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重庆的最后一任市长——杨森传奇(下)
渣滓洞里没有女叛徒

78人与事·往事钩沉重庆市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小女孩轻抚革命先烈的画像(图/IC photo )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是解放前国民党当局关押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监狱,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
这里环境封闭,生活条件极为困苦,如狼似虎的特务打手们施加各种酷刑,连男人都难以忍受,出现了一些叛徒。
但奇迹的是:这里有被叛徒出卖的30多名女革命者(其中有3名幼女),她们没有一个当叛徒。
渣滓洞里没有女叛徒文/陈名海忠诚革命,拒绝诱惑女烈士杨汉秀是最不应该被杀害的。
她出身富贵家庭,父杨懋修曾任川军旅长、师长,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军阀、重庆市市长杨森是她伯父。
她是独女,有名的“杨家大小姐”,受到父母宠爱,本应过上富贵阶层生活,但她追求进步,与权贵家庭决裂。
在朱德的教育引导下,她进入延安,加入党组织。
1946年9月,随周恩来回到重庆,转到渠县农村从事秘密工作。
1947年3月,渠县警察局局长漆旭将杨汉秀抓捕并送往成都。
她拒不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特务们找不到相关证据。
王陵基冲着其家庭背景,只得下令取保释放。
杨汉秀出狱后,没有从此改弦易张,革命意志反而愈加坚定。
她为筹集枪支和活动经费而四处奔走,誓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1948年9月,国民党重庆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副处长杨元森将杨汉秀逮捕。
杨汉秀刚强不屈,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嘱咐前来探监的家人记住仇恨,继续斗争。
杨汉秀身患重病,其伯父杨森迫于族内亲人压力,不得已于1949年4月将杨汉秀保释出狱,接到杨公馆中住下,责令她“不再参与共产党活动”,还提出送她到美国去深造。
如果杨汉秀就此离开,未来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杨汉秀坚决拒绝。
她反复动员伯父杨森弃暗投明,不要再为蒋家王朝卖命。
杨森顽冥不化,不为所动。
1949年9月2日下午3时至3日8时,重庆陕西街赣江街17号李清发的三楼佃客陈树章屋内不慎失火,因这一带都是木结构房和棚户,有旋风,加上酷热、无水,火势蔓延,演化成一场燃烧了18个小时的史无前例大火,将重庆城区余家巷、东水门、朝天门、陕西街、千斯门一带民房、公署、银成立1949-2019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9人与事·往事钩沉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集中营的刑具行、仓库焚毁,几乎烧掉半个重庆,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成为20世纪世界十大火灾之一,史称“重庆朝天门大火”。
民国时期权贵政要的感情生活(4)

民国时期权贵政要的感情生活(4)二、民国政要的感情生活(4)18、龙云原配夫人龙氏龙云的第一位妻子为其舅父龙德清之女,共生三子,长子龙绳武,次子龙绳祖,三子龙绳曾。
续弦无名氏早亡第三任夫人李培莲李培莲(1900—1933),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云南宾川人,原宾川名医李灿亭之女,是市政督办公署教育科长李培天和清末最后一科廪生李培炎的妹妹。
后为滇军爱国将领云南省主席龙云之夫人,自幼端慧嗜学,毕业于云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各科成绩甚优,喜欢书画,工于诗词,被称为近代“名门才媛”。
与云南各方面的民主人士都有较密切的联络,甚至和云南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人员也有接触,协助他们的民主革命活动。
李培莲为龙云生有四子一女,即老四龙绳文、老五龙绳勋、老六(幼殇)、老七龙绳德、老八龙国壁(女),后来都成为海外有成就的知名华人。
李培莲的才华、魄力和机智都是一般妇女难以企及的,由于生育频繁,身体较差,加上随龙云军中颠簸辗转,过度的劳累,分担龙云宦海沉浮的波折险危,难免多受惊吓之苦,1933年李培莲不幸染疾,病逝时,年仅三十三岁。
第四任夫人顾映秋顾映秋(1902(壬寅年)—1966),女,中国著名民主爱国人士,企业家,云南昭通人。
是民国时期云南军界要人顾品珍之侄女,爱国将领、云南省省主席龙云的夫人。
李陪莲生龙绳德时因患产褥热而去世后,后顾映秋成为龙云的贤内助, 有“云南一号大美人”之称。
顾映秋嫁给龙云时龙云差不多50岁了,因此两人并没有生育子嗣。
1949年8月13日与丈夫龙云在香港起义,1950年1月3日,龙云偕夫人顾映秋及随员十多人离开香港,当日到达广州,受到叶剑英等人热烈欢迎,12日离广州北上,14日到武汉,1月18日到达北京,正式投向人民阵营,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1966年病逝于北京。
19、卢汉卢汉有三房太太。
大太太叫龙泽清,系云南王龙云之胞妹,也是卢汉的表妹。
龙泽清在昭通读过女子师范学校,很认得一些字,在那个时代也算是一位知识女性。
杨森的风流传奇 杨府“十二钗”和江湖侠客

杨森的风流传奇杨府“十二钗”和江湖侠客作者:苏书来源:《城市地理》2016年第08期他早年参与四川军阀内战,支持北洋政府,后在朱德等人劝告下投效国民政府参加北伐。
重庆成立商埠时,他是第一任督办,在川渝地区近代化道路上留下印迹。
作为民国时期最后一任重庆市长,他既追随蒋介石打内战又在重庆解放前暗地保护城市不受破坏。
他有别于其他旧式军阀,新潮中带着传统,理想主义下又时刻怀揣现实——他便是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风流传奇的杨森。
热心新政,为新生活运动“背锅”1884年,小杨森呱呱落地。
从出生那刻起,他便受到了身为“武秀才”的父亲的强烈影响,自小对习武从军很感兴趣。
所以,尽管进了学堂,但诗书对他而言是一种折磨,毕业后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四川新军。
杨森在军队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24岁时便进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还结识了刘湘、潘文华等有志青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四川军阀集团核心人物。
杨森虽出身行伍,但受新思潮影响,大权在握的他一直希望家乡能在自己治理下脱胎换骨。
他引进人才遵循“三不”——不拘一格、不问出身、来者不拒。
由于其新政都是近代化改造,那些老派乡绅自是没法贯彻执行,那谁来办差?倒也难不到杨森。
他想到当时兵荒马乱造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窘境,这么多学生在外待不下去,那不如将他们招致麾下。
于是,威震一方的杨大帅在家乡竖起了招兵旗。
很快,一些生活无着的学生陆续回川渝拜会杨森,希望谋个前程。
杨大帅见状,大呼“天下英雄尽入我怀”,以待士之礼,皆拜为秘书。
开始时,这些秘书多少发挥些作用,兴头上的杨森便给每个秘书配勤务兵一名、洋油灯一盏,以显知人善任。
后来,众人知此好事,都急着来投奔。
人一多,难免就有“南郭先生”混迹其中,杨大帅家没了余粮,发不出薪水,但勤务兵和洋油灯照配。
就这样,每天上百人一窝蜂到督署领洋油,杨大帅的“洋油秘书团”一度成为笑谈。
杨森任重庆商埠督办时,试图在鹅岭一带打通嘉陵江和长江,把重庆变成易守难攻的江心岛,不过因经费问题搁浅。
四川的军阀们之三:杨森的色胆忠

杨森之色。
杨森前前后后娶妻纳妾12人,有43个儿女。
其妻妾成群曾蒙上千古之谜,今天学者们已对他那些妻妾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已不是什么谜了。
其发妻张氏是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不久暴病身亡,俩人感情甚笃。
后杨森一直让妻弟张元培在二十军当军需官。
1908年杨森又尊父母意愿纳广安老家的谭正德填房,谭氏为其生下长子、长女。
后被冷落,在广安老家76年92岁高龄谢世。
第三妻应该算是纳妾了,是杨森在滇军时一建房施工小头目刘柱卿看上了他,将其女儿刘谷芳嫁给了杨森,抗战时,刘谷芳因患肺病而卒。
刘柱卿在杨森飞黄腾达后,先后出任过二十军驻武汉、成都办事处处长和军长代表。
第四个老婆田衡秋妩媚娇艳,大气精明,深得杨森宠爱,是一段佳缘,也可说是霸娶。
时杨森为川军第九师师长,驻防阆中,骑马过街,路遇田衡秋,一见生意,欲纳为妾,田父乃阆中大商贾,看不起一介武夫。
杨森讨好兼威胁,田家只得将女儿送给杨森。
杨森逃往台湾时,先期让田衡秋带着家财到了台湾,后突发脑溢血引起半身偏瘫达二十年之久。
第五个老婆萧邦琼也是艳丽照人,更是乖巧纯净,是杨森驻泸州时其部属的女儿。
1931年,萧邦琼由泸州上船时,行至江中,因船覆溺水身亡。
陈顺容是其第六妾,广东女子,为三姨太刘谷芳的贴身丫头,15岁,为杨森酒后乱性奸污,后收为妾。
畏缩而不善承欢迎合,常遭杨森鞭抽,后来得了精神病,被杨森差人用铁链绑着送回广安乡下。
中共建政后病死于重庆。
第七个老婆曾桂枝,贵州毕节人,是杨森养女,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14岁的曾桂枝就被杨森破了瓜。
在上海读书时与同班陈姓同学相恋。
杨森得知后,大为恼怒,设计将二人枪杀于渠县的荒郊野外,缚石于尸沉入渠江。
第八妾汪德芳成都人,15岁被杨森强娶,后来在杨森创办的成都天府中学任校长,和杨森关系形同冰炭,几乎不往来,连所生小孩也改姓汪。
文革期间,因杨森之故,汪德芳被逼自杀于乐山。
第九妾为泸县蔡文娜。
是十二钗最为美艳,最为杨森爱,最为杨森恨,同时又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个,泸县女子中学的校花。
四川军阀杨森1949年拒起义这次不想再嫁了

四川军阀杨森1949年拒起义:这次不想再"嫁"了文章摘自《四川日报》2019年04月09日作者:胡跃先原题为《杨森与春熙路及其它》世人都知范哈儿,而不知提拔范哈儿的人正是杨森。
范哈儿是没得名字的,从小大家都是“哈儿、哈儿”地喊。
到了读书的时候,老师给他取名范海延,这自然是他的大号了。
但他读书的时候成绩孬,又经常逃学,私塾没读几年就去当棒老二,后来自己拖棚子,队伍越拖越大,官府就开始招安他了。
招安他的人姓杨,名森,字子惠,其人以好色闻名。
他有“三多”———枪多、老婆多、儿女多。
杨森招安范哈儿后嫌他土里土气,就笑嘻嘻地说:“哈儿,而今我们是国军了,你那个名字是狗肉上不了桌子,你大小也是个团长,从今以后你的书名就叫范绍增,就是学习你的老祖宗的意思。
你的老祖宗叫范增,项羽的师父,项羽不听范增语,死在沟沟里。
”杨森肚儿头还是有点墨水,几句话把范哈儿笑忙了。
后来杨森把熊克武打败了,坐上了四川督理的宝座。
杨森这个人思想活跃,有开放意识,爱搞市政建设,把成都拆得稀巴烂,后来修了一条商业街,也就是今天的春熙路。
平心而论杨森搞市政建设还是对的,但他是个毛三匠,不会做思想工作,又处在二十年代,对拆迁户的困难处理得不好,因此就有许多人骂他。
成都有个烂文人叫刘师亮,他写了一副对联叫杨森滚蛋:“马路已捶平,问督理何时才滚;民房都拆尽,愿将军早日开车。
”杨森在内外矛盾的夹攻下,终于“下岗”了,瓜兮兮地到处打秋风,后来把队伍拖到了万县。
好不容易等到蒋介石北伐,杨森就假巴意思地要求革命,实际上是想捞救命稻草,蒋介石见他和北洋军阀划清了界限,就让他当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军长。
但杨森暗地里和北洋军阀还是有勾扯,吴佩孚垮杆之后,他还把吴大帅接到四川来,安排在范哈儿的防区大竹居住。
1949年10月,朱德给重庆市长杨森写信,叫他起义,逮捕蒋介石,释放中美合作所被囚志士,杨森拒绝了。
杨森说:“我一生‘嫁’了很多人,这一次不想再‘嫁’了。
历史趣谈:杨虎城一家被害经过 被军统骗至重庆用匕首杀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杨虎城一家被害经过被军统骗至重庆用匕首杀害
导语:1949年8月,贵阳黔灵山下麒麟洞一所隐秘的四合院中,杨虎城将军佝偻着腰,怀抱幼女,步履老态地来到院中,然后紧靠在一方石案下,缓缓戴上
1949年8月,贵阳黔灵山下麒麟洞一所隐秘的四合院中,杨虎城将军佝偻着腰,怀抱幼女,步履老态地来到院中,然后紧靠在一方石案下,缓缓戴上老花镜,徐徐展开手中的报纸,默默捧读了起来。
他已被蒋介石囚禁了12年,但万万没有想到罪恶的魔爪正在向他伸来……
蒋介石认定他是“元凶”
杨虎城由重庆秘密转往贵阳,已在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夜郎之国”又被监禁了7个月。
经过12年的监禁,杨虎城早已不复当年戎马倥偬、征战四方的豪情霸气。
他终日以夫人的骨灰盒为伴,愁眼相对一双无辜的儿女。
杨虎城和张学良于1936年12月发动了“西安事变”,对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蒋介石实行兵谏,痛陈他们的抗日救亡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判10年徒刑。
杨虎城虽暂时逃过处罚,但被逼交出兵权,带着夫人幼子及随员“出洋考察”。
谁料,他一回到国内,就被蒋介石无理拘押了起来。
在这10多年的囚徒日子里,杨虎城夫妇及幼子和狱中出生的女儿,大部分时间被监禁在贵州大山深处的息烽。
蒋介石一直固执地认为,“西安事变”的发动,主要责任是杨虎城和共产党,至于张学良,则是“少不更事,误入歧途,受了别人蒙骗和蛊惑”。
换言之,在蒋介石心中,杨虎城是“元凶”,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只是碍于内外舆论,始终不敢下手而已。
“西安事变”后,十七路军已被打乱建制,重新整编,因此,杨虎城生活常识分享。
杨虎城和儿女被军统杀害的具体经过

杨虎城和儿女被军统杀害的具体经过昨天老冯和你谈到,1937年12月2日,杨虎城在南昌被军统逮捕,并且关押起来,一同被关押的,还有妻子谢葆真、儿子杨拯中。
杨虎城、杨拯中、谢葆真1937年在赴美轮船上合影杨虎城一家,一关就是11年多,关押的地方经常换,有时候在贵州某个山洞,有时候又转移到别处。
在被关押的第4年,也就是1941年,杨虎城和谢葆真在贵州息烽集中营,生下了小女儿杨拯贵。
杨虎城为什么给小女儿取名“杨拯贵”呢?因为这个女儿是在贵州出生的,所以叫“拯贵”。
杨拯贵这个娃好可怜,8岁的时候被军统特务杀死,她短短8年的生命,都是在监狱度过的,从小就不知道自由为何物。
杨拯贵并未留下照片,本图是谢葆真为杨虎城生育的其他儿女,可作参考1949年1月,由于战事不利,在党内压力之下,蒋介石宣布“下野”,同月21日,李宗仁当上“代总统”。
李宗仁当上“代总统”之后,他给保密局(当时戴笠已死,军统改名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发去电报,要求他释放杨虎城。
此时,杨虎城关押在重庆。
李宗仁为什么要求毛人凤释放杨虎城呢?在代总统任内的李宗仁答案是这样的:当时国民党部队打不过解放军,解放军渡江在即,李宗仁希望能和解放军谈和,因此,他需要释放一些善意。
然而,李宗仁幼稚了。
民国不是讲宪法的地方,他那个“代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但国家真正的实权,仍然在已经宣布“下野”的蒋介石手上。
换句话说,李宗仁想指挥保密局,指挥不动。
为何?因为毛人凤,是老蒋的人。
接到李宗仁“释放杨虎城”的命令之后,毛人凤请示老蒋。
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老蒋说:杨虎城这人,不能放。
马上把他从重庆转移到贵阳去,以防止李宗仁偷偷把他放了。
于是,毛人凤对李宗仁“释放杨虎城”的指示,不予理睬,并因此,把杨虎城从重庆,紧急转移到贵州。
曾经关押杨虎城一家的贵州某山洞眼看指挥不动毛人凤,李宗仁发了电报给当时重庆市的市长杨森,叫杨森把杨虎城放了。
李宗仁此时并不知道,杨虎城已经被毛人凤,从重庆挪到贵州去了。
万州近代史中的另类名人

万州近代史中的另类名人揚森:四川军阀、进行过反抗英帝国主义制造的万县九五惨案。
抗战时率部出川.赴上海参加抗战.在大场一带与敌激战.英勇顽强.毫不畏缩.为保卫大好河山.作出一定贡献.后任贵州省主席.重庆(陪都)市长。
在全国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物。
一九二五年.楊森为四川省讨贼联军第一路总司令.驻万县。
至二八年被刘湘部赶走,前后近四年時间。
最大的功绩在于开万县城市建设之先河.那时万县城区人口仅五万.老县城在苎溪河东边,西边是新兴商业区南津亍土桥子等,全城都是旧式亍道,交通极不便,楊森目赌万县城这种落后现状,下决心彻底建设改造。
一:建大桥:连通东西以利交通.共修万安(曾用名森威桥)、福新二桥。
二:拆民房兴修马路:辟建若干条马路,县城建环城路.文明路,从东门口东边辟建一马路.过大桥西城辟建二马路.三马路.电报路.新城路.一直到高笋堂.三:除坟山兴建公园:辟建北山、西山公园(曾用名商埠公园、九五公园、中山公园)和运动场。
还在西山公园旁(李子林)拦沟筑堤.准备建一人工湖.供市人游览.后因当年建筑技术条件不够.建成后山洪曝发.堤壩全部冲垮.只好作罢。
在北山观下所建的北山公园。
1928年与西山公园同时建成,因后任无续饰而荒芜。
四:创办新式学校和图书馆加强文化建设。
五:修健万县梁山(平)公路万县到分水段。
六:修整茭笋塘(后高笋塘)。
在修建环塘路的同时,对茭笋塘重加修整、面积扩大,塘壁砌石,塘中建亭,蓄水养魚,种植荷花,环塘遍栽柳树,顿改旧颜。
楊在万共修马路12条: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环城路.长城路.环塘路.望江路.果园前路.果园后路.西山路.大桥两座,公路一条。
公园两个;西山、北山公园。
万梁公路、万安桥、福新桥后后期扫尾工程由市长王陵基续建完成。
楊森对万县大刀阔斧改建.从长远看功德无量.城市扩大,商贸发达,挤进成、渝、万行列。
但当时必须撤掉很多房屋.庙宇.搬迁无数坟墓。
军令之下,见屋拆屋.見庙毀庙.见坟毁坟。
一时搞得天怒人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重庆的最后一任市长——杨森传奇(下)我就挣一毛钱民国重庆的最后一任市长杨森传奇(下)水煮重庆|司马青衫这是作者在市档案馆查到的一个资料一位市府工作人员结婚缺钱给当时的重庆市长杨森打报告,要借800元杨森批示:总务处核备意思是同意了——挺有人情味的一份报告报告原文如下:报告11月28日于本府秘书处窃职以婚期择定,筹备需款,嘱家汇兑,又缓不济急,俯恳钧座体念私衷,借支八百圆,或于月薪内扣除,或俟家款到后偿还,准于二月内完清手续,需用迫切不胜企祷,谨呈秘书长李市长杨下面书归正传3杨森和吴佩孚杨森和吴佩孚,二人本来毫无渊源。
一个是北洋政府的主角,一个是西南偏远山区的土军阀,偏偏二人又是民国时代军阀内部少见的一对好基友。
杨森和吴佩孚牵扯上关系,还得上溯到21年。
是年,刘湘率川军东征湖北,一路打到宜昌,哪怕遇到了吴佩孚的嫡系部队三师,几番大战下来,川军也毫不逊色。
要知道,三师可是玉帅(吴佩孚字子玉,被称为玉帅)的起家部队,在直、奉、皖三系军阀中号称第一雄狮,打遍中原无敌手。
最后吴佩孚险胜——这帮川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吹牛皮的,要不是武器太差,玉帅还真难啃下这个硬骨头。
大战期间,远在泸州的杨森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要和素未谋面的玉帅搞好关系,于是在刘湘背后搞了个小动作,托在北京的广安同乡,给玉帅寄了一封效忠信。
莫名其妙的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杨森居然在信里夹带了一张他的玉照——身穿猎装(不是军装)、手拿马鞭。
收到效忠信和照片的吴佩孚,也居然从这张照片里,读出了杨森愿为本大帅执鞭随蹬之意,真真是妾身本无意,郎君自有情呀。
从此,吴大帅就把杨森当做了自己人。
据说,玉帅的自作多情症状非常严重。
秀才出身的玉帅,曾经考证出他老吴家和日本天皇是亲戚,按照辈分,他还是裕仁天皇这家伙的大伯——抗战初期,他毫不客气地以大伯身份,教训他那个远在日本的天皇侄子,要他停止侵华,当然,这侄子没有理睬来路不明的吴大伯。
第二年(22年),被吴佩孚赶回重庆的刘湘,会同杨森,和熊克武的一军打了起来(史称一、二军之战)。
这当口,朱德总司令一行正好从云南逃难到重庆。
没能留下朱总帮忙(详情见水煮重庆“杨森传奇上集”),刘、杨二位自然不是熊克武的对手,何况彼时熊克武手下有员骁将叫刘伯承。
几番争斗,刘湘、杨森被赶得鸡飞狗跳,熊克武很快占领重庆。
刘湘躲进南岸王家沱日租界逃得性命,杨森则被刘伯承一路撵到夔门,只身脱逃,奔往宜昌——穷得口袋里只剩下一枚印章。
穷困潦倒的杨森,无奈之下,跑到洛阳投靠吴佩孚混饭吃,哪晓得吴佩孚对杨森一往情深,一见光杆司令杨森,热情的玉帅当即给了一个16师番号,并封为森威将军、上将衔。
在吴的支持下,杨森收拢部下,强抢了川汉铁路存在汉口银行的一百万大洋铁路款作军费,招兵买马,打回了四川,并一口气打到了成都——自此,杨森对吴佩孚可谓感恩戴德。
不过,杨森的败仗还没有打完。
25年,杨森不知好歹,发起所谓“统一之战”,妄想统一四川。
四川这个泥塘,哪里是那么好统一的嘛。
结果不出所料,那些被杨森妄图“统一”的四川大小军阀们,联合起来,推出刘湘为首,群殴杨森。
杨森以一己之力,根本不是这些家伙们的对手,不出意外,打群架杨森打输了,被赶出四川,灰溜溜又去投靠吴佩孚。
这回,在吴佩孚的帮忙下,杨森联合刚刚还彼此打得死去活来的刘湘,一起去打占领了重庆的贵州军阀袁祖铭。
半年前打杨森的时候,袁还是刘湘的同伙。
当年的四川军阀们非常有人情味,今天张三和李四联合起来痛打王二麻子,但是,绝对不会把王二麻子往死里揍,因为要不了多久,李四又会和王二麻子称兄道弟,勾肩搭背一起回头打张三。
讲个杨森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看看四川军阀很幽默的人情味。
当年杨森发起统一四川之战,正打得一帆风顺,他手下王瓒绪突然临战倒戈,害得杨森大败。
几年后,杨森再次被刘湘打败,躲到渠县、广安几处小地方养伤,手下一万多残兵败将衣食无着,穷到士兵们的衣服破了都没有办法补,还得去街上拿剪刀剪老百姓的长衫——连隐居广安的蒲殿俊(四川保路运动的风云人物、曾任段祺瑞政府内务部次长),身上长衫都被减去半幅。
王瓒绪不忍见老领导如此狼狈,身兼盐运使的王,当即把渠江沿岸的盐业运销权交给杨森,让杨森总算有了一笔固定收入。
但是,这笔收入依然不够。
到29年冬天,杨森部下竟然没有棉衣,怎么办?这时,无论是之前杨森的死对头,还是背叛了杨森的前部下,纷纷伸出大爱之手。
曾经在杨手下当师长,后叛投刘湘的袍哥军阀陈兰亭率先站了出来,在11月初主动赠与老领导棉服费1万大洋。
当月11日,军阀们集体商议,不能让杨森手下的大兵们冻坏了,不然今后胜之不武。
于是各方商议给与3.5万大洋的补助金。
陈兰亭主动再认5000大洋,刘文辉出1万、田颂尧出1万、邓锡侯出5000、刘存厚出5000——大爱无疆!在对手和叛将的主动关怀下,杨森度过了难忘又温暖的一个冬季。
话说赶跑袁祖铭后,杨森老老实实窝在万县(现在的重庆市万州区)修马路、搞建设——至今万州人对杨森印象颇为不错。
风水轮流转这句老话诚不我欺。
杨森在万县,小日子本来过得挺滋润,没想到27年夏天,一个人的到来搅乱了杨森的生活——这个人就是玉帅吴佩孚。
27年春,吴佩孚在洛阳被风头正健的北伐军打得找不着北(真是找不着北,北边是玉帅最恨的冯玉祥),玉帅无奈带着一大家子人和2000多卫队,狼狈西行,投靠杨森来了。
讲义气的杨森,也不顾自己才归顺国民政府不久,毫不犹豫就接纳了玉帅一行,把玉帅“行辕”先安置在白帝城,再接到万州小住,最后,出于安全考虑,杨森把吴佩孚送到老部下范绍增驻防的大竹云雾山笠竹寺,隐于山野。
但是吴佩孚的死对头国民政府坚决要痛打死老虎,勒令杨森交出“万恶军阀”吴佩孚,耿直讲义气的杨森,硬着脖子把国民政府的命令顶了回去——没有玉帅就没有我杨森的今天,俺杨森不是忘本的人。
人家玉帅都下课了,按照我们四川的规矩,双方打得再凶,只要一方认输就行,何必赶尽杀绝嘛。
于是,这事儿闹大了。
事实上,吴佩孚在川3年多,除了游山玩水,一直盯着国内政局,不停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是,玉帅有一点值得表扬——再狼狈,也绝不接受外国援助。
他初到白帝城,日本人就派一少将、一大佐前来拜见,表示愿出钱出军火资助玉帅,还包邮到白帝城,结果被玉帅踢了出去。
28年1月,老蒋命令把杨森一撸到底,解除本兼各职,任命他部下9师师长郭汝栋接替军长职务,郭汝栋可就没有老领导耿直,当即把部队拉了出去和老领导作对。
同时,蒋煽动罗泽州(外号罗烟灰)等人包围吴住处,缴了大帅卫队的械。
杨森也不是省油的灯,6月,在万州自行宣布恢复20军军长职务,于是四川就出现了两个20军。
3个月后,蒋委员长看实在奈何不了杨森,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宣布杨森“免于查办”。
为了报恩,杨森拒不交出吴佩孚,还为此丢了军长职务。
此事,让杨森一直洋洋自得,毕竟在那个时代,敢为了义气丢官的人,实在是少数——后来,1949年,杨森依然拒绝了解放军要他抓蒋委员长作投名状的要求。
4抗日铁军——20军杨森这张照片有点铁血将军的感觉了杨森的20军,是一支打满了抗战八年全场的铁军。
20军正式建军于26年10月,是川军中第一支列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的军队。
不过,那个时候的20军,还是老川军的底子,庞杂无序。
35年,国府整军,贺国光(贺也曾经担任重庆市长,水煮重庆之前也有写他)带参谋团入川主持川军裁军,川军被裁掉五分之二,杨森的20军被整编成3个师(133师、134师、135师),后驻防贵州,倒霉的是,37年,20军被缩编为两师制的乙种军(135师被撤销),而且穷得很,一个团只有4门迫击炮,一个连只有3挺轻机枪。
37年8月13日,淞沪大战爆发。
9月1日,杨森部从贵州徒步出发。
10月14日在上海划归名将薛岳指挥。
布防大场、陈家行附近,20军指挥部设在小南翔车站。
薛岳毫不客气,第二天就把20军投入血肉磨坊——大场、陈家行一线。
这地方是淞沪大战的主战场,集中了中日双方50个师的兵力。
这场战斗,20军作战时间只有区区3天。
但是,这3天,却是血肉横飞的3天。
最先到达陈家行战场的是134师的804团和802团。
804团第一个到,一到就二话不说往前冲,试图收复友军32师失去的陈家行阵地。
一夜激战,阵地是收复了,一清点人数,一个团就剩下120多人——这一仗,打出了20军的威风。
在大场一线,丢阵地的部队多,收复阵地的部队,那就屈指可数了。
连蒋委员长都专门为此战给杨森打电话表扬804团向文彬团长,并奖励大洋6000元。
804团打光了,802团正好赶到。
没想到的是,802团刚到,团长林相侯就中炮而亡。
一天后,802团也只剩下200来人。
一天一夜,杨森的两个团就被生生打成一个营。
接下来的战斗更残酷。
次日133师赶到,打完仗后再一清点,133师794团某连只剩7人,整个794团仅剩40多人,也就一个排多一点。
到换防的时候,20军全军伤亡7000余人,134师师长杨汉忠负伤、旅长罗润德负伤,团长林相侯阵亡,此外全军还有22名营长负伤、280多名连排长阵亡,全军只能缩编为一个旅(399旅),仅剩5000多人。
但是阵地不但没有丢失,还收复了一些丢失的阵地,当时报纸使用了“20军屹立如山”这样的标题来报道20军。
3天激战后,20军被撤到郊区掩护上海大撤退。
10月23日午夜,20军撤离前线到南京补充,杨森当即受到蒋介石接见。
蒋拍板:20军打得好,第一批外械一到,优先补充。
淞沪大战战后,军委会对参战的100多个师按照战斗力进行评比,20军133师(师长是杨森侄儿杨汉域),名列第11(也有说是被评为淞沪大战最能打的5个师之一)。
由于淞沪一战表现出色,杨森的20军一下进入主力部队行列,得到优先补充,所有装备全部由军政部调拨,火力得到大大加强——其实呀,说老蒋借抗战收拾军阀异己,这话也不全对。
只要你能打,老蒋还是舍得下本钱的,比如杨森的部队就是例子。
蒋委员长并没有趁机把只剩下一个旅的20军撤销番号,反而强化了20军的力量。
当然,你要是不听招呼,又不会打仗,被收拾也是必然——话说这种部队留着也是废物。
1937年12月,20军开到安庆整编,老蒋兑现承诺,全军步枪大部换成捷克制,每营增加一个重机枪连,每团增加一个迫击炮连,特别增加当时非常稀罕的通讯部队(连部增设通讯排)。
38年1月,杨森升官了,跳过副总司令,直接被任命为27集团军总司令兼20军军长,之后积功升为战区副司令长官。
有意思的是,杨森驻守安庆期间,还指挥过一支新四军部队——驻防和县和巢湖之间的郝耀庭支队。
估计是和新四军打交道期间,杨森模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了个“四大纪律十四大注意”。
但杨森后来一手泡制“平江惨案”(即活埋新四军驻平江通讯处人员及家属),和新四军算是彻底闹翻了,虽然后来他解释说是“薛岳的命令”,但是他也清楚,“共产党是不会饶我的”——这是在贵州他和胡兰畦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