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2《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2.2《电解质》课件2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2.2《电解质》课件2 鲁科版必修1

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 应的实质、离子反应、简单离子方程式的 书写。
一、电解质的电离 问题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判
断依据。 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 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 酒精,CO2 SO2 NH3
酸、碱、盐之间离子反应发生的 条件是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或难电离或 挥发性的物质。
三、离子方程式
1 离子方程式的定义。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 子符号来表达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可表示为 OH- + H+ = H O 。
2
问题2
阅读P45方法引导,归纳离子方 程式的书写程序。
迁移· 应用
分析P44所列反应以及盐酸与碳酸钠 溶液反应的实质。 OH-与Cu2+结合成难溶的Cu(OH)2 沉淀、Cl-与Ag+结合成难溶AgCl沉淀。 CO32-与H+结合成挥发性的CO2气 体和难电离的水。
问题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是什么?酸、碱、盐之间离子反应发 生的条件。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 离子间的反应引起离子浓度的降低 。
交流· 研讨
问题1
为何NaCl固体不导电、而
NaCl溶液能导电? 在固体中虽存在Na+ 、Cl-却不 能自由移动;而在水溶液中,固体 中排列紧密的Na+ 、Cl-进入溶液能 够自由移动。因此 NaCl溶液能导电
交流· 研讨
问题2
是否存在阴阳离子就能导
电?熔融的NaCl能否导电?
物质中存在带电微粒且可自由 移动时才可导电。 受热熔化时,原来排列紧密的Na+ 、 Cl-也能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熔融 的NaCl也能导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2.2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2.2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情感升华:
结合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电解质的电离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强调电解质的电离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电解质的电离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强电解质实例:HCl、NaCl、K2SO4等。
-弱电解质实例:CH3COOH、H2SO3等。
-非电解质实例:CO2、NH3等。
5.电解质电离的应用:
-工业:冶炼金属、制取化学品。
-医药:制备药物、控制药物释放。
-生活:食品添加剂、清洁剂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理论作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理论作业,如电解质的电离的概念、条件和类型的理解与应用。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电解质的电离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电解质的电离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电解质的电离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电解质的电离现象。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电解质的电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对电解质电离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促进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电解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是高中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中的一堂课,主要内容是电解质。

学生已经在前几个课时学习过水的离子化性质,本次课程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解质的相关知识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1.确定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掌握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电解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2.电离程度及有关知识;3.电解质的性质和实验方法。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法;3.互动讨论法;4.全体讨论法;5.团队合作法。

讲授法是本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感受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并逐步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实验探究法也是本次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电解质的性质和现象,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离程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讨论法和全体讨论法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自主探究知识。

团队合作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将本堂课中的实验内容分配给小组,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本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良好的电解质是什么样的?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解质的概念,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理论知识部分在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讨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电离程度、电解质的分类等内容。

通过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电离程度和电解质的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3节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案

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学习目标1.通过对电解池构成的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通过对比四种电解类型,掌握不同类型电解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任务1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1.电解的概念:将直流电通过熔融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在两个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及构成条件(1)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解池构成条件。

①直流电源(电能提供装置)。

②固体电极材料(一般为金属、石墨或某些特殊导电性材料)。

③电解质(熔融或溶液状态)。

④构成闭合回路。

3.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作电解液,用铜管作电极连在电池的正极上,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然后用鳄鱼夹夹住一枚硬币并连接在电池的负极上,然后把硬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过一段时间取出来,发现硬币变为铜币。

该同学认为这是一个电解装置。

这是否科学呢?我们一起探究。

探究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问题1:直流电源在该装置(电解池)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直流电源为电解装置提供能量,并强制电子转移以达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目的。

问题2:该装置中硬币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硬币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电子流向该极,所以电极表面的氧化剂(Cu2+)就会在此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所以硬币表面析出Cu变为铜币;硬币是阴极。

问题3:该装置中铜管电极上发生什么反应?铜管是阳极还是阴极? 提示:由于电源强制移走了该电极的电子,所以该电极(Cu)发生氧化反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铜管是阳极。

电解的原理1.(2021·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的电解装置可实现低电位下高效催化还原CO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a极连接外接电源的负极B.b极的电极反应为Cl--2e-+2OH-ClO-+H2OC.电解过程中Na+从左池移向右池D.外电路上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可催化还原标准状况下CO2气体11.2 L解析:从图示中可以看出,b极上Cl-失去电子生成ClO-,b极为电解池阳极,a极上CO2得到电子生成CO,a极为电解池阴极;与b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正极,与a极相连的电源电极为负极。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2《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2《电解质》第一课时教案

第2节电解质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二轮配套课件(鲁科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2节 电 解 质 第1课时 电解质及其电离

高中化学二轮配套课件(鲁科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2节 电 解 质   第1课时 电解质及其电离


盐 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电解质。 (2) 非 电 解 质 蔗糖 等都是非电解质。 酒精 ________ 水溶液 : 在 _______________ 和
栏 目 链 接
化合物 熔融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 下都不能导电的__________ 。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自 检
学 测
2. 金属能导电,是电解质吗?CO2、Na2O溶于水后所得 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栏 目 链 接

自 检
学 测 答案: 金属是单质,虽然能导电,但不属于电解质。
CO2 、 Na2O 溶于水后得 H2CO3 溶液和 NaOH 溶液,都能导电,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电 解 质
第2节 第1课时
电解质及其电离
栏 目 链 接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能从电离角度定义酸、碱、盐的概念。 3.掌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学会书写电解质 的电离方程式。
物称为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
+ 金属阳离子 ( 或 N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栏 目 链 接
称为盐。

知 清
识 单 4.强、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
完全电离的电解质。________ 强酸 、______ 强碱 、 在水溶液里能________
但都是生成物溶于水导电,而不是CO2和Na2O自身电离出的 离子导电。CO2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而Na2O在熔融状态 下可电解出 Na + 和 O2 - ,能导电,所以 CO2 为非电解质, Na2O为电解质。

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教案

教学过程附:《电解质》(第一课时)学生学案:1、活动探究:结论:。

2、练习一:请判断下列两句话的正误: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B、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3、练习二: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硝酸,规律:。

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规律:。

③硫酸铜,氯化钡,规律:。

4、小结收获:在知识方面,。

在技能方面,。

在过程方面,。

在方法方面;。

在情感方面,。

教学反思:在备课时,我首先查看了山东科技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2005年8月第2版和2007年第3版,同时又参阅了初中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结合自己以前上课的体会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通过上课的检验,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再加上同学校老师的评价,基本是成功的。

首先是概念的深度方面。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对于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

但是在必修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讲到多深合适呢?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电解质,它们溶于水后生成了其它物质,尽管形成的溶液可以导电,但不是它自己的电离。

还有就是一些难溶于水的电解质,学生很难理解,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学生不知道。

所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必修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些知识现在不讲。

在2005年的版本中,教材设计的是先通过导电性实验得出电离,然后推出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定义,最后归纳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2007年的版本中,教材是先通过导电实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再分析导电原因得出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在练习中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我采用新版教材的设计方法,突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重点。

为了减少从引入到展开概念的之间的太大的差距,我在引入的设计中把联想质疑的内容改为探究性实验,并增加了比较氯化钠固体导电性的探究。

这样在整节课的思路有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就是解释导电性实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较散,而且难在概念教学的深度把握上要注意分寸,注意概念教学的螺旋上升,特别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个概念的处理,只能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2022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写电离方程式。

学生自主学习电解质1.电解质:在□01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02化合物。

□03酸、□04碱、盐都是电解质,水也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如乙醇、蔗糖等。

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01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例如,氯化钠固体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将氯化钠溶于水中,在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氯化钠晶体外表,进入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这时氯化钠发生了电离。

同样,在受热熔化时,氯化钠也能产生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发生电离。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1)H 2SO 4:□02H 2SO 4===2H ++SO 2-4。

(2)Ba(OH)2:□03Ba(OH)2===Ba 2++2OH -。

(3)(NH 4)2SO 4:□04(NH 4)2SO 4===2NH +4+SO 2-4。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4.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电解质――→水中电离产生阴、阳离子――→电场作用定向移动―→导电1.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吗?提示: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只能说化合物中不是电解质就一定是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KHSO 4在水溶液中电离出H +,是否为酸类?提示:不是,酸在电离时阳离子全部为H +,而KHSO 4电离时阳离子为K +和H +。

3.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提示:不一定,电解质只有发生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才能导电。

4.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提示:不一定,如Cu、石墨能导电,它们是单质;NaCl水溶液能导电,它是混合物。

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一正确地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1)研究对象——化合物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也不是混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电解质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