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二首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word教案

爱情诗二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一、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
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
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致橡树》写于1977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
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
《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1、什么是爱情?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
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
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
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
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
爱情诗二首教案

爱情诗二首教案教案标题:爱情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爱情诗,培养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受。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选择两首不同风格的爱情诗,如《红豆词》和《长恨歌》。
2. 诗歌分析:通过分析诗歌的词句、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爱情诗句或诗人的名言,引起学生对爱情诗的兴趣。
2. 欣赏诗歌:播放《红豆词》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然后进行诗歌欣赏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红豆词》中的词句、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欣赏诗歌:同样的步骤,欣赏《长恨歌》并进行诗歌分析。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两首爱情诗的不同之处,如题材、情感表达、词句运用等。
6. 诗歌创作:给学生一定的创作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创作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7.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音频或视频素材:《红豆词》和《长恨歌》的音频或视频。
2. 诗歌分析材料:提供《红豆词》和《长恨歌》的诗歌分析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创作指导材料:提供一些创作指导材料,如爱情诗的写作技巧、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诗歌欣赏、分析和创作环节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创作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创作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词句运用等方面。
六、拓展活动:1.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对爱情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爱情诗展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爱情诗作品进行展览,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分享。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授课人段玮婷【教学目标】1.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 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2. 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 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力卩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
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
语文第十七课爱情诗二首Word版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朦胧诗”的概念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我们以前接触过“朦胧诗””,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但大家喜欢的可能还是朦胧爱情诗,老师也相信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积累了很多的爱情名言,今天不防把你喜欢的读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完整版)爱情诗二首教案

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è)雾霭(ǎi) 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爱情诗二首教案

爱情诗二首教案爱情的主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诗歌的常见主题。
本诗以一棵橡树的视角,表达了它对木棉树的爱慕之情。
这种爱情并非人类所理解的那种,而是一种纯粹的感情,没有欲望和私欲的成分。
这种爱情超越了物种的界限,是一种跨越物种的爱情。
诗中的爱情观念值得我们深思。
三)鉴赏第二部分意象的意义本诗采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凌霄花”、“流岚”、“虹霓”等。
这些意象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比如,“凌霄花”象征着高尚的情操,而“流岚”则象征着橡树内心的波动。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四)鉴赏第三部分诗歌的特点本诗是一首朦胧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深刻的意蕴。
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朦胧的风格,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
这首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开始表达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平等、独立的,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和奉献。
诗人用“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在你面前可以是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由、平等的爱情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索取。
诗人还用“你是我的玫瑰,我是你的蜜蜂”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于平等、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在这个比喻中,诗人并没有用传统的“你是我的公主,我是你的骑士”等俗套的形象,而是用更加平等、互相依存的关系来表达爱情。
最后,诗人用“我们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相爱,而不是因为彼此需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真正的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
这个观点,不仅是对于传统爱情观的颠覆,更是对于当代人们追求真正幸福的一种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以激情昂扬的语言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
而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向往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
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è)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二)鉴赏第一部分(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明确:爱情诗。
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
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
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
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参考写法: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
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
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明确: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
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
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
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
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
牵手清明节那天所有的女友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我也要走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放在你的坟头陪你到天长地久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却再也不来牵我等到千年颤抖的手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的: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
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
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
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
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是一种错觉。
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
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
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
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前苏联,留里科夫);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先反复朗读,再用心感悟、品味;抓意象,品情感;抓语言,欣赏技巧;2、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手法领会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时数】1课时导入: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
请学生回答。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
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一、朗诵《我愿意是急流》二、简介裴多菲请同学根据课文注释起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