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第十四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

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

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 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

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

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

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

《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教师招聘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问答题四

1.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魏书·乐志载:“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等..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2.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所着;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关于音乐的本质;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本体是“大小、单复、高埤pi增加、善恶”的总和;它只能引发人们的“躁静”兴奋或恬静、“专散”精神集中或分散..人们的哀乐之情来自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其表现出来..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gou相遇于心;但固和声以自显发..”并且“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嵇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不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3.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研究开始探索和解决在实践中的旋宫转调问题..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有何承天和荀勖xu..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370一447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宫转调的缺憾..其计算方法是:用黄钟本律之数9寸与仲吕所生黄钟之数按三分损益法计算到11次所得8.8788寸相减;其差数为0.1212寸;再将此差数平均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12=0.0l01;然后将所得数依此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西晋律学家荀勖一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管口校正数”是笛管的长度与笛管的气柱长度之间的差数..也可以说是黄钟律的长度与姑洗律的长度之间的差数..其它笛在制作时;它的“管口校正数”的计算是该笛所应之律的长度与该笛角音所应之律的长度的差数..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上的探索和贡献;推动了律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乐律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4.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大面;又称代面;推写了北齐兰陵王在战争中英勇善战的故事..兰陵王因其面貌俊美;战场上不能威慑敌人;故戴一狰狞的面具冲锋陷阵.威震军中;后传为佳话..人们据此编成歌舞戏..他所戴面具乃是后世戏曲脸谱的雏形..钵头;又叫拨头;表现西域一胡人;因其父被猛兽所吞食;故上山寻兽;为父报仇的故事..表演者披发素衣;面部有哭啼之状;非常悲哀..踏摇娘;又叫苏郎中;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北齐有一姓苏、自号为“中郎”的人;常酗酒;每醉必殴其妻;邻人知道后;编成剧目来戏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叠;傍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渭之踏摇’;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这是一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歌舞戏..尽管此时的歌舞戏还处在戏剧表演的初级、萌芽的阶段;但它们为我国具有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是不容忽视的..5.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多部伎多部伎的建立;可追溯到隋初;当时多部伎是以法令的形式颁布的;依据地域、民族音乐特点进行划分的多部伎的燕乐体制..最初多部伎只有“七部伎”;隋场帝时期增至“九部伎”..唐代多部伎有“九部伎”;它是在隋“七部位”基础上;废除“文康伎”、“天竺伎”;将协律郎张文收制作的景云河清歌即燕乐列为伎部之首..另加入“扶南伎”..“十部伎”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统一高昌后;遂将“高昌伎”列为其中一部..隋代“七部伎”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毕隋代“九部伎”包括: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唐代“九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唐代“十部伎”包括:燕乐、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高昌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扶南伎隋唐多部伎内容丰富;是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新的风格和民族形式的音乐;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坐、立部位坐、立二部伎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两者共有14部乐舞;是以其各自的表演特色.规模和人数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乐、西凉乐在其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坐部位一般3—12人;堂上表演..其六部乐舞以抒情见长;音乐细腻、并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通常64一180人;堂下表演..其八部乐舞以气势磅礴见长;场面宏伟;并伴以擂鼓..坐、立二部伎在“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趋向衰落..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输入;因此;继承性和兼容性是其突出特点..燕乐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是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纵观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以下将就古代音乐的起源、乐器、音律体系、音乐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带您一起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

一、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乐器是以石制成的筑、敲击类乐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的简单乐器逐渐演变为各类气韵生动的乐器,如丝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二、古代乐器中国古代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包括丝弦乐器中的琵琶、古筝、二胡、竹笛等;吹管乐器中的箫、笛子、唢呐、洞箫等;打击乐器中的钟鼓、铙钹、大鼓等。

每种乐器都有其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

三、音律体系中国古代的音乐音律体系主要有五声音律、八声音律和十二声音律。

五声音律在古代音乐发展初期较为常见,八声音律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十二声音律则是明清时代的主流音律。

四、音乐表演形式中国古代音乐的表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雅乐、宫廷乐、民间乐、寺庙乐等。

雅乐是指古代帝王贵族聚会时进行的正式音乐表演,宫廷乐则是指古代宫廷内举行的各种音乐会和演出,民间乐则是古代百姓自发形成的音乐表演形式,寺庙乐则是在佛教寺院内进行的仪式音乐表演。

五、音乐与文化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音乐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是古代文人雅士必修的技能之一。

古代文人经常将自己的感悟、人生哲理融入音乐中表达,使音乐兼具艺术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六、音乐与宗教在古代,音乐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都在其仪式中使用音乐来达到宗教的目的。

这些宗教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但都以宏大、庄重、肃穆的风格为主,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

七、音乐的社会功能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第十四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

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

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 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

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

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

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

《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

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

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调的限制,并可以随时转换宫调,可转换各种曲牌。

其套曲的形式是以缠令为最常用,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式。

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

凡登场的各个角色均能演唱,这和元杂剧的区别就更为突出了。

4 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

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术。

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

元杂剧一般是由“曲”、“白”、“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

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

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

一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外加“楔子”。

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

其演出形式是,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他角色只有独白,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两种。

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

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

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①从客观上来看,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上、文化艺术上、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②元朝的建立,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

③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有才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④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他们逐渐开始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⑤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

此外,武力征伐的本身,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

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王”、“马”、“白”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关汉卿(约1229--1307),号已斋,大都(北京)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薄》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他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

他曾在散曲《不伏老》中自称“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也就是说它不仅能演奏各种管弦乐器,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大师。

经典作品——《窦娥冤》《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

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28年(1291)以后。

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

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

如果剧作者在音乐上没有很深造诣是很难创作这样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作品来。

第十五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5 传奇与“四大声腔”在元杂剧盛行时期,南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和发展。

到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趋衰微,而南戏则日趋兴盛。

到明初,在南戏基础上,同时吸收了元杂剧的丰富成果,发展成为明代的“传奇”和后来的“清传奇”。

“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数十“出”(或“折”)。

音乐属于曲牌体,每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

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词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求,并重视曲词的歌唱性。

因此,明代“传奇”和“元杂剧”比较起来,又有了重大发展。

具体表现在宫调上不像元杂剧规定的那样严格,同时也不象元杂剧那样每一折只是由一个人演唱到底,而是同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有说有唱。

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

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海盐腔”概念“余姚腔”概念“弋阳腔”概念“昆山腔”概念“昆山腔”——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我国明代的戏曲作家。

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上书被贬。

其文重性灵,反对复古摹拟,特别“妙于音律”(见姚士磷《见只篇》)。

所作传奇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

另外还有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

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晋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

6“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

到清乾隆年间(18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曲演出的就有了所谓“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

把“昆腔”放到“雅部”,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梆子腔”概念“皮黄腔”概念“梆子腔”和“皮黄腔”均属“板腔体”,曲调虽然简单,但却颇为灵活,可以作多层次的节奏和色彩变化,富有戏剧特点,便于学习和欣赏,它的出现和流行,使我国戏曲音乐出现了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京剧的发展近代京剧的发展公元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暂时安定和繁荣。

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

这就使得“京剧”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画的“同光十三绝”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