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作为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强调朗读,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因此,在授课中我以朗读为主,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让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__作者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合理利用资源,来更深的解读__。
还可以联想到其他和杜甫一样有博大胸襟的人。
可以通过网络上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2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杜甫带着崇高理想的生命状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
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如果把视频放在课前也许效果更好;如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讲,也许效果更好;如果pk朗读阶段的评价再具体再积极些更好;如果讲授过程再激情些更好;如果…………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
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让我们为演绎精彩语文而一路同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3诗歌的教学,注重的是在诵读中品味理解,因而备课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以及相应的指导与训练。
而如何使学生由课内走课外,使一节课不仅仅只是“一节课”而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考试形势的要求。
以上是我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所做的几点尝试,谈不上创新。
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流寓在简陋茅屋中的艰辛生活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忧愤之情。
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进行了综合培养,并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通过图文展示和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给学生展示了茅屋的图片,并向他们解释了杜甫流亡逃荒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茅屋的简陋和草木凋零的景象。
然后,我进行了诗歌朗诵,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情。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氛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我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诗歌的结构特点,比如四言绝句和倒装语序的运用。
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隐喻,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逐渐理解了诗歌中“秋风破”和“十万户侯”等意象的含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
我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或国家的感受。
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了一些富有个人特色和深刻思考的诗歌。
在朗诵环节,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他们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传达,令人动容。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得到了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提高了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他们通过创作和朗诵,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
我也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意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比如在组织活动和引导讨论时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以及在评价学生创作时需要更加细致和客观。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课题大赛,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但课后回顾时,我有如下反思: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
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
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高潮。
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导他们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
“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通用6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1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
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
”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
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课题大赛,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但课后回顾时,我有如下反思: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
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
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高潮。
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导他们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
“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课题大赛,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但课后回顾时,我有如下反思: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纳了诵读法进行教学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俗话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可不能作诗也会吟。
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掌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明白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
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高潮。
如此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能够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导她们估计由于小孩的睡相不行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小孩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小孩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杜甫是诗圣,杜诗亦有“诗史”之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反复诵读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诗、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诗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通过齐读,点名读,男女生读等方式,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把握诗歌情感: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和每节诗的语气。
在读完诗之后,订正字音“顷、突兀、广厦、见此屋”等,并进行朗读指导,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学生们读的一遍比一遍投入,情感把握越来越好,读完之后对学生进行掌声鼓励,效果挺不错。
2、品味诗歌情感。
我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复述课文,把握诗意,学生们对动画很感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农村的孩子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不能过度依赖电子白板,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从诗人到创作背景,再到诗意诗情,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领悟诗的情感。
学生能够读通读懂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我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同学们把诗的内容表演出来,更容易理解诗歌内容,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失误。
通过学生们自导自演,能更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最后这节课也没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对于诗歌的品析,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无从下手,所以我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这有缺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只顾看动画而忘了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多媒体丰富了课堂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偿失。
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诵读为主,在领悟了这首诗的情感后,我引出范仲淹、陆游、顾炎武等爱国诗人以及他们的诗篇,使整节课书声朗朗,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都沉浸在诗的氛围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课题大赛,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但课后回顾时,我有如下反思: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
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
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
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
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
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高潮。
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导他们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
“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后教学反思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
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
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
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
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
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
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
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
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
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
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
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
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
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
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
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