增长19.0%。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3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宁波港开始了镇海港区的建设,使这个有一千余年历史的古老港口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由内河港走向河口港。1979年1月10日,为上海宝钢配套的北仑10万吨级进口铁矿中转码头主体工程在海上打下了第一根钢桩,开始了北仑港区的开发建设,从而使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1992年,为响应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促进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和建设,荣毅仁先生提议和决定由中信公司对大榭岛进行成片开发。同年11月,中信公司与宁波市政府签署了成片开发宁波大榭岛的协议。2006年1月1日,浙江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位于浙江东部的两大深水港口宁波港和舟山港正式合并,新的港名“宁波—舟山港”正式启用,而原有的“宁波港”和“舟山港名称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宁波、舟山港都是我国著名的深水海港,有很多深水航道资源,具备开发国际大港的自然条件。通过两港的资源整合,将做到规划、建设、品牌、管理“四个统一”,其整体竞争力将大大提高,预计到2020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将超过6.5亿吨,进入世界港口前三强。届时,宁波—舟山港将发展成为世界特大型港口和现代化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跻身世界一流大港行列,成为国际港口界响当当的品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1978年,宁波港仅有500-3000吨级泊位11个,年通过能力97万吨,年货物吞吐量214万吨。至2003年,全港已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37个。在万吨级的泊位中,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就有23个。2003年,全港货物吞吐量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77.2万标准箱。分别比2002年增长20%、48.6%,是全国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仑港区航道水深一般在30米至100米,可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巨型船舶进港的需要,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宁波港地处中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T”型航线交汇点,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北仑港区的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建港投资省效益好;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平坦宽阔,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优越的港口条件,是国家的宝贵资源。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加快建设进口铁矿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原油成品油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5个基地,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港。 到2007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构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外港,成为浙江省、宁波市的物流龙头,全面建成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5大中转基地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力争进入世界5

天津港的发展史

1.古、近代天津地区因港兴城的历史回顾 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 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 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埠。此后,英、法、美3国开始在天津紫竹林租界一带沿河筑港,紫竹林港区开始繁荣。由于外国航运业的侵入,使天津港口的规模和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传统的漕船运输逐渐被大型轮船取代;河运为主逐渐被海运取代;单一的漕粮为主货类逐渐被多样的外贸件杂货(洋货)取代;主权港沦为殖民性港口。此时,由于直沽港河窄淤浅,大型轮船不能上溯,兴盛了700多年的直沽港区逐渐失去了转运的功能开始衰落,港区中心开始东移至紫竹林一带。随着紫竹林港区和对外贸易航运的发展,带动了天津各业的兴旺,拉动城市重心向租界地区转移,最终促成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基本景象,即以租界中心地带解放路两侧为主的商务办公区;以五大道为主的豪华住宅区;以小白楼和劝业场为主的商业区。天津在开埠后的80多年间,一跃成为国内第二大城市,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港口水运通衢五洲,广联四海功能的发挥。 为了适应航运业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港区向海河下游东移至入海口处是一个必然趋势。导致天津港区逐渐东移的直接原因有:(1)1900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占领塘沽后,为停泊军舰、运送物资和军队,各国开始在塘沽地区相继构筑码头。

关于中国的港口发展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的港口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伴随着2l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加速,港口面临着提供增值服务和拓展功能的新历史使命。港口作为国际运输的枢纽接口和国际经贸的支撑平台,其参与经济腹域的资源要素配置、综合物流的作用正在凸现。 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 一、中国港口建设发展现状的总体述评 中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航运发展史为中国发展水路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外贸进出口90%以上的货物都是通过港口运送的。中国沿海200公里范围内的62个地级以上城市占全国人口的24%,GDP占全国的42%,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5%。我国沿海地区是国内经济最活跃、海洋运输最繁忙、经济核心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从其发展进程看,沿海地区的迅速繁荣与港口的促进作用密不可分。合理的港口布局和高效的港口经营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展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伴随着近些年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攀升,中国对港口外贸运输的依赖也是越来越明显。经过高强度的建设发展,中国的港口部门正逐步摆脱“瓶颈”状态,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并将继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水路运输以及港口的发展历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