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沙面建筑群

合集下载

广州沙面建筑群介绍

广州沙面建筑群介绍

广州沙面建筑群介绍
广州沙面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东部海岸线上,是广州市的一个著名景点。

该建筑群是广州市内少数保存完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之一,也是广州市老城区保存较好的街区之一。

广州沙面建筑群结构复杂、品种繁多,为华南最早的洋楼区之一,包括有建于公元1850年的美国领事馆,建于1923年的广州市贸易局旧址、建于1909年的东明洋行、建于1912年的越秀洋行等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了广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经济、文化活动和沙面商业的兴起和发展。

现在,沙面建筑群是广州市一流的旅游景点,并被列为广州市文保单位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不仅仅是广州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外来文化和广州本土文化融合的典范。

沙面.精品PPT课件

沙面.精品PPT课件
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
新古典主义式
新荔枝湾酒家
哥特式
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石 柱和门窗向上的尖拱为标 志,多用于教堂建筑。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哥特式
哥特式
哥特式
沙面的浪漫主义建筑不多,只有露德天主教堂是沙面唯一的典型的浪漫主义建筑,位 于沙面大街14号,正面分上中下三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向 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叠的尖顶。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
广州沙面欧式建筑群的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式
仿哥特式
巴洛克式
拱卷廊式 现代主义式
新古典主义式
特点是模仿西方古 典复兴手法,追求 雄伟、严谨。一般 以粗大的石材砌筑 底层基础,以古典 柱式和各种组合形 式为建筑主体,加 以细部装饰
新古典主义式
新古典主义式
沙面大街54号——胜利宾馆
胜利宾馆是沙面 西洋建筑群中新 古典主义建筑风 格最典型代表
小结:
从这些建筑中直接可以看出它们对今天世界建筑和建筑装 饰风格的影响。同时,为了形成统一的效果,沙面的每幢建筑 的高度被限定在四层之内,使建筑群在一排排浓密树林映衬下。 各种不同风格建筑产生的对比,却又让人感到十分配合、协调。 古老的建筑物在林荫中显得更加美丽和谐,隐约神秘……
如今的沙面,咖啡馆、饭店与酒吧成为了一道迷人的 风景线。150多株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树种满大道两旁。那 苍翠欲滴的古树、飘着曳地长须的老榕,弥散着幽香阵阵的 巨樟,坐落在浓荫掩映中的许许多多的风格迥异、气派豪奢 的欧陆建筑……仿佛隔世的逍遥乐土与浪漫林园,让人体味 到一种时过境迁的恬静闲适,还有矜贵的华美与洋画的风 情……。
沙面—昔日的洋人街
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中国保存完整的十大殖民建筑之广州——沙面西洋建筑

中国保存完整的十大殖民建筑之广州——沙面西洋建筑

中国保存完整的十大殖民建筑之广州——沙面西洋建筑沙面建筑群沙位于荔湾区珠江北岸的椭圆形弹丸小岛沙面。

这里,到处是古榕参天,绿树成荫,花木茂盛,环境闹中取静。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

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是由珠江冲击而成的一个沙洲,从宋朝起就是广州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旅游胜地。

鸦片战争后被英、法国强占为租界,欧美许多国家的领事馆及银行都设在这里,由此成为广州现存外国建筑最多的地区,有“羊城第九景”之称。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

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广州沙面是中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先后有19个国家相继在此建立领事馆,还兴建了一批洋行、教堂、住宅等。

正因如此,这里被称为欧陆建筑的大观园。

如此数量集中、风格多样的西式建筑群,在旧中国留下的34个租界中也是不多见的。

沙面169幢建筑中,其中被列为文物建筑的有53幢。

现代沙面分区图

现代沙面分区图

现代沙面分区图沙面总览图:
沙面一区:
区内主要地标:
1,印度人住宅
2,赫德爵士住宅沙面二区:
区内主要地标:
1,英国圣公会牧师住宅
2,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
3,沙面堂
沙面三区:
区内主要地标:
1,泰和洋行(英)
2,广州国际俱乐部
沙面四区:
区内主要地标:
1,天祥洋行(英)
2,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德国领事馆3,老殿典藏馆
沙面五区:
区内主要地标:
1,旗昌洋行(英)
2,德士古洋行
3,万国宝通银行(美)沙面六区:
区内主要地标:
1,西关人家
2,广州沙面建筑群
3,新沙宣洋行
沙面七区:
区内主要地标:
1,屈臣氏药房(英)
2,广东胜利宾馆
沙面八区:
区内主要地标:
1,英国领事馆西副楼
2,英国领事馆动副楼沙面九区:
区内主要地标:
1,法国传教社楼
2,私人住宅
3,台湾银行
4,印度人住宅
5,永胜洋行
6,英国医院招商局
7,沙面和曦展馆沙面十区:
区内主要地标:
1,法国传教社
2,泰国人俱乐部
3,广东侨胞宾馆沙面十一区:
区内主要地标:
1,法国兵营
2,香港牛奶冰厂
3,捷克领事馆
4,海关馆舍
沙面十二区:
区内主要地标:
1,印度人住宅
2,汇丰银行宿舍(英)
3,东方汇理银行(法)
4,法国领事馆
5,宝华义洋行(法)沙面十三区:
区内主要地标:
1,白天鹅宾馆
2,艺廊里
3,沙面网球场(英)
4,法国租界花园。

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

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

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极富异国情调、风光旖旎的地方,适宜漫步,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来回走上两圈也不会累。

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像某些欧洲小城一样,路边有很多咖啡馆、餐厅以及酒吧,人行道上放满了优雅的小桌椅。

交通1、可在广州火车站总站坐823路(坐11站)到市中医院站下,走约110米到沙面岛。

2、从广州站乘坐出租车:共行驶5.9公里,费用18元(费用仅供参考,不含过路费和过桥费)。

3、乘坐地铁1号线到黄沙站D出口天桥对面,出站后走约10分钟可到。

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在这幽静的小岛上,既渗透着怡人浪漫的欧陆情怀,亦饱含了历史文化的观赏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独具欧陆风情的世外桃源”!沙面有着浓郁的文艺气息,很多地方都可以拍出超有味道的怀旧照片,比如沙面大街,聚集了各种欧陆建筑;台湾银行旧址,可以拍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还有露德圣母堂,这里也是最受欢迎的教堂拍摄点。

就是自个儿踩单车还是和李大使踩单车踩到那去咯,,,去到有一股宁静的感觉,慢慢悠悠的走着也很美好,置身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据说是民国时期的,适合和朋友们闲闲散漫的瞎走,要说有什么刺激好玩的,那就是没有滴哟,还有个比较便利的,对面就是上下九步行街了,可以买买买吃吃吃的地方哟O(∩_∩)O,,总之,还是很值得一去哟沙面令我很失望完全不是像很多游记中拍得很美很自在那种!讲真人少的时候去逛逛应该是蛮美的、蛮惬意的!但人多的时候那情境简直像菜市场一样兴致全无!又下着雨天昏地暗的感觉!不过感觉沙面怎么乱七八糟的有点脏脏的感觉!还不停地过车好烦好烦!好多老房子像废弃的样子好多房子已挪作他用风情嘛是少了好多!这里并没有被好好保护!转了转就出来了这里真心比不上鼓浪屿万分之一的异国情调!不去吧遗憾去了心想还不如不去给我留着个美好的想象呢~超級漂亮的風景、經常去廣州都沒有去看看!上次去特意去看看、順便附近吃海鮮大餐!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喜歡一個人到處走走散心!廣州手機經常來的一個地方、讚被河流包围的一个小城,里面是外国风格的建筑物,红砖阁楼,小窗,里面有银行和外国人办事处什么,教堂等,历史感沧桑,街道是工商还有居民的住宅,有普通人家,也有大院,现在的沙面,有餐厅还有各种艺术展,偶尔还能遇到免费的艺术作品展出。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广州沙面建筑群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广州沙面建筑群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广州沙面建筑群沙面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清末至民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原是珠江中的一块沙洲,鸦片战争后,英法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行租借沙面,修筑河堤,填土筑基,建成沙面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岛内各建筑设施已基本完备,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等。

建筑有西方风行的新古典式、折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拱券廊式、仿哥特式等多种形式,建筑群体系至今基本保存。

沙面地区环境幽雅,规划有序,街道纵横,绿树成荫。

现在整个沙面已被定为文物保护区,其中共有54处列入国保。

名单及地址:/xwgd/shgysyjs/201807/68579d6a965c403291ccca0c38eda813. shtml沙面南街2、4、6、8、10号,原为印度人住宅。

国保碑就立在这栋建筑前。

沙面南街12号,法国海军办事处旧址。

沙面南街20号,法国领事馆旧址,现为广东外事博物馆。

沙面南街22号,曾为中法实业银行及日本领事馆。

沙面南街24号,汇丰银行宿舍旧址。

沙面南街42号,法国传教社楼旧址。

沙面南街44号,英国领事馆副楼旧址。

沙面南街48号,太古洋行旧址。

位于沙面南街的皇后花园。

沙面南街58号,中国盐务副总稽核住宅旧址。

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

建于1865年,为三层罗马式教堂,带穹顶。

沙面大街68号,苏联领事馆旧址。

沙面五街4号,泰和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60号,广州俱乐部旧址。

沙面大街56号,正金银行旧址。

沙面大街61号,天祥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54号,汇丰银行旧址。

建于1920年,共四层,古典主义风格,以粗大石块砌筑底层,以古典柱式立面。

沙面四街8号,慎昌洋行旧址。

没有找到文保标识,但却是很漂亮的一栋建筑。

沙面大街46号,万国宝通银行旧址。

沙面三街2号,曾作美国领事馆。

沙面大街36、38号,法国传教社住宅楼旧址。

沙面二街4号,沙宣洋行旧址。

沙面大街22、24号,英国医院旧址。

资料二沙面简介

资料二沙面简介

资料二:沙面简介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按一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

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开,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

沙面东面1/5为法租界,约66亩。

以西4/5为英租界,约264亩。

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

中国船只不能停泊。

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

租界内各种权力则由英法驻广州领事直接控制。

沙面(shameen)曾称拾翠洲。

在广州城区西南。

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

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现为广州重要商埠。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英、法侵略者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

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沙面介绍

沙面介绍

返回
欧洲建筑群大观园-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也称古典复兴,它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反映和延续。新 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
•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 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
欧洲建筑群大观园-仿哥特式建筑
返回
曾经沧桑的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 年)7月,英国驻省城代理领事引用两份中英、中法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名,要求广州清政府 将沙面划归租界,此意向已早在同年5月得到英国政府方 面电报同意了。当年建造费用近32万美元,全由清政府赔 款支出,按一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 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开,雇工 修护 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沙面东面 1/5为法租界, 约66亩。以西4/5为英租界, 约264亩。规定沿沙面河涌宽 90英尺,贴近 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 只不能停泊。 沙面岛的格局就此形成。
欧洲建筑群大观园-现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建筑潮流。 •特征:是摆脱历史上建筑式样的束缚,注重功能需要,平面和里面都很自由,形 体为简单的几何组合,墙面光滑,很少有有装饰。
欧洲建筑群大观园-拱券廊式
•拱券廊式也称走马廊式。
•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 最大的特征是建筑外围设一圈或一段外廊。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印 度后,为适应当地高温潮湿气候而产生的,故称为伊丽莎白式的回廊式。
•仿哥特式建筑也称哥特式复兴或者是浪漫主义。 •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石柱和门窗向上的尖拱为标志,多用于教堂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法国 巴黎圣母院

法国 沙特尔大教堂


英国 索斯伯里主教堂
德国 科隆主教堂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 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 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 观


概述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 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 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 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 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 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 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 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 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 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 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 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 样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 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 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 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 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 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 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 突出。

仿哥特式建筑也称哥特式复兴或者是浪漫主义。 特点:是高大而复杂,以石柱和门窗向上的尖拱 为标志,多用于教堂建筑。 代表建筑:沙面的浪漫主义建筑不多,只有沙面 南街46号露德天主教堂是沙面唯一的典型的浪漫 主义建筑,位于沙面大街14号,正面分上中下三 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 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叠的尖顶。这 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
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以及所谓 殖民式,但已不再使用砖瓦和木材,而是用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解放后,沙面回到人 民的手中。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 指示要保护沙面的原貌和环境。国家曾拨款 1000万元测绘和规划保护,拟建立历史文化 保护区。1996年底,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 级文物保护区。
起源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 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 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 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 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 的赛会场地。 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 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 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 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 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 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 传播折衷 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 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 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巴黎歌剧院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 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 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 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 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为20世 纪影响最大的建筑潮流。 特征:是摆脱历史上建筑式样的束缚,注重功能 需要,平面和里面都很自由,形体为简单的几何 组合,墙面光滑,很少有有装饰。 代表建筑:沙面南街12号,沙面一街16-20号, 四层住宅,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是 “国际式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的平屋顶多 层单元住宅。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 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 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介绍 折衷主义建筑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折衷主义建 筑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 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 美。
新古典主义 仿哥特式建筑 折衷主义 现代主义 拱券廊式



代表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新古典主义也称古典复兴,它是文 在沙面比较多,沙面南街18号的法 艺复兴运动在建筑界的反映和延续。 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 新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 英国圣公会教堂以及沙面大街54号 胜利宾馆,新荔枝湾酒家等。 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 其中,胜利宾馆是沙面西洋建筑群 中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最典型代表。 该建筑建于1920年,曾作英国汇丰 银行,前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人建 造的“维多利亚大酒店”,是广州 市目前唯一一家保存西欧古典建筑 风格的星级酒店。这栋建筑在正面 檐口或者是在门柱上,有三角形的 特点:是构图规整,追求雄伟、严 山花装饰,与底层的重块石有互相 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 呼应的效果,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 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 还加有穹窿顶阁楼亭,很有古希腊 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 建筑的韵味

意大利
锡耶纳主教堂 米兰大教堂Fra bibliotek
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 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 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 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 式。巴洛克即西班牙语“不合逻辑”的意思,主张大胆创作。 特征:是在拱券上加以弯曲的巴洛克装饰,或者在阳台、窗楣等处加 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例如沙面基督教堂、沙面大街68号原苏联 领事馆等等。 代表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在沙面也比比皆是,如现在的广东省外事办 公室、沙面小学、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以 及沙面伪招商局等等。沙面南街46号、48号、28号、103号、58号; 沙面大街1号,沙面四街8号也都属折衷主义式建筑。其中最容易发现 的就是白天鹅宾馆对面的沙面大街59号,原来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 也做过德国领事馆。


露德圣母教堂,


哥德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 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 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 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 “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 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 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 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富著名 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 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目前,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 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 馆所在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 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 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 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 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 筑。现在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也 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 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且该领 事馆是美国在中国唯一可以办理中 国公民移民美国签证的场所。建国 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该 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 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 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1996年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面西洋建筑风格千姿百态:
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广州沙面,可能是广州最富有欧陆风情的地方,沙面岛上有150多座 欧洲风格建筑,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总体以英式和法式为主的西方古 典建筑群。今天的沙面,四面环水,一幢幢西方古典建筑,散布在绿 荫花丛之中,环境十分幽美,成为与周边烦嚣都市形成鲜明对比、不 可多得、恬静休闲的欧陆风情地。 广州荔湾沙面是中国广州市珠江上的一个人工小岛,地处白鹅潭北部, 面积约0.3平方公里,宛如一颗翡翠点缀着整个城市。目前是多个国家 驻广州领事馆所在地和在穗外国人的主要活动地区。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 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 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建国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来管 理广州沙面建筑群。



艳丽而丰富 一是艳丽而丰富的色彩。如格雷夫斯的波特曼市政厅和(Lcos Pegase Winery,加州, 1988),波菲尔的意大利广场,摩尔的游泳池与桑那浴室更衣室(加州, 1967,Klotz,160)、文丘里和约翰· 洛奇的纽黑文狄克斯威尔消防站(1970~ 1973,Klotz,158)、文丘里、约翰· 洛奇和斯科特· 布朗的BASCO超级市场(费城, 1976,Klotz,157)和BEST超级市场(宾西法尼亚,1977,Klotz,157)等作品,通过色彩的 巧妙对比,创造美妙的画境效果。尤其是文丘里等人设计的BASCO超级市场和BEST超 级市场,或以体形巨大、色彩艳丽的字母装饰店面,或以巨大的梅花图案装饰墙体, 不避雅俗,构思大胆,充分显示了他所标榜的“要素混杂”的美。 古典元素抽象化 二是把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在建筑中,既作为装饰,又起到隐喻的效果。如菲利 普· 约翰逊、文丘里、格里夫斯和雅马萨基的一些作品,古典的柱式、拱券乃至山花和 线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与现实、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文脉上的勾连,并 产生修辞效果。 粗与细,雅与俗 三是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在许多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 看到,一方面是高雅精致的细部,一方面又有低俗粗犷的浑朴,两种对比鲜明的风格 既互相对抗,又互相统一。文丘里的作品,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丽的混乱;而斯 特恩的一些作品,则为我们提供了浑朴与典雅完美结合的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