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范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较为脍炙人口。
“茅屋”是指贫苦人家所住的简陋房屋,“秋风”则是指秋天的清凉风。
这首诗通过对茅屋和秋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它叙述了贫困而坚强的生活状况,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对这首诗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内涵和精神。
一、对诗歌文本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深入地探究诗歌文本,尝试从语言、形式、结构等多个方面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
让学生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
比如,“茅屋”这个词,传达了一个弱小、简陋、贫穷的形象;“秋风”这个词,则传递了一种清新、凉爽的意味。
让学生探究诗歌形式的特点,比如本诗10句共40字,除“为”字外,其他句子全部是五字句。
在结构方面,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境况,第二部分表达“秋风”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述的背景和情感内涵。
二、通过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拓展思维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表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意蕴,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当学生认为“为”字多此一笔并不妨碍诗歌的美感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反驳,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写字规范和诗歌的结构美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并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解读诗歌。
比如,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中传递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如何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等等问题。
通过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进行实用性文学训练除了理解诗歌内涵,学生是否能够将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当中,也是重要的能力训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流寓在简陋茅屋中的艰辛生活以及对国家社会的忧愤之情。
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进行了综合培养,并结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我通过图文展示和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给学生展示了茅屋的图片,并向他们解释了杜甫流亡逃荒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茅屋的简陋和草木凋零的景象。
然后,我进行了诗歌朗诵,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诗情。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氛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我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诗歌的结构特点,比如四言绝句和倒装语序的运用。
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隐喻,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逐渐理解了诗歌中“秋风破”和“十万户侯”等意象的含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准确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
我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或国家的感受。
学生们积极参与,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了一些富有个人特色和深刻思考的诗歌。
在朗诵环节,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他们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传达,令人动容。
总的来说,通过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得到了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提高了对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他们通过创作和朗诵,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
我也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意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比如在组织活动和引导讨论时需要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以及在评价学生创作时需要更加细致和客观。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诗篇之一。
该诗描绘了杜甫在逃亡途中身处荒凉的茅屋中,经历了岁月流逝和家庭破碎的痛苦和感慨。
从茅屋中秉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如今,这首诗在中学的文学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授和阅读。
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入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文学的文化价值、人文精神和审美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教学反思:1. 语言表达阅读文学必须精于言表,学生在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具备一定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各种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止是语言的规范程度,还包括表达能力的多样性和情感表达方法的培养。
2. 人文情怀文化精神和情感情怀是文学的重要方面。
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我们能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感受、启示和情感。
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来说,其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表达方式,都反映了作者对秩序、稳定和尊严的渴望。
因此,教学应结合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解析,在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深度引导和反思。
3. 多元化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学生需要扩大阅读范围,并进行多元化阅读。
通过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可以增强学生领悟文学形式和风格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需要进行阅读推荐。
结论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只有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带领他们突破自我,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探究自我,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在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同时应注重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人文情怀以及多元化阅读等能力。
这种文学教学模式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之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反思课程都是在反思过程中不断臻于完善的。
每次的课总有失有得,有亮点也有所谓“暗点”。
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个人对于本课的感受,算作反思也是一次自我总结。
一、给鱼更要教会打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这次课中,我加入了学法指导。
对于学诗歌,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学习:1.知人论世,注意联系时代背景。
我讲到了安史之乱。
2.抓关键字。
诗歌总会有一些关键词是作者用的巧妙、凝聚感情的词,读诗的时候应该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大意去发现诗歌的关键词,然后赏析它。
3.反复诵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在其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反复诵读,加入感情地朗读。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给出问题,然后合理引导,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自己是带有主观感受,并且也有基础在听课的。
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当中,读出疑惑,读出问题来,然后各抒己见,在想法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出来时要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
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注重读写结合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
在本课中除了注重朗读之外,还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除了要求反复诵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写一写,记一记,做到读写结合。
四、谈谈不足之处1. 头重脚轻。
基础性知识,比如说作者介绍和字词的读音,讲解有些耗时,导致后面的关于主旨的概括和升华没有做到淋漓尽致,没有完全讲的透彻。
2. 节奏把握不当,语速有时过快,学生听的云里雾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杜甫是诗圣,杜诗亦有“诗史”之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发的是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反复诵读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叙事诗、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两个学习目标:朗读指导训练,品味诗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通过齐读,点名读,男女生读等方式,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把握诗歌情感: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和每节诗的语气。
在读完诗之后,订正字音“顷、突兀、广厦、见此屋”等,并进行朗读指导,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学生们读的一遍比一遍投入,情感把握越来越好,读完之后对学生进行掌声鼓励,效果挺不错。
2、品味诗歌情感。
我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复述课文,把握诗意,学生们对动画很感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农村的孩子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不能过度依赖电子白板,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从诗人到创作背景,再到诗意诗情,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领悟诗的情感。
学生能够读通读懂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味。
我还设计了表演环节,让同学们把诗的内容表演出来,更容易理解诗歌内容,但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展现出来,这是一个失误。
通过学生们自导自演,能更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最后这节课也没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对于诗歌的品析,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无从下手,所以我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这有缺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只顾看动画而忘了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多媒体丰富了课堂教学,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偿失。
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诵读为主,在领悟了这首诗的情感后,我引出范仲淹、陆游、顾炎武等爱国诗人以及他们的诗篇,使整节课书声朗朗,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师生都沉浸在诗的氛围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
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
”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
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重视“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开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才能逐步进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
采用了听范读、个体试读、分组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
2、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设计,既注重了目的性又注重了兴趣性,例如:第三段学完并未直接进入第四节,而是让学生换位考虑,假如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当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哀叹、发泄、痛哭、打算修屋等时,再进入第四段学习,此时杜甫的胸怀之博大,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更能震撼人心。
3、注重课堂生成。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与文本对话中,让同学们互相质疑时,二班有同学提出:群童为何抱茅?对此问题我没有立即否认,而是让同学讨论,得出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有言淘气淘气,有言带回家烧火做饭、铺床、补自家漏雨茅屋等等,孩子答复令我惊叹。
就此我随机引导学生考虑“诗人归来为何叹息?”〔在别班此问题解答不尽人意〕而在二班“叹息”内容便迎刃而解了。
4、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
为此,在进展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根底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此我设计了穿越环节---假设我们可以穿越光阴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借次对话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在这节课上,我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缺乏。
例如初读对学生朗读节奏划分的指导不够;又如在与文本对话时各节内容的概括讲解较多,学生质疑环节用时过多,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对此不能较好的引导等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忧国忧民思想重点难点: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幻灯片号:教学过程1、练习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A、本诗以七言为主,B、句式多变,C、节拍有缓急,D、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类似楚辞,G、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以游仙诗的形式,L、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结构(一)秋风破屋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二)群童抱茅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安得欢颜独破受冻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水到渠成推已及人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4、小结1、主题:从推己及人中,2、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3、忧国忧民的崇4、高思想。
5、层次分明清晰。
5、升化主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归心似箭)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反思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八年级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现代社会,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
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
”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
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
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效诵读设计原因及对策: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教学的“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
采用师范读,学生赛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
诵读带动了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等。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努力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