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二首教案-副本
爱情诗二首教案 - 副本

明确: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回顾
教具
背诵
板书设计示意框NO2
致橡树
舒 婷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世俗的爱情:
极力攀附
只知依附
一味奉献
理想的爱情:
独立、平等,
紧密结合相亲相爱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爱也பைடு நூலகம்一种默契,一种真诚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爱人
急流、小河 -------小鱼
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爱情诗二首教案

爱情诗二首教案教案标题:爱情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爱情诗,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选择两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如《红豆词》和《长恨歌》。
2. 诗歌分析: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爱情诗句或诗人的名言,引起学生对爱情诗的兴趣。
2. 欣赏诗歌:播放《红豆词》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进行诗歌欣赏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红豆词》中的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欣赏诗歌:同样的步骤,欣赏《长恨歌》并进行诗歌分析。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如题材、情感表达、词句运用等。
6. 诗歌创作: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7.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音频或视频素材:《红豆词》和《长恨歌》的音频或视频。
2. 诗歌分析材料:提供《红豆词》和《长恨歌》的诗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创作指导材料:提供一些创作指导材料,如爱情诗的写作技巧、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诗歌欣赏、分析和创作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创作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作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词句运用等方面。
六、拓展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爱情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爱情诗展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爱情诗作品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分享。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授课人段玮婷【教学目标】1.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 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力卩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语文第十七课爱情诗二首Word版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5、学生讨论。
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爱情诗两首
致橡树 舒婷
一、课文导入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走进《致橡树》。
语文第十七课爱情诗二首Word版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爱情诗二首

《爱情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情为何物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完整版)爱情诗二首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è)雾霭(ǎi) 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一切源于爱——-----歌德
NO3
一、导入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请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回顾
教具
背诵
板人物
世俗的爱情:
极力攀附
只知依附
一味奉献
理想的爱情:
独立、平等,
紧密结合相亲相爱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我爱人
急流、小河-------小鱼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二、提问:《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
人格和扎扎实实的根基。五、《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课时授课计划
NO1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先反复朗读,再用心感悟、品味;抓意象,品情感;抓语言,欣赏技巧;2、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丰富的意蕴,并进行多样解读。2、通过对比手法领会诗歌的情境美。
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攀援的凌霄花。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更不能“炫耀”和“高歌”。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诗人用排比句,以坚定不移的否定词语,表达了不容置疑的态度。在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绝不像”“绝不学”;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也不止像”,“不,这些都还不够”。四、《致橡树》是怎样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的?解析:诗的第二部分抒写诗人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树的形象”,这与前面的“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相敬如宾而心心相印,互相理解。“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两个人可以分别保持着自己独立的迥异的形象和性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刚毅、顽强,是个英勇的男子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美丽、温柔,是个感情丰富的新女性。其次,真正的爱情应该能够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诗人以寒潮、风雪、霹雳比作生活中的苦难,用雾霭、云霞、虹霓比作生活中的欢乐,双方分担苦恼,共享幸福。最后,作出斩钉截铁的结论:伟大、坚贞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他的外表,更要爱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